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登縣誌

鎖定
《永登縣誌》是1997年7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永登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2] 
中文名
永登縣誌 [1] 
作    者
永登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出版時間
1997年7月
頁    數
907 頁
ISBN
7542104594
類    別
地方誌

目錄

永登縣誌作品目錄

封面
永登縣誌
版權頁
永登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圖片
國務院總理李鵬為引大入秦工程題詞
永登縣衞星照片
永登縣城城區全景
縣委、縣政府、縣人大、縣政協辦公大樓
縣城人民街玫瑰賓館
1995年7月26日,李鵬總理(左四)視察引大入秦工程
1996年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右二)視察引大入秦工程時與永登縣羣眾見面,右為甘肅省委書記閻海旺
1996年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左三)視察引大入秦工程
宋平題詞
1995年1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姜春雲(右一)視察引大入秦工程
1994年10月,引大入秦工程總乾渠通水慶典大會,宋平在會上講話
1995年6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書記處書記温家寶(前左一)視察引大入秦工程
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汝岱視察引大入秦工程並題詞
全國政協副主席錢正英(前左一)視察引大入秦工程
水利部部長紐茂生(中)視察引大入秦工程
世界銀行行長詹姆斯D·沃爾芬森先生及夫人一行視察引大工程灌區農家 [2] 
世界銀行副行長布朗先生和世界銀行官員鄭蘭先生視察引大入秦工程
青龍山公園鴛鴦亭
青龍山公園眼光閣
青龍山公園蝴蝶亭
縣城大十字雕塑《崛起》
永登縣城大十字一角
連城吐魯溝景點——石壁瀉珠
連城吐魯溝景點——燈杆石
連城吐魯溝景點——西天佛山
連城石屏山(石尕)(石達)寺
苦水玫瑰川
紅城感恩寺山門
永登清真寺
縣城海德寺『菩提樹』
海德寺大殿
連城魯土司衙門牌坊
連城妙因寺萬歲殿
連城妙因寺一角
永登縣虹鱒魚漁場
秦王川沙田
“八寶川”——連城
坪城細毛羊
永登縣氣象站
引大入秦工程引水樞紐
位居亞洲第一的先明峽倒虹吸
全長2194.8米的東二乾渠莊浪河渡槽
大同鄉帶狀種植
永登縣農牧局“菜籃子工程”實驗大棚
莊浪河川秋收
連城電廠一角
連城鋁廠
永登縣郵電大樓
西北鐵合金廠
永登水泥廠一角
永登縣水泥廠
甘肅電石廠廠區一角
永登縣青龍山衞星地面接收塔
城關莊浪河大橋
苦水三資企業——金港五金廠車間
永登縣能源公司生產的太陽能灶
西槽鄉中川蘭州機場
永登縣太平鼓隊表演
鐵芯子
城關鎮滿城村社火隊獅子表演
永登縣第六中學教學大樓
永登縣自行車運動隊員在公路訓練
永登縣人民醫院住院部大樓
城關鎮農貿市場一角
永登縣永酒廠生產的酒
武勝驛“飲食一條街”
汪家灣漢墓羣
汪家灣漢代長城遺址
滿城城牆
汪家灣明代長城遺址
明代莊浪長城圖冊(殘)(縣檔案館藏)
永登縣城關鎮五渠村漢墓出土的釉陶器(縣博物館藏)
永登縣新石器遺址出土的石、陶紡輪、石球、石斧、石鑿(縣博物館藏)
永登縣河橋樂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鼓(蘭州市博物館藏)
永登縣城關鎮黃徐溝漢墓出土的銅器(縣博物館藏)
永登縣新石器時代彩陶(縣博物館藏)
清 孫繩武 書(縣博物館藏)
明代《大藏經》經卷(縣博物館藏)
