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

鎖定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是2014年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邵燕祥。 [3] 
中文名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
作    者
邵燕祥
出版時間
2014年7月1日
出版社
江蘇文藝出版社
頁    數
368 頁
ISBN
9787539973494
文學體裁
文化人物傳記/回憶錄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創作背景

邵燕祥先生這一生,經歷了兩個時代,四九年前那一段,戰亂頻仍,動盪不寧,民不聊生。進入新中國,改元建制,萬象更始,天翻地覆,一派新氣。然而,沒過不久,即一個運動接着另一個運動,無休無止,折騰無已。五十年代,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工作的邵先生,以熱烈純真、意氣風發的抒情詩人名世,然而卻於1957年那場“引蛇出洞”的陰謀陽謀的政治風暴中,一下子成為“右派分子”,頓時跌入萬丈深淵,成為階級敵人“黑五類”(即所謂“地富反壞右”之“右”),後又發配到渤海之濱的黃驊中捷友誼農場勞動改造。
1959年10月,他終於獲准回到北京,重返原工作單位,但仍是政治賤民身份,所謂“內部控制使用”也。這部《一個戴灰帽子的人》憶述的,正是1960至1965年間的一段生活、工作經歷,是他人生之路的一個橫截面。這幾年,經過了反右、大躍進、反右傾、大饑荒以後,處在“文革”爆發之前,似乎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是社會政治風雲依然鼓盪翻卷,暗流洶湧,“樹欲靜而風不止”。雖然沾了特赦戰犯的光,邵先生被摘掉了“右派分子”那頂沉重地壓在頭頂上的“黑帽子”,但特有的政治烙印迫使他不得不繼續“夾着尾巴做人”。這到底是怎樣一種苦境呢?他的心情、心態、心境究竟如何?他歷經了怎樣的內心掙扎?他如何才能在準良民賤民的地位,獲得一種生活的平靜、精神的安寧而不至於心理失衡呢?
頭上扣着的帽子變成了灰色。此種特殊生存狀態、精神狀態,邵先生一言以蔽之曰“苟活”。當然,這不過是現在的看法,當時則並非作如是觀。那會兒則是要極力進行自我改造的; 是要爭取早日“回到人民隊伍中來”,“回到革命隊伍中來”的。説得透底一點,也不過是為了從“做奴隸而不得”的地位,力爭熬到一個“暫時做穩了奴隸”的位置而已。 [2]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內容簡介

這部《一個戴灰帽子的人》憶述的,是一九六○至一九六五年間的一段生活、工作經歷,是邵燕祥人生之路的一個橫截面。 [1] 
“文革”前夕,一位右派分子的迷失
詩人、作家邵燕祥晚年深度反思、直指人心,大聲疾呼:
“我們曾經被欺騙,我們也曾經互相欺騙。我們不能再欺騙後人了。” [3] 
這部《一個戴灰帽子的人》憶述的,是一九六○至一九六五年間的一段生活、工作經歷,是邵燕祥人生之路的一個橫截面。這幾年,經過了反右、大躍進、反右傾、大饑荒以後,處在“文革”爆發之前,似乎是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但是社會政治風雲依然鼓盪翻卷,暗流洶湧,“樹欲靜而風不止”。雖然沾了特赦戰犯的光,邵燕祥先生被摘掉了“右派分子”那頂沉重地壓在頭頂上的“黑帽子”,但特有的政治烙印迫使他不得不繼續“夾着尾巴做人”。這到底是怎樣一種苦境呢?他的心情、心態、心境究竟如何?他歷經了怎樣的內心掙扎?他如何才能在準良民賤民的地位,獲得一種生活的平靜、精神的安寧而不至於心理失衡呢?頭上扣着的帽子變成了灰色。 [1] 
此種特殊生存狀態、精神狀態,邵先生一言以蔽之曰“苟活”。當然,這不過是現在的看法,當時則並非作如是觀。 [3]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圖書目錄

