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鎖定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菩提比丘著,尋法比丘翻譯,慈善精舍出版。
中文名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別    名
A summary of PI Damour solution
作    者
菩提比丘
譯    者
尋法比丘
出版社
慈善精舍
出版時間
2010年4月
頁    數
381 頁
裝    幀
平裝
ISBN
9789579176750
This modern translation of the Abhidhammattha Sangaha (Manual of Abhidhamma) offers 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s fundamental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Originally written in the 11th or 12th century, the Sangaha has served as the key to wisdom held in the Abhidhamma. Concisely surveyed are Abhidhamma's central themes, including states of consciousness and mental factors, the functions and processes of the mind, the material world, dependent arising, and the methods and stages of meditation. This presents an exact translation of the Sangaha alongside the original Pali text. A detailed, explanatory guide with more than 40 charts and tables lead readers through the complexities of Adhidhamma.
[1] 
近年來以中文為媒介語修學上座部止觀禪者明顯地增加。而在止與觀兩種禪法當中,阿毗達摩的知識對修學後者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敬於此譯出《阿毗達摩概要精解》,希望有助於華文源流的禪修者減少在修學觀禪時的障礙,也希望有助於正法長住於世,更長遠地讓眾生獲得至上法義的薰陶。
佛法肯定不只是理論而已,而阿毗達摩也不是紙上談兵的某某世間學。從以下《殊勝義注》對佛學的觀點,我們即可窺見此學之目的所在。
「在此,應當思慮對三藏的三種學習(態度):如捉蛇者的學習(態度)、為解脱而學習、以及如財政的學習(態度)。當中,為惱怒他人等 ,而不當地獲取學問就有如在捉蛇。 關於這點(佛陀)曾説道:『諸比丘,有如一位想要捉蛇的人會四處尋找蛇。當看到一條大蛇時,他捉住它的身體或尾巴,而該蛇即回過頭來咬他的手、臂、或身體任何或大或小的部位。他即因此而死,或遭受半死不活的痛楚。為何?諸比丘,這是因為他捉蛇捉錯了。如是,諸比丘,於宗教,有些一無是處的人不適當地學習諸部教理。學了教理之後,他們並沒有理智地探討教義。由於沒能領會該教義,所學到的教理並沒帶給他們智慧。這些人學習教理的目的只是為了惱怒他人或為了使自己免除他人的批評或指責。對於善行者所學習的任何善法,一無是處者都無法體驗;而這些不當學得的教理會帶給他們傷害,以及長久的痛苦。為什麼呢?諸比丘,這是因為那些教理是以不正確的態度學得。』
然而,有人為了成就戒學等,不是為了惱怒他人,而是為了解脱,因此適當地學得教理。關於這種學問(佛陀)説道:『正確地學得的教理會帶來利益,以及長久的快樂。為什麼呢?諸比丘,這是因為那些教理是以正確的態度學得。』
最後,對諸藴已有透徹的智見、已斷除一切煩惱、已成就道、通達阿羅漢果、證悟滅諦、以及滅盡諸漏的聖者,學習教理的目的純粹只是為了保存傳統,以及護持正法的傳承。這即是財政 的學習(態度)。」──《殊勝義注》巴、頁二三至二四;英、頁二九至三○。
由此可知,佛學是趣向出世間的實用解脱學。把佛學視為「錯誤的捉蛇學」是非常危險的。為什麼呢?這是因為佛法殊勝之故。雖然無知的捉蛇者只能光説不練,但由於佛學的優越,不久他們就會獲得《糞甲蟲經》裏所提到的三種極可怕的東西──利養、崇敬與名譽。
「諸比丘,利養、崇敬與名譽是極為可怕的,是證得解脱束縛而達到至上安全處極強的障礙。就有如一隻吃糞的甲蟲,滿身是糞,滿肚子也是糞,站在一大堆的糞前,鄙視其他甲蟲道:『我是吃糞者,充滿了糞,滿肚子也是糞,在我面前也有一大堆的糞。』」
