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耿村民間故事

(中國河北省耿村民間文學)

鎖定
耿村民間故事,河北省藁城市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耿村民間故事內容涉及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宗教學、哲學和文學等方面,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耿村故事表現出的審美觀、價值觀以及科學認識、道德教化和娛樂功能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豐富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羣眾素質、構建和諧社會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 [2-3] 
2006年5月20日,耿村民間故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序號:Ⅰ-14。 [4-5]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石家莊市藁城區文化館獲得“耿村民間故事”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6] 
中文名
耿村民間故事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類別
民間文學
申報地區
河北省藁城市
非遺編號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歷史淵源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耿村自古就是一個交通便利、集市繁榮、各地客商雲集的小鎮。村南曾經有一座巨大的墳丘,相傳是明太祖朱元璋義父耿再辰之墓。耿村原名看墳莊,後改為耿村。耿村地處山西陽泉到山東德州的交通要道上,自古以來就是商貿繁盛之地,農曆逢一逢六的集市十分繁華。特別是在每年農曆四月初一到初四,為紀念耿再辰設立的耿王廟會匯聚方圓百里內的鄉民和各路商賈,跳舞,打鼓,民俗表演,熱鬧非凡。在上個世紀40年代,耿村僅有400餘人,卻有大小店鋪、作坊100餘家(座),耿王廟會期間臨時攤點更是數不勝數。所以,耿村還有“小村大集”“一京二衞三耿村”的美譽。也因為歷史上耿村商賈雲集,在繁榮貿易的同時,也帶來了四面八方的故事、歌謠。耿村人外出經商、遊歷、當兵,也會帶回天南地北的故事和傳説。因此,耿村便成了商品和民間文學的聚散地,積澱形成了一座民俗文化的大礦。經商與講故事成為耿村這個文化聚落的兩大古風。 [7] 
耿村故事傳播深遠,影響越來越大,與過去30多年的民間文化普查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1987年,一支由國家、省、地、縣專家學者組建的普查隊伍進駐耿村,開展民間故事普查。截至2015年,專家學者先後在耿村進行了12次大規模普查,耿村原本只靠村民口口相傳的故事被整理成了《耿村民間故事集》《耿村民間文化大觀》《耿村一千零一夜》《耿村民間故事精選》等20多部書籍,耿村也得以因民間故事家羣和民間口頭文學的集中發現而著稱於世,獲譽“中國故事第一村”,耿村故事普查和研究被稱為“耿村文化工程”,耿村故事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 [8] 
特別是在1991年,“中國耿村民間故事家羣及作品和民俗事項國際學術研討會議”召開,開創了耿村對外文化交流的先河,打開了耿村進行世界文化交流的大門。耿村已經整理出故事7000餘篇,約7370萬字,關於耿村民間故事的內部和公開發行的專著有20部,共計1025萬字。 [9] 

耿村民間故事文化特徵

耿村民間故事藝術特徵

1989年耿村民間故事藝人在講述故事時的情景 1989年耿村民間故事藝人在講述故事時的情景
耿村民間文化是藁城市特有的文化現象,曾吸引眾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考察訪問。朱元璋時代間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一京二衞三耿村”的説法。南來北往的商人把他們聽到的看到的奇聞趣事講給耿村人,耿村人也把自己的故事、笑話講給他們聽,久而久之形成了豐富的耿村民間口頭文學。
耿村的集市和廟會使四方的商人和賣藝人為它帶來了口傳文學,經商與講故事(及念唱歌謠)成為耿村的古風。河北省井陘縣有一位女蒐集家王密榮,將自開的飯鋪作為民間故事蒐集站,款待過往行人,以燒餅換故事,也是依附於商業而傳播故事的一例。 [10] 
耿村故事內容涉及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宗教學、哲學和文學等方面,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耿村故事表現出的審美觀、價值觀以及科學認識、道德教化和娛樂功能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豐富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羣眾素質、構建和諧社會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 [1]  “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歷史冠中華”。耿村故事,不僅崇尚傳統的忠臣、清官、孝子,提倡仁義禮智信,還緊跟形勢,充滿正能量。 [2]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文化,耿村故事包容萬象,上自開天闢地神話、風物傳説,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實傳説,下至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解放後的新生活、新人物。耿村故事形成一條歷史長鏈,涵蓋二十多個省區市、一百七十多個縣市,串聯起來即是一部比較完整的中國曆代野史。 [11] 

