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本草求真

鎖定
《本草求真》是清代黃宮繡所著的藥物用書。
書    名
《本草求真》
作    者
黃宮繡
成書年代
歸屬類別
中醫典籍
卷    數
12卷

本草求真成書背景

黃氏有感於當時本草書多“理道不明,意義不疏”,況有“補不實指,瀉不直論,或以隔一隔二以為附合,反借巧説以為虛喝”的現狀,乃力糾時弊,集平素之治驗,採百家之精萃,著成《本草求真》十卷。

本草求真流傳版本

現存乾隆三十四年(1769)初刻本、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以及民國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本草求真作者簡介

黃宮繡,號錦芳,宜黃(今江西省宜黃縣)人氏。生於清雍正八年,卒於清嘉慶二十二年(公元1731~1818年),享年87歲。其父名鶚,系當時名醫,著有《理解體要》等書。宮繡在其父的教導下,博覽羣書,致力“軒岐”,他認為醫藥“小之號為技業之精,大之即為參贊之道,其功甚巨,其理甚微”,自非有真學問真見識者,不能成為一個有造詣的醫藥學家。他一生勤奮苦學,至中年即“於醫研究有素,能闡真摘要,訂偽辨訛。”著有《醫學求真錄》、《脈理求真》、《本草求真》、《錦芳醫案》諸書,而以《本草求真》一書流傳最廣。正如《本草求真》敍中曰:“是書而廣播之,將其濟世無窮,活人甚眾,其非止見位於方隅,自必及於四海,而皆被其效。”

本草求真書評、序言

岐黃一術,小之雖為技業之精,大之即為參贊之道。其功甚鉅,其理甚微。自非有真學問真識見者出而為醫,亦烏能博極羣書探本窮源,而得其真於不謬哉!蓋天下有真儒,則始有真醫。必為真儒以為真醫,則其醫始真而不偽。必求真讀醫書以為真醫,則其醫尤真而不偽。
顧世之醫者不然,或讀書而止記數方,或臨症而偶憶一説,拘牽附會,害不勝言。其幸而濟,則以自鳴其術,而不知求其精;不幸而不濟,則且同委諸命,而不復知其失。嗚呼!以千萬人之死生,系一人之工拙,而固若是以術嘗哉!然此非獨攻醫者之過,即古諸書亦與有責焉。餘向習舉業,未諳醫理,承簡命以來,簿書刑錢,日久不遑,間或公事稍暇,考諸 《本草》所載藥品氣味,非不既繁且備,然多以隔一隔二為言,推説反説見意,徒令人茫乎不知其津涯,浩乎不知其畔岸,則欲以求真,適以亂真。無怪乎寡見渺聞之士,終不能得其真也。宜川太學姓黃諱宮繡號綿芳者,其父諱為鸚,曾以 《理解體要》間世,知生本儒家子,其淅漬於儒者久矣。一日手示 《本草求真》請序於餘。餘閲是書,即已瞭如指掌,判若日星,更知於醫研究有素,故能闡真摘要,訂偽辨訛,發前人所未發。俾習為儒而未學夫醫者,固一覽而知其道,即素未為儒而始學夫醫,亦甫讀而得其要。斯豈庸醫淺儒所能道其萬一者乎?
方今聖天子嘉惠元元,萬物一體,痌瘝恆切,蔀屋皆春,倘得是書而廣佈之,將見濟世無窮,活人甚眾。其功非止見於方隅,自必及於四海而皆被其效;非止垂於一時,自必綿於萬古而不替也。是為敍。
時乾隆己丑季冬知宜黃縣事晉陵王光燮書於鳳岡公署
維乾隆三十有七年恭逢天子稽古右文,特詔徵購遺書用儲乙覽,而餘以向任館職,奉上游委以匯核之任,凡江右諸書所得見者幾幹百種,其間純駁互出,固不盡為不朽之業,然巨編單帙盈積箱案,固已顯晦無遺矣。得與寓目者,詢洋洋乎大觀也哉!宜黃黃太學宮繡,以其故父為鸚所著 《理解體要》二卷,並所自著 《醫學求真錄》數卷,並 《本草求真》數捲來上兼請敍餘。惟義理之學,至宋儒而大明,發明宋儒之藴,更元、明諸儒而大備。宜黃,古臨川郡也。計是郡之談理者,宋有象山、元有草廬、明則康齋,皆以絕人之資,發其自得之學。黃君之書,其資既與數先哲相若,且能於章句、訓詁之餘,不溺於口耳詞華之習,薈萃儒家者流,以為此書可不謂能自拔於流俗之外者欽。太學於敬讀父書餘暇,肆力軒能自拔於流俗之外者欽。太學於敬讀父書餘暇,肆力軒岐,夫古人以良醫之功,比方良相。蓋古仁者及人利物之心,類如是耳。否則博施惠眾,其事靡窮,而良相良醫厥人有數,矢願固谹,恐反於仁之術隘矣。今太學之為此書也,於史為方技家言,而能歸重立品正情,則不獨藉以寄其良相之思,亦將自溥其近譬之念,故迥與世之鬻技者殊矣。愛不卻其請,以所上二書郵申書局,以備採擇,而並敍其概如此雲。
時乾隆三十八年季冬月賜進士出身語授中憲大夫江西分巡廣饒九南兼管水利兵備道加二級紀錄一次前日講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講左春仿左贊善翰林院編修扛寧秦承恩撰

