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綜合交通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鎖定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綜合交通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是河南省政府辦公廳發佈的文件,發佈日期是2007年01月10日。
中文名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綜合交通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發佈日期
2007年01月10日
發佈機構
河南省政府辦公廳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綜合交通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文件發佈

各市、縣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門:
現將《河南省綜合交通發展“十一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實施中原崛起戰略的重要內容,是發揮交通運輸組合效率和整體優勢的必然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建設具有高度可靠性和應變能力的綜合運輸網絡,充分發揮連南貫北、承東啓西的運輸紐帶作用,是我省構建交通區位新優勢、提高區域競爭力的關鍵支撐。要把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作為“十一五”期間我省交通發展的重中之重來抓,切實加強領導,搞好配合,確保規劃的順利實施。要結合本地、本部門實際,認真研究制訂具體實施方案,明確目標,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合理佈局,使線路、站場、信息傳輸等設施在物理和邏輯上有效銜接,保證各種交通方式統籌協調發展、相互之間能力配套、集疏運通暢,進一步提高鄭州在全國交通運輸的中心樞紐地位,加快全省綜合交通發展。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00六年十月十三日

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河南省綜合交通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通知文件全文

河南省綜合交通發展“十一五”規劃
2006—2010年是我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力實現中原崛起的重要時期,需要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安全、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系統。因此,在全面總結“十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成就的基礎上,根據《河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特制定《河南省綜合交通發展“十一五”規劃》。
  一、綜合交通發展現狀
(一)“十五”期間發展成就“十五”期間,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的各項方針和政策,堅持把交通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以改革促發展,堅定不移地推進交通領域的各項改革;突出重點,着力加強交通發展的薄弱環節;以前所未有的投資力度和建設速度,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交通基礎設施總量迅速擴大,網絡佈局進一步優化,運輸能力和運輸效率不斷提高,綜合交通得到全面發展,為全省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1.公路建設實現新跨越。“十五”期間,全省公路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297億元,是“九五”時期的3.78倍,年均增長30.7%。截至2005年底,全省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79506公里,五年新增12682公里;一、二級公路達到21790公里,五年新增9566公里;二級以上公路比重達到30.8%;公路網密度達到47.6公里燉百平方公里,比“九五”末每百平方公里增加了7.6公里。
高速公路建設實現歷史性突破。截至2005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到2678公里,是“九五”末的5.28倍,躍居全國第四位;五年新增高速公路2171公里,全面實現了“十五”末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到2500公里以上的目標。省會鄭州市至全省17個省轄市及64%的縣(市)通達高速公路,共建成出省通道7條、省界出口10個,已初步形成了以鄭州為中心,縱貫南北、連接東西、輻射八方的高速公路網絡。