耿村民間故事基本組成

耿村故事的代表作品為《砂鍋記》、《三代人比美》、《蘭橋斷》、《孫清元大戰孫二寡婦》、《畫中人指點狀元兒》、《新郎新娘入洞房的來歷》、《藁城宮面的來歷》、《太安神州遊記》、《蝨子告狀》、《朝霞和晚霞》、《後孃棗樹親孃柳樹》、《抗日英雄郭大娘傳奇》等。 [11] 

耿村民間故事表現形式

耿村故事世世代代口頭傳承。 [12]  除講故事外.還流行小曲、長短歌謠、諺語、謎語,特別還有一種“對坎兒”的形式,即兩個人圍繞一個題目對講歇後語,舌戰對方,中間不準停頓,對不上者為輸。實則是雙方比賽聰明才智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他們往往就一個題目能講出幾十條歇後語。 [10] 

耿村民間故事傳承保護

耿村民間故事傳承價值

耿村小學的學生們在課餘圍成一圈講故事情景 耿村小學的學生們在課餘圍成一圈講故事情景
耿村因故事資源豐厚,講述人集中,被命名為“故事村”。耿村傳承的故事內容涉及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宗教學、哲學和文學等方面,有較高的學術價值。耿村故事表現出的審美觀、價值觀以及科學認識、道德教化和娛樂功能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豐富人民羣眾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羣眾素質、構建和諧社會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
耿村故事記錄了一個具有典型的區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歷史,有着很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在中國民間文學中堪稱一座“金礦”。 [2] 

耿村民間故事傳承現狀

近年來,現有故事家都年事漸高,新一代對故事的興趣越來越淡漠,耿村民間故事面臨傳承斷代的危險,急需搶救、保護。 [1-2] 

耿村民間故事傳承人物

耿村民間故事講述家靳正新老人 耿村民間故事講述家靳正新老人
靳正新,男,漢族,1927年生,2009年去世,河北藁城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耿村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 [13-14] 
靳景祥,男,漢族,1928年生,河北藁城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耿村民間故事傳承人。 [14-15] 
張才才,男,漢族,1930年生,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耿村民間故事傳承人。 [14]  [16] 

耿村民間故事保護措施

民間故事講述家孫勝台向外國友人講述故事 民間故事講述家孫勝台向外國友人講述故事
耿村為保護了耿村民間故事的流傳,更好地發揮故事對人們的教育作用,進一步豐富旅遊資源,克服語言障礙,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耿村籌措資金兩萬餘元,在村內一條主要街道上,將精心挑選的“杞人憂天”、“三顧茅廬”等100餘個傳統故事、典故畫到了牆上,繪出一道長約500米的故事牆,形成了極具特色的“故事一條街”。
而耿村村委會也與眾不同。它的正房是“故事廳”,兩側是村委會辦公室。“故事廳”中的圖片及圖説,向人們展示了耿村故事如何從炕頭、街頭、地頭到案頭的歷史。
在耿村小學,教師們自發編寫的校本課程教材《耿村故事》。學校給學生們安排有專門的講故事課程,每週兩課時,還經常邀請故事專家們來給孩子們上課。從小學校園裏圍成一圈,用稚嫩的童音聲情並茂地講故事的孩子們身上,使得耿村故事傳承着煙火血脈。 [2]  [17] 
2023年10月,耿村民間故事被文化和旅遊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 [21] 

耿村民間故事社會影響

耿村民間故事重要活動

2018年10月12日-14日,由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石家莊市藁城區委宣傳部、石家莊市藁城區文廣新局共同組織舉辦了《耿村民間故事選》首發與美國女媧故事代表團的訪問活動。 [18-19] 

耿村民間故事榮譽表彰

1995年,袁學駿《耿村民間文學論稿》獲華北文藝理論二等獎。
2001年,袁學駿《耿村民間文學論稿》獲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山花獎”三等獎。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