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海關大戰

鎖定
山海關大戰是1644年(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四月,清攝政王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擊敗李自成大順軍的重要戰役。此戰的勝利,開啓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與大順、大西等政權,建立在全國的統治。 [1] 
名    稱
山海關大戰
發生時間
1644年四月十八日至二十二日
地    點
山海關一片石
參戰方
清軍、吳三桂部;大順軍
結    果
清吳聯軍獲勝,大順軍退往北京
參戰方兵力
清軍7-8萬、吳軍2-3萬;大順軍6-10萬
主要指揮官
多爾袞
吳三桂;李自成
劉宗敏
影    響
清軍入關的關鍵一戰

山海關大戰背景

公元1643年(清崇德八年,明崇禎十六年),清太宗皇太極駕崩,清世祖福臨繼位,因福臨年幼,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多爾袞洞悉明朝連年與農民軍交戰,已呈土崩瓦解之勢,認為入主中原時機已到。
公元1644年(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正月,多爾袞以清帝名義致書大順軍,提出協謀同力並取中原的策略,李自成未予理會。 [2]  四月初九,多爾袞以奉命大將軍統率滿、蒙、漢八旗軍十餘萬人,離盛京(今瀋陽)西進。十一日,至遼河,聞李自成大順軍於三月十九攻取京師(今北京),明朝已亡,遂採納明降將洪承疇建議,決意率兵經密雲(今屬北京)、薊州(今天津薊縣)一帶南下,直趨北京。由攻明轉為與李自成爭奪全國的統治權。

山海關大戰各方兵力

山海關大戰大順軍

大順軍出征山海關的兵馬數各書記載相距甚大,此據查繼佐《罪惟錄》卷三十一,《孤臣紀哭》雲“兵六萬”;陳濟生的《再生傳略(下),燕都日記》説率兵五萬:《明史》流賊列傳稱率兵二十萬;《吳三桂紀略》記“發兵十萬,號三十萬”;《甲申傳信錄》説十餘萬。《流寇志》説“自成合兵十餘萬攻之”。《清實錄》中認為李自成軍有“二十餘萬”。近人商鴻逵撰文《明清之際山海關戰役的真相考察》考證,大順軍東征部隊不超過六萬人。 [3] 

山海關大戰清軍

《沈館錄》雲:清兵“蒙古人居多焉”。顧誠南明史》稱清軍大約七、八萬。

山海關大戰吳三桂部

吳三桂原在山海關統率五千關寧兵。 [7]  有記載稱他在返回山海關途中曾募兵七千 [8]  ,又有記載稱他招集潰卒及唐通兵約二萬人 [9]  ,故總兵力約二、三萬。

山海關大戰過程

山海關大戰行軍

吳三桂原駐守寧遠(今遼寧興城),阻止清軍徑入山海關。在大順軍直逼京畿時,吳三桂奉命率五千兵馬進關入衞京師,行抵豐潤(今屬河北),聞京師已破,崇禎朱由檢自縊,遂折返山海關。李自成乃令明降將唐通領兵八千赴山海關招降。吳三桂反覆思慮後決意歸順,率軍離山海關進京,行至永平(今盧龍)西沙河驛時,遇從北京逃出的家人,得知父吳襄在京遭農民軍拷掠,愛妾陳圓圓被奪佔,於是頓改初衷,打着為崇禎帝復仇旗號,拒降李自成,上書父親,表示“我父矯矯王臣,反愧巾幗女子。父既不能為忠臣,兒安能為孝子乎?桂與父訣,請自今日。父不早圖,賊雖置父鼎俎旁以誘之,桂不顧也“,然後還師山海關,襲擊唐通部。 [8] 
李自成聞訊,即召文武大臣商討對策,確定徵撫兼施。在唐通一再告急求援時,李自成於四月十三命權將軍劉宗敏等率兵約十萬(一説六萬 [3]  )向山海關進發。為爭取吳三桂,攜明朝太子朱慈烺和吳襄隨軍同行。吳三桂料不能敵,便派副將郭雲龍、楊坤、孫文煥向多爾袞求援。 [9]  清軍在翁後(在今遼寧阜新境)遇吳三桂使者,遂改道從連山(在今葫蘆島市境)、寧遠一線日夜兼程,疾趨山海關。清兵自四月初九出發,四月二十日,清兵抵連山(今葫蘆島市連山區),吳三桂一再催兵,清兵知李自成軍迫近山海關,日夜急行,一日夜疾行二百餘里,共行軍十三日。

