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䰾魚

(鯉科動物)

鎖定
䰾魚,是硬骨魚綱魨形目魨科東方魨屬暗色東方魨(河豚)的幼魚。䰾魚體略呈圓筒形,短而又胖,口小、腹大,背花、肚白,鱗極細,且肚有小刺,可將身體漲若圓球,形似河豚,體長10-12釐米。 [2] 
䰾魚分佈於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以及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瀾滄江水系。 [3]  䰾魚為近海和河川的肉食性、中下層洄游性魚類,溯河性強。 [4]  䰾魚喜清澈的流水,視力強、遊速快,攝食動作敏捷,畏聲、怕色、膽小、狡黠。 [5] 
䰾魚肉質細嫩,宜於燒、煨、汆等烹調方法,也可用炒、燻等方法成菜。清代朱彝尊的《食憲鴻秘》、袁枚的《隨園食單》等均有䰾魚菜餚製作的記載。䰾魚蛋白質含量極高,脂肪含量極低,還富含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硒、鋅等多種微量元素。中醫認為,其味甘,性熱,補腎壯陽,温中補虛。 [2] 
拉丁學名
Bardodes denticulatus denticulatus (Oshima)
別    名
青竹
青魚
竹䰾
青竹鯉
別    名
動物界
鯉科
分佈區域
江河的上游
中文學名
䰾魚

䰾魚科學分類

屬於硬骨魚綱,鯉形目,鯉亞目,鯉科,䰾亞科,䰾屬。

䰾魚外形特徵

䰾魚體長而側扁,背部稍隆起,全體幾成長菱形,體長一般在40釐米左右。頭小,稍尖,頭的背部成弧形。吻鈍,稍向前突出。口端位,成馬蹄形;唇厚,上、下唇在口角處相聯,唇後溝不相聯,上頜突出。須2對,前對比後對稍短。下嚥齒3行,側扁,頂端微彎。鱗大,側線鱗28~32。背鰭條3,8、9,起點在腹鰭基部之後,硬刺強大,後緣有粗糙的鋸齒,背鰭起點前有一平卧向前的倒刺。腹鰭位於背鰭起點之前。臀鰭條3,5,末端可達尾鰭基。背部微黑色,腹部白色,多數個體的鱗片前緣呈黑色,近尾鰭基部有一黑斑,幼魚更為明顯,有時腹鰭和臀鰭末端稍帶黑色。

䰾魚分佈範圍

生活於江河的上游,棲息於亂石間隙和深水石洞處。分佈雲南元江流域、西江上游及海南。

䰾魚生長繁殖

產卵期約在4月間。

䰾魚生活習性

為急流水中下層魚類。在江河的上游地帶生活。主食植物,腐敗的植物碎片和絲狀藻類。

䰾魚主要價值

【性味】味甘,性熱,有小毒。
【功能主治】主壯陽道,温中補衰。
採收和儲藏:常年均可捕撈,捕後,除去鱗片及內臟,洗淨,鮮用。
【性味】味甘;性熱;小毒
【功能主治】補腎陽;壯腰膝。主腎虛陽痿腰膝痠軟
【用法用量】內服:煮食,50-100g;或曬乾研末,入丸、散。
【摘錄】《中華本草

䰾魚䰾魚美食

䰾魚腹白,背青灰,有斑紋,可鼓氣如球浮於水面,是蘇州的特產,太湖䰾魚,最稱鮮美。本來“䰾”作“繃”字。《正字通》裏説:“繃魚形似河魨而小,背青有斑,無鱗,尾不歧,腹有白刺。俗改作䰾。”中秋時節,桂花香裏,正是䰾魚出水的季節,湖上人家都要一嘗時新的滋味。而且應時待客,若無此味,大有怠慢之意。童時在魚桶上,討來幾尾,吹大它的肚皮,故而叫它“吹肚魚”。䰾魚貴在肺,當年蘇州木瀆“石家飯店”的“䰾肺湯”最為出名,據説別有風味。 [1] 
參考資料
  • 1.    吳藕汀.藥窗詩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61
  • 2.    陸軍 主編.中國江蘇名菜大典·中冊.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第236頁.
  • 3.    䰾鯉  .中國動物主題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6-29]
  • 4.    徐耀新 主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系列.錦溪鎮.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
  • 5.    王長工 編著.實用釣魚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