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即一切

鎖定
一即一切,(術語)一與一切融即。其體無礙也。指月錄四曰:“三祖僧璨信心銘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慮不畢。
中文名
一即一切
定    義
一與一切融即
出    處
《華嚴五教章》

一即一切簡介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一即一切,”筆削記一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互為主伴。”傳心法要下曰:“若能了知心外無境,境外無心,心境無二,一切即一心,心即一切,更無掛礙。”又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佛圓通,更無增減。流入六道,處處皆圓。萬類之中,個個是佛。譬如一團水銀,分散諸處,顆顆皆圓。若不分時,只是一塊。此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種種形貌,喻如屋舍。舍驢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聲聞緣覺菩薩佛屋,皆是汝取捨處。所以有別,本源之性,何得有別?”永嘉禪師雲:“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舍一切法,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華嚴經第九初發心菩薩功德品曰:“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為佛教中最究極之説。蓋以萬有之法,在真如法界中,雖現種種之差別相,而其本體中則無絲毫之差別。種種之法,悉為絕對,而與一切法鎔融時,知其一,即知一切。如嘗海水一滴,即能知一切大海水之鹹味也。此妙旨在華嚴天台兩家發揮最多。即約觀法而為一空一切空,一假一切假,一中一切中之説。以一心三觀,示一境三諦之圓理,約觀境而傳一心一切心,一陰一切陰,一境一切境等之幽意。更於諸法上説一塵一切塵,一法一切法,一界一切界,一國土一切國土,一相一切相,一色一切色,一毛孔一切毛孔,一眾生一切眾生,一身一切身,一人一切人,一字一切字,一識一切識等,或約修證迷悟等,使明一斷一切斷,一行一切行,一位一切位,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一顯一切顯,一欲一切欲,一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一入一切入,一佛一切佛,一智一切智,一理一切理,一究竟一切究竟,一門一切門,一種一切種,一受一切受等。又約破立權實而為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權一切權,一實一切實,等之解釋也。
FROM:【《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編】】

一即一切謂一與一切相互融即、其體無礙

指在本體上,個體(一)與全體(一切)之圓融無礙、空有相即。指華嚴、天台等圓教所説圓融無礙之極理。舊譯《華嚴經》卷一〈世間淨眼品〉雲(大正9·395b):“住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卷四〈盧舍那佛品〉偈雲(大正9·414b):“以一國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餘。”卷九〈初發心菩薩功德品〉,亦謂(大正9·450c):
“知一世界即是無量無邊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即是一世界,知無量無邊世界入一世界,知一世界入無量無邊世界。(中略)長劫即是短劫,短劫即是長劫;知一劫即是不可數阿僧祇劫,不可數阿僧祇劫即是一劫。(中略)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知一切劫入無劫,知無劫入一切劫。”

一即一切《華嚴五教章》

法藏《華嚴五教章》卷四更詮明其意,謂(大正45·505a):
“諸法相即自在門,此上諸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自在無礙成耳,若約同體門中,即自具足攝一切法也;然此自一切復自相即入,重重無盡故也,然此無盡皆悉在初門中也。故此經雲:初發心菩薩,一念之功德,深廣無邊際,如來分別説,窮劫不能盡,何況於無量無數無邊劫,具足修諸度諸地功德行,義言一念即深廣無邊者,良由緣起法界一即一切故耳。”
此謂佛教教理中,“一即一切”為最究極之説,即萬有悉為緣起相成法,故舉“一”時,“一切”皆攝入其中。這是華嚴宗法界緣起”論中闡明現象與現象之相即關係的説法。在十玄門中的“諸法相即自在門”,所説亦即此理。

一即一切《法華經玄義》

此外,天台家亦盛談此理,《法華經玄義》卷三(下)雲(大正33·715b):“妙行者,一行一切行。”《摩訶止觀》卷五(上)釋三觀時,亦云(大正46·55b):“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總空觀也;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總假觀也;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總中觀也。”此外,又就修觀行時之所觀境説一心一切心、一陰一切陰、一入一切入、一界一切界、一眾生一切眾生、一國土一切國土、一相一切相、一究竟一切究竟等;約修證迷悟等,明一斷一切斷、一行一切行、一障一切障、一修一切修、一位一切位、一證一切證、一智一切智、一魔一切魔、一佛一切佛等;約破立權實,作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權一切權、一實一切實等之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