幹線公路等級得到全面提升。“十五”期間,全省累計完成幹線公路投資355億元,為“九五”時期的3.38倍;累計新改建幹線公路7599公里,為“九五”時期的1.77倍。有6400公里的重要縣道升級為省道,全省一般幹線公路總里程達到18231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達到14485公里,佔總里程的79.5%,比“九五”末提高了21.4個百分點,初步實現了由數量增長型向質量提高型的轉變。
農村公路建設得到全面加強。以縣鄉道路改造和村村通油路(水泥路)建設為重點,五年累計完成投資208.7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5倍;實施了6000多公里縣道升二級改造工程和8000多公里國債縣鄉公路改造工程,新改建農村公路6.5萬多公里。到“十五”末,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12.6萬公里,其中縣鄉公路5.7萬公里、村道6.9萬公里。全省所有鄉鎮全部通油路或水泥路並達到等級公路標準,63.5%的行政村已通達油路或水泥路。
運輸場站服務功能進一步完善。“十五”期間,全省新、改建客運場站66個(其中市級站22個、縣級站44個)、貨運場站28個(其中市級站10個、縣級站18個),新建鄉鎮客運站407個,初步改變了我省道路運輸設施落後的現狀。
2.鐵路運輸能力明顯提高。“十五”期間,以擴能提速改造為重點,完成了隴海鐵路鄭州至徐州段、新鄉至月山鐵路電氣化改造和漯阜、湯台地方鐵路改建工程,寧西鐵路建成通車,鄭州至西安鐵路客運專線開工建設,電氣化鐵路和複線鐵路的比重不斷增加,運輸能力顯著提高。截至2005年底,全省鐵路正線營運里程達到3761公里,其中國家鐵路2549公里(電氣化鐵路1403公里),五年新增鐵路506公里;地方鐵路1212公里(準軌442公里)。
3.航空運輸穩步發展。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建成投用後不斷開闢國內和國際航線,旅客吞吐量和貨郵吞吐量逐年上升。2005年,旅客吞吐量達到296.93萬人次,“十五”期間年均增長13%;貨郵吞吐量達到4.47萬噸,年均增長16.7%。目前鄭州新鄭國際機場通航城市46個,有8家航空公司開闢航線43條,每週航班640架次。洛陽、南陽機場也不斷開闢新航線、拓展新業務,運輸形勢逐年好轉。
4.內河航運和管道運輸取得長足發展。實施了沙潁河周口至省界復航工程、黃河小浪底庫區航運開發建設一期工程和淮河至潤河集段航道治理一期工程。沙潁河周口至省界段復航工程已全部完成,實現了從周口直達華東地區的水上通航,成為我省第一條通江達海的水上通道。截至2005年年底,全省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到1439公里,其中四級航道132公里、五級航道452公里、六級航道855公里。
西氣東輸工程全部完成,長輸油、氣管道網進一步完善與增強。2005年年底,全省油氣長輸管道達到2368公里,其中輸氣管道1998公里,輸油管道370公里。
5.運輸生產穩步增長。2005年,全社會貨運量完成78826萬噸,年均增長5.4%。其中,鐵路14806萬噸,年均增長7.8%;公路62684萬噸,年均增長4.6%。全社會貨物週轉量完成2282.6億噸公里,年均增長9.1%。其中,鐵路1759.8億噸公里,年均增長9.8%;公路467億噸公里,年均增長5.1%。全社會客運量完成98001萬人,年均增長3.2%。其中,鐵路5842萬人,年均增長4.3%;公路91920萬人,年均增長3.1%。旅客週轉量完成1001億人公里,年均增長6.2%。其中,鐵路535.4億人公里,年均增長7.2%;公路437.8億人公里,年均增長4.4%。
6.信息化應用水平不斷提高。“十五”期間,我省大力開展交通信息化建設,開發應用了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系統及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全省已通車高速公路全部實現聯網收費,成為全國最大的“一網相連”和“一卡通”的高速公路收費網絡。同時,在全省推廣應用了交通規費徵稽管理、交通工程建設管理、公路智能養護管理等交通管理信息系統。
7.交通領域的各項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十五”期間,我省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積極推進交通建管體制改革和投融資體制改革,高速公路實現了以政府投資為主轉向以社會融資建設為主的戰略性轉移,基本形成了建設市場化、投資多元化的良好局面;積極推進幹線公路養護體制、道路運輸場站管理體制、交通規費徵收管理體制三項改革,在打破行業壟斷、實行事企分離、管養分離、站運分離、推行養護和場站建設市場化、理順徵稽體制、強化徵稽手段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配合國家進行了民航體制改革,在經營管理企業化、建設投資市場化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鐵道部與我省合作建設鐵路客運專線等鐵路建設項目,開創了部省合作的新局面。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設施總量仍顯不足,綜合運輸網絡尚待完善。我省境內的京港澳、連霍國道主幹線及部分國道、省道交通量快速增長,擁堵現象日趨嚴重;國家鐵路運力緊張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變,地方鐵路運輸通道尚未形成;全省現有的3個民航機場設施條件需進一步改善。
