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花開五葉

鎖定
一花開五葉是佛教用語。
中文名
一花開五葉
解    釋
佛教傳入我國後,禪宗以達摩為祖
出    處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示    例
面壁九年看二祖,~親分付

一花開五葉初祖菩提達摩

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婆羅門族姓剎帝利,師從般若多羅尊者。於南朝宋、齊間航海至廣州,遊歷各地,授徒説法。因與梁武帝蕭衍話不投機,乃北上嵩山少林寺面壁靜修,長達九年,世稱“壁觀”。西魏文帝大統二年(536年)圓寂,葬於熊耳山(今河南陝縣),建塔於寶林寺;唐代宗李豫賜號“圓覺禪師”,塔曰“空觀”。今少林寺有“初祖庵”、“面壁洞”等故跡。

一花開五葉二祖慧可

俗姓姬,初名神光又稱僧可。北魏北齊時洛陽(今屬河南)虎牢人。年青時通讀老莊之書,兼習佛典。後入洛陽香山師事寶靜禪師,出家為僧。受具足戒後,雲遊聽經,遍學大小乘之義。往少林寺菩提達摩,然未得接見。候立於積雪中至天明仍不果,乃自斷左臂以示求法決心。終被接見並面授心法,遂大悟,得達摩禪法衣缽。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年)圓寂,時年107歲,葬於磁州滏陽縣(今河北磁縣)東北70裏處。隋文帝楊堅賜號“正宗普覺大師”,唐德宗李適賜號“大祖禪師”。

一花開五葉三祖僧璨

隋代僧人,因參二祖大悟,而得其衣缽。北周武帝滅佛時,因得二祖誨示,遁跡於舒州(今安徽潛山司空山皖公山之間。直至隋文帝開皇十年(590年)才正式駐錫三谷寺(今潛山三祖寺),公開講經弘法。將衣缽傳道信後,前往廣東羅浮山傳法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在樹下為大眾講法時合掌立化。唐代宗李豫賜號“鑑智禪師”,有《信心銘》一部傳世。

一花開五葉四祖道信

俗姓司馬,祖籍河內(今河南沁陽),生於廣濟縣。得三祖僧璨衣缽後,初在吉州遊化,後入廣濟、黃梅交界的“雙峯山”(現叫一尖二尖)。開山建寺,大興法門。一改達摩大師以來傳統的遊化方式,為禪宗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唐太宗曾詔請大師進京供養,大師辭謝未去。唐永徽二年(651年)圓寂,葬於西山之陽,塔曰“毗盧”,唐代宗李豫賜號“大醫禪師”。

一花開五葉五祖弘忍

唐代僧人,俗姓周,黃梅濯港人。師從四祖道信,盡得其禪法。唐永徽五年(654年)大師在雙峯山東30裏之馮茂山,開山建寺,大弘禪法。聚徒講習,並改用《金剛般若經》替代《楞伽經》作為禪宗傳教經典。晚年將衣缽傳給寺中舂米行者惠能,支持頓悟之説。自此禪宗以惠能、神秀而分為南、北兩派,南頓北漸,各執一法。唐上元二年(675年)大師圓寂,葬於東山。唐代宗李豫賜號“大滿禪師”。後弟子們將其語錄編成專著《最上乘論》。

一花開五葉六祖惠能

唐代僧人,俗姓盧,原籍范陽(今北京市)。唐初,其父被貶往南海新州(今屬廣東),遂生於此。三歲喪父,稍長即以砍柴為生養活老母。一日賣柴時聽人誦《金剛經》而有所悟,遂北赴黃梅參拜五祖。大師與他交談,知其根性大利,於是安排在磨房舂米兼做雜役以掩人耳目。後大師為選法嗣,令眾弟子作偈。上座師神秀先作一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聽後,請人代筆作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偈深得五祖讚許,密授禪法衣缽。為免遭他人加害,惠能躲入山林混跡獵人羣中一十六載。後至韶州(今廣東韶關)曹溪寶林寺,弘揚頓悟之法。唐神龍元年(705年),唐中宗李顯詔請他入京,謝絕未赴。713年在新州國恩寺圓寂,諡號“大鑒禪師”。門下弟子將其頓悟之理輯為《 六祖法寶壇經》,後來禪宗發展成為佛教第一大宗派。
:一花:佛教傳入我國後,禪宗以達摩為祖,稱“一花”;五葉:佛教發展演變的五個流派:溈仰、臨濟、曹洞、法眼、雲門。
出處:《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付囑第十”:“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示例:面壁九年看二祖,~親分付。 ★宋·黃庭堅《漁家傲》詞
同時也有人稱一花開五葉是指自達摩禪師東渡傳道以來歷經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六代方使得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第一大宗

