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鶯鶯傳

鎖定
《鶯鶯傳》是唐代文學家元稹創作的一篇傳奇。《鶯鶯傳》原名《傳奇》,後被收入《太平廣記》時改作《鶯鶯傳》,因為文中有《會真詩》,又稱《會真記》。 [7] 
這篇傳奇講述貧寒書生張生沒落貴族女子崔鶯鶯始亂終棄的愛情悲劇故事。起始張生旅居的蒲州普救寺發生兵亂,他出力救護了同寓寺中的遠房姨母鄭氏一家。在鄭氏的答謝宴上,張生對錶妹鶯鶯一見傾心,婢女紅娘傳書,幾經反覆,兩人終於花好月圓。後來張生赴京應試未中,滯留京師,與鶯鶯情書來往,互贈信物以表深情。但張生終於變心,認為鶯鶯是天下之“尤物”,還搬出商紂周幽亡國的例子,證明自己“德不足以勝妖孽”,只好割愛。一年多後,鶯鶯另嫁,張生另娶。一次張生路過鶯鶯家門,要求以“外兄”相見,遭鶯鶯拒絕。數日後張生離去,鶯鶯回詩決絕。
全文於敍事中注意刻畫人物性格和心理,較好地塑造了崔鶯鶯的形象,語言充滿了詩意美,是唐傳奇中帶有詩化傾向的佳作。
《鶯鶯傳》誕生之後,一直深受士子的喜愛,流傳深遠,改編版本極多。元代戲曲大家王實甫改編為《崔鶯鶯待月西廂記》,調整了原作的人物定位,重新進行人物性格塑造,對原作進行合理化調整,讓這部戲曲廣為流傳,到了家喻户曉的程度。 [8] 
作品名稱
鶯鶯傳
作品別名
傳奇
會真記
作    者
元稹
創作年代
中唐
作品出處
唐宋傳奇集
文學體裁
傳奇

