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伶傳

鎖定
《馬伶傳》是明末清初散文家侯方域創作的一篇傳記。文章講述了藝人馬伶扮演奸相嚴嵩,但在一次技藝較量中輸給了李伶。他遠去京師隱姓埋名作了當朝相國顧秉謙的門卒,於觀察模仿中提高技藝,三年後在第二次技藝較量中終獲成功。作者一方面讚頌了馬伶刻苦磨練、精益求精的從藝精神,另一方面則通過馬伶觀察、模仿顧秉謙卻使扮演嚴嵩的形象獲得成功的記述,暗示顧秉謙和嚴嵩是一路貨色,從而巧妙地達到了諷刺現實的目的。全文情節生動,敍述繁簡得當,結構安排頗具匠心。
作品名稱
馬伶傳
作    者
侯方域
創作年代
明末清初
出    處
《壯悔堂文集》
作品體裁
傳記

馬伶傳作品原文

馬伶傳
馬伶者1,金陵梨園部也2。金陵為明之留都3,社稷百官皆在4;而又當太平盛時5,人易為樂。其士女之問桃葉渡、遊雨花台者6,趾相錯也7。梨園以技鳴者8,無慮數十輩9,而其最著者二:曰興化部,曰華林部。
一日,新安賈合兩部為大會10,遍徵金陵之貴客文人11,與夫妖姬靜女12,莫不畢集13。列興化於東肆14,華林於西肆,兩肆皆奏《鳴鳳》15,所謂椒山先生者16。迨半奏17,引商刻羽18,抗墜疾徐19,並稱善也。當兩相國論河套20,而西肆之為嚴嵩相國者曰李伶21,東肆則馬伶。坐客乃西顧而嘆22,或大呼命酒23,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復東24。未幾更進25,則東肆不復能終曲。詢其故,蓋馬伶恥出李伶下,已易衣遁矣26
馬伶者,金陵之善歌者也。既去27,而興化部又不肯輒以易之28,乃竟輟其技不奏29,而華林部獨著。去後且三年30,而馬伶歸,遍告其故侶31,請於新安賈曰:“今日幸為開宴32,招前日賓客,願與華林部更奏《鳴鳳》33,奉一日歡34。”既奏,已而論河套35,馬伶復為嚴嵩相國以出,李伶忽失聲36,匍匐前37,稱弟子。興化部是日遂凌出華林部遠甚38。其夜,華林部過馬伶39:“子40,天下之善技也,然無以易李伶41。李伶之為嚴相國,至矣42,子又安從授之而掩其上哉43?”馬伶曰:“固然44,天下無以易李伶,李伶即又不肯授我45。我聞今相國崑山顧秉謙者46,嚴相國儔也47。我走京師48,求為其門卒三年49,日侍崑山相國於朝房50,察其舉止,聆其語言51,久乃得之。此吾之所為師也。”華林部相與羅拜而去52
馬伶名錦,字雲將,其先西域人53,當時猶稱馬回回雲54
侯方域曰:異哉,馬伶之自得師也!夫其以李伶為絕技,無所幹求55,乃走事崑山56,見崑山猶之見分宜也57;以分宜教分宜58,安得不工哉59!嗚乎!恥其技之不若60,而去數千裏,為卒三年,倘三年猶不得,即猶不歸爾61。其志如此,技之工又須問耶? [1] 