「這受到利養、崇敬與名譽淹沒其心的比丘鄙視其他良善的比丘。但這將會為那腐敗的人帶來極長久的厄難與痛苦。諸比丘,這顯示了利養、崇敬與名譽是多麼的可怕,是證得解脱束縛而達到至上安全處極強的障礙。所以,諸比丘,你們應當如此訓練自己:『無論我們得到了什麼利養、崇敬與名譽,我們都會捨棄它,以免它淹沒了我們的心。』」──《相應部‧因緣品‧利養相應‧糞甲蟲經》
如果我們是虔誠的佛弟子,當然是不會不聽佛陀的話,而硬是要做糞甲蟲的。然而,即使沒有受到名聞利養的腐蝕,佛弟子還是必須不斷地提醒自己,不可只是滿足於自己清淨的戒行與滿腦袋的佛學知識,因為只要是還沒有親身體證四聖諦,他還只是一個為別人看管牛的牧牛者。
即使他背誦了許多經典,
然而並不依法實行,
這怠惰的人有如牧童在數別人的牛,
沒得分享沙門生活的利益。
──《小部‧法句經》偈十九
比丘不應只是因為有戒行、或多聞、或有禪定、或獨處、或自知「我得享凡夫享受不到的出離樂」 而感到滿足,而不滅盡煩惱(即證悟阿羅漢道果)。
──《小部‧法句經》偈二七一、二七二
潔身自愛的人當然不會想要做個愚蠢的捉蛇者,也不會想要做只糞甲蟲或做個牧童。所以,如果還沒有完全解脱,學習的正確目的應當是──為了解脱。
為什麼要解脱?對於這點,佛陀在許多經裏已給予答案。以下是其中一部解説生死輪迴之厄難的《淚水經》:
於舍衞城附近:
「諸比丘,這輪迴是無始的。為無明矇蔽、為渴愛束縛的諸有情的輪迴起點是不可知的。
諸比丘,你們認為如何,是那一者比較多?是在這漫長的輪迴裏來來去去,而與厭惡者相會及與親愛者別離時所流(而積下)的淚水比較多,還是四大洋之水比較多」
「世尊,依我們從世尊處所接受到的教導,在這漫長的輪迴裏來來去去,而與厭惡者相會及與親愛者別離時所流(而積下)的淚水比四大洋之水還多。」
「説得好,説得好,諸比丘。你們已善於接受我所給予的教導。的確是在這漫長的輪迴裏……。
長久以來,你們都在為經歷父母、子女與親人之死而傷痛,也為失去財富及患上疾病而傷痛。而在這漫長的旅途裏為這一切傷痛、與厭惡者相會及與親愛者別離時,你們痛哭淚流之水確實已比四大洋之水來得更多。
為什麼呢?諸比丘,這輪迴是無始的。為無明矇蔽、為渴愛束縛的諸有情的輪迴起點是不可知的。所以,諸比丘,長久以來你們都在受盡折磨與厄難,把墳場都給填滿了,的確長久得足以令你們對一切都感到厭倦,長久得足以令你們舍離一切,以獲取解脱。」──《相應部‧因緣品‧無始輪迴相應‧淚水經》
如果我們真的愛護自己,我們應當為自己的解脱而努力。如果我們真的愛護他人,我們也應當為自己的解脱而努力,因為只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引導他人至解脱,才是真正地愛護他們。在《愛惜者經》裏提及了愛護自己的人如何照顧自己:
波斯匿王向世尊説:「世尊,在我獨自一人休息時,我在想:『誰愛惜自己?誰不愛惜自己?』世尊,當時我這麼思惟:『造身語意惡行的人,是不愛惜自己的人。即使他們説:「我愛惜自己」,他們並不愛惜自己。這是什麼原故?因為他們為自己所做的,是怨恨者對其敵人所做的。所以他們並不愛惜自己。
然而,修身語意善行的人,是真正愛惜自己的人。即使他們説:「我不愛惜自己」,他們還是愛惜自己。這是什麼原故?因為他們為自己所做的,是朋友對其友人所做的。所以他們是真正地愛惜自己。』」
「的確如是,陛下,的確如是。你所説的一切我一再重複,及印證它是正確的。」──《相應部‧具偈品‧僑薩羅相應‧愛惜者經》
希望大家都真正地愛惜自己,作個為解脱而努力的學佛者,而並非只是一個佛學家。
在此,譯者應當稍作説明,解釋翻譯此書的情形。此書主要採用義譯的方式,以便較順暢、易讀、易懂。但在表達方式上,義譯比直譯會與原文有較大的出入,尤其是阿耨樓陀尊者所着的原文,輾轉從巴利文譯成英文後再譯成中文,可想而知原著與其中譯在表達方面必定會有不少的差異。
在英文編輯界有這麼一句話:「編輯的工作是永無止盡的,即使只是一本書,編到死也編不完。所以,在某個時候,我們必須説:『夠了』。」
肯定的此中文譯本是如此,而其英文版也是如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發現英文版有一些像是疏忽而致的錯誤。譯者在還未知照英文版編者之前即予以改正,希望這麼做並不會誤導讀者。
關於註腳,若沒有註明是譯按,那即是英編按。在註腳裏所提到的《阿毗達摩要義》是緬甸的棉頂蒙博士(Dr. Mehm Tin Mon)所着的The Essence of Buddha Abhidhamma。
在此,譯者謹以此書獻給他尊敬的戒師──緬甸帕奧禪林的帕奧禪師(The Ven. Pa-Auk Sayadaw),也感謝所有協助校稿及出版此書的人。
最後,譯者與他敬愛的母親、長輩、親人、朋友、所有的讀者及一切眾生分享翻譯此書的功德,也把此功德迴向予其已故的父親。願他們的隨喜成為他們早日獲得解脱的助緣。
願大家不再快樂、不再痛苦、不再笑、不再哭、不再生、不再死,不再……。
重複是為了不再重複,努力是為了不必努力;
厭離是為了不再厭離,休息是為了一切止息。
願佛法久住於世。
譯者尋法比丘
(Bhikkhu Dhammagavesaka)
一九九九年三月
寫於緬甸帕奧禪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