2.交通基礎設施網絡結構不盡合理,各種運輸方式缺乏有效銜接。公路干支結構不盡合理,一級公路發展緩慢,一般幹線公路技術標準偏低;交通樞紐、城市交通與交通幹線之間的銜接不夠順暢;各種運輸方式之間尚未形成有效的協調配合,運輸設施缺乏統籌規劃,交通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3.交通領域的各項改革仍需進一步深化和完善。交通需求旺盛與交通建設資金不足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交通建設的債務風險逐漸凸顯,交通投融資體制改革需進一步深化;幹線公路建管體制改革和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辦法急需出台。
4.交通科技發展水平較低,交通設施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科技進步在提升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輸生產整體水平方面的作用仍需進一步增強,交通信息化水平和交通技術裝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5.農村公路仍然比較落後。農村公路還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羣眾生產生活的需要,其建設、管理和養護主體不明確,管理與養護滯後問題較為突出。
二、“十一五”期間綜合交通發展面臨的基本形勢和發展趨勢
(一)“十一五”期間綜合交通發展面臨的基本形勢
1.經濟社會發展和區位優勢對綜合交通發展的要求。為實現我省“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左右、人均生產總值要提前實現翻一番的宏偉目標,綜合交通必須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大發展。我省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在我國經濟從東到西梯次推進中,既要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和資本的梯度轉移,又要為西部原材料、產品以及資源、勞動力等向東部乃至海外輸出發揮通道作用。只有加快綜合交通的發展,才能將區位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2.優化資源配置和提高運輸效率對綜合交通發展的要求。針對我省人口眾多,土地、能源等人均資源短缺的現狀,根據各種運輸方式的功能、技術經濟特徵和對資源的要求,建設和完善符合我省實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提高交通運輸的整體效率,是“十一五”時期的重要任務之一。
3.工業化進程加快和產業結構調整對能源、原材料運輸能力的要求。我省正處於工業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對能源、原材料的需求處於上升階段。我省又是全國重要的煤炭、有色金屬、建材、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基地,由於資源分佈和工業佈局不平衡,急需新建、改造一些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運輸通道。
4.中原城市羣經濟一體化發展對交通運輸的要求。中原城市羣是我省經濟活動的重心和增長極,無論是其十字核心區的形成與發展,還是各產業帶的形成與發展,包括城市羣的內外聯繫,都需要發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作支撐。
5.消費觀念的變化對交通基礎設施及服務質量的要求。我省正處於機動化迅速發展的時期,隨着人民羣眾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旅遊業的迅速發展和私人轎車的迅速增長,人們對出行的方便、快捷、舒適、安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必然帶來對交通設施數量與質量快速增長與提高的需求。
6.城市化進程加快和城鄉協調發展對交通運輸的要求。由於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區域經濟、城鄉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農村勞動力和城市就業人員跨區域大範圍流動,形成了城際之間、區域之間強大的客運需求。我省是農業人口大省,又處在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由此帶來的巨大交通運輸需求不容忽視。
7.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農村公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歷史時期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農村公路是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農業生產和農民出行,需進一步提高服務水平。
(二)客貨運輸量發展的基本趨勢
1.客貨運輸量增長的基本態勢。隨着經濟總量和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客貨運輸需求仍將保持不斷增長的趨勢。隨着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單位產值的貨運強度將逐步下降,貨物運輸量將呈平穩增長態勢。隨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不斷提高以及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客運需求將呈現較快增長的態勢。