馬伶傳註釋譯文

馬伶傳詞句註釋

  1. 馬伶:姓馬的演員。伶:古時稱演戲、歌舞、作樂的人。
  2. 金陵:南京市舊名。梨園部:戲班。《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唐玄宗“選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梨園,號梨園弟子”。後世因稱戲劇團體為梨園。部,行業的組織。
  3. 明之留都:明代開國時建都金陵,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金陵為留都,改名南京,也設置一套朝廷機構。
  4. 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穀神。《白虎通義·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為天下求福報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廣博,不可遍也;五穀眾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穀之長,故立稷而祭之也。”後來遂用作國家之代稱。這裏仍用本來的含義。
  5. 盛時:國家興隆的時期。
  6. 問:探訪。桃葉渡:南京名勝之一,是秦淮河的古渡口,相傳東晉王獻之送其妾桃葉在此渡江,因而得名。雨花台:在南京中華門外,三國時稱石子崗,又稱聚寶山。相傳梁武帝時,元光法師在此講經,落花如雨,故名雨花台。
  7. 趾相錯:腳印相交錯,形容遊人之多。
  8. 以技鳴:因技藝高而出名。
  9. 無慮:大概。輩:同一等級、同一類別的人。引申為“羣”“隊”,這裏指“部”。
  10. 新安:今安徽歙(shè)縣。賈(gǔ):商人。
  11. 徵:召集。
  12. 妖姬:豔麗女人。靜女:語出《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指少女。
  13. 畢集:都來了。
  14. 肆:店鋪,這裏指戲場。
  15. 《鳴鳳》:指明代傳奇《鳴鳳記》,傳為王世貞門人所作,演夏言、楊繼盛諸人與權相嚴嵩鬥爭故事。
  16. 椒山先生: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容城(今屬河北省)人,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因彈劾嚴嵩被害。
  17. 迨(dài):等到。半奏:演到中間。
  18. 引商刻羽:演奏音樂。商、羽,古五音名。宋玉《對楚王問》:“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19. 抗墜疾徐:聲音高低快慢。《禮記·樂記》:“歌者上如抗,下如隊(墜)。”孫希旦集解引方氏愨説:“抗,言聲之發揚;隊,言聲之重濁。”
  20. 兩相國論河套:指《鳴鳳記》第六齣《兩相爭朝》,情節是宰相夏言嚴嵩爭論收復河套事。河套,地名,黃河流經今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形曲如套子,中間一帶稱作河套。在明代,河套為韃(dá)靼(dá)族所聚居,經常內擾,楊繼盛、夏言諸人主張收復,嚴嵩反對,所以發生廷爭。嚴嵩為當時專攬朝政的權臣,官至太子少師,結黨營私,後被劾罷免。
  21. 嚴嵩:字惟中,分宜(今屬江西)人,弘治年間中進士,得到明世宗信任。他弄權納賄,結黨營私,陷害忠良,是有名的奸臣。
  22. 西顧:往西看,指為華林部李伶的演出所吸引。嘆:讚歎,讚賞。
  23. 命酒:叫人拿酒來。
  24. 首不復東:頭不再往東看,意為不願看興化部馬伶演出。
  25. 未幾:沒有多久。更進:繼續往下演出。
  26. “蓋馬伶”句:原因是馬伶恥於居李伶之下,卸裝逃走。易衣,這裏指卸裝。
  27. 既去:已離開。既,表示行動完成。
  28. 輒以易之:隨便換人。輒,猶“即”。《漢書·吾丘壽王傳》:“盜賊不輒伏辜,免脱者眾。”可引申為隨便。
  29. 輟(chuò):停止。
  30. 且三年:將近三年。
  31. 故侶:舊日伴侶,指同班藝人。
  32. 幸:冀也,希望。
  33. 更奏:再次獻演。
  34. 奉:敬獻。
  35. 已而:不久。
  36. 失聲:控制不住,不覺出聲。
  37. 匍(pú)匐(fú):伏在地上。
  38. 凌出:高出,凌駕於對方之上。
  39. 華林部:指華林部伶人。過:拜訪。
  40. 子:你,對對方的尊稱。
  41. 易:輕視。《左傳·襄公四年》:“貴貨易土。”引申為勝過。
  42. 為:此是扮演的意思。至矣:像極、妙極。
  43. 安從授之:從哪裏學到。掩其上:蓋過他。掩,蓋過。《國語·晉語五》:“爾童子,而三掩人於朝。”
  44. 固然:確實。
  45. 即:通“則”。
  46. 崑山:縣名,在江蘇省。顧秉謙:明熹宗天啓年間為首輔,是閹黨中人。
  47. 儔(chóu):同類人。
  48. 走:跑到。
  49. 門卒:門下的差役。
  50. 朝房:百官上朝前休息的地方。
  51. 察其舉止,聆其語言:觀察其行動,聆聽其言語。聆,聽。
  52. 羅拜:數人環列行禮。
  53. 西域:古代地理名稱,指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及中亞一部分地方。
  54. 回回:舊時對於回族及伊斯蘭教徒的稱呼。
  55. 無所幹求:沒有辦法得到。
  56. 走事崑山:到顧秉謙處去做僕從。事,侍奉。崑山,古人習慣以籍貫指代人,這裏即指顧秉謙。下句“分宜”,即指嚴嵩,嚴嵩為分宜(今江西分宜縣)人。
  57. 見崑山猶之見分宜:見到顧秉謙就好像見到了嚴嵩。
  58. 以分宜教分宜:意即以生活中的嚴嵩為榜樣來學演嚴嵩。
  59. 工:精。
  60. 恥其技之不若:恥於自己的演技不如人家。不若,不如。
  61. 爾:同“耳”,表決然語氣。 [1] 

