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詞作)

鎖定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此詞作於詞人與丈夫趙明誠離別之後,先寫清秋時節與愛人別後,獨上蘭舟以排遣愁懷,西樓望月恨雁來無書,再以兩地相思之情如同花飄零、水流東那樣出之自然來説明此情無由消除,寄寓着詞人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婦沉溺於情海之中的純潔心靈。全詞不飾雕飾,明白如話,以女性特有的沉摯情感,絲毫不落俗套的表現方式,展示出一種婉約之美,格調清新,意境幽美,稱得上是一首工緻精巧的別情佳作。
作品名稱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作品別名
一剪梅·別愁
出    處
全宋詞
作    者
李清照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體裁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作品原文

一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1]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註釋譯文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詞句註釋

⑴一剪梅:詞牌名。雙調小令,六十字,有前後闋句句用叶韻者,而此詞上下闋各三平韻,應為其變體。每句並用平收,聲情低抑。此調因此詞而又名“玉簟秋”。
⑵玉簟(diàn):光滑如玉的竹蓆。
⑶輕解:輕輕地提起。羅裳(cháng):猶羅裙。
⑷蘭舟:船的美稱。《述異記》卷下謂:“木蘭洲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於此,用構宮殿也。七里洲中,有魯班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中。詩家雲‘木蘭舟’出於此。”一説“蘭舟”特指睡眠的牀榻。
⑸錦書:書信的美稱。《晉書·竇滔妻蘇氏傳》雲:“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氏思之,織錦為迴文旋圖詩以贈竇滔,可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悽婉,共八百四十字。”這種用錦織成的字稱錦字,又稱錦書。
⑹雁字:雁羣飛行時,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形,因稱“雁字”。相傳雁能傳書。
⑺飄零:凋謝,凋零。
⑻閒愁:無端無謂的憂愁。
⑼無計:沒有辦法。 [2-3]  [4]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白話譯文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蓆,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地提着絲裙,獨自登上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雲舒捲處,誰會將錦書寄來?正是那排成人字形的雁羣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西邊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我兩個人,牽動起兩處的閒愁。啊,無法排遣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地纏繞上了心頭。 [3]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創作背景