鶯鶯傳作品原文

鶯鶯傳
貞元中,有張生者,性温茂,美風容,內秉堅孤,非禮不可入1。或朋從遊宴,擾雜其間,他人皆洶洶拳拳,若將不及2,張生容順而已,終不能亂。以是年二十三,未嘗近女色。知者詰之,謝而言曰:“登徒子非好色者3,是有兇行;餘真好色者,而適不我值。何以言之?大凡物之尤者,未嘗不留連於心,是知其非忘情者也。”詰者識之。
無幾何,張生遊於蒲4。蒲之東十餘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張生寓焉。適有崔氏孀婦,將歸長安,路出於蒲,亦止茲寺。崔氏婦,鄭女也。張出於鄭,緒其親,乃異派之從母。是歲,渾瑊薨於蒲5。有中人丁文雅,不善於軍,軍人因喪而擾,大掠蒲人。崔氏之家,財產甚厚,多奴僕。旅寓惶駭,不知所託。先是,張與蒲將之黨有善,請吏護之,遂不及於難。
十餘日,廉使杜確將天子命以總戎節6,令于軍,軍由是戢7。鄭厚張之德甚,因飾饌以命張,中堂宴之。復謂張曰:“姨之孤嫠未亡8,提攜幼稚。不幸屬師徒大潰,實不保其身。弱子幼女,猶君之生。豈可比常恩哉!今俾以仁兄禮奉見,冀所以報恩也。”命其子,曰歡郎,可十餘歲,容甚温美。次命女:“出拜爾兄,爾兄活爾。”久之,辭疾。鄭怒曰:“張兄保爾之命。不然,爾且擄矣,能復遠嫌乎?”久之,乃至。常服睟容9,不加新飾,垂鬟接黛,雙臉稍紅而已。顏色豔異,光輝動人。張驚,為之禮。因坐鄭旁。以鄭之抑而見也,凝睇怨絕,若不勝其體者。問其年紀,鄭曰:“今天子甲子歲之七月,終於貞元庚辰10,生年十七矣。”張生稍以詞導之,不對。終席而罷。
張自是惑之,願致其情,無由得也。崔之婢曰紅娘,生私為之禮者數四,乘間遂道其衷。婢果驚沮,腆然而奔。張生悔之。翼日,婢復至。張生乃羞而謝之,不復雲所求矣。婢因謂張曰:“郎之言,所不敢言,亦不敢泄。然而崔之姻族,君所詳也。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張曰:“餘始自孩提,性不苟合。或時紈綺閒居,曾莫流盼。不為當年,終有所蔽。昨日一席間,幾不自持。數日來行忘止,食忘飽,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納采問名,則三數月間,索我於枯魚之肆矣11。爾其謂何?”婢曰:“崔之貞慎自保,雖所尊不可以非語犯之。下人之謀,固難入矣。然而善屬文,往往沉吟章句,怨慕者久之。君試為喻情詩以亂之。不然,則無由也。”張大喜,立綴《春詞》二首以授之。是夕,紅娘復至,持彩箋以授張,曰:“崔所命也。”題其篇曰《明月三五夜》。其詞曰:待月西廂下,迎風户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亦微喻其旨。是夕,歲二月旬有四日矣。
崔之東有杏花一株,攀援可逾。既望之夕,張因梯其樹而逾焉。達於西廂,則户半開矣。紅娘寢於牀。生因驚之,紅娘駭曰:“郎何以至?”張因紿之曰:“崔氏之箋召我也。爾為我告之。”無幾,紅娘復來,連曰:“至矣,至矣!”張生且喜且駭,必謂獲濟。及崔至,則端服嚴容,大數張曰:“兄之恩,活我之家,厚矣。是以慈母以弱子幼女見託。奈何因不令之婢,致淫逸之詞?始以護人之亂為義,而終掠亂以求之。是以亂易亂,其去幾何?誠欲寢其詞,則保人之奸,不義。明之於母,則揹人之惠,不祥。將寄於婢僕,又懼不得發其真誠。是用託短章,願自陳啓。猶懼兄之見難,是用鄙靡之詞,以求其必至。非禮之動,能不愧心?特願以禮自持,毋及於亂!”言畢,翻然而逝。張自失者久之。復逾而出,於是絕望。
數夕,張生臨軒獨寢,忽有人覺之,驚駭而起,則紅娘斂衾攜枕而至。撫張曰:“至矣,至矣!睡何為哉!”並枕重衾而去。張生拭目危坐久之,猶疑夢寐,然而修謹以俟。俄而紅娘捧崔氏而至 至,則嬌羞融冶,力不能運支體,曩時端莊12,不復同矣。是夕,旬有八日也。斜月晶瑩,幽輝半牀。張生飄飄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謂從人間至矣。有頃,寺鐘鳴,天將曉。紅娘促去。崔氏嬌啼宛轉,紅娘又捧之而去,終夕無一言。張生辨色而興,自疑曰:“豈其夢邪?”及明,睹妝在臂,香在衣,淚光熒熒然,猶瑩於茵席而已。是後又十餘日,杳不復知。張生賦《會真詩》三十韻13,未畢,而紅娘適至,因授之,以貽崔氏。自是復容之,朝隱而出,暮隱而入,同安於襄所謂西廂者,幾一月矣。張生常詰鄭氏之情,則曰:“我不可奈何矣。”因欲就成之。無何,張生將之長安,先以情諭之。崔氏宛無難詞,然而愁怨之容動人矣。將行之再夕,不可復見,而張生遂西下。
數月,復遊於蒲,會於崔氏者又累月。崔氏甚工刀札,善屬文。求索再三,終不可見。往往張生自以文挑,亦不甚睹覽。大略崔之出人者,藝必窮極,而貌若不知;言則敏辯,而寡於酬對。待張之意甚厚,然未嘗以詞繼之。時愁豔幽邃,恆若不識,喜愠之容,亦罕形見。異時獨夜操琴,愁弄悽惻。張竊聽之。求之,則終不復鼓矣。以是愈惑之。張生俄以文調及期,又當西去。當去之夕,不復自言其情,愁嘆於崔氏之側 [11]  。崔已陰知將訣矣,恭貌怡聲,徐謂張曰:“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亂之,君終之,君之惠也。則沒身之誓,其有終矣。又何必深感於此行?然而君既不懌,無以奉寧。君常謂我善鼓琴,向時羞顏,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誠。”因命拂琴,鼓《霓裳羽衣》序14,不數聲,哀音怨亂,不復知其是曲也。左右皆歔欷。崔亦遽止之,投琴,泣下流連,趨歸鄭所,遂不復至。明旦而張行。
明年,文戰不勝,張遂止於京。因貽書於崔,以廣其意。崔氏緘報之詞,粗載於此, 曰:捧覽來問,撫愛過深。兒女之情,悲喜交集。兼惠花勝一合15,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飾。雖荷殊恩,誰復為容16?睹物增懷,但積悲嘆耳。伏承使於京中就業,進修之道,固在便安。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棄。命也如此,知復何言! 自去秋以來,常忽忽如有所失。於喧譁之下,或勉為笑語,閒宵自處,無不淚零。乃至夢寐之間,亦多感咽離憂之思。綢繆繾綣,暫若尋常,幽會未終,驚魂已斷。雖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遙。一昨拜辭,倏逾舊歲。長安行樂之地,觸緒牽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無斁17。鄙薄之志,無以奉酬。至於始終之盟,則固不忒。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處。婢僕見誘,遂致私誠。兒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18,鄙人無投梭之拒19。及薦寢席,義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謂終託。豈期既見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獻之羞,不復明侍巾幘。沒身永恨,含嘆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20,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如或達士略情21,舍小從大,以先配為醜行,以要盟為可欺22,則當骨化形銷,丹誠不泯23,因風委露,猶託清塵24。存沒之誠,言盡於此。臨紙嗚咽,情不能申。千萬珍重,珍重千萬!玉環一枚,是兒嬰年所弄,寄充君子下體所佩。玉取其堅潤不渝,環取其終始不絕。兼亂絲一絇25,文竹茶碾子一枚26。此數物不足見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環不解。淚痕在竹,愁緒縈絲,因物達情,永以為好耳。心邇身遐,拜會無期。幽憤所鍾,千里神合。千萬珍重!春風多厲,強飯為嘉27。慎言自保,無以鄙為深念。張生髮其書於所知,由是時人多聞之。所善楊巨源好屬詞28,因為賦《崔娘詩》一絕雲:
清潤潘郎玉不如29,中庭蕙草雪銷初。
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30
河南元稹亦續生《會真詩》三十韻,詩曰:
微月透簾櫳,螢光度碧空。
遙天初縹緲,低樹漸葱蘢。
龍吹過庭竹,鸞歌拂井桐31
羅綃垂薄霧,環珮響輕風32
絳節隨金母,雲心捧玉童33
更深人悄悄,晨會雨濛濛。
珠瑩光文履,花明隱繡龍34
瑤釵行綵鳳, 羅帔掩丹虹。
言自瑤華浦,將朝碧玉宮35
因遊洛城北,偶向宋家東36
戲調初微拒,柔情已暗通。
低鬟蟬影動,回步玉塵蒙37
轉面流花雪,登牀抱綺叢。
鴛鴦交頸舞,翡翠合歡籠。
眉黛羞偏聚,唇朱暖更融。
氣清蘭蕊馥,膚潤玉肌豐。
無力慵移腕,多嬌愛斂躬38
汗流珠點點,發亂綠葱葱。
方喜千年會,俄聞五夜窮39
留連時有恨,繾綣意難終。
慢臉含愁態,芳詞誓素衷。
贈環明運合,留結表心同。
啼粉流宵鏡,殘燈遠暗蟲。
華光猶苒苒,旭日漸曈曈。
乘鶩還歸洛,吹簫亦上嵩40
衣香猶染麝,枕膩尚殘紅。
冪冪臨塘草,飄飄思渚蓬41
素琴鳴怨鶴,清漢望歸鴻42
海闊誠難渡,天高不易衝。
行雲無處所,蕭史在樓中43
張之友聞之者,莫不聳異之,然而張志亦絕矣。稹特與張厚,因徵其詞。張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於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貴,乘寵嬌,不為雲、為雨,則為蛟、為螭,吾不知其變化矣。昔殷之辛44,周之幽45,據百萬之國,其勢甚厚。然而一女子敗之46,潰其眾,屠其身,至今為天下僇笑47。予之德不足以勝妖孽,是用忍情。”於時坐者皆為深嘆。
後歲餘,崔已委身於人48,張亦有所娶。適經所居,乃因其夫言於崔,求以外兄見49。夫語之,而崔終不為出。張怨念之誠,動於顏色。崔知之,潛賦一章,詞曰:
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牀。
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
竟不之見。後數日,張生將行,又賦一章以謝絕雲:
棄置今何道, 當時且自親50
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自是,絕不復知矣。時人多許張為善補過者。予常於朋會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為,為之者不惑。
貞元歲九月,執事李公垂宿於予靖安裏第51,語及於是。公垂卓然稱異,遂為《鶯鶯歌》以傳之。崔氏小名鶯鶯,公垂以命篇。 [1] 