馬伶傳白話譯文

馬伶是金陵戲班子的藝人。金陵是明朝的留都,明朝社稷祭壇和各部衙門都還保存着,又正當太平盛世,人們自然追求娛樂,男子女士尋訪桃葉渡,遊覽雨花台,多到腳趾相碰踩的程度。因演技高而眾所周知的戲班子大概有幾十家。其中最出名的有兩家:一是興化部,一是華林部。
有一天,新安商人召集這兩個戲班子,舉辦演唱大會,廣泛地邀請金陵的貴賓、文人、名妓以及淑女,這些人全部來齊了。興化部被安排在東台,華林部被安排在西台。兩台都演名為《鳴鳳》的戲,所表演的是椒山先生事蹟。等到演了一半時,只聽得兩家的曲調都符合音律,兩家的演唱也都合乎節奏,觀眾都拍手稱好。當演到兩相國同論河套一場戲時, 西台上扮嚴嵩相國的是李伶,東台上出場的是馬伶。此時坐在場中的觀眾都轉身向西看,不時發出讚歎之聲,有的人看高興了,大喊着上酒,有的人將座位移得更加靠近西邊,觀眾的臉不再向東台看了。沒有多久,再演下面的場景時,東台卻不能演到終曲了。打聽其中原因,方知馬伶因敗於李伶之下而感到恥辱,已經換下戲裝逃走了。
馬伶是金陵擅長唱戲的名角。他走之後,興化部又不肯隨即找人接替馬伶,竟然中止活動,不再演出。於是,華林部就獨佔盛名了。馬伶離去將近三年才回來。他把興化部的舊夥伴全都請回來,向新安商人請求道:“今日希望能為我們安排宴會,邀集前一次來過的賓客,我們要和華林部再對演一次《鳴鳳》,呈獻一日的歡快。”演奏之後,不久又到論河套一場戲,馬伶再扮演嚴嵩相國出場。李伶忽然發不出聲音,匍匐着身子向馬伶口稱弟子。這一天,興化部的演出遠遠地勝過了華林部。當天夜裏,華林部的人來拜訪馬伶,他們説:“你是天下擅長演戲的藝人!然而,李伶扮演嚴相國已經達到頂點了,天下沒人能取代李伶。你又是從哪裏學到了技藝而能超過他的呢?”馬伶説:“你們説得有道理,天下沒有能取代李伶的人,李伶卻又不肯教我。我聽説,當今相國崑山人顧秉謙,與嚴相國是一類人。我就前往京師,請求當顧秉謙的看門衙役。三年間每天在朝房侍候這位崑山相國。我觀察他的舉止,聆聽他的語言,時間一久就學到了他的精神風貌。顧秉謙正是我最好的老師啊。”華林部的人聽後都很欽佩他,他們向馬伶羅列敬拜,然後離開了。
馬伶,名錦,字雲將。他的先輩是西域人,當時人還稱呼他為馬回回。
侯方域説:真是不尋常啊,馬伶自己這種求師的經歷。他認為李伶的演出已是絕技,無處能學到超過他的技藝,竟然跑去侍奉顧秉謙,見到顧秉謙就猶如見到了嚴嵩一樣,讓嚴嵩本人來教演嚴嵩的人,怎麼能不精妙呢?唉!馬伶以自己的技藝不如人家為恥,就遠走幾千裏,做了三年差役。倘若三年還不能學到要學的東西,就仍然不回來。他的意志如此堅定,技藝的精湛又何須再問呢? [4] 