山海關大戰交鋒

李自成對清軍情況不明,行動遲緩,四月二十一日才抵達山海關下,在石河西岸與吳三桂部成對峙之勢。同日,李自成的大順軍與吳三桂於一片石、西羅城進行惡戰,甫開戰吳軍小勝於西羅城,接着李自成軍猛攻東羅、北翼二城。
當晚,清軍進至山海關外15裏處一線集結。山海關北依角山,南傍渤海, 城高牆堅, 外築羅城、翼城互為犄角,易守難攻。守軍除吳三桂部外,還有山海關總兵高第部一萬、鄉勇約三萬人。李自成抵關當日,向吳三桂發出逼降通牒,遭拒絕後,一面令唐通、白廣恩部近二萬人從一片石(今遼寧綏中九門口)出邊立營,斷吳三桂退路,一面以主力六萬分別對西羅、北翼和東羅城猛攻。吳三桂以主力列陣於西羅城石河以西一線,阻止大順軍攻關。雙方激戰於西羅城附近,守軍為擺脱困境,詐降誘大順軍數千人抵近城垣,在城上突發火炮。大順軍死傷甚眾,被迫後撤。在北翼城,大順軍利用居高臨下地形,猛攻城垣,激戰至翌日黎明,迫守軍一部投降。但因其他各城未下,大順軍未能進據羅城。二十一日夜,唐通部在一片石被清軍擊敗,餘眾退入關內。經一日激戰,多爾袞已知大順軍虛實,遂採用以逸待勞、後發制人的慎戰之策,欲待大順軍與吳三桂部連戰疲憊時,突出奇兵,一舉取勝。

山海關大戰決戰

陰曆四月二十二日清晨,清軍進至離山海關城僅二里,吳三桂見情勢危急,率輕騎寥寥數員衝出重圍、飛奔至關城東二里的威遠堡清軍營壘,跪降於多爾袞。多爾袞當即“賜坐賜茶,面諭關門為第一功”,吳三桂表示:“倘若清軍不願助山海關明軍,我也不願返回山海關督戰,李自成大軍必在攻陷山海關後,一鼓作氣攻向清軍!”云云;多爾袞見吳三桂歸順非詐,接受吳三桂的請求,多爾袞令吳三桂按滿洲習俗剃頭,許諾將皇太極女建寧公主嫁給吳子吳應熊。並偕和碩英郡王阿濟格、多羅郡王多鐸率勁旅八萬,分別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進入關內,令吳三桂部系以白布為號任前鋒。
陰曆四月二十三日辰時(上午8點)以前,吳三桂軍漸難支撐,據守北翼城的一支吳三桂軍向大順軍投降,多爾袞在歡喜嶺的威遠台上觀戰,下令清軍從南水門、北水門、關中門三路進關。
大順軍因攻堅一晝夜未能奪關,乃改取野戰,自角山渤海投入全部兵力,布一字長蛇陣,成決戰架勢。多爾袞以吳三桂部為右翼迎戰,重兵則鱗次列陣於渤海濱大順軍陣尾薄弱處,待機出擊,並告誡各部不得急進。大順軍不明清軍意圖,仍按原計劃向吳三桂軍緊逼,令旗左右揮動,來回衝殺。吳三桂因有清軍壓陣,頑強抵禦。
此時大風突起,揚塵蔽天,不利於不熟悉山海關地理的大順軍,雙方展開肉搏,大順軍不顧傷亡,把吳三桂部團團圍住,血戰至中午,雙方均已疲憊,損失甚眾。
多爾袞見勢,急令阿濟格、多鐸各率2萬精騎,乘風勢、揮白旗,對陣直衝大順軍。萬馬奔騰,飛矢如蝗,大風漸止,疲憊的大順軍見清軍驟至,猝不及防,陣腳漸亂,傷亡慘重。未尾申時初(15點後),李自成的大順軍潰敗,劉宗敏中箭傷,大順軍死者數萬 [4] 牛金星在北京未領軍前來支援李自成,也是大順軍敗戰原因之一。
李自成立馬小崗阜上督戰,有一僧人跪在他的馬前説:“執白旗的騎兵不是關寧兵,必是滿洲兵,大王趕快回避。”李自成見敗局已定,急令餘部且戰且向永平方向撤退。當天,多爾袞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命他作先導,一路追殺,直撲京城。
當清軍追至范家店,李自成吳襄以泄忿,並將他的首級懸掛在高竿上示眾,回師京城後又殺了吳家老少三十八口。陰曆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次日,李自成離開北京,向西安撤退。前後僅四十二天。
在清軍於1644年陽曆6月6日進入北京之後,將都城從盛京遷往北京。

山海關大戰結局

此戰,李自成大順軍對清軍入關助戰毫無準備,同時缺乏對清軍騎兵作戰的經驗,終為清軍所乘,精鋭遭受重創,未能再起。清軍乘勢佔領北京,取得全國政權。 [5] 