2.綜合運網承擔的客貨運量狀況分析預測。我省過境交通量佔據較高比重,並且主要集中在京廣、隴海兩大通道。從整個綜合運網承擔的客運量狀況分析,出省客運量、外省到達客運量以及過境客運量約佔總客運量的49%,去向以河北、湖北、安徽(華東)三個方向為主。從整個綜合運網承擔的貨運量狀況分析,出省貨運量、外省到達貨運量及過境貨運量比重達到67%,去向以湖北、河北方向為主。
3.運輸結構及運輸方式分工的變化趨勢。隨着交通運輸業的快速發展,公路運輸日趨成為中短途客貨運輸的主要方式,客貨市場份額大大增加。鐵路在長途、大宗貨物運輸方面仍具有優勢,運輸總量將繼續保持較快增長。隨着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民航運輸以其舒適、快捷、安全的特點將得到較快發展。
4.客貨運量、週轉量增長預測。預計“十一五”期間,我省客運量、客運週轉量的彈性係數分別為0.7、0.75左右,貨運量、貨運週轉量的彈性係數分別為0.65、0.8左右。據此預測,“十一五”期間,全社會客運量、旅客週轉量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7%和7.5%,全社會貨運量、貨運週轉量分別為6.5%和8%。到2010年,全社會客運量、旅客週轉量將分別達到13.75億人次和1437億人公里,比“十五”末增加3.9億人和436億人公里;全社會貨運量、貨運週轉量將分別達到10.8億噸和3354億噸公里,比“十五”末增加2.9億噸和1071億噸公里。
三、“十一五”期間綜合交通發展的指導思想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十一五”期間,我省綜合交通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原崛起的目標,堅持以改革促發展,完善網絡,優化結構,提高運輸效率,改善服務質量,保障有效需求,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的協調發展,形成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交通區位新優勢。
(二)發展原則
1.堅持交通發展適度超前的原則。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着力提高交通運輸的機動性和通達性,全面提升交通的供給能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基礎設施的需求。
2.堅持以改革促發展的原則。繼續深化交通領域的各項改革,不斷完善交通市場的准入、退出機制和監管體系,打破壟斷,促進公平競爭,形成統一、開放的交通市場。
3.堅持合理分工、統籌配置、協調發展的原則。以構建完善的現代綜合運輸體系為目標,合理有效配置交通資源,促進各種運輸方式的綜合利用和協調發展,提升交通系統的整體效率和服務質量。
4.堅持統籌規劃、合理佈局的原則。綜合考慮各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和產業佈局、城鎮佈局,統籌規劃、合理調整交通路網及樞紐佈局,發揮交通的先導和引導作用。
5.堅持科技創新的原則。通過科技創新提高交通技術含量,加快交通運輸增長方式的轉變,使交通基礎設施及裝備水平、經營組織與管理服務水平等實現質和量的提升。
6.堅持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實現交通發展與資源、環境和生態的有機協調,建立環保型、節約型交通運輸系統。
(三)發展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省綜合交通發展的目標是: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總量進一步擴大,綜合運輸大通道基本形成,城際交通快速便捷,農村公路通達水平大幅提升,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加顯現,綜合運輸優勢有效發揮,運輸服務質量明顯提高,運輸市場進一步規範,技術裝備水平明顯提升,交通安全保障得到加強,基本形成結構合理、供需平衡、各種運輸方式合理分工,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綜合交通體系,滿足全國交通需求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具體目標是:
1.規模與能力
——綜合交通網絡規模進一步擴大,基本形成“三縱五橫”的綜合運輸大通道骨架網,省內城際快速通道、城鄉交通一體化系統基本建成,形成基礎設施、運輸工具配置合理、干支銜接的綜合交通網絡。
——新增鐵路客運專線880公里左右,2010年鐵路正線營業里程達到4673公里,其中國家鐵路達到3369公里,地方鐵路達到1304公里。初步形成佈局合理、干支協調、“三縱五橫”的鐵路網絡。
——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8.5萬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達到5000公里以上,密度超過3.05公里燉百平方公里。95%的縣(市)平均30分鐘以內抵達高速公路網,出省道路達到13條,省界出口達到22個;一、二級公路達到28000公里左右,二級以上公路所佔比重達到38%以上;公路密度達到50.9公里燉百平方公里。農村交通條件明顯改善,縣道基本達到三級或三級以上公路標準,鄉道達到四級或四級以上公路標準,所有行政村和部分自然村通油(水泥)路。
——完善和提升鄭州新鄭國際機場、洛陽機場、南陽機場的功能。到2010年,全省民用機場旅客吞吐量力爭突破1000萬人次,其中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年設計旅客吞吐能力達到1000萬人次,旅客吞吐量力爭突破800萬人次。進一步完善機場佈局,適時將境內的軍用機場改建為軍民兩用機場。
