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秀,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最早見於春秋《石鼓文 [2] 
“秀”的本義一般認為是穀類作物抽穗開花,由此引申指事物的精華。由“精華”又引申為“靈秀”等。後多用為引申義,指美麗、茂盛的事物。如秀美、秀偉等等。也通假為“莠”等。 [17] 
中文名
拼    音
xiù
部    首
五    筆
TEB(86);TBR(98) [3] 
倉    頡
HDNHS [3] 
鄭    碼
MFYM [3] 
筆    順
①撇、②橫、③豎、④撇、⑤捺、⑥橫折折折鈎、⑦撇
字    級
一級(編號:0765) [1] 
平水韻
去聲二十六宥 [4] 
注音字母
ㄒㄧㄡˋ
總筆畫
5+2
統一碼
基本區-79C0 [2]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四角碼
2022₇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秀”的構型曾是個謎題。現發現最早的“秀”字在春秋的“石鼓文”上(圖1)。上半部分是“”,但下半部分是什麼,學者莫衷一是。許慎所處的時代為東漢,他在著《説文解字》時為了避漢光武帝劉秀之諱,對“秀”沒作解釋,只是説:“秀,上諱。”因此造成以後的文字學家對“秀”的本義其説不一。清代學者段玉裁認為“禿”與“秀”古為一字,並同音。他在“禿”字的注中説:“其實秀與禿,古無二字,殆小篆始分之,今人禿頂亦曰秀頂是古遺語。”不過,“禿頂”寫作“秀頂”只是因為“禿”“秀”二字同音所致。有學者猜測:東漢時為避劉秀的諱,“秀才”被改為“茂才”,為避諱而改的通常都是近義字,故而“秀”應與“茂”意思相近,是指植物的生長狀態。
現代一些學者認為禾下部的構件是,“乃”就是“奶”,禾稻抽穗揚花時,穀粒中開始含漿,像奶汁。也有人認為上面是成熟了的禾,禾穗下垂;下面是一個面朝左,手臂前伸的人。兩相會意,表示人的手舉着成熟的、顆粒飽滿的莊稼,在欣賞自己的豐收成果。也有人認為下部既不是人也不是乃,而是描摹穀穗下垂搖曳的樣子。還有人認為下部是“弓”字。
有學者根據戰國《睡虎地秦簡》的“秀”字分析,下面的部分應該是“”字(圖3)。引即伸,所以這個字最初是指某物從禾苗上伸出,即開花之意。這也與它後來的字義發展相符:開花可延展為繁茂,再進一步便可引申出表示出色、不凡的“優秀”等詞。
春秋、戰國時期的“秀”字,下部一般寫作“弓”。《説文解字》小篆(圖4)下部似“人”形,漢代隸書有一部分沿襲戰國文字,下部寫作“弓”(圖5、6);還有一部分寫作“乃”(圖7),後者為現代楷書所承襲。 [2]  [5-6]  [15] 
“秀”本義指穀物抽穗揚花,也泛指泛指草木開花結籽。《中國諺語資料·農諺》:“立秋十八日,寸草皆秀。”立秋十八天後,小草都開花結籽了。明代袁宏道《入東林寺記》:“殿前藕池,耘為稻畦,數年前忽秀白蓮一枝。”這裏的秀字指開花。
草木開花結籽意味着成長、成熟了。《後漢書·章帝八王傳贊》:“振振子孫,或秀或苗。”是説子孫中,有的只是一棵苗,沒有開花結果,就夭折了;有的已經開花結果,成長成熟了。
秀與花相關,而花在中國人的眼裏總是美好的事物。秀字就含有俊美、秀麗的意思。唐代韓愈在《送李願歸盤谷序》中説:“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這是稱讚李願外貌秀麗而又資質聰慧。秀字的這一含義也可用於物。《徐霞客遊記·遊天台山日記》説天台山“木秀石奇”。
穀類抽穗開花生在谷杆的頂部,由此又引申出“優異出眾”的意義。《管子·小匡》:“農之子常為農,樸野而不匿。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秀才”指老百姓中出類拔萃的人。後來“秀才”泛指讀書的人。 [17]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禾類植物抽穗開花。
flower
《詩經·大雅·生民》:“實發實秀,實堅實好。”
晉·左思《吳都賦》:“穱秀菰穗。”
秀穗;秀而不實
泛指植物開花。
flower
晉·葛洪《抱朴子·吳失》:“朱華牙而未秀。”