馬伶傳創作背景

明思宗崇禎十二年(1639年),侯方域遊歷南方,後來居留南京,參加復社,與魏黨餘孽阮大鉞進行過鬥爭。這篇人物小傳,是他寓居南京時寫就。文章採錄了南京當時的傳説,以張揚馬伶其人其事,並將矛頭指向顧秉謙,旁敲側擊,來譏諷阮大鉞。 [1] 

馬伶傳作品鑑賞

馬伶傳文學賞析

《馬伶傳》篇幅短小,但結構安排上卻獨具匠心。全文極為緊湊,先概括地介紹人物身分及背景,隨即跳躍到金陵興化、華林兩部的角技及馬伶的失敗。馬伶戲未終場而遁走,他能否東山再起未容讀者懸想,作者的筆鋒已轉到三年後馬伶歸來,在新的一番高下較量中大獲全勝。至此,又使讀者產生了這三年中馬伶如何能夠演技大進的懸念。通過這樣層層蓄勢,作者才在最後闡明其獲勝的原因,理至此而大明。馬伶之敗與其轉敗為勝,皆為此段之鋪墊。包世臣在《藝舟雙楫·文譜》中説:“文勢之振,在於用逆;文勢之厚,在於用順”。這篇文章即是用逆來振起文勢的。試想,假如按時間的順序在馬伶失敗後,接着寫他如何在顧秉謙門下為卒三年,再寫他歸來獲勝,則文章勢必結構鬆懈,索然無味。用“逆”固然巧妙,而此文尤為巧妙之處在於“逆”中有“順”。對於馬伶這三年中的經過,作者沒有進行呆板的敍述,而是借華林部伶人拜訪馬伶時由其親口道出,所選擇的敍事角度極為高明。從事情發生的時間來看,其夜華林部過訪是“順”,而馬伶所説之事則是“逆”,“逆”中有“順”,使得文氣非常自然。千錘百煉而又自然無痕,於此可見作者的藝術功力。
文章寫馬伶,只集中筆墨記敍馬伶“去數千裏,為卒三年”而學藝之奇事,寫學藝之奇事,又先寫兩次角技,從而收到聳動耳目的效果。作者選擇了一個十分具有競爭性的場面來渲染這次角技的緊張性。首先從觀眾着墨,金陵的貴客文人、妖姬靜女被“遍徵”,並且“莫不畢集”,其場面之盛可以想見。而兩部又同時演出《鳴鳳記》,同樣的內容使觀眾更能比較出兩部技藝的高低,這反映出兩部各不相下的競爭心理。從觀眾及劇目兩方面,將這次角技的氣氛渲染得淋漓盡致。以下則描寫兩部角技的過程及勝敗,演唱到一半時,尚未能分出高下,但當演到奸相嚴嵩出場與夏言辯論是否恢復河套失地這一場時,扮演嚴嵩的興華部的馬伶明顯地遜於華林部的李伶,兩部的高低於此判然。作者在此沒有正面描寫馬伶的技藝如何不如李伶,而是借觀眾反應來側面點染:“坐客乃西顧而嘆,或大呼命酒,或移坐更近之,首不復東”。以觀眾對西肆的歎賞來反襯東肆馬伶的失敗,文思巧妙。馬伶戲未終場而遁走,為下文的轉敗為勝伏下一筆。
將近三年之後,馬伶又回到金陵興化部,在同樣的盛會上,兩部又同演《鳴鳳記》,又演到了河套一場。然而,這次的結果卻與三年前大不相同,馬伶以精湛的技藝使李伶折服,興化部的聲譽遠遠超過了華林部。文章筆墨簡練而有變化,以李伶的“失聲”、“匍匐前,稱弟子”來寫馬伶演技之高,與前段同中有異。兩段相較,繁簡有致,同樣的內容而不見重複,體現出作者文筆騰挪之巧妙。
侯方域通過對這一事蹟的詳細記敍,使馬伶的形象栩栩如生,使馬伶的性格充分凸現出來。但若僅如此,猶未能稱為上乘,這類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因事見理,如柳宗元的《種樹郭橐駝傳》,通過郭橐駝的善於種樹來説明要循物自然之性的道理。《馬伶傳》通過馬伶“去數千裏,為卒三年”的事蹟來闡明藝術來源於生活及苦學必有成的道理。馬伶的行事出人意表,其中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通過作者敍述,這個“理”昭然顯現在讀者面前
這篇文章還有暗寓褒貶之妙。對於當朝的宰相顧秉謙,作者説他“嚴相國儔也”,“見崑山猶之見分宜也”。嚴嵩是萬人唾罵的大奸臣,將顧秉謙與之相提並論,是含有貶斥的深意的。作者行文微婉,借馬伶之事而對顧秉謙進行了側面的抨擊,深諳史家之“春秋筆法”。
《四庫全書總目》評論侯方域,説他“涉於浮誇”,吳德旋《初月樓古文緒論》説“惜其文不講法度,且多唐人小説氣”。從這篇文章看來,超乎法度的法度,對主要事件的誇飾、渲染以及小説家手法的運用,正是其成功之處,用來説明侯方域文章的特點是恰切的。 [2] 