民國 蔣毓麟 書
清 李爾恂 書
民國 鄧錦亭 畫
民國 李發成 書
民國 蔡聯祥 書
民國 羅鍾秀 畫
蘇裕民 書、聯
高峯仙 畫《連城(石尕)(石達)寺》
民國 邱殿成 書
永登縣地圖
永登縣城現況圖
凡例

永登縣誌目錄

概述
大事記
第一篇 建置
第一章 位置及沿革
第一節 位置
第二節 沿革
第二章 行政區劃
第一節 歷代行政區劃
第二節 現行行政區劃
第三節 鄉鎮簡介
第二篇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區域地質
第一節 地層
一、前長城繫馬銜山羣
二、長城系
三、薊縣系花石山羣
四、寒武系黑茨溝羣
五、奧陶系
六、志留系馬營溝組
七、泥盆系沙流水羣
八、石炭系
九、二疊系
十、三疊系
十一、侏羅系
十二、白堊系
十三、 第三系
十四、 第四系
第二節 岩漿岩
一、侵入活動與侵入岩
二、火山活動與火山岩
三、脈岩
第三節 區域構造
一、褶皺構造
二、斷裂構造
第二章 地貌
第一節 石質山地
一、西部石質山地
二、北部石質山地
第二節 黃土丘陵區
一、大通河西岸黃土山樑區
二、大通河、莊浪河之間的黃土山樑區
三、莊浪河與秦王川之間的黃土梁峁丘陵區
第三節 兩河谷地
一、莊浪河谷地
二、大通河谷地
第四節 秦王川盆地
第三章 氣候
第一節 日照輻射
一、日照
二、輻射
第二節 温度
一、氣温
二、地温
第三節 降水 蒸發
第四節 風
第四章 水文
第一節 河流
一、大通河
二、莊浪河
三、鹹水河
四、李麻沙溝
五、其他溝谷
第二節 地下水
一、潛水
二、基岩裂隙水
三、深層地下水
第五章 土壤植被
第一節 土壤
一、灰鈣土
二、慄鈣土
三、灰褐土
四、亞高山草甸土
五、黃綿土
六、灌淤土
七、紅土
八、鹽鹼土
第二節 植被
一、荒漠化草原
二、乾草原
三、縣境西北部山地植被
第六章 自然資源
第一節 土地資源
第二節 水資源
一、地表水資源
二、地下水資源
第三節 植物資源
一、樹木
二、中草藥
三、草類
四、其他
第四節 野生動物資源
一、哺乳動物
二、爬行動物
三、兩棲動物
四、魚類
五、鳥類
第五節 礦產資源
一、黑色金屬礦產
二、有色金屬礦產
三、能源礦產
四、冶金輔助原料非金屬礦產
五、化工非金屬礦產
六、建材及其他非金屬礦產
七、建築石材
八、其他非金屬礦產
第七章 自然災害
第一節 氣候災害
一、乾旱
二、風災
三、雹災
四、暴雨洪災
五、霜凍
第二節 地震災害
第三篇 人口 民族 宗教
第一章 人口
第一節 人口數量
第二節 人口變動
一、自然增長
二、人為變動
第三節 人口分佈
一、分佈密度
二、鄉鎮人口
三、農業與非農業户
四、各民族人口
第四節 人口構成
一、性別
二、年齡
三、民族
四、文化
五、職業
六、婚姻家庭
第五節 計劃生育
一、組織機構
二、節育措施
第二章 民族
第一節 漢族
第二節 回族
第三節 藏族
第四節 滿族
第五節 土族
第六節 蒙古族
第七節 民族工作
第三章 宗教
第二節 佛教
第二節 伊斯蘭教
第三節 道教
第四節 天主教
第五節 基督教
第四篇 農業
第一章 農村經濟制度
第一節 土地私有制
一、地租剝削
二、僱工剝削
三、債利剝削
四、轉嫁負擔
第二節 土地改革
一、組織領導
二、宣傳摸底
三、果實分配
四、政權建設
五、土改複查
第三節 農業合作化
一、互助組
二、農業合作社
第四節 農村人民公社
一、規模
二、分配原則
三、生產水平與社員生活
第五節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一、農業生產責任制
二、農業生產水平和收益分配
三、農村專業户和新經濟聯合體
第二章 耕地與農作物
第一節 耕地分佈
第二節 耕地經營
一、施肥改土
二、灌溉
三、耕作
第三節 農作物種植
一、小麥
二、馬鈴薯
三、玉米
四、糜谷
五、高粱
六、油料作物
第三章 經營管理
第一節 耕作方式
一、整地
二、施肥
三、播種
第二節 農作物災害防治
一、災害性天氣
二、病害
三、蟲害
四、草害
五、滅鼠
第三節 農業區劃
第四節 農作物品種調查
一、春小麥
二、馬鈴薯
三、糜谷
四、玉米
五、其他
