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苦難輝煌

(2013年徐海鷹執導的紀錄片)

鎖定
《苦難輝煌》是由徐海鷹執導,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國防大學、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聯合攝製的歷史文獻紀錄片。該片於2013年5月13日晚間起在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 [3] 
該片講述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東方巨龍、從百年沉淪到百年復興這一歷史命運的大落大起。
中文名
苦難輝煌
作品類型
歷史紀錄片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    演
徐海鷹
編    劇
金一南
集    數
12 集
出品時間
2013年

苦難輝煌劇情簡介

苦難輝煌 苦難輝煌
1921年誕生的這個黨,最初只有50多個年輕人,28年以後竟然能夠建立新中國。這個黨帶領的軍隊,1927年成立,八一南昌起義後僅剩下800多人,22年後竟能夠百萬雄獅過大江。為什麼當其他政治力量紛紛失敗的時候,這個黨卻能夠迸發出如此巨大、驚天動地、翻天覆地的力量。從根本上講,因為這個黨最英勇、最頑強、最能夠為廣大人民羣眾的利益忘我奮鬥,最具有大無畏的犧牲精神。這個黨付出了中國歷史上所有政治集團從未付出過的重大代價和巨大犧牲,最終為中華民族殺出一條血路,蹚出一條新路,使這個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這個黨,就是中國共產黨 [4] 

苦難輝煌分集劇情

    第1集

      在天安門廣場的建築格局中隱含着不為人知的深意。孫中山和毛澤東兩人的畫像在這裏默默相對,聚焦着近代中國革命的浩蕩風雲。他們倆是如何相識的。國共兩黨走向第一次合作的大會上,突然傳來了列寧逝世的消息。本集揭示了孫中山與列寧之間鮮為人知的交往,也破解開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深層原因。中國共產黨誕生之初並沒有罩上幸運光環,年輕共產黨人出發的行囊裏,一切都不俱全,肩膀都還稚嫩,有了信仰不等於有了一切,在暗礁密佈漩渦險惡的歷史大河中操船,每一步邁出都如履薄冰。


    第2集

      孫中山的逝世,使國共兩黨的第一次合作陷入危局。在國民黨“一大”上沒有當上代表的蔣介石,卻由此獲得了飛快爬上權力高峯的機遇。一本台灣出版的小書揭示了蔣介石與共產黨勢不兩立的源頭。片中,毛澤東已不是一個普通的書生,他被汪精衞直接提拔為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他在任時寫的20多篇雜文是我們深刻了解毛澤東的線索。蔣介石遇到了毛澤東,便遇到了從未如此難對付的對手。


    第3集

      1927年,無疑是國共兩黨歷史大比拼的開年。那時候,無論是叼着煙袋蓄着鬍鬚的賀龍,還是已被打瞎一隻眼睛的劉伯承,外表看上去像老農的朱德,都已經在國民黨軍隊中擁有顯赫地位。但他們都在驚濤駭浪中,清晰地辨認出了主流趨勢,選擇了跟共產黨走,這顯然不是一時的興奮。這是為什麼呢,最有説服力的解釋便是信仰,信仰是一個人為自己確立的精神選擇,是一股貫通脊樑的氣脈。所謂時勢造英雄,表面看是一念之差,其實是無形的歷史天平,篩選與剔除掉投機者。沒有信仰,就不會有“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氣概。


    第4集

      毛澤東自上了井岡山,就被蔣介石定性為了“土匪”。從歷史留存的影像看,這一時期的毛澤東,外形也與在城市鬧革命時判若兩人。凌亂的長髮、黝黑的皮膚、深陷的眼窩、瘦削的臉頰,看上去的確不雅觀。但他卻立於高山之巔,放眼未來,在“紅旗能打多久”的疑問動搖中,開闢了一條嶄新的道路。多年後,作家魏巍登上井岡山,看到朱德為井岡山題寫的“天下第一山”,有些疑惑:無論高度還是風光,井岡山怎能稱作第一山,作為追求用事實説話的記者,魏巍帶着問題進山,參觀踏訪了許多遺址,收集了大量毛澤東、朱德以及紅軍的故事,出山之時,他揮筆寫下了這樣一首詩:“不朝山來不拜仙,我來朝拜井岡山,人説你五千八百尺,我説你天下第一山。”井岡山作為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肇始之地,讓魏巍折服,敬佩之情由然而生。


    第5集

      “九·一八”當天,蔣介石在江西“剿共”,匆匆回府做出的應對根本沒被日本人放在眼裏。不可一世的小日本原先也是被侵略的,因為被侵略而引發了一場變革,侵略者成了被紀念者。當日本成為新思想集散地時,也孕育了法西斯主義,三個軍官的一次秘密聚會,催生了昭和軍閥,它的背後是誰呢。表情木然的天皇從老師那裏承續了一種可怕的精神氣質,一頭法西斯怪物在東方出籠,它的第一個目標就是中國。據多個版本的文獻記載,1927年秋蔣介石的日本之行,與那個臭名昭著的首相田中義一有過一次接觸,這與“攮外必先安內”的策略有何關係。他以犧牲東北、淞滬、華北的代價為“緩兵之策”,目的是為了爭取消滅共產黨的“時間差”,但也碰了民族情結的底線,培養着自己的掘墓人。