馬伶傳名家點評

清初·黃宗羲《明文授讀》:朝宗此文,描寫曲盡。在無關係之中,寫出極有關係。然餘以顧秉謙安能象分宜,分宜威福在手,耳目口鼻得以自立,秉謙為逆奄乾兒,精神唯工於媚耳。使馬伶學趙文華於其手,乃為絕技,分宜非其本色也。雖然能諂人者,方能驕人。馬伶是或一道耳。
晚清·王文濡《清文評註讀本》:何物馬伶能自得師。東坡所謂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此類是也。 [5] 

馬伶傳作者簡介

侯方域(1618年—1654年),明末清初散文家,字朝宗,號雪苑,河南商丘人。出身於官僚地主家庭,為明户部尚書侯恂之子,師事名儒倪之璐。年青時即有文才,為人豪邁不羈,曾遊江南,寓居南京,組織“復社”,為當時文人所推崇,與方以智、冒襄、陳貞慧,共稱“四公子”。明亡,南明弘光朝廷為馬士英阮大鋮把持,他與“復社”文士共檄阮大鋮之罪,遂遭迫害,往投江北鎮高傑。未幾,變節降清,並向清總督出謀獻策,企圖消滅農民起義軍。順治八年(1651年),應河南鄉試,中副榜,由此名聲大跌。後抑鬱而死。他工於詩文,詩追杜甫,文學韓歐,才氣橫溢,與魏禧汪琬齊名,稱“清初三家”。著作有《壯悔堂文集》《回憶堂詩集》。 [3] 
參考資料
  • 1.    付成波.中國曆代散文鑑賞.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2019年4月:第339—343頁
  • 2.    陳振鵬,章培恆主編.古文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4年7月:第1754—1756頁
  • 3.    熊江平主編;師為公,楊軍,黃川編寫.古詩文譯註評析·高中三年級·修訂本.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8月:第200頁
  • 4.    李憑.中國歷史文獻選讀.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2018年11月:第157—158頁
  • 5.    朱惠國.元明清詩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第3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