鶯鶯傳註釋譯文

鶯鶯傳詞句註釋

1.非禮不可入:凡不合於禮法的事情都不予採納,不能打動他。
2.若將不及:像來不及表現自己,顯現出爭先恐後的樣子。
3.登徒子:戰國時楚人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説登徒子的妻子貌醜,登徒子卻很喜愛她,和她生了五個孩子。後來人就用登徒子為好色者的代稱。
4.蒲:蒲州,也稱河中府,轄今山西西南部龍門山以南稷山、鹽池及永樂以西地區,州治在今永濟縣。
5.渾瑊:唐將,西域鐵勒九姓的渾部人。肅宗時屢立戰功,做到兵馬副元帥,後來死在絳州節度使任上。絳州節度治所在蒲州。
6.杜確:繼渾瑊之後任河中尹兼絳州觀察使的官員。
7.戢(jí):收斂,收藏。
8.孤嫠(lí)未亡:指寡婦。孤,孤獨。嫠,守寡。未亡,寡婦的自稱:夫已死,自己不應再活下去,不過暫時還未死而已。
9.常服睟(suì)容:平常的服飾,豐潤的面貌。
10.甲子歲,即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庚辰:即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
11.索我於枯魚之肆:喻遠水不解近渴。這是《莊子》中的寓言。莊子在路上看見車道溝裏有條魚。魚叫莊子弄點水救它的命。莊子答應到吳越引西江水來救它。魚回答:等你引來水,只好到賣乾魚的店鋪裏去找我了。
12.曩(nǎng)時:以前,往昔,過去的。
13.三十韻:作舊體律詩,兩句一押韻,三十韻就是六十句詩。
14.鼓:彈奏。《霓裳羽衣》序:《霓裳羽衣曲》開始部分。《霓裳羽衣曲》傳説為唐玄宗所作。序,指樂曲開始的部分。
15.花勝:古時婦女戴在頭上的飾花,類似今天的絨花。
16.誰復為容:打扮了又給哪個看。
17.眷念無斁(yì):指時刻懷念不忘。無斁,不厭。
18.援琴之挑:《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漢代司馬相如曾用彈琴的方法挑逗吸引富人卓王孫的女兒文君,後來文君就隨他逃走了。
19.投梭之拒:晉代謝鯤調戲鄰家的女兒,這女子就用織布梭投擲他,打掉他兩個牙齒。故事見《晉書·謝鯤傳》。
20.俯遂幽眇:俯遂,牽就成全,使之如願。幽眇,隱微的心事。全句説,體貼自己內心的苦衷,因而委屈地成全婚事。
21.達士略情:達觀的人對無論什麼事都看得很隨便。
22.要(yāo)盟:用脅迫手段訂的盟約。
23.丹誠不泯:丹誠,忠誠的紅心,赤心。不泯,不滅。
24.猶託清塵:清塵,是對人的敬稱,猶言你腳下清淨高潔的塵土。全句指,我死了,還要託身於您腳下的塵土,靈魂跟在你身旁。
25.一絇(qú):一縷。
26.文竹茶碾子:竹製的茶磨。文竹,指一種有花紋的竹子,古時用此竹製成的一種內圓外方、有槽有輪的碾茶葉用的器具,也稱茶磨,也有用銀、鐵或木製造的。
27.強(qiǎng)飯為嘉:努力加餐飯為好,對身體有益。
28.楊巨源:字景山,蒲州人,官至國子監司業,與元稹、白居易友善,也能寫詩。
29.潘郎:晉代文人,名潘岳,字安仁,長得很好看,後人就以潘郎為美男子的代稱。這裏指張生。
30.蕭娘:蕭氏是東晉之後,江南的名門,唐代常用來泛稱女子,這裏指崔鶯鶯。
31.“龍吹”二句:風吹庭前竹子,發龍吟之聲;鸞鳥在天井桐樹上歌唱,生悦耳之響。
32.“羅綃”二句:形容鶯鶯羅衣垂曳,其狀有如薄霧;所佩環珮等玉飾,被微風吹動作響。
33.“絳節”二句:絳節,赤節,這裏指仙人的儀仗。金母即王母,古人以西方屬金,西王母即金母。在此借指鶯鶯。玉童借指張生。
34.“珠瑩”二句:文履,繡鞋。繡鞋上嵌有珠玉一樣的飾物,光彩耀目。褲腳的花紋暗藏龍形。
35.“言自”二句:瑤華浦、碧玉宮,皆仙人居處,在此借指鶯鶯與張生住處。鶯鶯由自己居處到張生那裏。
36.“因遊”二句:洛城北,指洛水。這裏指張生遊蒲,無意中得與鶯鶯相遇。宋家東,借宋玉《登徒子好色賦》的典故,指張生與鶯鶯兩情相許。
37.“低鬟”二句:古代少女往往把髮髻梳得像蟬翼一樣細緻精巧。上句指低頭時如蟬翼般的髮髻在顫動着,行走轉動輕如飄起的玉塵。
38.“無力”二句:嫩弱無力倦於轉動手腕,多嬌態喜愛彎着身子縮在一起睡眠。
39.五夜窮:即五更已盡。五夜,五更。
40.“乘鶩”二句:乘鶩還歸洛,是以洛神的離去形容崔鶯鶯回房。鶩,通“鳧”。《洛神賦》形容洛神體態輕巧:“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吹簫亦上嵩,借用王子喬的故事來比喻張生的離去。王子喬,名晉,周靈王太子,據《列仙傳》載,説他好吹笙,曾入嵩山修煉,後在緱氏山乘白鶴仙去。
41.冪冪:形容野草茂盛遮滿了的意思。渚蓬:小洲上的蓬草。這兩句所含意思為:草雖盛,終為風吹散。
42.怨鶴:指《別鶴操》,琴曲名。古時商陵牧子娶妻五年無子,父兄將為他別娶,他妻子知道後,夜間來倚户悲泣,牧子傷感而作此曲。在此指離別後琴中彈出哀怨曲子。清漢:指銀河。清漢望歸鴻,暗借蘇武故事,有盼望心上人歸來之意。
43.行雲:借巫山神女的故事,暗指鶯鶯已永遠離去。蕭史:相傳蕭史為春秋時人,善吹簫,秦穆公把女兒弄玉嫁給他。他每天教弄玉吹簫學鳳鳴,後來果然有鳳凰飛來,秦穆公就為他們蓋了一座鳳台。最後弄玉乘鳳、蕭史乘龍而仙去。在此暗指兩人相別、歡會無期,張生只有一人孤處而已。
44.殷之辛:殷紂王,名辛。
45.周之幽:周幽王,名宮湦。
46.一女子敗之:紂王寵愛妲己,造鹿台,為肉林酒池,做長夜裸戲;幽王寵愛褒姒,致有烽火戲諸侯之事。這些都是帝王荒淫無道的表現,以致亡國,所以此處這樣説。
47.僇笑:侮辱。
48.委身:出嫁。
49.外兄:表兄。
50.當時且自親:當初是你自己要來親近我、追求我的。
51.執事:本是供使令的人,此處指友人。李公垂:即唐代詩人李紳,字公垂,曾任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等官職。他是元稹、白居易的好友,時相唱和。 [2]  [3] 