——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到1584公里,港口泊位數達到145個,港口吞吐能力達到貨運1200萬噸、客運400萬人次。基本形成通過沙潁河、淮河、渦河直通長三角地區的多條水上通道。
——建成油氣管道2000公里以上,全省油氣幹、支線管道網及配套設施進一步改善。
——建成鄭州綜合交通樞紐和其他7個鐵路樞紐、8個公路樞紐和1個航空樞紐。
——加快軌道交通、城市道路系統和公共停車場建設。
2.運輸服務
——基本建立多種運輸方式相協調、運輸點線面相銜接、集疏運相配套,滿足不同貨種、不同層次運輸需求的客貨運輸服務體系。
——提高運輸服務的時效性和時間準確性,到發及運行正點率進一步提高。
——提高運輸效率。以多式聯運為基礎的集裝箱運輸得到較大發展,零擔和快遞業務網絡初步形成。
——增大運輸服務網絡覆蓋面。所有鄉鎮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客車。
3.技術水平
——建成統一、高效的綜合交通信息網絡平台,基本形成體系完善、結構合理、寬帶傳輸、互聯互通、覆蓋全省的交通系統電子網絡系統,爭取實現行業之間、各級交通部門之間政務信息化。
——基本建立交通誘導、全程監控、應急反應等系統。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得到廣泛應用。
——完善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系統,逐步建立不停車收費系統。
——環保措施加大,交通能耗明顯降低。
4.安全保障
——建立交通安全預防監控系統,完善交通應急反應系統,提高應對重大災害突發事件的能力。2010年公路交通萬車死亡率及重特大事故起數比2005年下降20%以上,鐵路交通死亡人數比2005年下降10%以上。
(四)投資規模
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交通需求的不斷增加,“十一五”期間交通基礎設施總量將有較大增長。預期“十一五”期間全省交通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達到2770億元以上,較“十五”期間增加1倍以上,佔“十一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8.2%左右。其中公路固定資產投資約1692億元(其中高速公路1010億元,幹線公路300億元,農村公路300億元,其他82億元),佔交通行業總投資的61.1%;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約1028億元(包括地方鐵路38億元),佔交通行業總投資的37.1%;民航固定資產投資約22億元、內河航運約28億元,佔交通行業總投資的1.8%。
  四、“十一五”期間綜合交通發展重點
(一)加快中原綜合運輸大通道建設
充分發揮我省交通區位優勢,優先建設和完善支撐國家及我省社會經濟發展,以“三縱五橫”鐵路網、“六縱八橫”高速公路網為骨幹組成的“三縱五橫”中原綜合運輸大通道,鞏固提升河南在全國交通運輸體系中的樞紐地位。
1.中部縱向綜合運輸通道。新建京廣鐵路客運專線石家莊—鄭州—武漢段,完成京廣鐵路信陽—陳家河段提速改造工程,對京港澳高速公路安陽—新鄉、鄭州—漯河段進行拓寬改造,積極推進107國道升級改造工程,形成途經安陽、鶴壁、新鄉、鄭州、許昌、漯河、駐馬店、信陽等8市,由京廣鐵路客運專線、京廣鐵路既有線、京港澳高速公路和107國道等組成的我省中部縱向綜合運輸通道。
2.西部縱向綜合運輸通道。完成焦柳鐵路電氣化及提速改造工程,建成二廣高速公路濟源—洛陽—南陽(省界)段、焦作—平頂山—桐柏(省界)高速公路,改造提升207國道,形成途經焦作、洛陽、平頂山、南陽等4市,由焦柳鐵路、二廣高速公路、焦桐高速公路和207國道等組成的我省西部縱向綜合運輸通道。
3.東部縱向綜合運輸通道。完成京九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建成大廣高速公路河南段,改造提升106國道,形成途經濮陽、開封、商丘、周口、信陽等5市,由大廣高速公路、京九鐵路和106國道等組成的我省東部縱向綜合運輸通道。
4.中部橫向綜合運輸通道。新建徐州—鄭州—西安鐵路客運專線,對連霍高速公路鄭州—洛陽段進行拓寬改造,對310國道進行升級改造,形成途經商丘、開封、鄭州、洛陽、三門峽等5市,由隴海鐵路客運專線、隴海鐵路既有線、連霍高速公路、310國道等組成的我省中部橫向綜合運輸通道。
5.北部橫向綜合運輸通道。打通長治—泰安地方鐵路(新建長治—湯陰、台前—泰安地方鐵路),建成南樂—林州高速公路,打通範縣—輝縣高速公路(新建鶴壁—省界、濮陽—範縣高速公路),形成途經鶴壁、安陽、濮陽等市,由長治—泰安鐵路、南樂—林州、範縣—輝縣高速公路組成的我省北部橫向綜合運輸通道。6.中北部橫向綜合運輸通道。完成新菏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建成濟源—新鄉—東明(省界)高速公路,形成途經濟源、焦作、新鄉等市,由新菏、侯月、新月鐵路和濟東高速公路等組成的我省中北部橫向綜合運輸通道。
7.中南部橫向綜合運輸通道。打通登封—漯河—阜陽地方鐵路(續建登封二期、新建範莊—辛安地方鐵路),建成南京—洛陽高速公路河南段、永城—登封高速公路,改造沙潁河漯河—周口段內河航道,改造提升311國道,形成途經洛陽、平頂山、漯河、周口等市,由登封—漯河—阜陽鐵路、南京—洛陽高速公路、永城—登封高速公路等組成的中南部橫向綜合運輸通道。
8.南部橫向綜合運輸通道。爭取開工建設寧西鐵路複線,建成上海—西安高速公路河南段,改造提升312國道,形成途經南陽、信陽市,由寧西鐵路、上海—西安高速公路、312國道等組成的南部橫向綜合運輸通道。
(二)加快多種交通方式的協調發展