    第6集

      中國共產黨的早年錯誤中,最嚴重的是“左”,“左”到家的是王明,正是一些今天看來很低級的錯誤,卻在當年中共黨內盛極一時。24歲就掌控中央大權的博古,在蔣介石一反常態的戰術面前吃了大虧。不信邪的毛澤東,開始時是硬碰硬地跟他們鬥,結果被撤了總政委,無奈中他學會了隱忍。一個蘇聯信使在新加坡的被捕引起的震盪,使共產國際在上海的交通站被破壞。從莫斯科派來參加營救工作的交通員奧托。布勞恩,被老朋友推上了軍委顧問的“寶座”,紙上談兵使紅軍屢屢錯失良機,最終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清醒的毛澤東在黑雲壓城的環境中,分析出共產黨人肩負歷史重任所必須具備的品質,默默等待着東山再起。


    第7集

      紅軍近乎完美的保密計劃,卻被一位神秘對手準確預料了。一本沒有被人注意的回憶錄,揭開了紅軍利用蔣介石與地方軍閥間勾心鬥角的關係,突破三道封鎖線開始轉移的秘密。幸運中隱含着更大的危險,紅軍一次小小的疏漏,讓蔣介石又捕捉到了戰機,但就在國民黨將領因保全實力造成網開一面之時,紅軍卻被“罈罈罐罐”拖住後腿貽誤了戰機。三天三夜的湘江血戰,染紅了碧綠的江水,而折兵過半的紅軍衝過湘江後,長征才剛剛開始。長征勝利70週年後,一些老將帥的子女們自發組織重走長征路,走到湘江渡口時,秦博古之子提着瓶酒,在紅軍烈士墓旁獨自坐了一天。此刻需要雨,雨是天的淚,雨懂人的心,生死兩茫茫的湘江默然無語。


    第8集

      兩個曾是共產黨員的國民黨軍官,攻佔了紅色首都瑞金。一位蔣介石最不想殺的紅軍將領,面對屠刀選擇了內心的信仰。一份沉重的烈士名單,一份沉重的叛徒名單,讓人看到了在歷史關口,風雲人物驚世的忠誠與背叛。所有叛變中最嚴重的是龔楚,堅守者中的悲情詩人是陳毅。1948年,華東野戰軍重兵合圍濟南城,指揮32萬大軍發起濟南戰役的,是當年從懷玉山衝出去的紅十軍團參謀長粟裕。率10萬人防守濟南城的,是當年追擊紅十軍團的旅長王耀武。14年前的生死對手再度交鋒,粟裕想到了犧牲的戰友,親自擬定“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戰鬥口號。叛徒龔楚緊緊盯着家鄉的土地,一直盯到雙目失明。


    第9集

      湘西的老山界,是長征中紅軍翻越的第一座大山,毛澤東曾用“五嶺逶迤騰細浪”的句子描繪當時登山的感受,並寫下了3首《十六字令》。他從全軍上下不滿“左”傾領導錯誤指揮的情緒中,看到了一把在滾滾黑潮中砥柱中流的精神之劍,並在通道會議上“拔劍而起”,代表廣大紅軍官兵,開始向“左”傾領導發起挑戰,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從而改變了紅軍的前進方向,挑開了遵義會議偉大轉折的帷幕。説“四渡赤水”是毛澤東的得意之筆,得意在哪裏。不在神機妙算,也沒有神機妙算。只有根據實際情況迅速對決策做出修訂,方能一次次化險為夷,熔鍊出最頑強不息、最光彩奪目的生命力。


    第10集

      跳出包圍圈的中央紅軍進入雲南,正在為找地圖發愁之時,一輛敵人的汽車把圖送上了門。事情的轉機極具偶然性,但偶然的機遇畢竟太少。七條渡船,數萬大軍,如何渡過金沙江,在紅軍戰史浩如煙海的作戰電文中,一封看似波瀾不驚的電報卻化險為夷。而巧渡了金沙江的紅軍又踏上了太平軍當年的覆轍,這個機緣讓蔣介石興奮異常。紅軍在幾乎走入絕境之時,在安順場那片佈滿鵝卵石的河灘地上,毛澤東做了最壞的打算。大渡河兩岸,兩支大軍賽跑般的行軍,目標都是為了搶一座鐵橋,但不同的素質,最終決定了不同的命運。川軍拆走了橋板,老百姓捐出了門板,22名突擊隊員,攀着鐵索向對岸衝去。雪山腳下兩支大軍的會師,讓毛澤東陷入深深沉思,壯大後的紅軍該向哪裏走。


