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酬朱監紀四輔

鎖定
《酬朱監紀四輔》是明末清初詩人顧炎武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首聯寫大難之後的感喟;頷聯對明亡歷史的沉痛回憶;頸聯寫時光如水逝,歷史明晰在目;尾聯詩人與友人互勉,寄希望於來者。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摯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全詩直抒胸臆,深沉懇切,表現出二人堅定鬥爭意志。
作品名稱
酬朱監紀四輔
作    者
顧炎武
創作年代
清代
出    處
《亭林詩文集》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酬朱監紀四輔作品原文

酬朱監紀四輔1
十載2江南事已非,與君辛苦各生歸。
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説揚州十日3圍。
碧血4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
東京朱祜5年猶少,莫向尊前嘆式微6 [1] 

酬朱監紀四輔註釋譯文

酬朱監紀四輔詞句註釋

1、朱監紀四輔:朱四輔,明末秀才,在明時曾任監紀推官、監紀提刑,為詩人友人。
2、十載:指明亡已去十年。
3、揚州十日:指明亡後順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攻破揚州,在揚州城裏大肆屠殺淫掠的時候,有一個市民王秀楚躲在空屋中,活了下來。他把他在清兵破城前後十餘日中目睹之事,一一寫出,為《揚州十日記》。清兵屠揚州一事之所必史稱“揚州十日”,即由此而來,其實清兵屠城為五六日。
4、碧血:碧是一種青綠色的美石,玉類。《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後常用以稱頌為國死難的人。
5、朱祜(hù):東漢名將,曾舉兵平定延岑殘黨,防備匈奴。後拜建武大將軍,封鬲侯。
6、式微:先秦時代民歌。 [1]  [2] 

酬朱監紀四輔白話譯文

故國已經遠去十年了,處處物是人非,我和你辛苦遭逢,艱難生存在現今。
我想起京口三軍潰敗就愁悶,想起揚州血洗十日便內心萬分悲苦。
死國難的烈士們血灑疆場,那段歷史不可遽消,而此刻不得不面對白頭早衰了。
你要學漢時朱祜,不要消沉與哀嘆。

酬朱監紀四輔創作背景

顧炎武作此詩是在順治十年(1653),那吋明亡已十年了。顧炎武與朱四輔相酬,在滿懷的悲悼亡國之痛中,仍有一種“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精衞》)的堅定信念,詩人詠歎故國的淪亡時事的變遷,並以強烈的愛國激情與民族氣概與友人同勉。 [2] 

酬朱監紀四輔作品鑑賞

酬朱監紀四輔文學賞析

詩的首聯是大難之後的感喟之詞。“十載江南事已非,與君辛苦各生歸。”古人感嘆世事變遷,常以物是人非相稱。而在這清初的十年中,經歷了生死交關的艱難歷程不僅人非、物非,事事皆非,詩人和朱四輔都是經過了曲折艱辛的“辛苦”歸程,九死一生,才得以“生歸”活着過來。回首往事,自心中升起一種沉痛悲涼的滄桑感。更尤有盛者,明清易代之際的歷史,尤其在江南一帶,是比任何改朝換代都更加慘絕人寰的。
頷聯是對歷史的沉痛回顧。“愁看京口三軍潰,痛説揚州十日圍。”明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北京城破。五月,福王朱由崧稱帝,命史可法督師於揚州。由於南明朝廷昏庸,內訌不斷,致使清兵長驅南下。順治二年(1645)四月,清兵制造了“揚州十日”歷史事件。五月,南明弘光帝被俘,次年死。顧炎武這裏只是指出了當時歷史最沉痛的一刻。“愁”是愁南明舊朝的昏聵,“痛”是痛滿清新朝的暴酷,一“愁”一“痛”之間,藴含了歷史的悲感。
頸聯寫時光如水逝,歷史猶在目。“碧血未消今戰壘,白頭相見舊征衣”。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各地反清武裝鬥爭連綿起伏,一直延續了四十年, “碧血末消”既表現了反清鬥爭的激烈、烈士們的血灑疆場,又表現了仁人志士堅強不屈的意志。詩人寫詩時是四十歲,不當以老人自稱的,這裏的“白頭相見”顯然流露出了一種人生短暫功業未就恢復大計遙遙無期的惆悵與感慨,然而顧炎武雖然是艱難困苦,他還是念念不忘那為之奮鬥的理想,於是與友人相見,自然而然地敍起了從前的戰爭生涯。這一聯看似平淡,然而平淡之處自有心胸的流露,與友人相對,他想到的不僅是舊日的那不堪回首的往事,他為之奮鬥的是未來他那復明的理想境界。
尾聯詩人與友人互勉,寄希望於來者。詩人為了理想的未來,他告誡友人不要嘆息,要像古代的英雄那樣去奮鬥:“東京朱祜年猶少,莫向尊前嘆式微”。這兩句,詩人是以朱祜比朱四輔。“式微”這裏代指哀嘆,是鼓勵朱四輔不要意志消沉,不要只是哀怨悲嘆,而要像東漢的朱祜那樣建功立業,為恢復故國而努力。這裏不僅是鼓勵友人,實際上也是在表現自己那不屈服的堅強意志。
這首詩悲嘆往事悽楚動人,但格調並不僅僅流於低沉悽婉,在哀傷悲涼之中同樣也洋溢着慷慨激昂積極向上的熱情,這熱情是顧炎武其詩的熱情,也是其人的熱情。 [2-3] 

酬朱監紀四輔名家點評

陝西師範大學教授霍松林《古代言情贈友詩詞鑑賞大觀》:這首七律感情悲壯,格調高昂。詩中的意象都是展撼人心的歷史悲劇;因而全詩意境開闊,蒼涼勁健,極有風骨。顧炎武七律愛學杜甫,此詩感情沉鬱,極有骨力,與此有關... ...顧炎武學識,淵博,功底極深,但末聯選擇朱祜比朱四輔並不很貼切自然。詩人拘泥於選擇同姓名,人相比這一習慣,所以這一典故使末聯在語氣,情調上與前六句粘聯不夠緊密,造成欣賞時的感情脱節與空白。 [4] 

酬朱監紀四輔作者簡介

顧炎武(1613—1682),原名絳,字忠清,蘇州府崑山縣人(今屬江蘇),清兵破南京後改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後世尊稱為亭林先生。明亡後,曾兩次參加武裝抗清鬥爭,力圖恢復明朝。復明無望後,顧炎武即致心於學術,誓死不與清廷合作。其將“博學於文”和“行己有恥”視作為人的準則,反對宋明理學,並痛斥當時的惡劣士風,積極倡導“書足以匡時,言足以救世”的實學,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的號召。著有《日知錄》一書。 [5] 
參考資料
  • 1.    韋明鏵.揚州文化談片.江蘇:廣陵書社,2004:218
  • 2.    傅德岷.湖北.中國華詩詞鑑賞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2005:208
  • 3.    田軍、王洪等.金元明清詩詞曲鑑賞辭典.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681
  • 4.    霍松林.古代言情贈友詩詞鑑賞大觀.陝西:陝西人民出版社,1994:1226
  • 5.    翟明.國學知識全知道.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5: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