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秦風·蒹葭

鎖定
《秦風·蒹葭》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的。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一首情歌,寫追求所愛而不及的惆悵與苦悶,營造了一種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全詩三章,重章疊唱,後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
《詩經》中有《秦風》10首,其中《蒹葭》便是產於禮縣的作品。
作品名稱
秦風·蒹葭
作品別名
蒹葭
詩經·蒹葭
詩·秦風·蒹葭
出    處
《詩經》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春秋
作品體裁
四言詩

秦風·蒹葭作品原文

秦風·蒹葭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1] 

秦風·蒹葭註釋譯文

秦風·蒹葭詞句註釋

⑴秦風:《詩經》“十五國風”之一,今存十篇。
⑵蒹(jiān)葭(jiā):蘆葦。蒹,沒長穗的蘆葦。葭,初生的蘆葦。蒼蒼:青蒼,老青色。
⑶伊人:那個人,指所思慕的對象。
⑷一方:另一邊。
⑸溯洄(huí):逆流而上。洄,彎曲的水道。從:追尋。
⑹溯游:順流而下。遊,一説指直流的水道。
⑺宛:宛然,好像。
⑻萋萋:茂盛的樣子。一作“悽悽”。
⑼晞(xī):幹,曬乾。
⑽湄(méi):水泮,水和草交接的地方,也就是岸邊。
⑾躋(jī):登,升高。
⑿坻(chí):水中的小高地。
⒀采采:茂盛鮮明的樣子。
⒁已:止,幹。
⒂涘(sì):水涯,水邊。
⒃右:彎曲,迂迴,形容道路曲折迂迴。
⒄沚(zhǐ):水中的小塊陸地。 [2-3]  [4]  [5] 

秦風·蒹葭白話譯文

河邊蘆葦青蒼蒼,秋深露水結成霜。意中人兒在何處?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又太長。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在那水中央。
河邊蘆葦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幹。意中人兒在何處?就在河岸那一邊。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攀登難。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灘。
河邊蘆葦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兒在何處?就在水邊那一頭。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險阻曲難求。順着流水去找她,彷彿就在水中洲。 [5] 

秦風·蒹葭創作背景

此詩曾被認為是用來譏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禮來鞏固他的國家(《毛詩序》《鄭箋》),或惋惜招引隱居的賢士而不可得的(姚際恆詩經通論》、方玉潤詩經原始》)。但跟《詩經》中多數詩內容往往比較具體實在不同,此詩並沒有具體的事件與場景,甚至連“伊人”的性別都難以確指。上述兩種理解也許當初是有根據的,但這些根據或者沒有留存下來,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們的結論也就讓人懷疑了。現代大多數學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詩,當是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陳子展詩三百解題》説:“《蒹葭》一詩,無疑地是詩人想見一個人而竟不得見之作。這一個人是誰呢?他是知周禮的故都遺老呢,還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舊臣呢?是秦國的賢人隱士呢,還是詩人的一個朋友呢?或者詩人自己是賢人隱士一流、作詩明志呢?抑或是我們把它簡單化、庸俗化,硬指是愛情詩,説成詩人思念自己的愛人呢?解説紛歧,難以判定。” [4]  [5] 

秦風·蒹葭創作地點

《詩經》中有《秦風》10首,其中《蒹葭》便是產於禮縣的作品。禮縣自古便水草豐茂,傳説古時盛產蘭芷,所以又被稱為蘭倉。牧馬生息於西漢水畔的秦人,除了剽悍勇毅的民族特性,骨子裏也不乏浪漫的情愫,否則何以吟唱出如此流傳千古的詩章。 [9] 