鶯鶯傳白話譯文

貞元年間,有位姓張的書生,性格温和,感情豐富,風度瀟灑,容貌俊美,意志堅強,秉性孤傲。凡是不合禮節的事情,就別想打動他。有時跟朋友一起出去遊覽飲宴,在那雜亂紛擾的地方,別人都吵鬧起鬨,唯恐不能表現自己,而張生只表面上逢場做戲般敷衍着,始終不亂來。因此,雖已是二十三歲了,還沒有真正接近過女色。知道這種情況的人便去問他,他表示歉意後説:“登徒子不是好色的人,卻留下了不好的品行。我倒是喜歡美麗的女子,卻總也沒讓我碰上。為什麼這樣説呢?大凡出眾的美女,我未嘗不留心,憑這可以知道我不是沒有感情的人。”問他的人都記住了他的話。
沒過多久,張生到蒲州一帶遊覽。蒲州東邊十幾裏的地方有座名叫普救寺的和尚廟,張生就住在那裏。恰好有個崔家的寡婦要回長安去,路過蒲州,也住在這個廟裏。崔氏是鄭家的女兒,張生的母親也是鄭家的女兒,論起親屬關係,崔氏還是張生的遠房姨母。這一年,節度使渾璜死在了蒲州。監軍的宦官丁文雅,不善於帶兵,兵土乘辦喪事的機會騷擾當地百姓,崔家的財產豐厚,奴僕很多,寄住在廟裏很害怕,不知該依靠誰才好。在此之前,張生和蒲州守將的朋友有交情,於是就請軍吏保護崔氏,這樣,崔家才沒有遭難。
過了十多天,河中尹兼河州絳州觀察使杜確奉皇帝的命令統領軍務,在軍中發佈命令,軍隊從此才安定下來。鄭氏非常感謝張生的恩德,就備辦酒席,在大廳中款待張生。又對張生説:“姨媽是個寡婦人家,身邊還帶着幼小的兒女,不幸遇到了兵荒馬亂,實在是難以保全生命,弱子幼女就如同你重新給了他們生命一樣,這種大恩大德,怎麼能和平常的恩德相比呢?如今就讓他們用對待恩兄的禮節拜見你,希望以此來報答你的恩德。”先喊她的兒子—名叫歡郎,才十多歲,人長得非常温和俊美接着又喊她女兒,説:“出來拜見你們的大哥,是大哥哥救了你們。”過了很久,女兒説有病,沒有出來拜見。鄭氏生氣地説:“張哥哥保住了你的性命,不然,你早就被人搶走了,還避什麼嫌疑。”又過了好久,女兒才出來。她穿着普通的衣服,面色豐潤,沒有什麼裝飾,環形的髮髻下垂到眉毛,兩頰泛着紅暈,姿態豔麗,光彩動人。張生十分驚訝,跟她行過見面禮。她靠着鄭氏坐下,因為是鄭氏逼着她出來見面,所以她呆呆地坐着,眼神裏流露出哀怨,身體就好像支持不住似的。張生問她的年齡,鄭氏説:“她生在當今皇帝甲子年的七月,到現在貞元十六年,已有十七歲了。”張生稍稍與她説了幾句話,她一句也沒有回話,直到宴席結束才走了。
張生從此便迷上了她,很希望能夠向她表白自己的愛慕之情,卻總也沒有機會。崔氏有個丫鬟叫紅娘,張生暗中多次送給她禮物,並趁機説出了自己的願望。紅娘聽後,果然嚇壞了,紅着臉跑開了。張生有些後悔。第二天,紅娘又來了,張生慚愧地道了歉,不再提所央求的事了紅娘對張生説:“先生的話,我不敢傳達,也不敢泄露給別人。不過,崔家的親戚你是應該很清楚的,為什麼不靠你對她們有恩而向她求婚呢?”張生説:“我從小時,性格就不隨和,有時同婦女們在一起,也不曾留心觀察,從前我未曾追求過女子,可今天竟被迷住了。那天在酒席上,我幾乎控制不住自己。幾天來,我走路忘記了應該到什麼地方停下,吃飯忘記了飢飽,只怕是我活不長久。如果靠媒人提親備辦彩禮正式求婚,得三五月的時間,到那時,就到魚攤上去找我這頭死魚了,你説我怎麼辦呢?”紅娘説:“崔姑娘堅守貞潔,謹慎自愛,即使她所尊重的人,也不能用輕佻的話去冒犯她。我們僕人的主意,她肯定不會接受。不過,她很會寫文章,經常吟詩作賦,久久地沉浸在詩文中。你不妨寫首情詩來打動她,不然的話,就再沒有什麼辦法了。”張生聽後非常高興,立刻寫了兩首《春詞》交給紅娘。這天夜裏,紅娘又來了,拿來張彩色的信紙交給了張生,説:“是崔姑娘叫我送來的。”詩的題目是《明月三五夜》,那詩寫道:“待月西廂下,迎風户半開。拂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讀後,暗自明白了她的意圖。這天正是二月十四日。
崔鶯鶯住房的東牆外有一棵杏樹,攀上它可以越過牆。陰曆十五的晚上,張生就把那棵樹當作梯子爬過牆去。到了西廂房,一看,門果然半開着,紅娘躺在牀上,張生很吃驚。紅娘十分害怕,説:“你怎麼來了?”張生對她説:“崔小姐的信中召我來的,你替我通報一下。”不一會兒,紅娘又來了,連聲説:“來了!來了!”張生又高興又害怕,以為一定會成功。等到崔小姐到了,就看她穿戴整齊,表情嚴肅,大聲數落張生説:“哥哥恩德,救了我們全家,這是夠大的恩了,因此我的母親把幼弱的子女託付給你,為什麼叫不懂事的丫環,送來了淫亂放蕩詞?開始是保護別人免受兵亂,這是義;最終乘危要挾來索取,這是以亂換亂,二者相差無幾。假如不説破,就是保護別人的欺騙虛偽行為,是不義;向母親説明這件事呢,就辜負了人家的恩惠,不吉祥;想讓婢女轉告又怕不能表達我的真實的心意。因此借用短小的詩章,願意自己説明,又怕哥哥有顧慮,所以使用了旁敲側擊的語言,以便使你一定來到。如果不合乎禮的舉動,能不心裏有愧嗎?只希望用禮約束自己,不要陷入淫亂的泥潭。”説完,馬上就走了。張生愣了老半天,不知道怎樣才好,只好又翻過牆回去了,於是徹底絕望。
幾天後的一個晚上,張生一個人靠近窗户睡覺,忽然有人叫醒了他。張生驚恐地坐了起來,原來是紅娘抱着被子帶着枕頭來了,安慰張生説:“來了!來了!還睡覺幹什麼?”把枕頭並排起來,把被子搭在一起,然後就走了。張生擦了擦眼睛,端正地坐着等了半天,疑心是在做夢,但是還是打扮得整整齊齊,恭恭敬敬地等待着。不長時間紅娘就扶着崔鶯鶯來了。來了後崔鶯鶯顯得妖美羞澀,和順美麗,力氣好像支持不了肢體,跟從前的端莊完全不一樣。那晚上正是十八,斜掛在天上的月亮非常皎潔,靜靜的月光照亮了半牀。張生不禁飄飄然,簡直疑心是神仙下凡,不認為是從人間來的。過了一段時間,寺裏的鐘響了,天要亮了。紅娘催促快走,崔小姐嬌滴滴地哭泣,聲音委婉。紅娘又扶着走了。整個晚上鶯鶯沒説一句話。張生在天矇矇亮時就起牀了,自己懷疑地説:“難道這是做夢嗎?”等到天亮了,看到化妝品的痕跡還留在臂上,香氣還留在衣服上,在牀褥上的淚痕還微微發亮、晶瑩。這以後十幾天,關於鶯鶯的消息一點也沒有。張生就作《會真詩》三十韻,還沒作完,紅娘來了,於是交給了她,讓送給崔鶯鶯。從此鶯鶯又允許了,早上偷偷地出去,晚上偷偷地進來,一塊兒安寢在以前所説的“西廂”那地方,幾乎一個月。張生常問鄭姨的態度,鶯鶯就説:“我沒有辦法告訴她。”張生便想去跟她當面談談,促成這件事。不久,張生將去長安,先把情況告訴崔鶯鶯。崔鶯鶯彷彿沒有為難的話,然而憂愁埋怨的表情令人動心。臨走的前兩個晚上,鶯鶯沒有來。張生於是往西邊出發了。