一花開五葉禪宗

禪宗始祖達摩大師傳法給二祖慧可時,曾有一偈語: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從字面的意思來看,説的是一朵花長出了五片花瓣,並長成了豐碩的果實——有人曾把“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當做是“五種智慧的花瓣”盛開之後,顯示出的自然的覺悟成就;而另一種看法則是——而且這種看法也被人們普遍地接受——“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比喻禪宗在中國紮根以後,至六祖惠能及其門下,形成了南禪五家,以後的禪 學發展,大抵是不出這五家的範圍的。他們是: 一、溈山靈佑仰山慧寂開創了“溈仰宗”; 二、黃檗希運和臨濟義玄開創了“臨濟宗”; 三、雲門文偃開創了“雲門宗”; 四、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開創了“曹洞宗”; 五、清涼文益開創了“法眼宗”; 以上,就是“一花開五葉”的意思。“南禪五家”都自稱是惠能的傳人,祖師禪之正宗。 惠能時期的禪學,可以稱之為“祖師禪”;在惠能之後的禪學,則可以稱之為“越祖分燈禪”,因為“超佛”不已的新追求,必然導致“越祖”。而且,禪宗的注重於當下之間的體驗,也以當下為最尊貴,另外“智齊於師,減師半德;智過於師,方堪傳授”的主張也使學禪者的個性得到了無限的開發。因此在馬祖道一之後,喝佛罵祖的德山,佛、祖俱不禮的臨濟,便一齊出現了。 所以將他們分為五宗,是因為他們對禪的本質做了不同側重的把握與體驗。南宗的天日山高峯禪師認為:“臨濟痛快,溈山謹嚴,曹洞細密,雲門高古,法眼詳明”;法演禪師則有一個比喻:臨濟如“五逆聞雷”,顯其驚絕;雲門如“紅旗閃爍”,顯其微露;溈仰如“斷碑橫古路”,顯其深奧;曹洞如“馳書不到家”,顯其回互;法眼如“巡人犯夜”,顯其隱微。 五宗各有特點。下面以以溈仰宗和臨濟宗為例,説説他們各自的特點。 在禪宗五家裏面,溈仰宗是最早的一家,在武宗滅佛之前就存在了。他的開創者是溈山靈柘和仰山慧寂。 仰山慧寂(815~891),俗姓葉,韶州(今廣東懷集縣)人,很小的時候就出家了。仰山和尚一開始是在石霜性空和尚堂下參禪,有一次他聽到一個參學的和尚問性空説:“達摩大師從印度到中國來,是想要傳達什麼樣的精神呢?”性空的回答是:“如果有人掉進井裏,你能不用一絲一繩把他救出來,我就回答你。”這顯然引起了仰山的興趣,他也知道其中肯定隱含着玄機,然而他卻無法知曉這裏面確切的含義。 後來他參耽源時,便把這個問題向耽源問了一遍:“怎樣才能將這個人從井中救出來呢?”耽源的回答是:“誰在井中?”仰山立刻頓有所悟。 一日,耽源將忠國師所傳的九十六圓相給仰山,仰山一看便取火燒掉了。過了幾天,耽源對他説:“九十六圓相,乃是忠國師從祖上傳來,你須善為保存。”仰山卻説:“我已焚之。”耽源問:“何故焚之?”仰曰:“用得便可,不可拘執。若必要者,可重繪之。”遂重繪以呈耽源。後來他又將這個問題問溈山,溈山叫他:“慧寂!”仰山立即應道:“我在!”溈山然後告訴他説:“那人已經出井了。”仰山晚年常提此事,並説他是從耽源那裏得到了佛法的“本體”,而在溈山那裏則得到了佛法的“證用”。 一日,仰山問:“如何是佛住處?”溈山説:“以思無思之妙智,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 ,真佛如如。”仰山於言下大悟。從此他在溈山門下執侍有十五年之久。他離開老師後住在袁州(今江西宜春一帶)的仰山,法席隆盛,接機利物,被許為禪宗的楷模。他的這一派和他的老師一起,被後人稱為“溈仰宗”。 臨濟宗的開創者是臨濟義玄(7877—867),俗姓邢,曹州(今山東菏澤市一帶)南華人,少年出家,壯年遠遊,參黃檗希運而得法,後住真定(今河北正定)臨濟院,因以得號。他的勢力主要集中在河北一帶,法席興盛,名震海內,是中國五大禪宗流派當中最著名的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