第四章 農業機具
第一節 農機具
一、舊式農具
二、新式農機具
第二節 農業機械管理
第五章 農業管理機構
第一節 行政管理機構
第二節 下屬機構
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二、種子公司
三、畜牧獸醫工作站
四、良種繁殖場
五、農業經營管理站
六、農業機械管理站
七、農業區劃辦公室
八、玫瑰研究所
九、水產站
第五篇 畜牧 林業 副業
第一章 畜牧業
第一節 家畜
一、家畜數量
二、畜種分佈
三、畜種改良
第二節 家禽
第三節 飼草飼料
一、天然草原
二、草原建設
三、飼料
第四節 畜禽疫病流行
一、豬病
二、雞病
三、牛病
四、羊病
五、馬病
六、兔病
第五節 畜禽疫病防治
第二章 林業
第一節 林木分佈
一、天然林
二、人工林
三、經濟林
第二節 育苗
第三節 管理機構
一、行政機構
二、下屬單位
第四節 林木管護
一、管護
二、病蟲害防治
第五節 林業科研
第三章 副業
第一節 漁業
一、引種
二、養殖
三、魚病防治
四、虹鱒魚場
第二節 玫瑰
第三節 瓜果蔬菜
一、瓜類
二、果類
三、蔬菜
第四節其他
一、煙葉
二、藥材
三、編織
四、養蜂
五、製鹽
第六篇 水電
第一章 水利
第一節 引水灌溉
一、發展概況
二、主要渠道
三、渠道總覽
第二節 蓄水工程
一、水庫
二、機井
三、提灌工程
第三節 河道管理
第四節 飲水工程
第二章 引大入秦工程
第一節 規劃設計
第二節 工程規模
第三節 工程效益
第四節 工程建設
一、初建階段
二、緩建與局部復工
三、全面開工建設
第五節 組織機構
甘肅省引大入秦灌溉工程平面示意圖
第三章 水土保持
第一節 水土流失
第二節 水土治理
第四章 電力
第一節 電網電站
第二節 供電
一、直供電
二、轉供電
三、躉售電
第五章 水電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工程管理
第三節 水電費
一、水費
二、電費
第四節 多種經營
一、玫瑰園藝場
二、混凝土構件預製場
三、虹鱒魚養殖試驗場
第七篇 工業 交通 郵電
第一章 工業
第一節 國有工業
一、建材
二、化工
三、冶煉
四、機械
五、編織
六、印刷
七、食品加工
第二節 縣屬集體工業
一、農具制配廠
二、電器五金廠
三、被服廠
四、金屬編織廠
五、製氧廠
六、針織廠
七、乳膠製品廠
八、製鞋廠
第三節 鄉鎮工業
第四節 部門工業
一、中央、省、市駐永登單位部門工業企業
二、縣屬企事業單位部門工業企業
第五節 駐永登工業企業
一、永登水泥廠
二、甘肅省金城機械廠
三、甘肅省連城鋁廠
四、永登糧食機械廠
五、西北鐵合金廠
六、甘肅連城電廠
七、甘肅電石廠
八、蘭州鐵路局水泥廠
九、武威石英礦
第六節 管理機構
一、經濟委員會
二、城鎮集體經濟管理局
三、鄉鎮企業管理局
第二章 交通
第一節 古道
一、驛道
二、馱道
第二節 公路
一、國道
二、省道
三、縣道
四、鄉村道
五、專用道
第三節 鐵路 機場
一、鐵路
二、機場
第四節 橋樑
一、舊橋樑
二、新建橋樑
三、鐵路橋樑
第五節 交通管理
一、機構
二、公路養護
三、養路費徵稽
第六節 交通工具
一、人力車
二、畜力車
三、機動車
第三章 郵電
第一節 烽燧 郵驛
第二節 郵電局所
一、縣郵電局
二、郵電分支機構
第三節 郵政
一、郵政業務
二、郵路投遞
三、報刊發行
四、郵政儲蓄
五、集郵
第四節 電話
一、線路
二、電路
三、設備與業務
四、市內電話
五、農村電話
第五節 電報
第八篇 財貿
第一章 商業
第一節 私營商業
第二節 國有商業
一、機構
二、商品購銷
第三節 集體商業
第二章 糧油
第一節 徵購
第二節 銷售
一、城鎮糧油供應
二、農村糧油銷售
三、糧油價格
第三節 儲運
一、倉儲設施
二、糧食儲存
三、糧油調運
第四節 加工
一、糧油加工
二、飼料加工
三、其他加工
第五節 機構
第三章 金融
第一節 機構
一、典當業
二、西北銀行永登分理處
三、平市官錢局永登支局
四、中國人民銀行永登縣支行
五、中國工商銀行永登縣支行
六、中國農業銀行永登縣支行
七、中國人民建設銀行永登縣支行
