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瀘水彝山

鎖定
《瀘水彝山》是由中國國家京劇院以小説《三國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的故事為基本素材,並借鑑河南越調《七擒孟獲》創作改編的歷史類京劇劇目 [1] 
該劇目講述了蜀漢丞相諸葛亮為徹底收服彝人,七擒七放彝王孟獲,終使彝漢永不再戰的故事。
中文名
瀘水彝山
類    型
歷史京劇劇目
創作單位
中國京劇院
導    演
高牧坤
編    劇
吳江
呂慧軍
高牧坤

瀘水彝山劇情簡介

劇照
劇照(6張)
彝王孟獲四次遭擒。為救夫祝融敲響銅鼓。孟獲阿姐孟齊勸阻眾人。孟獲安然回寨後,提出誘蜀兵飲毒泉的計謀。孟齊感到諸葛亮與以往漢人不同,遂出言相勸,誰料孟獲固執己見,孟齊憤而離去。施毒計,祝來與關索及眾蜀軍毒發。諸葛亮將僅有一瓶解毒靈藥給祝來服下。這使喬裝的孟齊深受感動,並毅然挺身而出,帶領諸葛亮找尋解毒草藥。祝融假裝議和,刺殺諸葛亮。諸葛亮將計就計六擒孟獲,又禮送二人回山。這深深地觸動了祝融。孟獲邀藤甲兵助戰,孟齊毅然陣前阻兵,被藤甲兵箭雨射死。面對兇猛的藤甲兵,蜀軍節節敗退。諸葛亮無奈中施火攻之策。孟獲七次被擒。瀘江邊,怒不可遏的關索鞭打孟獲。諸葛亮聞訊趕來,怒斥關索,此情此景使孟獲心生愧意。面對血染的瀘江,諸葛亮為不能阻止戰爭而痛不欲生,祈求蒼天降罪於己。這些肺腑之言,令孟獲猛醒,他向天盟誓,“彝漢從此不再戰” [2] 

瀘水彝山主創人員

瀘水彝山創作人員

職位
人員
職位
人員
出品人
吳江
導演
高牧坤
編劇
吳江、呂慧軍、高牧坤
藝術顧問
曾慶淮
副導演
常貴祥
唱腔設計
續正泰
音樂設計
朱世傑、李金平
舞美設計
苗培如
燈光設計
沙曉嵐、何其躍
服裝設計
彭丁煌
舞蹈編導
高琛、甘露(彝女舞編舞)
總監製
宋官林
監製
劉彤、王宇
場記
吳蓓
參考資料 [2] 

瀘水彝山表演人員

劇中人
扮演者
劇中人
扮演者
諸葛亮
張建國
祝融
鄧敏
孟齊
袁慧琴
孟獲
顧謙
關索
高琛
魏延
景璉璉
祝來
張森
趙雲
王旭東
馬謖
郭振龍
馬岱
顏世奇
洞主甲
黃佔生
二軍士
俞雷、田永剛
木鹿大王
尹松濤
參考資料 [2] 

瀘水彝山角色人物

劇中人
行當
角色介紹
諸葛亮
老生
蜀漢丞相,為徹底收服彝人,七擒七放彝王孟獲,終使彝漢永不再戰。
孟齊
老旦
孟獲的阿姐,崇尚和平。因被諸葛亮感動而挺身而出,帶領諸葛亮找尋解毒草藥。
孟獲
花臉
彝王,雖六次被諸葛亮擒獲,卻仍然固執的發動了第七進攻。
祝融
花旦
孟獲的妻子,假裝議和刺殺諸葛亮,但被諸葛亮將計就計擒獲後放回,這深深地觸動了她。
參考資料 [2-4] 