此詞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當作於婚後不久。題名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記》引《外傳》雲:“易安結縭未久,明誠即負笈遠遊。易安殊不忍別,覓錦帕書《一剪梅》詞以送之。”而現代詞學家王仲聞編著的《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提出了不同意見:“清照適趙明誠時,兩傢俱在東京,明誠正為太學生,無負笈遠遊事。此則所云,顯非事實。而李清照之父稱為李翁,一似不知其名者,尤見蕪陋。《琅嬛記》乃偽書,不足據。”
根據李清照帶有自傳性的《金石錄後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李清照嫁與趙明誠,婚後伉儷之情甚篤,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後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連,被迫還鄉,與丈夫時有別離。這不免勾起她的許多思念之情,寫下了多首詞篇,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3]  [4]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作品鑑賞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整體賞析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詞意畫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詞意畫
此詞通過女詞人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另闢蹊徑地揭示出中華民族的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既有精微的審美體驗,又有精妙的審美傳達,堪稱一首工緻精巧的別情佳作。
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它的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説明這是“已涼天氣未寒時”(韓偓已涼》)。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藴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徵;枕蓆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淒涼獨處的內心感受。這一兼寫户內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開頭就顯示了這首詞的環境氣氛和它的感情色彩,具有多重妙處。這句中的“秋”字,是女詞人情懷觸發的景點,是緣景生情的契機。女詞人把季節業經抽象化的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體特徵的“紅藕香殘”表達出來。因而,“秋”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了。此為妙處之一。妙處之二是,“香”是女詞人得來的嗅覺感受。她不是對節候作判斷性的説明,而是獨特地用感覺器官去進行感受,從“香殘”的“殘”中感知到涼秋降臨了。這種感知方式與眾不同,頗有特色。而女詞人用她感知方式(主要是嗅覺)所感知到的對象的屬性,又起到了暗喑提示作用,暗示着“秋”的季節來臨。妙處之三是,涼秋的“香殘”景象和清颯氛圍最容易激惹人們的愁情幽緒,這在古典詩詞中例證甚多。它説明了審美上的對象特徵和心理意緒的對應同構關係。女詞人並沒有讓自然景象淹沒主體的心理意緒,使讀者產生審美上的偏向,如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而是把客體的自然物象作為引發情緒的媒介。既非意大境小,亦非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幽的秋思的兩相契合。
女詞人淡淡地起筆,先勾勒季節特徵,然後微微推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二句,寫的是白晝在水面泛舟之事。“輕”,言其悄悄;“獨”,標示僅己身一人。這裏可引人懸思抒情主人公這些行動的原因和目的所在。詞中可謂不着一字,而意脈潛隱。到“雲中誰寄錦書來”,原先潛隱着的意脈開始顯豁,上升到表層意象。女詞人眺望秋際雲天,原來是企待着丈夫的“錦書來”,所以,緊接着才有“雁字回時”一句。“雁字”可以是眼前實景,雁陣迴歸,嘹唳長空;亦可以是寄興之景,因為鴻雁傳書,已成為具有民族色彩的傳統意象,含有象徵意義。當翹首企足、引領秋空,是為着等待丈夫的書信的意識一旦成為顯性意識時,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所包藴的深意也就得到解釋。“輕”,悄然而行;“獨”,獨自一人是為着在一個幽靜的環境裏,在孑然隻身中,去慢慢等待那雁傳的尺素,去細細咀嚼那離別的傷情,去悄悄排遣那銘心的思念。這種情緒只屬於她,因而無需有人結伴同來,更不必張揚開去。一切只有在“輕”中、“獨”中,オ會回味、咀嚼,才體驗、領略得到。唯其如此,方顯出思婦之情的獨特,益見其情之深摯。上闋的煞尾處,突然跳成一個景象描述句:“月滿西樓。”這一收煞,不但呼應了起筆“紅藕香殘”的景象,而且組合成了一個空間系列環境:紅藕、蘭舟、雁字、西樓。佔據這空間一角的則是滿懷幽思的女詞人。如果化為丹青,就是一幅繪畫,產生出繪畫美。“月滿西樓”,以空間感透現出時態感。“滿”字顯示出時間的推移。女詞人獨上蘭舟,引領眺望,已有相當長的時間了。她深情,繾綣,執着,直等待到“月滿西樓”。這裏汩汩流轉的是女詞人的情和意,於是前述的繪畫美便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美學層次:意境美。
如果説,上闋更多地是從境中隱隱顯顯地透現出相思之意,那麼,下闋則側重於直宣情愫。換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啓下,詞意不斷。它借眼前之景來抒發,暗合流水落花的傷感和無奈,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之感,以及“水流無限似儂愁”(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其二)之恨。“相思”的全詞意脈徑露紙面。上闋的一切描述匯聚、綰合到這裏,為它下了註腳。詞的下闋就從這一句自然過渡到後面的五句,轉為純抒情懷、直吐胸臆的獨白。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二句,在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閒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閒愁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女詞人和丈夫在兩處作同一的感受、感應,表明女詞人和丈夫的心靈感應是同一個節拍,可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雲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説明儘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時有寫兩地相思的句子,如羅鄴的《雁二首》其二“江南江北多離別,忍報年年兩地愁”,韓偓的《青春》詩“櫻桃花謝梨花發,腸斷青春兩處愁”。這兩句詞可能即自這些詩句化出,而一經熔鑄、裁剪為兩個句式整齊、詞意鮮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換骨、點鐵成金的效果。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閒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説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在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這首詞的結拍三句,是歷來為人所稱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這三句從范仲淹御街行·秋日懷舊》“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脱胎而來。這説明,詩詞創作雖忌模擬,但可以點化前人語句,使之呈現新貌,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點化總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不僅變化原句,而且高過原句。李清照的這一點化,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認為,相對於範句,李句“特工”。兩相對比,範句比較平實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藝術效果;李句則別出巧思,以“才下眉頭,卻上心頭”這樣兩句來代替“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的平鋪直敍,給人以眼目一新之感。這兩句詞是女詞人對相思情的獨特體驗和捕捉。相思之情,特別是心心相印的思念情,是人類最普遍的情感之一。它“剪不斷,理還亂”,一旦萌發,難以消遏,它銘心刻骨,像遊絲一般地粘附着。它可以從外在情態的“眉頭”消除,卻又會不自禁地鑽入“心頭”。女詞人對這種情感作了獨特、深細的體察和把握。這裏,“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藝術上有更大的吸引力。當然,句離不開篇,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並非一枝獨秀。它有賴於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閒愁”前後襯映,而相得益彰。同時,篇也離不開句,全篇正因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
女詞人以獨特的方式感知到人類最普遍存在的一種情感,又以獨特的技巧表達出這一情感,凝為審美的晶體,於是這首詞就產生了永久的藝術魅力。 [4]  [5]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名家點評