本草求真章節目錄

上編
卷一·補劑
温中
平補
補火
滋水
温腎
卷二·收澀
温澀
寒澀
收斂
鎮虛
卷三·散劑
散寒
驅風
散濕
散熱
吐散
温散
平散
卷四·瀉劑
滲濕
瀉濕
瀉水
降痰
瀉熱
瀉火
下氣
平瀉
卷五·血劑
温血
涼血
下血
卷六·雜劑
殺蟲
發毒
解毒
毒物
卷七·食物
下編
卷八·主治上
臟腑病症主藥
下編
卷九·主治下
六淫病症主藥
消渴
卷十·總義

本草求真內容簡介

本書載藥520味,分上下兩編,上編對藥物的形態、性味、功能、主治以及禁忌,記載甚詳,下編分列臟腑病證主藥、六淫病證主藥和藥物總義三部分,該書於藥物意義“無不搜剔靡盡,牽引混説,概為刪除,俾令真處悉見”。故冠以“求真”之名。
對於藥物的分類,黃氏頗具獨到之處。他沒有采用歷代本草諸書所延用的部屬分類法,亦即將藥物以草木谷菜金石等為編次,而採用藥物功效分類法,按藥物之品性分為補、澀、散、瀉、血、雜、食物七類,各類又分為若干子目,如補劑中又分為温中、平補、補火、滋水、温腎等;瀉劑又分為滲濕、瀉濕、瀉水、降痰、瀉熱、瀉火、下氣、平瀉等。於每味藥下面註明該藥的部屬和卷首目錄序號,這可謂是本草著作中很有進步意義的索引形式,不僅便於查閲,而且有助於學者辨析藥物的異同,指導臨牀遣藥組方。例如,山藥和白朮雖同屬補劑,但山藥為平補,白朮為温中,臨牀運用,自當有別。
在用藥法象方面,黃氏根據五色入五臟的理論,結合自己的學術見解,提出以形、色、性、味來區分用藥。認為“凡藥色青、味酸、氣臊、性屬木者,皆入足厥陰肝、足少陽膽經”;“凡藥色赤、味苦、氣焦、性屬火者,皆入手少陰心、手太陽小腸經”;“凡藥色黃、味甘、氣香、屬土者,皆入足太陰脾、足陽明胃經”;“凡藥色白、味辛、氣腥、性屬金者,皆入於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經”;“凡色黑、味鹹、氣腐、性屬水者,皆入於足少陰腎、足太陽膀胱經”,並明確提出藥有“形性氣質”、“氣味升降浮沉”、“根梢上中下”、“五傷”、“五走”、“五過”。這些認識,為藥物的功效和臨牀研究起了積極的作用。
黃氏十分重視前人的理論和經驗,對成無己、張潔古、朱丹溪、李東垣、李時珍、喻嘉言等人的精湛論述一一採擷,然卻師古而不泥。如《本經》謂白茅根能“補中益氣”,黃氏卻不以為然,他説:“至雲能以補中益氣,雖出本經,然亦不過因其胃熱既除而中氣自復,豈真補益之謂哉。經解之論,似未可信。”此説頗為成理。另外,對於前賢之言,黃氏也不盲目崇拜。如張潔古、李東垣、朱丹溪鹹謂黃柏為滋陰之品,後人遂翕然學之,視為補品。黃氏卻力駁其謬,認為:“黃柏性稟至陰,味苦性寒,行隆冬肅殺之氣”,“奈今天下之人,不問虛實,竟有為去熱治勞之妙藥,而不知陰寒之性能損人氣、減人食,命門真元之火一見而消亡,脾胃運行之職一見而沮喪,元氣既虛,又用苦寒,遏絕生機,莫此為甚。”此精闢的論述,對喜用苦寒,欲通過“堅陰”而收補益之功的醫者,無疑於當頭棒喝。
