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襄陽府志

鎖定
《襄陽府志》是2009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乾隆)陳鍔纂修(刊刻本)清光緒王萬芳總纂(刊本雕版)。
中文名
襄陽府志
作    者
(清乾隆)陳鍔纂修(刊刻本)清光緒)王萬芳 總纂(刊本雕版)
出版時間
2009年1月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頁    數
共40捲圖1卷
字    數
近80萬字
刊刻本
清乾隆25年(1760年)

襄陽府志版本信息

刊刻本:清乾隆25年(1760年),由時任襄陽知府陳鍔主持纂修 [1] 
刊本雕版:開始於光緒乙酉(1885年)年,完工時間為光緒十二年,即光緒丙戌(1886年)秋天。由王萬芳負責總纂。
簡體精裝點校本:2009年1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襄樊市委書記唐良智為整理重刊乾隆《襄陽府志》作序。 [2] 
繁體線裝仿古珍藏本:2009年6月16日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3] 

襄陽府志內容簡介

這部被視作“清代府志佳作”的地方誌記載了從西周到乾隆二十五年之間襄陽府的歷史,其中以康熙十一年到乾隆二十五年的記述最為詳細。該志在明代萬曆《襄陽府志》基礎上去粗取精,按分野、沿革、山川、古蹟、物產、人物等內容分卷記載,共40捲圖1卷,近80萬字,真實、客觀地反映了古代襄陽府境內的社會、歷史和自然狀況,藴含有大量的天文、地理、物產、社會、經濟、政治、軍事等人文史料。 [1] 

襄陽府志重刊影響

舊志是全國各地歷史文化名城的再現,優秀的舊志更是全國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代表。襄陽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整理舊志、開發舊志勢在必行。近年來,我們以傳承文化、借古觀今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搶救性開發整理舊志為切入點,對乾隆年間《襄陽府志》進行搶救性整理,重刊了襄樊市建國以來第一部舊志——乾隆《襄陽府志》(點校簡體本、繁體本),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乾隆《襄陽府志》的重刊,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中央、省、市十幾家媒體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的宣傳報道,發行範圍涵蓋省內外及美國、澳大利亞、西歐、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2009年初,該書還引起了中央和湖北省領導的關注,給予了充分肯定。2010年,該書成為襄陽複名的重要依據,為襄陽順利複名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該書已成為外界瞭解襄陽的窗口,展示襄陽的名片,襄陽作為全國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見證以及襄樊市饋贈海內外朋友的珍品。2010年6月,乾隆《襄陽府志》榮獲中南六省圖書最高獎。 [4] 

襄陽府志重刊緣由

舊志整理的形式有校勘、標點、編纂、註釋、輯佚以及擬凡例、寫序跋或前言、後記,也有影印出版等,方法各異。對此,《襄陽府志》的整理重刊採取以標點為主,輔以校勘。之所以在歷代舊方誌中選擇乾隆《襄陽府志》進行重刊整理,主要從價值取向考慮。是因為它在襄陽府明清諸志中屬上品。該志由清陳鍔修纂,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刻本,是盛世修志、志載盛世的代表。曾著有《湖北省地方誌考略》的徐孝宓稱:“鍔之修志,鑑於前人疏漏之失,乃悉心考訂,而後著之於篇。”嘉慶《湖北通志》亦稱其“較他府志為佳”。同時,乾隆《襄陽府志》的修纂還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注重資治功能。對於府域內經濟和社會狀況,陳鍔認為通過這些方面“可以觀治,可以知時”。
二是注重存史。對於與本區域相關的趣聞雜事,“廣徵備採,以資宏通”;對於與區域自然歷史關係不太密切的藝文類,“雖佳不錄,而與所錄之中其庸弱者又汰之”;對於虛構類文字的排斥和對有關府境內史實文字的瑣語採用必載的做法等等,都表明了纂修者對志書存史功能的高度重視。
三是力求信“史”。徵引忠於原文及在引文下注明出處的做法,為志書的可靠性提供了更為堅實的保障。
四是體例設置靈活。不管是目類設置上的分合,還是特殊篇目的設立及特殊情況的調整都反映了體例上的靈活處理,更好地反映襄陽府境內的社會、歷史和自然情況。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