八、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永登縣支公司
第二節 貨幣
一、貨幣流通
二、現金收支
三、現金管理
第三節 金融業務
一、儲蓄
二、信貸
三、債券
四、保險
第四章 財政
第一節 財政收入
一、明代至民國收入
二、建國後收入
第二節 財政支出
第三節 管理體制
第四節 機構
第五章 税務
第一節 税收
第二節 税種
一、明代至民國税種
二、建國後税種
第三節 機構人員
一、機構
二、人員
第九篇 經濟管理
第一章 經濟計劃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計劃編制
第二章 物價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物價管理
第三章 物資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物資供應
第四章 計量
第一節 度量衡
第二節 計量管理
第五章 審計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各類審計
一、政府審計
二、內部審計
三、社會審計
第六章 統計
第一節 機構
一、統計局
二、農村抽樣調查隊
第二節 統計業務
一、統計報表
二、普查工作
三、統計分析
四、統計監督
五、農村社會經濟抽樣調查
第七章 工商行政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工商企業登記
第三節 個體經濟管理
第四節 市場管理
一、集貿市場
二、牲畜交易市場
三、物資交流會
四、市場設施建設
五、文明市場簡介
第五節 經濟合同及商標管理
一、經濟合同鑑證
二、商標註冊
第六節 經濟檢查
一、投機倒把及違章檢查
二、假冒偽劣商品檢查
第八章 土地管理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管理
第十篇 城鄉建設
第一章 縣城建設
第一節 舊縣城
第二節 縣城基礎設施
一、街巷
二、綠化
三、建築
四、供水
五、排水
六、供暖
七、照明
第三節 縣城管理
一、環境衞生
二、市容
三、房產
第二章 鄉鎮建設
第一節 集市
第二節 鄉(鎮)村建設
一、鄉(鎮)政府建設
二、村社建設
第三節 村鎮規劃
第三章 建設管理
第一節 設計 測繪 質量監測
第二節 園林綠化
第三節 環境保護
第四節 機構
第五節 建築施工隊伍
一、縣建築工程公司
二、縣市政工程公司
三、縣 第二建築工程公司
四、紅城建築安裝工程公司
五、古山建築安裝工程隊
第十一篇 黨派 羣眾團體
第一章 中國國民黨
第一節 組織
第二節 黨務
第二章 中國共產黨
第一節 秘密活動
第二節 永登縣委
一、縣委領導機構
二、縣委工作機構
三、縣委所轄基層組織
第三節 歷屆代表大會
第四節 組織工作
第五節 宣傳工作
第六節 紀律檢查
第七節 統一戰線
第八節 縣委黨校
第九節 信訪工作
一、機構
二、羣眾來信來訪
三、典型案例——平反李世白案
第三章 民主黨派
第一節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
第二節 中國民主同盟
第三節 中國民主建國會
第四章 羣眾團體
第一節 工人組織
一、縣總工會
二、基層工會
第二節 農民組織
第三節 青少年組織
一、三民主義青年團(簡稱三青團)
二、童子軍
三、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
四、少先隊
第四節 婦女組織
第五節 工商組織
一、工商業聯合會
二、個體勞動者協會
三、消費者協會
四、私營企業協會
第五章 重大政治運動紀略
第一節 剿匪反霸
第二節 抗美援朝
第三節 “三反”“五反”
第四節 肅反
第五節 整風和反右派
第六節 “大躍進”
第七節 “反右傾”
第八節 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第九節 “農業學大寨”