序言
自序
第一章 一九六○年
在特赦戰犯時被摘掉“右派帽子”,我得以僥倖回城
從“人還在,心不死”到一個苟活者的隨波逐流
老藝人信任的朋友,宣傳機器上的“螺絲釘”
老相聲“四大本”,構成了“大搞封資修”的罪狀
主食、副食都不夠吃了,小官僚們卻在一旁大吃大喝
那麼多人,主要是農民,替我們死於飢餓
第二章 一九六一年
我們將成為爸爸媽媽,我母親將要當奶奶了
不問民間疾苦,一心還只想寫作
戴着枷鎖跳舞,職務寫作也勞而無功
兩條車道溝裏的鮒魚:我和吳小如恢復聯繫
他在朝鮮戰場上獲得的軍功章,塞了別人的牙縫
倖存在歷史的夾縫裏,卻常忘了自己的政治身份
從“你算老幾”到“脱帽加冕”
妹妹大學畢業能自食其力,父親就退休了
跟圖爾遜合作譯寫《十二木卡姆》唱詞
插敍兩位沒沒無聞的人,那時代也還有純屬個人的不幸
“歷史將宣判我無罪”:自以為和卡斯特羅的心相通
中蘇交惡,鄰居沙安之處境變得尷尬
居民小組長:息事寧人,還是無事生非
第三章 一九六二年
早春似有解凍的消息,但麻木的我已不動心
以文字表達為生命的需要,落入文網乃是宿命
從古裝的唱詞到洋裝的話劇
內蒙古和江南之行:歷史與現實疑真疑幻
開排,停排,復排:《葉爾紹夫兄弟》一波三折
剛過了大饑荒,又“整社”不準“開小片荒”了
第四章 一九六三年
被批“煩瑣的家務事和卑微的兒女情相結合”
預防政變,丁萊夫將軍奉命進駐廣播局
《葉爾紹夫兄弟》“內部演出”,我卻高興不起來了
改編“階級鬥爭”劇本,遠不如親身挨鬥感受深刻
難得一上五台山,跟年輕氣象員聚會高山站
對反修波及國內毫無精神準備,還在吟詠“怒書原不作哀音”
半個世紀後暮年回首,檢點自己過去的足跡
初到重慶:山水市井間徘徊,川劇裏沉湎,歷史中遐思
第五章 一九六四年
告別山城下三峽,武漢是舊遊之地
李燕、紀維時等的離京,背後有一個“大舉措”
南下温暖的廣州,卻接到父親病危的急電
寫“反右派”劇本。“小整風”捱整。又獲“優秀劇目”獎狀……
劇團巡演的總結,變成了涉及男女關係的批判會
回憶去瀋陽看話劇匯演,卻像重讀了多卷人生的大書
中國爆炸原子彈。赫魯曉夫下台。我們下鄉“四清”
第六章 一九六五年
苦難的中原大地:西宋莊比土改前的甘肅農村還窮
一窮二白的小村莊,到哪兒找“走資派”的“資本主義道路”?
謝天謝地,這個村莊搞了半年“四清”,沒死一個人
摘掉鄭某的地主帽子,三户錯劃富農改定為富裕中農
多年後氾濫的大吃大喝、公費旅遊,幾十年前只是規模較小
對官僚主義和特權問題再思考,但沒讀懂德熱拉斯《新階級》
一九六五年初冬的晉西南之行,給我的“前文革時代”畫了句號 [3] 
不算尾聲的尾聲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作者簡介

邵燕祥,詩人。1958年初被錯劃為右派,1979年1月改正。
主要著作有:
詩集
《到遠方去》
《在遠方》(其中《我召喚青青的小樹林》被選入預備年級23課)
《遲開的花》
《歌唱北京城》
散文集
《大題小做集》
《熱話冷説集》
《邵燕祥文抄》
紀實文學
《沉船》
《人生敗筆》 [3] 

一個戴灰帽子的人叢書信息

漢唐陽光人文圖書 (共145冊), 這套叢書還有 《花間一壺酒》,《什麼都沒有發生》,《一片冰心在玉壺》,《最後的皇族》,《無政府時代的來臨》 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