過了幾個月,張生又來到蒲州,跟崔鶯鶯又聚會了幾個月。崔鶯鶯字寫得很好,還善於寫文章,張生再三向她索要,但始終沒見到她的字和文章。張生常常自己用文章挑逗,崔鶯鶯也不大看。大體上講崔鶯鶯超過眾人,技藝達到極高的程度,而表面上好像不懂;言談敏捷雄辯,卻很少應酬;對張生情意深厚,然而卻未用話表達出來;經常憂愁羨慕隱微深邃,卻常像無知無識的樣子;喜怒的表情,很少顯現於外表。有一天夜晚,崔鶯鶯獨自彈琴,心情憂愁,彈奏的曲子很傷感。張生偷偷地聽到了,請求她再彈奏一次,卻始終沒彈奏,因此張生更猜不透她的心事。不久張生考試的日子到了,又該到西邊去。臨走的晚上,張生不再訴説自己的心情,而在崔鶯鶯面前憂愁嘆息。崔鶯鶯已暗暗知道將要分別了,因而態度恭敬,聲音柔和,慢慢地對張生説:“你起先是玩弄,最後是丟棄,你當然是妥當的,我不敢怨恨。一定要你玩弄了我,又由你最終娶我,那是你的恩惠。就連山盟海誓,也有到頭的時候,你又何必對這次的離去有這麼多感觸呢?然而你既然不高興,我也沒有什麼安慰你的。你常説我擅長彈琴,我從前害羞,辦不到。現在你將早走了,讓我彈琴,就滿足您的意願。”於是她開始彈琴,彈的是《霓裳羽衣曲》序,還沒彈幾聲,發出的悲哀的聲音又怨又亂,不再知道彈的是什麼曲子,身邊的人聽了哭了起來,崔鶯鶯也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了琴,淚流滿面;急步回到了母親處,再沒有來。第二天早上張生就走了。
第二年,張生考試不中,便留在京城。他寫了一封信寄給崔鶯鶯,以安慰她的心。崔鶯鶯的回信,大致記在這裏,信上説:捧讀來信,愛撫之意極為深厚。兒女之情,悲喜交集!還送我一盒花粉,一支口紅,送我這些裝飾品,但我又為誰打扮呢?看到這些東西更增添了思念,只是增加了悲嘆而已。從信中得知您就在京城,温習學業裏進修的要點本在求得安寧。只恨我這個粗陋的人,永遠被拋開了。命中如此,知道了還有什麼好説呢?從去年秋天以來,經常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在熱鬧場合,有時強顏歡笑,更深夜靜獨自一人時,無時無刻不珠淚成串。甚至睡夢中,也常常由於離別憂思而抽咽。纏綿恩愛,一時如同平常一樣,幽會還沒有結束,驚魂已隨夢斷。雖然半邊被窩還是暖和的,但想起您來已非常遙遠。前些日子分別後,轉眼已過一年。長安是行樂的地方,到處都會觸動情思。好在您沒有忘記我這微不足道的人,眷戀之情從未倦怠。我淺薄的心意,無法用來酬報您。至於生死相守的盟約,卻永遠不變。我從前因為您是中表之親,有時同在一起吃飯。我經不住誘惑,便獻出了一片痴情。少女情不能自禁。您像司馬相如用彈琴挑逗卓文君那樣來挑逗我,我卻未能像高氏之女用投梭拒絕謝鯤那樣拒絕您。等到我們同衾共枕時,情深意長。我一片痴情,以為可以有所寄託,怎能想到見您之後,卻不能締結良緣,而我卻以自已獻身為羞恥,不能公開侍奉您。畢生長恨,除了悲嘆還有什麼好説的!假如仁人的心,能成就我卑微的心願,那麼我就是死了,也像活着一樣。如果曠達的人不屑私情,忽略小節追求大業,把先前的情分看成醜行,把誘迫的誓盟認為是可以不用遵守,那我將骨毀形銷,赤誠之心永不改變,如同墜落的花朵和枯葉依風隨露,仍然託身在您腳下的塵土之中。生死至誠,盡言於此。對着信紙嗚咽流浪,感情無法表達。千萬保重,千萬保重,玉環一枚,是我小時玩的東西,寄給您佩帶在腰上。玉表示堅韌不變,環表示週而復始永不斷絕。附帶寄上亂絲一縷,斑竹茶碾子一個。這幾樣東西不值得珍重,用意是希望您像玉一樣堅貞,我的志向像環一樣永不改變。淚痕留在竹上,愁思縈繞如絲如縷。用這些東西表達感情,作為相愛的見證。心靠得近,身子卻離得遠,相見無期。幽恨凝聚!神馳千里和您相會。千萬保重!春風吹着常易得病,努力加餐為好。自己多保重,不要以我為念。
張生把她的信拿給朋友看,因此當時很多人都知道這事。他的好友楊巨源喜歡寫詩,為此寫了題為《崔娘》的一首絕句:
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銷初。
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河南元稹也續張生的《會真詩》寫了三十韻,詩中寫道:
微微月光透簾櫳,閃閃螢光穿碧空。
遠方天色始縹緲,低處樹影已葱蘢。
風吹庭竹龍吟起,鳥鳴井桐鸞聲同。
羅綃飄拂垂薄霧,環佩叮咚響輕風。
仙人儀仗隨王母,雲靄迷漫擁仙童。
夜深歡會靜悄悄,清晨晤別爾濛濛。
鞋面刺縝珠光閃,褲上印花紋樣隆。
瓊玉寶釵似綵鳳,綾羅披肩若彩虹。
説是來自瑤華浦,將要朝拜碧玉官。
因遊東都洛城北,偶往宋玉鄰家東。
戲弄初時微拒絕,温柔情意已暗通。
低頭鬢髮蟬翼動,回身輕步玉慶蒙。
轉側顏面花雪貌,登牀抱入綺羅叢。
鴛鴦交頸翩翩舞,翡翠交歡在一籠。
眉黛含羞局凝聚,唇紅暖意更衝融。
氣息清香花蕊發,皮膚温潤玉肌豐。
無力卷將臂腕動,多嬌愛把柔軀躬。
汗流如珠點點滴,發亂蓬山綠葱葱。
方喜迎得千年會,忽聽已打五更鐘。
留連時刻心有恨,繾綣情深意難終。
慵懶臉色含愁態,芬芳詞語誓心衷。
贈環比喻命運共,留結表示心事同。
淚流妝粉宵對鏡,殘燈遠處飛暗蟲。
蠟燭光搖仍苒苒,旭日東昇漸瞳朧。
乘鶩回到洛水去,吹簫飛登中嶽嵩。
衣香猶如染香麝,枕膩尚留胭脂紅。
妾心愁如塘中草,君身飄流類轉蓬。
素琴彈奏別鶴操,仰首天漢盼歸鴻。
大海遼闊實難渡,青天高遠不易衝。
行雲歡會無處所,空留簫史在樓中。
張生的朋友聽到這事,都覺得很訝異,然而張生的情意已斷絕。元稹和張生非常友好,便問他為什麼要斷絕跟鶯鶯的關係。張生説:“大凡上天所造就的絕代佳人,不危害她自身,就一定為害他人。如果崔鶯鶯婚配富貴人家,憑藉着嬌寵,不成雲不成雨,就成為蛟成為螭,我不知道她會變成什麼。從前殷商的辛帝,西周的幽王,擁有百萬人口的國家,力量很雄厚,然而一個女子就可以破壞它,潰散他的民眾,宰割他的軀體,至今仍被天下人恥笑。我的德行不足以戰勝妖孽,因此只好剋制感情。”這時在座的人全都非常感嘆。
後來,崔鶯鶯又嫁給別人,張生也另外娶妻。有次他剛巧經過崔鶯鶯住處,便透過她的丈夫告訴崔鶯鶯,請求以表兄的身份見面。丈夫告訴她,崔鶯鶯卻始終不肯出來。張生哀怨的心情流露到臉上。崔鶯鶯知道後偷偷寫一首詩,詩説:
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牀。
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
終於也沒有跟張生見面。幾天以後,張生要走了,她又寫一首詩對他表示謝絕。詩中道:
棄我今何道,當時且自親。
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消息。當時的人們大都稱讚張生是善於補過的人。我在朋友聚會之時,經常談到這件事,用來提醒聰明的人不要做這種件事,而做了這種事的人也不要感到迷惑。
貞元年間的一個九月,友人李公垂住在我靖安裏的家中,我同他談到這事。李公垂極稱奇異,便寫了《鶯鶯歌》以傳播這件事。崔氏小名鶯鶯,李公垂便用她的名字作為篇名。 [2] 