第十節 “文化大革命”
第十二篇 政權
第一章 權力機關
第一節 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第二節 歷屆人民代表大會
第三節 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一、常務委員會的設立及其機構
二、常務委員會會議
三、視察調查
四、縣鄉換屆選舉
第二章 行政機構
第一節 縣署
第二節 縣人民政府
第三節 基層政府
第三章 議政機構
第一節 縣參議會
第二節 政協委員會
一、政協籌備委員會
二、歷屆政協全體委員會議
三、政協機構與工作
第四章 土司
第一節 連城魯土司
一、世系
二、衙門
三、職銜
四、轄區
五、轄民
第二節 其他土司
第五章 藏族事務機構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以茶易馬
第六章 民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社會救濟
一、生產救災
二、困難救濟
三、五保户供養
四、殘疾人工作
第三節 移民 收容
一、移民
二、收容
第四節 擁軍優屬
一、支前
二、優撫
三、安置
第五節 婚姻 社團管理
一、婚姻管理
二、社團管理
第六節 地名管理
第七節 選舉
第七章 勞動
第一節 機構
一、局機構
二、下屬機構
第二節 勞動管理
一、職工
二、勞動保護
三、勞動工資
四、就業服務
五、勞務開發
六、社會勞動保險
七、職工退休退職
第八章 人事
第一節 幹部
第二節 考核與培訓
一、考核
二、培訓
第三節 離退休制度
第四節 機構設置與幹部編制
第五節 技術職稱評定
第十三篇 政法
第一章 公安
第一節 機構
一、縣局機構與派出機構
二、治保會(小組)
三、監所
第二節 打擊反動勢力
一、登記舊人員
二、鎮壓反革命
三、取締反動會道門
四、打擊刑事犯罪
五、重大政刑案例
第三節 社會治安
一、户籍管理
二、特種行業管理
三、危險物品管理
四、社會監改
第二章 檢察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檢察業務
一、經濟檢察
二、刑事檢察
三、法紀檢察
四、監所檢察
五、控告申訴
第三章 法院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審判
一、刑事案件
二、民事案件
三、經濟合同案件
第四章 司法行政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律師公證
一、律師
二、公證
第三節 調解 普法
一、調解
二、普法
第五章 監察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行政監察
第十四篇 軍事
第一章 地方武裝
第一節 土司武裝
第二節 民團
第三節 人民武裝部
第四節 武裝警察中隊
第五節 民兵
一、民兵組織
二、參與國家建設
第二章 兵役
第一節 招募及攤派兵役制
第二節 志願兵役制
第三節 義務兵役制
第三章 駐軍與軍事設施
第一節 駐軍
一、元代以前駐軍
二、明代駐軍
三、清代駐軍
四、民國時期駐軍
五、解放後駐軍
第二節 軍事設施
一、長城烽燧
二、城堡
三、戰壕碉堡
四、防空設施
第四章 戰事
第一節 宋夏統安、震武城之戰
第二節 清嶽鍾琪伐寫爾素部之戰
第三節 清末回民反清鬥爭
第四節 國民軍與西軍永登之戰
第五節 解放永登
第十五篇 教育
第一章 教育管理
第一節 行政機構
一、勸學所
二、教育局
三、教育督導室
四、成人教育委員會
五、招生委員會
第二節 教育研究機構
第二章 舊學
第一節 私學
第二節 儒學
第三節 義學
第四節 書院
第三章 初等教育
第一節 幼兒教育
一、幼兒園
二、學前班
第二節 小學教育
第四章 中等教育
第一節 普通中學
第二節 中學選介
一、永登縣 第一中學
二、永登縣 第二中學
三、永登縣 第三中學
四、永登縣 第四中學
五、永登縣 第五中學
六、永登縣 第六中學
第三節 中等師範教育
