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永元器物簿

鎖定
《永元器物簿》書於東漢永元五年至七年(公元93—95),歷時兩年完成。是隸草向規範的章草突變的標誌性作品。
1930-1931年,出土於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居延遺址。居延漢簡絕大多數原本都以細麻繩編聯成冊,出土後,因麻繩腐爛斷絕,原有冊書盡成散簡斷片。“永元器物簿”出土時,仍保持原狀,由77枚簡編聯而成,其中2簡無字,乃首批發現居延漢簡一萬餘枚中完整冊書僅存兩種之其一(其二為“永光二年候長鄭赦予寧書”,由3枚簡編聯而成),為整理其它簡冊提供了依據。
《永元器物簿》全冊長91釐米,是發現保存編聯最長的簡冊。現藏台灣省“中央研究院”。
中文名
永元器物簿
館藏地點
台灣省“中央研究院”
所屬年代
東漢
出土地點
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居延遺址

永元器物簿文物簡介

《永元器物簿》全篇共書寫七次,分別為永元五年元月、五年七月、六年七月、七年正月、七年三月、七年四月、七年六月。最後贅簡紀年為永元九年十二月廿七、廿八日。
《永元器物簿》一冊草書較之西漢草書,已進入了自由的王國,為東漢草法成熟之佳作。該冊具有一瀉千里之勢、飛動風發之姿,書者雖為漫不經心的自由揮灑,但其提按收放又是那樣地富於對比的韻律,好比一首流暢的樂曲在抑揚頓挫曲折婉轉地行進。草書抒寫性情的優勢在這件作品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永元器物簿藝術表現

一件珍貴的作品不僅體現它所表現出來的韻律、精神狀態等藝術內涵上,還表現精湛的筆法和完美的結體上。在筆法上,《永元器物簿》用筆圓勁秀潤,起筆駿利,行筆果斷毫無遲澀之跡,滿懷胸有成竹之勢。點畫飛動峻拔,運筆如行雲流水,大多筆畫順勢而起而不作藏鋒之態,收筆處已經把筆勢引向了縱勢(如“破”、“張”等字的最後一筆),特別是波磔的筆畫已基本上消失(只有為數不多的捺畫還存在),被縱向的收筆所取代。縱向的筆勢使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氣勢貫通。在結字上,此簡多取縱勢,靈活多變,隨體賦形。這使其字勢在以符合人們審美特點的右上方傾斜為主的前提下,不乏平正和右下傾斜等變化態勢,更富於動感。
《永元器物簿》雖沒有擺脱章草的束縛,然其縱橫恣肆的自由揮灑,及其所表現出來的率意嫺熟的草法,實開後世今草、大草筆意、體勢之先河。其中的大部分草書寫法直接被沿用到了後來的晉唐今草之中,成為今草、大草之法的基礎。
書於東漢永元五年至七年(公元93年——95年)的《永元器物簿》,反映了漢代草寫法成熟期的真面目。《永元器物簿》,在書寫方面以草寫法為主體,間用少量行寫法,用筆圓勁秀潤,點畫飛動活潑,運筆如行雲流水,大多筆畫順勢起筆而不作藏峯之態,氣勢 首尾相貫,筆法嫺熟,在草寫法方面與西漢之作相較已進入了自由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