在重點抓好鐵路客運專線和高速公路建設的同時,根據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交通的區位、資源優勢,切實加快以民航為重點的其他交通方式的協調發展。
1.大力發展航空運輸。按照國際航空港標準,改擴建鄭州新鄭國際機場。2007年完成航站樓、停機坪改擴建工程,年設計旅客吞吐能力達到1000萬人次。積極開闢國際、國內航線。除西藏拉薩外,實現與國內所有省會城市和主要旅遊城市通航。開闢通往東亞、東南亞、歐美、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的國際航線。到2010年,旅客吞吐量突破800萬人次,將鄭州新鄭國際機場發展成為國內重要的區域性樞紐機場和航空物流集散中心,並在機場建設滿足大通關要求的貨運設施。積極引進航空公司在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設立基地。對洛陽機場候機樓、停機坪進行改擴建,爭取將洛陽機場建成國內幹線機場。對南陽機場進行提升改造,改擴建航站樓、停機坪,延長跑道,引進先進導航、通迅等設備,使南陽機場達到國內幹線機場的運輸水平。適時將商丘、明港等軍用機場改建為軍民合用機場。
2.積極發展內河航運。開工建設沱澮河(夏邑—省界)、沙潁河(周口—漯河)、淮河干流(淮濱—省界)、渦河(馬廠—省界)等航運開發工程,提高我省向華東地區的通航能力。加強丹江、小浪底、三門峽等32個主要通航庫區港航、安全監督設施建設,基本建成全省水上交通支持保障系統。
3.加快開發管道運輸。發揮區位優勢,加大成品油(原油)管道建設力度,重點建設蘭州—鄭州—長沙、錦州—鄭州等成品油管道,逐步形成區域性成品油管道網絡,建設鄭州大型油品儲備中心和輸配樞紐,滿足西油東運、北油南運和進口國外石油需要。合理規劃天然氣管網,完善西氣東輸工程各項配套設施,加快建設“川氣入豫”主幹線及支線工程,規劃預留西氣東輸二線工程通道,初步形成以鄭州為中心向全省各地輻射的供氣網絡。
(三)建設完善綜合交通樞紐加強多種交通方式的銜接,以建設綜合性交通運輸樞紐為重點,進一步提高和完善各種運輸方式的功能,鞏固和提升我省在全國綜合交通體系中的樞紐地位。
以建設鄭州—北京、鄭州—武漢、鄭州—西安、鄭州—徐州的“大十字”鐵路客運專線為契機,對鄭州鐵路新客站、鄭州公路客運樞紐站及相關的城市輕軌站、城市公交車站、出租車場站等進行統一規劃、統一設計、集中建設,在鄭東新區建成集鐵路客運專線、高速公路、城市軌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等多種交通方式合理配置、有機銜接、換乘方便、集疏迅速的大型現代化綜合交通樞紐。
建設鄭州鐵路集裝箱貨運中心和鐵路客運專線沿線城市新客站,完成鄭州火車站西出口改建工程,進一步完善和提升鄭州、洛陽、南陽、商丘、信陽、新鄉、月山7個鐵路樞紐的功能。以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公路為依託,建設和完善鄭州、洛陽、開封、新鄉、商丘、信陽、南陽、漯河8個公路樞紐,新改建一批市、縣(市)客貨站場及物流中心。以縣鄉公路為依託,完成全省全部鄉鎮客運站及部分農村招呼站建設,新改建部分鄉鎮貨運站場。形成以鄭州為中心,7個鐵路樞紐、8個公路樞紐、1個航空樞紐為骨架,省、市、縣、鄉四級場站為網絡,覆蓋全省,輻射周邊,服務全國的交通運輸樞紐體系。
(四)增強中原城市羣外聯互通能力
進一步拓展中原城市羣對外通道,完善區內交通網絡,為加快中原城市羣發展提供有力的交通支撐。加密中原城市羣高速公路網絡。新建民權—開封—鄭州(新鄭國際機場)、鄭州—石人山、鞏義—登封、新鄉—營盤(省界)、濟源—邵原等高速公路,實現鄭州與區域內各中心城市1個半小時內到達、各中心城市之間2小時內到達、縣城和主要旅遊區半小時內可上高速公路。
完善中原城市羣核心區交通網絡。建成鄭州開封城市連接線,加快鄭汴一體化發展。建成鄭州—新鄉一級公路,促進鄭新兩市呼應發展。改造升級107國道,加快鄭州與許昌的相向發展。
圍繞鄭汴洛、新鄭漯、新焦濟、洛平漯四大產業帶和區域城鎮建設,加快國道310、107、207和省道309等國省幹線公路升級改造,增強通行能力,促進區域內產業和人口的聚集。
有序推進城際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利用隴海、京廣鐵路客運專線和既有線,爭取開行鄭州—洛陽、鄭州—新鄉、鄭州—許昌—漯河等城際列車。開工建設鄭州高新區—中心城區—鄭東新區城市輕軌,加快鄭東新區—中牟—開封、鄭東新區—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輕軌及洛陽市城市輕軌項目的前期工作。
加快推動黃河兩岸呼應發展的路橋建設。規劃建設鄭州黃河公鐵兩用橋、大廣高速開封黃河橋及武陟—滎陽、焦作—上街、孟州—偃師等多座黃河大橋,進一步加強黃河兩岸的直接聯繫。
(五)加快農村公路發展,切實改善農民出行條件
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新、改建農村公路9萬公里。重點實施“村村通”工程,2007年在中部地區率先實現所有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的目標,2010年實現部分自然村通油(水泥)路的目標;積極實施縣鄉公路改造工程,進一步增強縣(市)與鄉鎮、經濟區、行政村以及相互之間的連接,2010年縣道基本達到三級或三級以上標準,鄉道達到四級或四級以上標準;加快大中橋樑改造步伐,基本解決縣鄉道路有路無橋、寬路窄橋和危橋問題。
大力發展農村客運,做到“路、站、運”同步發展,實現路通、站成、車通。合理安排線路,加快農村客運站點建設,推廣安全、經濟、適用車型。統籌城鄉交通發展,推進城鄉交通一體化,基本實現鄉鄉有等級客運站、所有鄉鎮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客車。