明·楊慎批點楊金本《草堂詩餘》卷三:“離情慾淚。讀此始知高則誠、關漢卿諸人,又是效顰。”
明·王世貞《弇州山人詞評》:“李易安‘此情無計可消除,方下眉頭,又上心頭。’可謂憔悴支離矣。”
明·吳從先《草堂詩餘雋》卷五眉批:“多情不隨雁字去,空教一種上眉頭。”評語:“惟錦書、雁字,不得將情傳去,所以一種相思,眉頭心頭,在在難消。”
明·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卷二:“時本落‘西’字,作七字句,非調。是元人樂府妙句。關、鄭、白、馬諸君,固效顰耳。”
明·李廷機《草堂詩餘評林》卷二:“此詞頗盡離別之情,語意超逸,令人醒目。”
明·茅暎詞的》卷三:“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明·張醜清河書畫舫》申集引《才婦錄》:“易安詞稿一紙,乃清秘閣故物也。筆勢清真可愛。此詞《漱玉集》中亦載,所謂離別曲者耶?卷尾略無題識,僅有點定兩字耳。錄具於左:‘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右調《一剪梅》。”
明·徐士俊古今詞統》卷十:“‘樓’字上不必增‘西’字。劉伯温‘雁短人遙可奈何’亦七字句,仿此。”
清·王士禛《花草蒙拾》:“俞仲茅小詞雲:‘輪到相思沒處辭,眉間露一絲。’視易安‘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可謂此兒善盜。然易安亦從範希文‘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迴避’語脱胎,李特工耳。”
清·沈雄古今詞話·詞辨》捲上:“周永年曰:《一剪梅》唯易安作為善。劉後村換頭亦用平字,於調未葉。若‘雲中誰寄錦書來’,與‘此情無計可消除’,‘來’字、‘除’字,不必用韻,似俱出韻。但‘雁字回時月滿樓’,‘樓’字上失一‘西’字。劉青田‘雁短人遙可奈何’,‘樓’上似不必增‘西’字。今南曲只以前段作引子,詞家復就單調,別名‘剪半’。將法曲之被管絃者,漸不可究詰矣。”
清·萬樹詞律》卷九:“‘月滿樓’,或作‘月滿西樓’。不知此調與他詞異。如‘裳’‘思’‘來’‘除’等字,皆不用韻,原與四段排比者不同。‘雁字’句七字,自是古調。何必強其入俗,而添一‘西’字以湊八字乎?人若欲填排偶之句,自有別體在也。”
清·張宗橚詞林紀事》卷十九:“此《一剪梅》,變體也。前段第五句原本無“西”字,後人所增。舊譜謂脱去一字者,非。又按:《汲古閣宋詞》,此闋載入《惜香樂府》,恐誤。”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三:“易安《一剪梅》詞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識人間煙火氣象,其實尋常不經意語也。”
清·陳廷焯《雲韶集》卷十:“起七字秀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梁紹壬謂:只起七字已是他人不能到。結更悽絕。”《白雨齋詞話》卷二:“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雲:‘紅藕香殘玉簟秋’,精秀特絕,真不食人間煙火者。”
清·況周頤《〈漱玉詞〉箋》:“玉梅詞隱雲,易安精研宮律,所以何至出韻。周美成倚聲傳家,為南北宋關鍵,其《一剪梅》第四句均不用韻,詎皆出韻耶?竊謂《一剪梅》調當以第四句不用韻一體為最早,晚近作者,好為靡靡之音,徒事和暢,乃添入此葉耳。” [6-7] 

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作者簡介

李清照畫像 李清照畫像 [6]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人。早期生活優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説,反對以詩文之法作詞。並能作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8] 
參考資料
  • 1.    唐圭璋.全宋詞(二).北京:中華書局,1965:928
  • 2.    唐圭璋 潘君昭 曹濟平.唐宋詞選注.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2019:346-347
  • 3.    陸林 編注.白話解説——宋詞.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149-150
  • 4.    陳祖美.李清照作品賞析集.成都:巴蜀書社,1992:36-40
  • 5.    唐圭璋 等.唐宋詞鑑賞辭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1191-1193
  • 6.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414-1416
  • 7.    葉嘉瑩 陳祖美.李清照詞新釋輯評.北京:中國書店,2003:50-54
  • 8.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