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意孤行

(漢語成語)

鎖定
一意孤行(拼音:yī yì gū xíng)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3] 
中文名
一意孤行
拼    音
yī yì gū xíng
近義詞
自以為是固執己見
反義詞
博採眾長虛懷若谷
出    處
《史記·酷吏列傳》
注音字母
ㄧ ㄧˋ ㄍㄨ ㄒㄧㄥˊ
語法結構
主謂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一意孤行成語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一意孤行”。 [1] 

一意孤行成語故事

西漢時期,有個叫趙禹的人,是太尉周亞夫的屬官。此人文章寫得很好,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劉徹看到了他寫的文章文筆犀利,寓意深刻,認為在當時很少有人及得上他。 [2] 
漢武帝大為賞識,便讓趙禹擔任御史,後又升至太中大夫,讓他同太中大夫張湯一同負責制定國家法律。為了用嚴密的法律條文來約束辦事的官吏。他們根據漢武帝的旨意,對原有的法律條文重新進行了補充和修訂。 [2] 
當時許多官員很害怕,都希望趙禹能手下留情,把法律條文修訂得有個迴旋的餘地,便紛紛請他和張湯一起作客赴宴。但趙禹不是一個拉關係的人。從來不答謝回請。幾次以後,不少人説他官架子大,看不起人。 [2] 
過了一些時候,趙禹和張湯經過周密的考慮和研究,決定製定“知罪不舉發”和“官吏犯罪上下連坐”等律法,用來限制在職官吏,不讓他們胡作非為。 [2] 
消息一傳出,官員們紛紛請公卿們去勸説一下趙禹,他們指出,不要把律法訂得太苛刻了,要不會帶來怨恨的。公卿們帶了重禮來到趙禹家,誰知趙禹見了公卿,只是天南海北地閒聊,絲毫不理會公卿們請他修改律法的暗示。過了一會,公卿們見實在説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辭。誰知臨走前,趙禹硬是把他們帶來的重禮一一退還,表示了自己廉潔清正。眾人氣得肺都要炸了。 [2] 
這樣一來,人們才真正感到趙禹是個極為廉潔正直的人,有人問趙禹,難道不考慮周圍的人因此對他有什麼看法嗎?他笑笑説:“我這樣斷絕好友或賓客的請託,就是為了自己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獨立地決定、處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辦事,而不受別人的干擾。否則,怎麼對得起皇帝的信任。” [2] 

一意孤行成語寓意

“一意孤行”表現在偏執,自我,無視。一個人的想法,一個人的行動,是對是錯只關乎個人,完全不考慮別人。這樣的人往往踐踏了別人的好意勸告,也把自己埋進迷霧中,在自己的是非對錯裏錯亂。“一意孤行”不是一種自信的表現,它是一種剛愎自用,是一種自私。一個人學會去聽取別人的思想觀念,分析並中合自己的想法,抱着共同的利益和目的,才會取得令人滿足的成功。當你只看到自己時,即使行動成功,你也是個孤獨者。生活需要相互支持,相互分享。纏繞在一起的鬚根才會變成巨大的支柱,集合起來的智慧才是最強大。 [2] 

一意孤行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3]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3] 
運用示例
宋·吳泳《祭陳司業文》:“亶一意以孤行,羌眾兆之所棄。” [1] 
作家·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皇上和楊文弱、高起潛雖有意與虜議和,但迫於臣民清議,尚不敢公然一意孤行,與虜訂城下之盟。” [3] 

一意孤行成語辨析

一意孤行—固執己見
“一意孤行”與“固執己見”意義相近,兩者都有頑固地不肯改變自己想法的意思;區別在於“一意孤行”指獨斷專行任性,包含着行動;“固執己見”指堅持己見,主觀,不一定有行動。“一意孤行”偏重在不肯變通,不肯改正;“固執己見”,偏重在不肯停止,不肯改變。 [3] 
參考資料
  • 1.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1321
  • 2.    陳營編著. 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 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 2014:375-376
  •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做事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7: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