加強農村公路管理養護。儘快出台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方案,理順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明確養護責任,確保養護資金來源,建立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的長效機制,實現農村公路的可持續發展。
(六)構築能源、旅遊及物流運輸系統
1.構築能源運輸體系。充分發揮鐵路在能源運輸方面的優勢,加快侯月線擴能改造,提高晉煤入豫能力;加快長泰地方鐵路建設,開闢晉煤東運新通道,滿足鶴壁、安陽、濮陽等大型火電廠和安鋼集團、中原大化集團等大型企業用煤需要;推進寧西鐵路複線工程建設,提高陝煤東運能力;加快許禹鐵路準軌改造,提高禹州、新密、新鄭、登封等煤炭基地煤炭外運能力,滿足許昌、駐馬店、信陽等豫南地區電廠用煤需要;加快新密—商丘地方鐵路擴能改建,提高白坪等煤礦外運能力,解決豫東地區開封、商丘民權等大型火電廠用煤需要。
2.構築旅遊運輸體系。加快重要旅遊道路建設,改造南太行輝縣—焦作—濟源和新建黃河北大堤孟州—封丘二級旅遊公路,促進南太行及黃河沿線旅遊開發;改建洛陽—嵩縣—欒川一級旅遊公路,爭取建設洛陽—盧氏、石人山—欒川和三門峽—南陽(省界)高速公路,促進伏牛山旅遊開發及豫西經濟發展;加快新縣—羅山—光山等紅色旅遊公路建設,促進豫南的旅遊開發與經濟發展。
3.構築物流服務系統。依託我省交通優勢,重點加強鄭州、洛陽、南陽、信陽、新鄉、商丘、漯河、開封等主要城市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注重運輸裝備、倉儲設施以及現代信息技術與管理體系的建設,為推進現代物流系統的形成奠定基礎,逐步形成支撐河南及周邊經濟發展的物流運輸系統。
(七)加強交通安全和戰備交通建設
加強運輸工具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交通安全設施的完善和配套,實現對交通行為的監控、預警、引導和控制,減少交通事故隱患。建立完善的交通應急反應體系,提高應對重大災害及突發事件的能力。堅持以人為本,從方便出行、提高安全的角度出發,加強道路綠化、標牌、監控、安全保障、服務區等各種便民配套設施的設計和建設,提供人性化服務和安全保障。完善主要通航水域的通訊導航和安全監督設施,建立裝備完善、反應快速的水上交通搜救系統。
提高交通戰備保障能力。配合國家加快國防戰備公路建設,完善重點地區交通網絡,為駐豫部隊通行和重點戰略物資運輸提供服務。提高民用運力動員能力,做好戰時或應急情況下運輸保障和組織指揮預案編制工作,確保交通樞紐、線路基礎設施安全和戰略通道安全暢通。
(八)提高運輸服務水平
按照“以人為本”的要求,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和組織管理方式,全面提升交通運輸的安全、便捷、高效服務水平。
開放運輸市場,促進運輸業公平有序競爭,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的運輸市場體系和完善的運輸服務網絡。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供應鏈管理技術,促進運輸、存儲、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和配送的一體化運作,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
加快發展零擔運輸、快遞服務和汽車租賃業務,積極發展客貨運輸代理、票務銷售網絡等運輸中介體系,建立交通流量分析系統、信息廣播系統、氣象和路況通報系統和綜合交通信息網站,完善交通信息服務。
發展城鎮公交,優化公交線路和公交場站佈局,完善城鎮道路網絡,提高通行能力。改造提升高速公路服務區,加強公路通行車輛管理,提高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
(九)加快交通科技進步和信息化建設
提高公路建設科技水平。以高新技術為切入點,不斷開發和推廣應用新設備、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加大對高速公路路面早期破壞防治、橋頭跳車處理、破損路面快速修復、橋樑檢測診斷、交通建設對生態環境影響等研究。規劃建設低路基、低土方高速公路,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建設質量,減少高速公路佔地和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提升交通設施、運輸裝備、運營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生產力水平。加速推廣採用大容量、專業化的運輸設備,減少環境污染,節約能源,提高運輸效率。按照標準化、大型化、專業化和系列化的市場需要,大力發展廂式車、集裝箱運輸車、冷藏運輸車、高速客運車輛和各種大型專用車輛,加速強制淘汰高耗低效運輸設備。
推廣應用智能交通信息系統。完善高速公路聯網收費,加快公路通信、監控體系建設,推進高速公路收費省際間聯網,逐步建立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系統。利用現代化管理技術,整合鐵路、公路、民航、水運等交通信息,建設綜合交通信息基礎平台,建立信息管理和指揮控制系統,合理配置交通資源,提高運輸效率。
  五、保障措施
為完成“十一五”期間綜合交通發展的各項任務,實現預期發展目標,需要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調控手段,調節運行機制,促進市場發育,並給予必要的政策支持。
(一)積極推進交通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比較完善的交通運輸市場體系