一、中學附設師範班
二、永登縣初級師範學校
三、甘肅省永登師範學校
第四節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
一、永登縣職業技術學校
二、永登縣農職業中學
三、永登縣“五七”紅專學校
四、永登縣衞生職業技術學校
五、永登縣農業廣播學校
第五章 成人教育
第一節 農民業餘教育
一、農民業餘文化教育
二、農民文化技術教育
第二節 職工業餘教育
一、職工業餘文化教育
二、職工文化技術補習
第三節 高等教育
一、永登工學院
二、永登縣廣播電視大學教學班
第六章 教師
第一節 師資
第二節 培訓與考核
一、培訓
二、考核
第三節 教師管理
第七章 勤工儉學 集資辦學
第一節 勤工儉學
第二節 集資辦學
第十六篇 文化
第一章 科技
第一節 機構 人員
一、機構
二、人員
第二節 科技普及
一、宣傳培訓
二、“四一”燎原活動
三、科普刊物
第三節 科研成果
第四節 科學技術團體
第二章 羣眾文化
第一節 機構
一、民眾教育館
二、文化館
三:文化站、俱樂部
四、永登縣文藝工作者協會
第二節 羣眾文藝
一、小説、故事
二、詩歌、民謠
三、曲藝、音樂
四、書畫、攝影
五、剪紙、刺繡
第三節 傳統文化活動
一、社火
二、燈會
第四節 戲劇電影
一、戲劇
二、電影
第五節 圖書
一、書店
二、圖書室
第三章 新聞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廣播
一、廣播網
二、節目
第三節 電視
一、電視差轉枱
二、電視節目
第四節 報刊及通訊員
一、報刊
二、通訊員
第四章 體育
第一節 社會體育
一、民間體育
二、球類
三、中國象棋
四、其他運動
第二節 學校體育
第三節 自行車競賽
第五章 檔案
第一節 機構
第二節 管理
第三節 編研和利用
第十七篇 醫藥衞生
第一章 醫療單位
第一節 縣級醫療單位
一、永登縣衞生院
二、永登縣人民醫院
三、永登“六二六”人民醫院
四、永登縣中醫院
第二節 鄉鎮醫療單位
一、鄉鎮衞生院
二、村級醫療單位
第三節 其他醫療單位
一、永登公路衞生站
二、永登水泥廠職工醫院
三、連城鋁廠職工醫院
四、西北鐵合金廠職工醫院
五、金城機械廠職工醫院
第二章 衞生防疫
第一節 疫病防治
一、傳染病防治
二、結核病防治
三、驅絛滅囊
第二節 地方病防治
第三節 公共衞生
一、食品衞生
二、學校衞生
三、勞動衞生
四、環境衞生
第三章 羣眾性衞生保健
第一節 愛國衞生運動
第二節 婦女保健
一、新法接生
二、婦女病普查普治
三、婦女“五期”勞動保護
四、圍產期保健
第三節 兒童保健
第四章 藥政
第一節 藥店及藥材加工
第二節 藥品管理
第五章 醫療衞生管理
第一節 機構
一、行政機構
二、事業機構
第二節 醫療制度
一、公費醫療制度
二、合作醫療制度
三、衞生制度改革
第三節 衞生事業建設
第十八篇 文物 古蹟 勝景
第一章 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
第一節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杜家坪(黑陰山)遺址
二、團莊遺址
三、大砂溝(將軍山)遺址
第二節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一、金家門台遺址
二、二官保坪遺址
三、蔣家坪上坪遺址
四、蔣家坪下坪遺址
五、鰲塔遺址
六、樂山峨巴坪遺址
七、李家坪遺址
八、廟兒坪遺址
九、把家坪遺址
十、薛家坪遺址
十一、鳳凰山遺址
第二章 長城烽燧
第一節 漢代長城
一、建築方式
二、遺存現狀
第二節 明代長城
第三節 烽燧
一、西路烽墩
二、北路烽墩
三、中路烽墩
第三章 城堡
第一節 古城
一、玉山古城
二、羅城灘古城
三、連城古城
四、豐樂山城
五、磴磴城
六、羊胸子城
七、三角城
八、滿城
第二節 堡子
一、通遠堡
二、坪城堡
三、西峯堡
第四章 古建築
第一節 寺院
一、妙因寺
二、顯教寺
三、雷壇寺
四、感恩寺
五、海德寺
六、清真寺
第二節 其他古建築
一、魯土司衙門
二、文昌殿