山海關大戰評價

顧誠評斷山海關之役:“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在一片凱歌聲中滋長了驕傲輕敵的思想,對於隨着明王朝的土崩瓦解而必然出現的滿洲貴族的武裝干涉,缺乏清醒的估計。這首先表現在,大順軍渡河東征時調集的兵員不夠。當時,大順軍兵力總數在百萬以上,但平定西北地區後派駐各地的軍隊數量過多,佔領山西、河北、山東等地後,又在各戰略要地分別駐軍,使兵力進一步分散。”“他們的行動卻給人一種強烈的印象,似乎在他們心目中明、清之戰是‘前朝’的事情,自己並沒有同清方交惡,完全可以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安心過日子。” [6] 
參考資料
  • 1.    視頻|軍事地理⑲山海關:大清入關第一戰  .封面新聞[引用日期2019-07-18]
  • 2.    《明清史料丙編》第一本《致西據明地諸帥書稿》: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於順治元年正月曾致書李自成等,提出“欲與諸公協謀同力,並取中原,倘混一區宇,富貴共之。”
  • 3.    大順軍出征山海關的兵馬數各書記載相距甚大,此據查繼佐《罪惟錄》卷三十一,《孤臣紀哭》雲“兵六萬”;陳濟生的《再生傳略(下),燕都日記》説率兵五萬:《明史》流賊列傳稱率兵二十萬;《吳三桂紀略》記“發兵十萬,號三十萬”;《甲申傳信錄》説十餘萬。《流寇志》説“自成合兵十餘萬攻之”。《清實錄》中認為李自成軍有“二十餘萬”。近人商鴻逵撰文《明清之際山海關戰役的真相考察》考證,大順軍東征部隊不超過六萬人。
  • 4.    佘一元《山海石河西義冢記》説戰役中“凡殺數萬人……然所殺間多脅從及近鄉驅迫供芻糗之民,非盡寇盜也”。
  • 5.    明朝山海關之戰詳解  .www.guayunfan.com[引用日期2017-01-02]
  • 6.    顧誠.《明末農民戰爭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第十二章第三節
  • 7.    蔣德璟:《愨書》卷十一,《回奏議撤寧遠揭帖》:第關寧迫近神京,所繫尤重,三桂兵五千為奴所畏,不獨寧遠恃之,關門亦恃之,雖緩急未必能相救,而有精兵在彼,人心自壯。同書《回奏密傳寧遠撫鎮揭帖》:聞寇將自秦入晉,廷議撤寧遠棄之,入守山海關,而令吳三桂統勁兵五千,往山西拒賊,非得已也。
  • 8.    李清:《三垣筆記》附識中:陳沅者,田皇親弘遇遊南京所攜歸名妓也,田還北京病死,三桂使人持千金取沅去。至是,劉宗敏系三桂父襄,索沅不得,拷掠甚酷。三桂聞之,忿而中改,遂募兵七千,據山海關敵自成。
  • 9.    劉健:《庭聞錄》卷一:自成聞三桂之來而復返也,命偽相牛金星假驤書招之日:“”以皇命特簡,得專任,非有累戰功也。不過謂強敵在前,非有異恩做勸,不足以誘致英此管子所以行賞罰之令,而漢高見韓、彭則予重任之類也。今爾徒飾車容,怯儒觀望,使李兵長驅深入,既無批吭搗虛之謀,復無形格勢禁之力。事勢已失,天命難回,吾君已矣,爾父命在須奧。嗎呼!識時務者可以知所變計也。昔徐元直棄漢歸魏,不為不忠;伍子肯違楚適吳,不為不孝。然以二者描之,為子貨難,為元直易。我為爾計,不若反手衞壁,貫昇棺,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位,而猶全孝子之名。萬一徒恃憤驕,全無節制,主客之勢既殊,眾寡之形不敵,頓甲堅城,一朝殲盡,使爾父無辜並受裁辱,身名俱喪,臣子均失,不亦大可慟哉!語云:知子莫若父,吾不能為趙者,爾殆有疑於括也。“降將唐通亦遺書招之。三桂不答。上書於父,略日:“桂以父蔭・熟聞義訓・得待罪戎分・日夜厲志,冀得一當,以主眷。屬邊警方,寧遠為國户,淪陷幾盡,桂方力圖恢復,以為李猖獗,不久即當撲滅,恐往復道路,兩失事機,故爾暫稽時日。不意我國無人,望風而,吾父督理御營,勢作小弱,巍範萬雉,何至一二日便至失墮!使桂卷甲赴,事已後期,悲恨何極!側聞主上宴駕,臣民辱,不勝眥裂!猶憶吾父素負忠義,大勢雖去猶當奮槌一擊,誓不俱生:不則刎闕下,以殉國難,使桂亦篇素號慟,伏劍復仇,不濟則以死繼之,豈非忠孝媲美平!何乃隱忍偷生,訓以非義,既無孝寬禦寇之オ,復愧平原罵魃之勇。夫元直荏苒,為母罪人:陵位二親,並着英烈。我父矯矯王臣,反愧巾幗女子。父既不能為忠臣,兒安能為孝子乎?桂與父訣,請自今日。父不早圖,賊雖置父鼎俎旁以誘之,桂不顧也。“傳檄遠近,討賊復仇,招集潰散及唐通降兵約二萬人,以眾募不敵為慮;有進乞師策者,遂遣副將郭雲龍、楊坤、孫文煥請兵於大清。時和碩容親王湯鵝泰行九,稱攝政王,西征:師次翁後,得三桂請,大喜許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