鶯鶯傳創作背景

《鶯鶯傳》篇末説:“貞元歲九月,執事友李公垂宿於予靖安裏第,語及於是,公垂卓然稱異,遂為《鶯鶯歌》以傳之。”今考唐德宗貞元二十年(804)九月,元稹將故事講給李紳(字公垂)聽,李紳作《鶯鶯歌》,元稹寫了這篇傳奇。
關於小説所寫悲劇的成因,一種廣為流傳的觀點是,由於門閥觀念對愛情婚姻的影響,即認為張生出身高門而鶯鶯出自寒門,甚至有人認為鶯鶯可能是一個妓女。據古今學者考證,元稹很可能是以自己的一次豔遇作為基礎來創作這篇傳奇的。 [3] 

鶯鶯傳人物介紹

鶯鶯傳張生

張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正好遇上了同樣寓居的遠方親戚崔氏一家,崔家財產豐富,而當時正值兵亂搶劫,張生便託官吏保護崔家,這才免了一災。在崔氏寡婦的謝答宴上,張生對其女兒崔鶯鶯一見鍾情,便託婢女紅娘傳書,崔鶯鶯起先大義凜然的拒絕張生,後來終於還是在了一起,耳鬢廝磨,兒女情長。感情正濃時,張生卻要進京趕考,幾個月後才回到蒲州和崔鶯鶯重聚但很快又要回去準備考試,無奈第二年張生考舉不中,又滯留京師,只能和崔鶯鶯互傳信物聊表深情。但張生最終變了心,竟將崔鶯鶯看作尤物、紅顏禍水,打算遠離她。後來二人各有婚嫁,張生再去看望崔鶯鶯,當時的人竟然還認為他善於補過,這顯然是對張生的美化。 [9] 

鶯鶯傳崔鶯鶯

崔鶯鶯是一個在封建家庭的嚴格閨訓中長大的少女。她有強烈的愛情要求,但又在內心隱藏得很深,甚至有時還會在表面上作出完全相反的姿態。本來,通過她的侍婢紅娘,張生與她已相互用詩表達了愛情。可是,當張生按照她詩中的約定前來相會時,她卻又“端服嚴容”,正言厲色地數落了張生的“非禮之動”。數日後,當張生已陷於絕望時,她忽然又採取大膽的叛逆行動,主動夜奔張生住所幽會,“曩時端莊,不復同矣”。崔鶯鶯的這種矛盾和反覆,真實地反映了她克服猶豫、動搖而終於背叛封建禮教的曲折過程。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終未能徹底擺脱社會、出身、教養所加給她的精神桎梏。她仍然認為私自戀愛結合是不合法的,“始亂之,終棄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因而在她遭到遺棄以後,就只能自怨自艾,聽從命運的擺佈。這又表現了她思想性格中軟弱的一面。 [3] 