有些藥物的某些性用十分相似,極易混淆,黃氏通過辨析,力求盡得深藴。如麥冬與天冬均屬養陰清熱之品,但黃氏強調“麥冬甘味甚多,寒性差少,天冬所主在肺,而麥冬所主在肺,更在心”。半夏與貝母皆能祛痰,但“半夏兼治脾肺,貝母獨清肺金;半夏用其辛,貝母用其苦;半夏用其温,貝母用其涼;半夏性,貝母性緩;半夏散寒,貝母清熱,氣味陰陽,大有不同。”另外,辨芍藥赤白之異,赤者能瀉能散而白者善補善收,分當歸有頭尾等,皆予以詳論。凡此種種,體現了黃氏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豐富的實踐經驗。
黃氏在長期的臨證中,還發展了一些藥物的新功能。如對“劉寄奴”一藥,除點明其具有破瘀通經行血的功用外,還指出該藥用於金瘡出血,可使血頓止。也實為黃氏的經驗之談。
對於藥物的來源、真偽和炮製,黃氏也十分重視。如謂“山西太行新出黨蔘,其性止能清肺,並不能補益,與久經封禁真正之黨蔘(人蔘)絕不相同”。防風以“北出地黃潤者佳,泗風車風不堪入藥”等。對藥物的炮製,強調“製藥貴乎適中”,“不及則功效難求,太過則氣味反失”,並把藥物配伍理論引伸為“以藥製藥”的炮製方法。以黃連為例,就有十種製法:“心火生用,虛火醋炒用,膽火豬膽汁炒,上焦火酒炒,中焦火薑汁炒,下焦火鹽水炒或童便炒,食積火黃土炒,濕熱在氣分吳茱萸炒,在血分乾漆水炒,眼赤人乳炒。”這些敍述,對在中藥炮製方面,頗有實踐意義。
《本草求真》,12卷,一作10卷。清代黃宮繡(錦芳)撰。刊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作者深研藥理,“俾令真處悉見”,故以“求真”名書。前9卷收藥520種,正文藥條按功效類藥,每藥直敍性味、功效,兼論藥物來源、真偽及炮炙法。作者論藥,喜用簡明言詞,直述己意。其論藥理,“總以藥之氣味形質四字推勘而出,則藥之見施於病者,既有其因,而藥之見施於病而既有效者,又有其故。”從而將藥理、藥效與藥物形性及臨牀實踐緊密結合,確有新見。此書採用了在當時頗為先進的檢索方法。其正文分為補劑、收澀、散劑、瀉劑、血劑、雜劑、食物等七大部,書後附“卷後目錄”(即索引),各藥名仍按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獸、鱗、魚、介、蟲、人等分部。前後目錄及正文藥條下均注有序號,頗利查找。書前載圖477幅,多從《綱目》與《本草匯言》兩書中轉繪。

本草求真影響評價

《本草求真》的特點在於切合實際,不尚空談,是一部醫藥學緊密結合、內容精簡扼要、臨牀實用價值較高的本草專著。
[1-5] 
參考資料
  • 1.    (清) 黃宮繡 .《本草求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7年
  • 2.    賈維誠,賈一江.《中國醫籍志》: 中國醫院管理雜誌社,1983年
  • 3.    趙法新.《中醫文獻學辭典》: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年
  • 4.    張昱. 《本草求真》評介[J]. 江西中醫藥,1994,03:6+9.
  • 5.    朱肇和. 黃宮繡與《本草求真》[J]. 甘肅中醫學院學報,1987,04: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