三、山陝會館
四、鐘鼓樓
第五章 墓葬
第一節 漢代及以前墓葬
一、沙井墓葬
二、漢墓羣
第二節 明清墓葬
一、魯土司墓地
二、其他墓地
第六章 化石點 石窟寺 摩崖
第一節 古動物化石點
一、邢家灣化石點
二、鹹水河上灘化石點
第二節 石窟寺摩崖
一、紅門寺
二、石佛寺
三、宋代摩崖
第七章 文物保護
第一節 文物工作
第二節 館藏文物
第八章 勝景
第一節 景觀
一、清代平番八景
二、蘭州新十景中的永登景觀
第二節 吐魯溝風景區
第三節 (石尕)(石達)寺
第四節 青龍山公園
第十九篇 方言 風俗
第一章 方言
第一節 概況
第二節 語音系統
一、聲母
二、韻母
三、單字調
四、連讀變調
五、文白異讀
六、與普通話的語音差異
第三節 語法特點
一、名詞的兩種重疊形式
二、“們”的使用範圍廣
三、單音形容詞的疊音後綴
四、程度副詞“很”不做狀語
五、助詞“着”,、“哩”、“嗎”
六、“V+給”結構
第四節 方言詞彙
一、稱謂人物
二、身體疾病
三、食品衣物
四、器物建築
五、動物植物
六、天時地理
七、動作行為
八、性質狀態
第五節 諺語
一、氣象時令
二、農牧經驗
三、生活經驗
四、哲理通義
第六節 歇後語
第二章 風俗
第一節 節令
一、春節
二、元宵節
三、端陽節
四、中元節
五、中秋節
六、臘八
七、除夕
八、時令
第二節 嫁娶
一、訂婚
二、下彩
三、結婚
第三節 喪葬
一、彌留
二、初終
三、報喪
四、入殮
五、領羊
六、做道場
七、出殯
八、安葬
九、戴孝
第四節 壽誕
一、誕生
二、闖姓
三、賀壽
第五節 修建喬遷
一、修建
二、喬遷
第六節 迷信與禁忌
第七節 衣食住行
一、服飾
二、飲食
三、民居
四、傢俱
五、交通工具
第八節 廟會
第二十篇 人物
第一章 古代人物
第一節 人物傳
一、葛衣翁
二、魯賢
三、魯鑑
四、魯經
五、包節
六、魯光祖
七、風顛和尚
八、張世偉
九、嶽鍾琪
附:嶽鍾琪生於永登考
十、魯華齡
十一、牛運震
十二、保鑑
十三、王子慎
十四、吳龍光
第二節 人物簡介
史麟書
甘延年
龍舒泰
李遵儒
王錦章
鬱永福
楊登巍
關韻成
廖鑑章
高富貴
第三節 人物名錄
一、軍事人物
王誠
孫誠
蔡澄
魯麟
張善治
要秉誠
高魁
莊璽
孫朝
吉象
楊貞
張華
張顯謨
甘雨
哈元勳
鄭一亨
楊桂
甘胤
李經
李崇義
李鴻嗣
魯允昌
蘇升
魯典
杜良棟
紀成斌
任春雷
王建德
魯璠
吳珩
魯大用
葛景山
白天保
李宗鋼
二、政治人物
倪君甫
蔣泂
李夢白
蘇應麟
五鑑塘
何澂
高啓學
三、文化科技人物
丁晉
甘孟棠
張思通
孫敬祖
劉璋
孫繩武
柴如楠
李爾恂
四、進士、舉人
第二章 近現代人物
第二節 人物傳
一、何虎臣
二、李義
三、張銘
四、張長春
五、蔣毓麟
六、高維侖
七、王有慶 王金波
八、施子惠
九、周應灃
十、馬祿 馬禎
十一、關文清
十二、袁天霖
十三、張振聲
十四、張耀麟
十五、李維翰
十六、張華堂
十七、苗世統
十八、鄧子云
十九、周祜甫
二十、陳光世
二十一、馬元俊
二十二、華振邦
二十三、周化南
二十四、源森
第二節 人物簡介
高鴻儒
何生榮
何得功
杜鈞
盧建(勣)
蔡聯祥
王登淮
蔣懿德
李發成
邱殿成
武奮廷
天真和尚
王錫齡
白玉堂
費煥章
把國璽
鄧錦亭
王學恭
鄧承敏
高貽式
第三節 人物名錄
一、民國永登籍省議員
二、永登籍革命烈士
三、在永登縣犧牲的客籍革命烈士
四、勞動模範、先進人物
五、流落永登縣的紅軍
六、永登籍縣團級以上幹部
七、永登籍專家、教授
附錄
一、文告
二、碑記
三、遊記
四、著作目錄
五、詩詞 楹聯
六、民間故事傳説
七、舊志述略
編纂始末
1994~1996年永登縣經濟和社會民展紀略
一、農業
二、水利
三、工交 郵電
四、財貿 工商
五、縣城建設
六、黨政軍
七、教育
八、文化
九、衞生
十、永登縣1991-1996年主要經濟指標統計
附:永登縣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
後記
《永登縣誌》資料蒐集整理人員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