鶯鶯傳作品鑑賞

鶯鶯傳整體賞析

主題思想
《鶯鶯傳》的敍事有意以情節演繹和詩歌抒情的話語所肯定的唐代青年的感情世界,與以議論性話語所表現的社會現實價值標準相對立。從而使傳奇文本產生了一種特有的“詩語”與“議論”話語之間的矛盾對峙。不難發現,無論是張生那些被隱藏起來的愛情詩,還是楊巨源的《崔娘詩》,元稹的《續會真詩三十韻》都表達了對男女主人公愛情的褒揚和肯定,而一旦涉及到張生的未來前途,議論性話語就強行與道德人品相掛鈎。所以,詩的話語表現的是叛逆的、情感的、青春的、理想的價值;而議論性話語表現的是正統的、理性的、世俗的、功利性的價值。這樣的話語並置不但使鶯鶯的形象鮮活感人,有益於讀者形成審美判斷。而且也讓男主人公張生形成自我分裂,從而有益於讀者在情節性的張生與非情節性張生之間進行價值選擇。另外,《鶯鶯傳》中的話語對立,也有益於讀者建構出隱含作者的價值取向,並從隱含作者與現實作者元稹之間的價值衝突中做出審美判斷。因而,很少有讀者會去稱讚肯定張生關於鶯鶯是“尤物”、是“蛟”、是“螭”的議論,也很少有讀者會按照作者元稹“常與朋會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為,為之者不惑”的言辭去理解作品的主題意義。
可見,《鶯鶯傳》中作家元稹把理想自我的價值體系,以及現實自我功利化的價值標準全部融入到文本的敍事話語之中了。通過情節敍事與詩語的用情,以及文本內外互文參見話語的運用,肯定了男主人公張生對愛情的自然追求,否定他中止愛情的議論説理;肯定了文本內元稹、楊巨源們對男女主人公愛情悲劇憐惜哀怨,否定了他們對張生“善補過”行為的認同和宣揚。從而表達了作家元稹在現實生活中無法遵從卻又認為應該遵從的新的價值觀,顯示了唐代知識分子的自我否定和自我救贖的文學努力。 [10] 
藝術特色
《鶯鶯傳》寫張生與崔鶯鶯戀愛,後來又將她遺棄的故事。研究者普遍認為,這是一篇藝術水平很高而思想上存在着明顯缺陷的作品。作者一方面污衊崔鶯鶯為“妖孽”和“尤物”,同時又把她寫得十分優美動人,富於藝術魅力。思想和藝術矛盾的產生,同這篇小説帶有作者自敍傳的性質分不開。如果沒有融入作者本人真切的生活體驗,是不可能將這個愛情故事寫得如此纏綿委曲、生動感人的。他對所經歷的一段豔遇不能忘情,非寫出不能得到自慰;而當時的文人對此類的風流韻事又習以為常,社會上男尊女卑的陳腐思想又非常普遍。這就使得他下筆時無所顧忌,不加掩飾;再加上元稹本人的才情和深厚的藝術修養,便成全了作者在藝術描寫上表現出某種非自覺的“誠實”,不期然地如實地寫出了崔張愛情發展的全過程,並創造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動人的鶯鶯形象。
《鶯鶯傳》的主要成就在於它立足於真實的生活體驗基礎之上的藝術描寫。這是一篇寫情的藝術傑作,也是唐傳奇中帶有詩化傾向的代表作。它的最突出的藝術特色,就是詩的情韻和詩化的表現藝術。《鶯鶯傳》是唐代小説中詩和小説融合的一個典型例證。它的詩化的審美特徵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曲、藴。曲就是不直,藴就是不露。不直不露,婉曲含蓄,正是中國古典詩歌最突出的審美特徵。《鶯鶯傳》的詩意特徵,則主要表現在它的敍事藝術和寫情藝術上:它的敍事,一波三折,曲盡其妙;它的寫情,能將極難表現的人物內心的相思情狀,活現紙上,讓人讀來如見如聞。
小説開始介紹張生的儀容、風采,才情、修養等,寫他是一個好得不得了的多情種子,只有“物之尤者”才能使他留連於心。這段介紹實際上已經為這篇故事的思想(為張生開脱而誣衊鶯鶯為尤物)定下了基調。緊接着以一段不算太短的文字介紹事件的背景。小説中的崔張愛情,跟其他的才子佳人故事(也包括後來據此改編的王實甫的《西廂記》)雙方一見鍾情的模式很不相同,張和崔的最初關係僅僅是由於特殊境遇造成的解難與報恩,開始只是張生有意而鶯鶯無情,愛情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十分艱難曲折的過程。
情節的發展,既真實自然,又曲折生動,可謂峯迴路轉,一波三折。從中極其細緻深入地寫出了兩人微妙的愛情關係,併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從情節的發展看,全文可以劃分為十個段落:酬宴初會、因婢致情、赴約被斥、意外歡會、事成待婚、別而復會、再別陳懷、復書訴哀、悲劇結局和尾聲。一段一個層次,層層有波瀾,層層有曲折。有人認為《鶯鶯傳》在敍事藝術上是模仿《左傳》的,從小説情節的組織看,確實很能體現《左傳》敍事藝術的風致。但重要的還不在於曲折本身,而在於小説是在提煉和真實地表現生活中達到曲、表現曲的,因而能曲盡人情,曲盡其妙。
《鶯鶯傳》的藝術生命力,還在於它塑造了一個有鮮明個性和獨特思想意藴的女性形象。作品真實生動、唯妙唯肖地揭示了一個有獨特身分地位的封建時代的貴族少女,在一個特殊環境中追求愛情的複雜感和微妙心理。首先是小説很好地揭示出了鶯鶯內心世界的豐富性、複雜性、矛盾性。鶯鶯的思想性格的刻畫不是表層的、單一的,而是深層的、多側面的。她有嬌羞矜持、貞慎自保的一面,也有大膽果決、敢於衝破禮教束縛的一面。兩個方面相反相成、矛盾統一,構成了鶯鶯完整的性格內容。她在初會張生以後一直到讀到他的兩首《春詞》,內心的鬥爭是很尖鋭激烈的。一方面有愛情的要求,一方面又受到禮教的束縛,在矛盾鬥爭中又不斷有所前進,在前進中又時有猶豫、後悔。特別是第一次西廂相約之後的反悔,很好地揭示了鶯鶯內心的矛盾衝突。而在後來兩人西廂放情歡會的情境之中,作者在寫她大膽、熱情的同時,仍從兩方面去把握她的性格,不忘點染她性格中嬌羞怯弱的一面。其次,是鶯鶯的性格不是靜止的,而是有發展、有變化的。而其中的發展變化,最突出的是她對張生態度的轉變。張生到長安應試,鶯鶯“陰知將訣”,預感到張生將會“始亂終棄”,卻仍然熱切地期待他能守始終之盟。不但語氣近於哀求,而且不無自輕自賤和委曲求全的意味。但與此同時,在曲終投琴時,她又“泣下流連,趨歸鄭所,遂不復至”,含蓄地表現出她內心的怨憤,也是很有氣性的。後來她寫給張生的覆信,在抒發內心悲痛的同時,也是自責多於對張生的責備,不説張生挑逗引誘她,而説“婢僕見誘,遂致私誠。兒女之心,不能自固。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無投梭之拒”等等。這些話,雖然如信中所説,“存沒之誠,言盡於此”,是表示她對張生真摯的愛和永不改變的至誠的;但同時也確實表現了她對張生的一種近於屈辱的哀求,是她性格中卑屈軟弱一面的表現。到兩人絕裂以後,張生一方面為自己的負義行為辯護,另一方面又不能完全忘卻這段戀情,請求以表兄的身分相見,鶯鶯即使在丈夫允許的情況下也“終不為出”,而且賦詩一章表示她內心的怨恨和決絕的態度。這裏鮮明地表現了她思想性格的轉變,表現出性格中剛強、有骨氣的一面得到了發展。
在鶯鶯內心世界的揭示上,從藝術表現的角度看,鶯鶯的形象有兩個特點,即具有含蓄美和詩意美。鶯鶯形象的含蓄美,首先是由她的性格決定的,是一種性格美的表現。不苟言辭,很少説話,説話也很少率直地吐露自己的心曲。同時,含蓄美的構成,也跟小説的藝術表現方式有關。作者採用含蓄的手法表現人物含蓄的性格和感情。
《鶯鶯傳》全篇充滿了一種詩意美,本身就像是一首哀感頑豔的抒情詩。形象的詩意美,小説的詩意美,由以下幾方面的因素構成。首先是鶯鶯本人多情和含蓄的詩人氣質。其次是鶯鶯表達感情的方式,諸如彈琴、賦詩等,都是風致高雅,充滿詩意的。第三是鶯鶯的那封覆信,是一篇抒情傑作,一篇優美的散文詩。內心世界表露得十分細緻、含蓄、深微,文辭又那樣的優美典雅,揭示出一個複雜的內心世界,其中有愛、有恨、有優有喜、有期待、有失望,從自責自悔中曲折地表現了對張生的怨恨。最後是藝術氛圍的點染。小説中沒有太多的寫景文字,但作者也着意為這個充滿哀怨的愛情故事設置了極為優美和充滿詩意的環境。他們幽會的時間是“明月三五夜”,地點是有花影拂動的西廂。在他們幽會時,小説以八個字點染環境氛圍:“斜月晶瑩,幽輝半牀。”多麼優美而富於詩意。這是以美景襯映歡情。在這八個字的基礎上,作者寫道:“張生飄飄然,且疑神仙之徒,不謂從人間至矣。”當事者“飄飄然”的感覺,不只是因為鶯鶯之美,同這種充滿詩意的藝術氛圍的營造也是分不開的。 [3] 