〈文言〉草類植物結籽。

《詩經·豳風·七月》:“四月秀葽。”

〈文言〉成長。
grow
後漢書·章帝八王傳贊》:“振振子孫,或秀或苗。”

顯露;露出。

陸機《演連珠》之三三:“懸景東秀,則夜光與武夫匿耀。”

特出;高出。

三國魏·李康《運命論》:“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湘水》:“(營水)蟠基蒼梧之野,峯秀數郡之間。”

展示,炫耀。英文單詞“show”的音譯。
show

走秀;作秀;脱口秀
名詞
〈文言〉指植物開出的花朵。
flower
漢·劉徹《秋風辭》:“蘭有秀兮菊有芳,攜佳人兮不能忘。”

〈文言〉指茂盛的草木。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渭水一》:“林障秀阻,人跡罕交。”

指特別優異的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不徒東南之美,實為海內之秀。”
元·張宇《送馬德新》詩:“馬弟吾鄉秀,青雲正壯年。”
獨秀;後起之秀
元明間對出身官僚貴族家庭,或有財有勢的人的稱呼。
lord
明·田藝蘅《留青日札·沈萬三秀》:“元時稱人以郎、官、秀為等第,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
(Xiù)姓氏用字。參看“秀姓”。



形容詞
〈文言〉(樹木)茂盛。
luxuriant;
flourishing
南朝宋·謝靈運《入彭蠡湖口》詩:“春晚綠野秀,巖高白雲屯。”
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

美麗而不俗氣。
fine;beautiful;
pretty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言語》:“千巖競秀,萬壑爭流。”
秀麗;秀美;俊秀;眉清目秀
聰明,靈巧。


心秀;內秀
優異的;突出的。
excellent
戰國·宋玉《招魂》:“激楚之結,獨秀先些。”
秀才;優秀;一枝獨秀
以上參考資料: [7-8] 

古籍釋義

漢光武帝名“劉秀”,許慎為了避諱,只在《説文解字》“秀”的字條下注明“上諱”,未對此字作詳解。

説文解字

【卷七】【禾部】息救切(xiù)
【註釋】徐鍇曰:“禾,實也。有實之象,下垂也。”①上:對帝王的尊稱,此處指漢光武帝劉秀。②諱:封建社會稱死去了的帝王或尊長的名字。 [9] 

説文解字注

“上諱”注:上諱二字許書原文。秀篆許本無,後人沾之,雲上諱,則不書其字宜矣。不書故義形聲皆不言.説詳一箱示部。伏侯《古今注》曰:“諱秀之字曰茂”,蓋許空其篆,而釋之日:“上諱”。下文“木之秀實為稼”,則本作“茂實”也。許既不言,當補之曰:“不榮而實曰秀。從禾人。”不榮而實曰秀者《釋草》《毛詩》文。按,《釋草》雲:“木謂之榮,草謂之華”,榮、華散文則一耳。榮而實謂之實,桃李是也:不榮而實謂之秀,禾黍是也;榮而不實謂之英,牡丹、勺藥是也。凡禾黍之實皆有華,華瓣收即為稃而成實,不比華落而成實者,故謂之榮可,如黍稷方華是也,謂之不榮亦可,“實發實秀”是也。《論語》曰:“苗而不秀,秀而不實”,秀則已實矣,又云實者,此實即《生民》之堅好也。秀與採義相成,採下日:“禾成秀也”,採自其垂言之,秀自其挺言之,而非實不謂之秀,非秀不謂採。《夏小正》“秀然後為萑葦”,《周禮》注:“荼,茅秀也”,皆謂其採而實。引申之為俊秀、秀傑。從禾人者,人者,米也,出於稃謂之來,結於稃內謂之人。凡果實中有人,《本草》本皆作“人”,明刻,皆改作“仁”,殊謬。禾稃內有人是曰秀,《玉篇》《集韻》《類篇》皆有“秂”字,“欲結米也,而鄰切”,本秀字也。隸書秀從乃,而別讀矣。息救切,三部。 [10] 