    第11集

      勝利會師後中央內部發生了分歧,表面看分歧在紅軍的行動方向上,實際是懸殊的兵力激發起了張國燾個人的野心。戰機在他的拖延中失去,中央不得不作出讓步,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私慾,中國共產黨和工農紅軍在川西北的偏僻一隅,再次來到生死邊緣。在一座喇嘛廟裏,毛澤東苦口婆心地解釋,説動了眾人,茫茫草原沒有擋住中央北上的決心,而張國燾私慾的膨脹卻構成了“槍指揮黨”的危局。飽受與分裂主義鬥爭煎熬的毛澤東,身邊只剩下幾千人的隊伍。峯迴路轉中,在隴南一個小鎮上找到的幾份報紙,讓毛澤東喜出望外。他站在岷山之巔,面對悲壯的隊伍,無言佇立。勝利在望,天佑紅軍。


    第12集

      西安事變,是量變促成的質變,蔣介石停止對紅軍的進攻,國共兩黨開始新的合作。叱吒風雲的人物最終都是何種命運。他們留給了我們怎樣的遺產。遠去歷史中的那些生命,有愛慕與憎恨、有擔憂與喜悦、有徘徊與彷徨,有欺騙與卑劣,“有危難之際的絕處逢生,有挫折之後的毅然奮起,有失誤之後的撥亂反正,有磨難面前的百折不撓,既充滿艱險又充滿神奇,既歷盡苦難又輝煌疊出”。當我們走進歷史,是去採摘美豔的花朵,還是獲取熔岩,真正的英雄,到底具有何種深刻的生命意味,看似問過去,實則問未來。


分集劇情參考資料 [5] 

苦難輝煌幕後製作

圖冊
圖冊(5張)
該片從改編到完成,經歷了2年零9個月的時間,從攝製組拍攝到播出用了856天。拍攝範圍東到東京,北到長春、俄羅斯,長春就是北緯的50度滿洲里,南到北緯22度的廣州。在這麼長的線路里面,幾十個人要組成40個分隊去拍攝 [9]  。該片在攝製過程中,堅持“尊重原著,但不照搬原著”的原則,力求以“正確的基調、準確的史實、精當的評論、精彩的製作”來再現歷史。
兩年多時間裏,該片主創團隊為追尋中國共產黨歷史足跡,幾次重走紅軍長征主要路段,專程遠赴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尋訪重大歷史事件的蹤跡,展現重要歷史人物的心路歷程,以大量新發現的影像史料和眾多生動感人的細節,採用真實再現、動畫演繹、音樂烘托的多種現代電視藝術創作手法,與專家破解和解説陳述相配合,為觀眾再現歷史場景 [1] 

苦難輝煌主創團隊

出品人
劉亞洲、歐陽淞
總監製
吳傑明、高永中
總策劃
任天佑、章百家
監製
林培雄、陳夕
策劃
盧周來、薛慶超
藝術指導
劉效禮、陳先義、沈堯伊
製片人
楊治、欒中傑、沈孚
總撰稿
金一南
總編導
徐海鷹
總攝像
趙陽
總剪輯
劉永澤
動畫導演
餘量
解説
蘇揚
主創團隊參考資料來源 [6] 

苦難輝煌音樂原聲

歌曲名
作詞
作曲
演唱
備註
《相望》
蘇文
郝維亞
廖昌永、曹芙嘉
主題曲 [7] 

苦難輝煌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頒獎方
獎項名稱
獲獎作品
結果
2014年10月12日
第27屆中國電視金鷹獎
最佳電視紀錄片作品
《苦難輝煌》
獲獎 [2] 

苦難輝煌發行信息

宣傳活動
2013年5月8日,文獻紀錄片《苦難輝煌》在北京舉行首映式 [8] 
播出信息
播出時間
播出頻道
2013年5月13日
中央電視台綜合頻道
2013年5月27日
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 [1] 

苦難輝煌作品評價

該片通過豐富的史料和專家訪談着重表述了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到抗日戰爭興起的兩次歷史性轉變,讓觀眾從中看到什麼是真正的共產黨人,共產黨人的精神信仰和追求又是什麼。在一些所謂“飽學之士”盲目崇拜西方價值觀的時候,可以説紀錄片《苦難輝煌》的播放正當其時。紀錄片《苦難輝煌》以其全新的視角,展示了中國近代以來那段艱難曲折、錯綜複雜、變革深刻、波瀾壯闊的滄桑歷史。在人類尋求解放、爭取自由的革命史上,有一羣中國共產黨人為了民族解放、為了挽救國家命運,選擇了拋棄人生繁華,選擇了面對苦難。他們是播種者,卻不參與收穫;他們是手持火炬的人,卻消失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無論歷史怎樣演變,道路如何發展,那些真正共產黨人的信仰高度,都將是人世間的一座豐碑,永遠震撼着朝聖者的心靈 [10] (《光明日報》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