鶯鶯傳名家點評

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李贄:“嘗言吳道子、顧虎頭,只畫得有形象的。至如相思情狀,無形無象,微之畫來的的欲真,躍躍欲有。吳道子、顧虎頭,又退數十舍矣。”(《虞初志》卷五) [3] 
現代思想家、文學家魯迅:“元稹以張生自寓,述其親歷之境,雖文章尚非上乘,而時有情致,固亦可觀,惟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而李紳楊巨源輩既各賦詩以張之,稹又早有詩名,後秉節鉞,故世人仍多樂道,宋趙德麟已取其事作《商調蝶戀花》十闋(見《侯鯖錄》),金則有董解元《絃索西廂》,元則有王實甫《西廂記》,關漢卿《續西廂記》,明則有李日華《南西廂記》,陸採《南西廂記》等,其他曰《竟》曰《翻》曰《後》曰《續》者尤繁,至今尚或稱道其事。”(《中國小説史略》唐之傳奇文) [4] 

鶯鶯傳後世影響

《鶯鶯傳》後改編為《西廂記》 《鶯鶯傳》後改編為《西廂記》
《鶯鶯傳》在唐傳奇的發展中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它以其曲折生動的愛情描寫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深刻地影響了後代的小説創作。此前的傳奇,如《離魂記》《任氏傳》《柳毅傳》等反映愛情生活的作品,都多少帶有志怪的色彩,而《鶯鶯傳》寫的則是現實世界中婚戀人情。自它開始,陸續出現了《李娃傳》《霍小玉傳》,使唐人傳奇中這類題材創作達到了頂峯。《鶯鶯傳》是唐人傳奇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故事廣泛流傳,北宋以降,士大夫“無不舉此以為美談,至於倡優女子,皆能調説大略”。宋代有趙令畤《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鶯鶯傳》話本、《鶯鶯六幺》雜劇,金代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元代有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明代有李日華《南調西廂記》、陸採《南西廂》,清代有查繼祖《續西廂》雜劇、沈謙《翻西廂》傳奇等。直到現當代,活躍在電影、電視以及各種劇目中的西廂故事,《鶯鶯傳》仍是其源頭。 [5] 

鶯鶯傳作者簡介

元稹(779—831),唐代詩人。字微之,河南(治今河南洛陽)人。早年家貧。唐德宗貞元九年(793)舉明經科,貞元十九年(803)舉書判拔萃科,曾任監察御史。因得罪宦官及守舊官僚,遭到貶斥。後轉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最後以暴疾卒於武昌軍節度使任所。與白居易友善,常相唱和,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後期之作,傷於浮豔,故有“元輕白俗”之譏。有《元氏長慶集》60卷,補遺6卷,存詩830餘首。 [6] 
參考資料
  • 1.    林驊 王淑豔.唐傳奇新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111-119
  • 2.    葉桂剛 王貴元.中國古代十大傳奇賞析(上)[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2:1-47
  • 3.    董乃斌 黃霖 等.古代小説鑑賞辭典(上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380-390
  • 4.    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中國小説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86
  • 5.    梁建蕊.《鶯鶯傳》傳播研究[D].曲阜:曲阜師範大學,2013:3-35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6
  • 7.    李大博著.《西廂記》在當代戲曲舞台上的傳播與重構研究:中國戲劇出版社,2020.10:第1頁
  • 8.    葉開,王琦主編.這才是我想要的語文書  唐傳奇分冊:天地出版社,2020.07:第337頁
  • 9.    陳彬姿. 《鶯鶯傳》張生形象嬗變[J]. 今古文創, 2022, (20):4-7,34.
  • 10.    祖國頌. 《鶯鶯傳》“互文”敍事的隱含作者主題探究[J]. 閩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 第34卷(3):75-81.
  • 11.    實甫著. 西廂記[M]. 20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