秦風·蒹葭作品鑑賞

秦風·蒹葭整體賞析

《秦風》中的一些篇章往往激盪着一種西北邊鄙的慷慨悲壯的聲音,“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成為它的典型音調。而《秦風·蒹葭》這首表現男女戀情的詩歌,卻脱盡黃土高原的粗獷沉雄氣息,將人們帶到充滿水鄉澤國情調的渺遠空靈、柔婉纏綿境界之中。它是《秦風》中引人注目的別調,也是古代愛情詩的絕唱。
詩中“白露為霜”給讀者傳達出節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曉,因為蘆葦葉片上還存留着夜間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這樣一個深秋的凌晨,詩人來到河邊,為的是追尋那思慕的人兒,而出現在眼前的是彌望的茫茫蘆葦叢,呈出冷寂與落寞,詩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兒在河水的另外一邊。從下文看,這不是一個確定性的存在,詩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處,還是伊人像“東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的“南國佳人”(曹植《雜詩七首》之四)一樣遷徙無定,也無從知曉。這種也許是毫無希望但卻充滿誘惑的追尋在詩人腳下和筆下展開。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順流而下或者沿着彎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會影響到對詩意的理解。在白居易長恨歌》中,楊貴妃消殞馬嵬坡後,玄宗孤燈獨守,寒衾難眠,通過道士鴻都客“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尋找,仍是“兩處茫茫皆不見”,但終究在“虛無縹緲”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楊貴妃,相約重逢於七夕。而《蒹葭》中,詩人一番艱勞的上下追尋後,伊人彷彿在河水中央,周圍流淌着波光,依舊無法接近。《周南·漢廣》中詩人也因為漢水太寬無法橫渡而不能求得“遊女”,陳啓源説:“夫説(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見而不可求,則慕説益至。”(《毛詩稽古編·附錄》)“可見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詩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隱約縹緲的,或許根本上就是詩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覺。
以下兩章只是對首章文字略加改動而成,這種僅對文字略加改動的重章疊唱是《詩經》中常用的手法。具體到此詩,這種改動都是在韻腳上——首章“蒼、霜、方、長、央”屬陽部韻,次章“萋、晞、湄、躋、坻”屬脂微合韻,三章“採、已、涘、右、濁”屬之部韻——如此而形成各章內部韻律協和而各章之間韻律參差的效果,給人的感覺是:變化之中又包涵了穩定。同時,這種改動也造成了語義的往復推進。如“白露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間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氣温升高而融為露水,露水在陽光照射下蒸發——表明了時間的延續。
跟《詩經》中多數情詩內容往往比較具體實在者不同,這首詩的意藴特別空靈虛泛。它不但沒有具體的事件、場景甚至連主人公是男性抑或女性都難以確指。全篇着意渲染一種渺遠虛惘的境界氣氛,一種執着纏綿而又略帶感傷的情調,一種嚮往追尋而渺茫難即的意緒。它表現的不是具體的愛情故事和場景情節,而是抒情主人公心靈的追求與嘆息。由於它脱略了愛情生活的具體形跡,只表現一種渺茫中的追尋,因此比起《詩經》中另外一些情詩,顯然要純粹得多,是一種感情的提純與昇華。從這點説,它似乎比較接近後世某些純然抒情的文人愛情詩,而與熱烈坦率而有時不免涉於粗鄙的民間情歌有別。
由於它表現的是一種比較抽象的意緒,又不是採取直抒的方式,而是藉助秋水蒹葭、佇立凝望、反覆追尋、渺茫難即的情境來表現,因此詩中的境界就帶有象徵意味。如果坐實為解,則明明“在水一方”的伊人,何以逆流、順流而尋都杳遠難即,就相當費解;而作象徵看,則所謂“溯洄”“溯游”“道阻且長”“宛在水中央”等等不過是反覆追尋及追尋之艱難、渺遠的一種象徵,理解起來毫無滯礙。王國維將這首詩與晏殊的《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相提並論,認為“最得風人情致”,可能也跟它們共同具有的象徵色彩有關。錢鍾書管錐編》則更博舉中外作品,認為此篇所賦,即企慕之象徵。寫愛情而越過寫實,進入象徵領域,這在多緣事而發的古代抒情詩中並不多見。這首詩境界之高遠,即與象徵色彩有關。
感情的性狀既如此純粹虛泛,感情的表達又接近象徵,這表現渺茫追尋的情詩遂具有引發不同聯想的多重意藴。一般讀者固然可以從詩中所描繪的情景喚起相似的愛情體驗,具有較高藝術素養的讀者則可從詩中所描繪的象徵性境界產生更豐富深遠的聯想,喚起某種更廣泛的人生體驗。不妨説,它的表層意與深層意藴都是耐人反覆涵詠的。 [5]  [6]  [7] 

秦風·蒹葭名家點評

南宋·朱熹詩集傳》: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1] 
明·鍾惺《評點詩經》:異人異境,使人慾仙。 [3] 
清·牛運震《詩志》:只二句(指首二句),寫得秋光滿目,抵一篇悲秋賦。 [3]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覺點睛欲飛,入神之筆。……“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兩番摹擬,所以寫其深企願見之狀。 [3]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此詩在《秦風》中,氣味絕不相類。以好戰樂鬥之邦,忽遇高超遠舉之作,可謂鶴立雞羣,翛然自異者矣。 [4] 
清·陳繼揆《讀風臆補》:意境空曠,寄託元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雲氣,竹影仙風。故此詩在《國風》為第一篇縹緲文字,宜以恍惚迷離讀之。 [3] 
近代·王國維《人間詞話》:《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意頗近之。但一灑落,一悲壯耳。 [7]  [8] 

秦風·蒹葭後世影響

《秦風·蒹葭》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明顯。宋玉在《九辯》中通過對秋天的氣象和草木搖落的情狀的描寫,製造了一種肅殺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悲涼悽苦的心情,或是受了《秦風·蒹葭》的影響,由此可見《楚辭》對《詩經》的繼承和發展線索。《古詩十九首》中《西北有高樓》的發端,賦中見興、以景託情的寫法,也沿用了《秦風·蒹葭》的筆法。其後的曹丕,從此詩中化出了“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燕歌行二首》)的詩句。曹植的《洛神賦》、李商隱的《無題》詩也是《秦風·蒹葭》所表現主題的迴應。“蒹葭之思”(省稱“葭思”)、“蒹葭伊人”甚至成為舊時書信中懷人的套語。而當代通俗小説家瓊瑤的一部言情小説就叫作《在水一方》,其同名電視劇的主題歌歌詞就是以此詩為本改寫的。 [5]  [6]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1
  • 2.    周振甫.詩經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2013:176-177
  • 3.    李山 解讀.詩經(節選)[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175-176
  • 4.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上):國風[M].北京:中華書局,2015:252-254
  • 5.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248-251
  • 6.    黃嶽洲.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鑑賞辭典(上)[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13:14-15
  • 7.    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322-325
  • 8.    吳熊和.唐宋詞彙評·兩宋卷(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50
  • 9.    【探尋秦之崛起 彰顯文化魅力】在水一方,是蘭倉|媒體矩陣|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辦公廳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甘肅省委員會[引用日期202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