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縣泉護村

鎖定
《華縣泉護村》是一部由科學出版社於2003年10月1日出版發行的圖書。
中文名
華縣泉護村 [2] 
別    名
黃河水庫考古報告之六 [2] 
作    者
北京大學考古學系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2]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2] 
出版時間
2003年10月 [2] 
頁    數
135 頁 [2] 
開    本
16 開 [2] 
ISBN
7030101677 [2] 
外文名
HuaXian QuanHuCun [2] 

華縣泉護村內容簡介

《華縣泉護村》內容簡介:以渭水-華山為中心涵蓋北方西半部江山的史前文化,在中國史前多元呈板塊結構的文化中,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1958-1959年,為配合黃河三門峽水庫修建工程,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組成的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陝西分隊華縣隊,對渭水之旁、華山腳下的華縣泉護村這一典型的史前遺址進行大規模發掘,新發現了廟底溝二期文化前身的泉護二期文化,將揭示的泉護一期文化,即西陰文化遺存分為三段。後者是繼洛陽中州路西工段仰韶遺存分期之後,對同址同類史前文化遺存所作的規模最大的分段(期)研究。同時,在以往發現與研究的基礎上,華縣隊又通過對老官台、元君廟等遺址的研究,在全國率先建立了以渭水-華山為中心區域的史前考古文化的序列與譜系。本著作的發表,雖遲於發掘時間40餘年,但其包含的信息,從當前的學術界狀況來講,仍是新鮮的,並具有領先的學術水平。

華縣泉護村圖書目錄

目錄
第一章 遺址發掘概況
第二章 發掘工作和遺址文化堆積
第一節 發掘工作
第二節 文化堆積
一、第Ⅰ工區
二、第Ⅱ工區
三、第Ⅲ工區
四、第Ⅳ工區
五、第Ⅷ工區
六、第Ⅸ工區
第三章 泉護一期文化遺存
第一節 遺存分段和陶器演變規律
一、分段
二、陶器演變規律
第二節 一期Ⅰ段遺蹟和遺物
一、遺蹟
(一)房址
(二)陶窯
(三)窖穴
二、遺物
(一)生產工具
(二)生活用具
(三)裝飾藝術品
(四)食物遺存
第三節 一期Ⅱ段遺蹟和遺物
一、遺蹟
(一)陶窯
(二)窖穴
二、遺物
(一)生產工具
(二)生活用具
(三)裝飾藝術品
(四)食物遺存
第四節 一期Ⅲ段遺蹟和遺物
一、遺蹟
(一)窖穴
(二)小溝
二、遺物
(一)生產工具
(二)生活用具
(三)裝飾藝術品
(四)食物遺存
第五節 墓葬
一、M701
(一)墓葬情況
(二)隨葬器物
(三)文化性質及年代
二、M601
第四章 泉護二期文化遺存
一、遺蹟
(一)房址
(二)窖穴
(三)陶窯
二、遺物
(一)陶器
(二)石器
(三)骨、角器和蚌器
(四)食物遺存
第五章 泉護三期文化遺存
一、遺蹟
(一)房址
(二)窖穴
二、遺物
(一)陶器
(二)石器
(三)骨、角器和蚌器
第六章 結論
一、泉護一期文化
二、泉護二期文化
三、泉護三期文化
四、泉護二、三期文化堆積內含一期陶片的問題
結束語
附表1 泉護一期文化主要陶器分段統計表
附表2 泉護一期文化窖穴出土石刀統計表
附表3 泉護一期文化窖穴出土陶刀統計表
附表4 泉護一期文化窖穴出土陶紡輪統計表
附表5 泉護一期文化窖穴出土獸骨統計表
後記
英文提要 [1] 

華縣泉護村後記

李水城離京赴美作學術訪問的前夕,於1999年5月22日給我寫了一信。這信是由關強轉給我的,提醒我應為《華縣泉護村》寫個“後記”,還提出要寫的一些內容。而今當我面對《華縣泉護村》校樣,找出這封信再讀時,也覺得需為這本書寫個“後記”。
如“第一章”所記,我於1973年編寫完《華縣泉護村》後,便送蘇秉琦師審閲定奪。當時,他頭上還被戴着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不僅失去自己專用的工作室,連自己的住房已被擠佔而住在一室半的房子內。這樣的條件,給他帶來的審閲乃至保管這部手稿的困難,是可以想像出來的。事後,他很難為情地告訴我:他把這手稿用包袱皮裹了起來,放在室內一個地方,後經家人收拾什物挪動,怎麼也找不着了。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在京定居了20餘年,積累了一些傢什,原住的房子比較寬敞,被擠進面積很小的房子後,為了騰出點空問便於生活和工作,必須把物品挪來挪去。將一些一時不用的物品堆積起來,這樣,一時找不到那件物品的事,或忘記那件物品放在何處,是會經常發生的。聽了先生的話後,我內心忐忑不安,感到多半還能找出來,甚或可能找不到了,有些着急,但想到不能急壞了先生,便説:這事您不必着急,終究會找到的。那時,已交出的《元君廟仰韶墓地》的出版事宜,遇到了阻力,遲遲未能落實下來,加之,吉林大學考古專業的工作,以及編輯《蘇秉琦考古論述選集》和《考古學文化論集》(一)等工作,已幾乎整個地佔據了我的身心,所以,在這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基本上未向秉琦師問及這稿子的事。大約是在80年代後期吧,具體時間,我已記不清楚了,他興奮地告訴我已找到了《華縣泉護村》,同時,把1973年的手稿交給了我。
這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後,這本手稿第一次落在我的手中。“文革”開始,我被視為修正主義苗子,繼之,被工作隊劃為三類分子,一直靠邊站着。後來一派掌權了,我看來看去,看到這掌權的造反派,青面獠牙,兇惡得很,比以往的某些當權派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我毅然地走了出來,參加了原同當權的造反派對立而被打成反動組織的一派。當權的造反派知道這事後,把我騙了去,關了房子裏的燈,狠狠地揍了我一頓。這一揍,更使我鐵了心,回到淑芹正在坐月子的房間,便對她説,我是要幹下去了,你已不能待在長春,回三岔河去吧,把元君廟和泉護村這兩本手稿帶走,這是國家的,好好保管起來,我今後出了事,你就交給北大。第三天,我找了兩個朋友隨我護送淑芹到了火車站,她隻身帶着孩子和這兩本手稿回到了三岔河。後來,我和淑芹所經歷的艱難,就不用在此多説,總之是這兩本手稿終於被她精心地保護下來。
遺憾的是,當《華縣泉護村》手稿這次落在我手中的時候,很可能是我將要甚或已到了故宮博物院,他事纏身,工作很忙,這樣,我只能把它擱在一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