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八藝社

鎖定
一八藝社,是中國進步的美術團體。1932年秋,成立僅3年多的“一八藝社”被迫解散。 [1] 
中文名
一八藝社
性    質
美術團體
成    立
1930年5月21日
發展歷史
1929年1月22日,國立藝術院的學生學術團體“西湖一八藝社”成立,發起人為1928級春季班學生陳卓坤(廣)、何浩、沈壽澄,秋季班學生陳耀唐(鐵耕)、徐正義等人,校長林風眠、教授李金髮、克羅多等人擔任該社顧問。 [1] 
1930年春,受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影響,“西湖一八藝社”中開始出現了“普羅”(prolétariat)與“布爾喬亞”(bourgeoisie)兩種不同的藝術觀念,以及“為藝術而人生”還是“為人生而藝術”等不同觀點間的爭論。同年5月21日,“西湖一八藝社”發生分裂,傾向“左聯”文藝思想的陳卓坤(廣)等人另立“一八藝社”。在共青團和“美聯”的領導下, 魯迅等翻譯的盧那卡爾斯基、普列漢諾夫、弗裏契等人的文藝理論漸漸成為了“一八藝社”藝術實踐的重要指針,勞動大眾的形象、現實生活的鬥爭成為藝社成員創作表達的主題。1931年夏,“一八藝社”的張眺等幾位成員與上海進步青年周熙(江豐)等人又發展組建了上海的“一八藝社研究所”,使杭州和上海的進步木刻活動連成為一片。 [1] 
同時,部分社員由於受到魯迅於1929年開始介紹出版的《梅斐爾德的士敏土木刻之圖》、《新俄畫選》,以及比利時版畫家麥綏萊勒、德國版畫家凱綏·珂勒惠支創作的版畫作品的影響,產生了木刻創作的濃厚興趣,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開始了木刻創作的最初實踐。 [1] 
1931年5月,國立杭州藝專的“一八藝社”和上海的“一八藝社研究所”在上海聯合舉辦了“一八藝社1931年習作展覽會”,其中第一次展出了胡以撰(一川)的《饑民》、《流離》,汪佔輝(佔非)的《五死者》等木刻作品,魯迅專門為這次展覽會寫了一篇內容深刻的序文:《一八藝社習作展覽會小引》。此次展覽在上海文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 
隨着影響的日益擴大,“一八藝社”受到了國民黨當局的高壓,社員張眺等人相繼被捕, 於玉海(海)、陳耀唐(鐵耕)、陳卓坤(廣)、顧洪幹、沈福文、汪佔輝(佔非)、王肇民、姚馥(夏朋)、楊澹生、胡以撰(一川)等社員先後被學校開除學籍(或勒令退學)。1932年秋,成立僅3年多的“一八藝社”被迫解散。但是,“一八藝社”的革命藝術理想與實踐,特別是發端於其中的“新木刻”創作,對於日後形成的中國“新興木刻運動”,具有着無法替代的奠基性意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