廣韻

息救切,去宥心 ‖秀聲幽1部
秀,出也。榮也。息救切。五。 [11] 

康熙字典

【午集下】【禾部】 秀;部外筆畫:2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息救切,音繡。榮也,茂也,美也,禾吐華也。《詩·大雅》:實發實秀。○按《爾雅》:雲:禾謂之華,草謂之榮,不榮而實者謂之秀,榮而不實者謂之英。漢儒據此釋《詩》,遂以秀為不榮而實。李巡曰:分別異名以曉人,故以英、秀對文,其實黍、稷皆先榮後實。《詩·出車篇》雲:黍稷方華。《生民篇》雲:實發實秀,是黍、稷有華亦稱秀也。此説甚是。《論語》明言不秀不實,秀實自不容混。朱子釋《論語》秀曰吐華,釋《生民》秀曰始穟。足正漢儒之誤。
又凡草皆得言秀。《詩·豳風》:四月秀葽。《禮·月令》:孟夏苦菜秀。
又三秀,芝草。《楚辭·九歌》:採三秀於山閒。
又秀氣。《禮·禮運》:人者,五行之秀氣。周子《太極圖説》: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又秀士,秀才。《禮·王制》: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史記·賈誼傳》: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韻會》:秀才之名始此,後光武名秀,改為茂才。
又州名。漢屬會稽郡,五代晉錢元瓘奏置秀州,宋慶元改嘉興府。
又姓。
又與繡通。《石鼓文》:秀弓寺射。注:繡弓,戎弓也。
又葉思久切,音又。《詩·大雅》:實發實秀,實堅實好。好葉訐口切。 [12]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秀”字書寫演示 “秀”字書寫演示
【規範提示】“乃”2畫,一筆寫成。
【寫法】❶“禾”寬“乃”窄。❷“禾”,居上居中;豎短,在豎中線;撇收筆橫中線下側,捺收筆橫中線。❸“乃”,居下居中;㇡(橫折折折鈎)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第一個左折點近豎中線;撇與㇡(橫折折折鈎)底部持平。 [1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先秦
王力系統
s
ǐ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s
jŏ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s
jə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sk
jəgwh
西漢



東漢





jou


jou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尤侯幽

jo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尤侯幽

jo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s
i̯ə̯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s
ǐə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s
ju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s
iəu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s
jə̆u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s
ǐou
(參考資料:漢典 [14]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四十九宥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息救切
sju
集韻
去聲
四十九宥

開口呼
三等
次清
息救切
siəu
禮部韻略


去聲





息救切

增韻


去聲





息救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尤侯

齊齒呼

全清

siəu
中州音韻


去聲
尤侯





葉脩去聲

洪武正韻

去聲
十九宥


全清
息救切
siou
(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ɕiou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ɕiou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ɕiou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ɕiou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ɕiəu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ɕiɯ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ɕiɤɯ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ɕiəu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412
陰去
吳語
温州
ɕiəu
42
陰去
湘語
長沙
ɕiəu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ɕiʊ
35
陰去
贛語
南昌
ɕiu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siu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ʃɐu
33
陰去
粵語
陽江
ɬɐu
24
陰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iu
11
陰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iu
213
陰去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ieu
213
陰去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iu
22
陰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1-1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32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3]
  • 4.    平水韻 二十六宥  .搜韻[引用日期2019-11-17]
  • 5.    吳東平 著.漢字的故事[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9:214-215
  • 6.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421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67
  • 8.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8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49
  • 10.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2 全注全譯版[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887
  • 11.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436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10
  • 1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90-391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11-17]
  • 15.    宰予.五穀豐登——漢字中的禾與米[J].博物,2018,(第9期):75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19
  • 17.    殷傑 編著.漢字春秋:品物流形[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31-3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