瀘水彝山戲曲表現

瀘水彝山舞台設計

《瀘水彝山》的舞台上已沒有傳統京劇表演的“一桌二椅”,取而代之的是以少數民族風景畫構成的巨大背景,其中有遮天蔽日的深山老林,使舞台仿若一個茂密的綠色原始森林;也有洶湧奔騰的大江大河,隨着燈光的變幻,時空也隨之流轉,營造出不同的舞台場景;在第二場還有一個真的瀑布在舞台的上方,當諸葛亮在孟齊的幫助下找到解救將士的泉水時,舞台上真正的瀑布從天而瀉。
此外,舞台上還增加了十幾組效果燈。光線的明暗變換更加自如,諸葛亮在軍帳內與將士們在火燒戰場上的廝殺同處一個舞台空間,產生了如電影“蒙太奇”般的效果 [5] 

瀘水彝山音樂舞蹈

《瀘水彝山》的現場音樂採用的是劇場環繞立體聲,這在京劇演出中尚屬首次。劇中除了有傳統的京胡、月琴、二胡“三大件”外,還加入了大量的少數民族樂器,演奏時少數民族樂器數量高達70%。此外,還有琵琶、竹笙、洞簫等原本京劇不用的民族樂器加入。
《瀘水彝山》除了京劇傳統的唱唸做打外,還引入了彝族歌舞,襯托出彝族的風土民情。如在夜渡舞蹈中,為表現以竹竿撐地助航,空中出現了雙人“撐竿跳”。藤甲兵的盾牌舞非但借鑑了“兵馬俑舞”,而且以木板、竹筒打出西洋軍鼓的變奏,與京劇鑼鼓相輔相成,更新了打擊樂的音響結構和色彩。為了增強藤甲兵在“火燒”時的舞蹈形象,還將服裝的顏色改為深紅色,增加了衣服下片的數量,使其更具垂感和飄逸感,並在京劇舞台上第一次出現了身着露臍裝的彝族姑娘 [5] 

瀘水彝山唱腔表現

《瀘水彝山》仍以傳統的曲調和板式為底色,同時又融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元素。使其旋律既沒有拘於主演的流派而削足適履,也沒有一味追求創新而出現的“怪腔怪調”。該劇為表現地域和民族風情,音樂中引進了雲南《小河淌水》等音樂的成分。另外在幕間音樂和對話音樂方面,幕間音樂和對話音樂緊密配合劇情和戲劇情節,成為京劇整體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5] 

瀘水彝山劇目鑑賞

《瀘水彝山》較之原故事素材和越調《七擒孟獲》有了新的變化。一是主題立意更加鮮明。該劇把藝術創作的視角切入到人們熟知的內容和形式,並用當代人的審美觀念予以觀照。把《三國演義》中一個家喻户曉的故事,放置在21世紀的戲劇舞台上,重新審視,通過梳理“擒”與“縱”的關係,尋找跨越時空的共鳴點,使“熟悉”的故事產生“陌生”感和“新鮮”感。“七擒孟獲”仍然是構成這齣戲的情節主線,是戲的表層結構。劇本在描寫“擒與縱”的過程中,濃墨於縱、鋪墨於擒,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去表現和開掘諸葛亮為何而戰、為何而擒、為何而縱的內心世界,緊扣“攻心為上,以德安邦”的主旨;二是戲的結構清晰,情節發展波瀾起伏。劇本在保留原越調《七擒孟獲》中“大帳”“洞府”“祭江”等場景外,圍繞着戲劇的最高任務,增加了孟齊、祝來等人物,設置了“飲毒泉”,“孟齊之死”,強化“四川告急”和藤甲兵所形成的危機感等等,將攻城拔寨和收心安邦等情節描述緊緊地扭結到人物的內心變化和情節的發展中;三是根據劇情的需要着力刻畫人物形象,入情入理地編織人物之間的關係,使劇中諸葛亮、祝融、孟齊、孟獲等人物形象生動鮮活,血肉豐滿。其中“祭江”一場是全劇的高潮,也是創作者最着力之處,其思想性、藝術性都為觀者所讚歎,可謂全劇的點睛之筆 [1] (《中國京劇》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