積極配合國家推進鐵路管理體制改革;繼續深化公路、民航、道路運輸場站、水運等建設管理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政(事)企分開,打破行業壟斷,建立規範的交通建設與運輸經營市場準入制度,鼓勵社會投資主體投資交通建設和從事運輸經營,建立公平、公開、競爭、有序的交通建設和運輸經營市場;大力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鼓勵各類運輸企業採取股份制改造、兼併聯合、資產重組等形式,優化資產結構,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建立全省統一的運輸信息網絡,實現各種運輸方式信息資源的互通共享,利用市場機制合理配置交通運輸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交通設施的運輸能力;逐步建立政府調控下的運輸價格市場形成機制,調整收費公路結構和管理模式,利用價格引導各種運輸方式的有序競爭和資源的有效配置。
(二)進一步深化交通投融資體制改革,多渠道籌措交通建設資金
進一步放寬准入條件,拓寬融資渠道,多渠道籌措交通建設資金。發揮政府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政策引導作用,合理界定政府投資範圍,理順各級政府對交通發展的職責與事權劃分。政府資金主要用於公益性或準公益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競爭性、經營性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實行市場化建設和經營方式;規範交通建設的投資主體,實現政府投資主體法人化。通過改革建立責、權、利明確的投資主體法人化的交通投資體制,提高交通投資效益,實現交通事業良性循環發展。明確各級政府與經營主體間的產權關係,建立與完善國有資產經營管理體系,逐步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具有自行融資、自我還貸能力的企業法人主體;加強對交通規費的徵收、使用與管理,充分發揮專項資金的使用和匯聚效能,確保農村公路、國防公路和其他公益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大信貸金融政策支持,建立省級交通建設融資平台,爭取政策性銀行對交通建設的貸款額度;鼓勵交通企業利用發行企業債券、重組上市及經營權轉讓等多種方式募集交通建設資金;配合國家完善特許經營的相關法律、法規,規範交通設施資產權益轉讓行為,合理界定政府和企業風險。
(三)加快公路養護體制改革,推進公路養護市場化、專業化
進一步深化幹線公路養護體制改革,切實推進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改革。通過事企分開、管養分離,儘快把公路養護企業推向市場,使其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法人;鼓勵各類社會投資主體建立養護公司,通過競爭參與道路養護;積極培育和發展公平競爭、規範有序的公路養護工程市場,實行養護工程公開招投標,逐步實現公路養護市場化和專業化;根據公路的性質、等級和管理渠道,合理劃分養路費用的資金來源和養護責任。
(四)改革和完善農村公路投資管理體制,確保農村公路建設有序協調發展
繼續把農村公路建設作為政府交通建設投資的重點,儘快研究建立適合農村公路持續發展的投資與建設管理體制。明確各級政府在農村公路建設中的職責與事權劃分,繼續堅持以各級政府投入為主的農村公路建設投資政策,在積極爭取國家各類專項資金的同時,省級交通規費要確保農村公路建設的需要,市、縣(市、區)財政支出中要有一定比例用於農村公路建設;積極探索和拓寬農村公路建設的投融資渠道,採用市場化運作方式,鼓勵、吸引企業、個人等社會力量投資建設農村公路。
(五)依靠科技進步,推進交通運輸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
加快推進交通現代化。廣泛應用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等高新技術,推行運輸經營、管理、組織、服務信息化,以交通信息化建設為龍頭,構建綜合運輸信息服務平台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積極推動交通智能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應用,全面提高全省的交通運輸現代化水平;加快各種運輸方式的裝備現代化,不斷提高全行業的運行效率,逐步與國際接軌;大力實施“人才強交”戰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提高從業人員專業素質。
(六)促進交通可持續發展
制定交通可持續發展產業政策;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輸裝備土地利用、環境影響和能源消耗控制標準,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加強交通建設生態破壞的修復和治理;統籌考慮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和產業佈局的關係,通過優化配置交通資源,調控和引導交通需要,促進區域生產力和城市空間的合理佈局;建立健全交通運輸領域公共信息服務體系,加強交通動態監控和管理,提高運輸有效供給;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提高全民的守法意識和交通安全意識;加快研究推廣新的安全設施、設備和技術;建立統一協調的綜合交通安全保障和應急機制,完善交通事故緊急救援體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