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月夜憶舍弟

鎖定
《月夜憶舍弟》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中寫兄弟因戰亂而離散,居無定處,杳無音信,生死未卜。正值白露時節,在戍樓鼓聲和孤雁哀鳴的映襯之下,詩人對兄弟的憂慮和思念之情愈發顯得深沉和濃烈。此詩前兩聯側重寫景,後兩聯側重抒情,情景交融,結構嚴謹,首尾呼應。頷聯用語平易而意味新警,將“露”“月”前提、“白”“明”殿後,倒裝的句式頓收奇崛之效。全詩語言精工,格調沉鬱哀傷,真摯感人。
作品名稱
月夜憶舍弟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月夜憶舍弟作品原文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1] 

月夜憶舍弟註釋譯文

月夜憶舍弟詞句註釋

舍弟:對自己弟弟的謙稱。杜甫有四弟,幼弟杜佔時隨詩人同在秦州,杜穎杜觀杜豐則散處各地,故詩人憶而賦詩。
戍鼓:指戍樓上報更的鼓聲。自黃昏至拂曉,分為五個時段,稱為五更。一般鼓報三更,便不準路有行人。斷人行:指鼓聲響起後,就開始宵禁。斷,截斷。
⑶邊秋:一作“秋邊”,邊地之秋。一雁:孤雁。
⑷“露從”句:意謂今夜適逢白露節氣。白露,二十四節氣之一,陽曆每年九月八日前後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⑸分散:一作“羈旅”。
⑹無家:杜甫自天寶五載(746)離開河南偃師陸渾莊故居後,老家沒有什麼親人,無從詢問諸弟消息。
⑺書:信。長:一直,老是。不達:送不到。達,一作“避”。
⑻況乃:何況是。休兵:停止戰爭。 [2-5] 

月夜憶舍弟白話譯文

戍樓上的更鼓聲隔斷了人們的來往,邊塞的秋天裏,一隻孤雁正在哀鳴。
從今天夜裏就正式進入了白露節氣,月亮還是我自己故鄉的最亮最明瞭。
我雖然有兄弟卻都在戰亂中分散了,我無家可歸,無法探問兄弟的死活。
我寄往洛陽城的家書常常不能送到,更何況安史之亂的戰爭還沒有停止。 [6] 

月夜憶舍弟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唐肅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治所在今甘肅天水)所作,此時距安史之亂爆發已有四年。乾元二年七月,杜甫由華州棄官,攜家客居秦州。秦州城位於六盤山支脈隴山的西邊,當時屬偏遠的邊郡。同年九月,史思明范陽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進洛陽,山東、河南都處於戰亂之中。杜甫的幾個弟弟當時正分散在這一帶,由於戰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強烈的憂慮和思念。此詩即是他當時思想感情的真實記錄。 [7]  [8] 

月夜憶舍弟作品鑑賞

月夜憶舍弟文學賞析

在古典詩歌中,思親懷友是常見的題材,這類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單憑作者生活體驗是不夠的,還必須在表現手法上匠心獨運。杜甫正是在對這類常見題材的處理中,顯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首聯開篇即突兀不平。題目是“月夜”,詩人卻不從月夜寫起,而是首先描繪了一幅邊塞秋天的圖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路斷行人,寫出所見;戍鼓雁聲,寫出所聞。耳目所及皆是一片淒涼景象。沉重單調的更鼓和天邊孤雁的叫聲不僅沒有帶來一絲活氣,反而使本來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冷落沉寂。“斷人行”點明社會環境,説明戰事頻仍、激烈,道路為之阻隔。兩句詩渲染了濃重悲涼的氣氛,這就是“月夜”的背景。
頷聯點題。“露從今夜白”,既寫景,也點明節候。那是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頓生寒意。“月是故鄉明”,也是寫景,卻與上句略有不同。詩人所寫的不完全是客觀實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觀感情。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偏要説故鄉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覺,偏要説得那麼肯定,不容置疑。然而,這種以幻作真的手法卻並不使人覺得於情理不合,這是因為它深刻地表現了詩人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這兩句在煉句上也很見功力,它要説的不過是“今夜露白”,“故鄉月明”,只是將詞序這麼一換,語氣便分外矯健有力。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板為神奇的本領。以上四句信手揮寫,若不經意,看似與憶弟無關,其實不然。不僅望月懷鄉寫出“憶”,就是聞戍鼓,聽雁聲,見寒露,也無不使詩人感物傷懷,引出思念之情。實乃字字憶弟,句句有情。
頸聯由望月轉入抒情,過渡十分自然。月光常會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鄉之念。詩人今遭逢離亂,又在這清冷的月夜,自然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他的綿綿愁思中夾雜着生離死別的焦慮不安,語氣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上句説弟兄離散,天各一方;下句説家已不存,生死難卜,寫得傷心折腸,令人不忍卒讀。這兩句詩也概括了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憂患喪亂的普遍遭遇,抒情中含有遞進的關係,感情的悲切而濃郁是有所發展的。
尾聯“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緊承頸聯進一步抒發內心的憂慮之情。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信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當更難預料。這兩句既可以理解為平時寄信就總是不能送達,更何況在這兵荒馬亂的年頭,如此則是推開一層、自我寬慰,而其實正流露出無可奈何的悲涼;也可以理解為寄信不達,本來已是令人牽腸掛肚的事,更何況值此兵連禍結的時候,如此則是因兵亂未休而更加掛念兄弟的生死安危。詩句本身提供了多種理解的可能,這正説明其言簡而義豐的藝術魅力。含蓄藴藉,一結無限深情。
全詩層次井然,首尾照應,承轉圓熟,結構嚴謹。“未休兵”則“斷人行”,望月則“憶舍弟”,“無家”則“寄書不達”,人“分散”則“死生”不明,一句一轉,一氣呵成。在安史之亂中,杜甫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既懷家愁,又憂國難,真是感慨萬端。稍一觸動,千頭萬緒便一起從筆底流出,所以把常見的懷鄉思親的題材寫得如此悽楚哀感,沉鬱頓挫。 [7]  [8] 

月夜憶舍弟名家點評

北宋王得臣麈史》:杜子美善於用事及常語,多離析或倒句,則語健而體峻,意亦深穩。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也。
南宋俞文豹吹劍錄》:杜工部流離兵革中,更嘗患苦,詩益悽愴,《憶舍弟》詩:“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其思深,其情苦,讀之使人憂思感傷。
明代張含輯、楊慎評《李杜詩選》:此二句妙絕古今矣,原其始從江淹別賦》“明月白露”一句四字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文選》真母頭哉(“露從”二句下)。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鍾雲:只説境,含情往復不可言(“露從”二句下)。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淺淺語使人愁。周珽曰:三、四言月夜,五、六官憶弟,末句應起句。結聯所謂“人稀書不到,兵在見何由”也。征戰不已,道路阻隔,音書杳漠,存亡難保,傷心斷腸之語,令人讀不能終篇。
明代王嗣奭杜臆》:只“一雁聲”便是憶弟。對明月而憶弟,覺露增其白,伹月不如故鄉之明,憶在故鄉兄弟故也,蓋情異而景為之變也。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夜鼓動而行人絕,此時聞孤雁之聲,已念及其弟,又況露經秋而始白,月照故鄉而明乎?因言弟各分散而無家,問其死生,以不知所在耳。平時寄書尤患不達。況戰徵未休,道路隔絕,安有音塵之望哉?
清代吳喬圍爐詩話》:《月夜憶舍弟》之悲苦,後四句一步深一步。
清代仇兆鰲《杜詩詳註》:上四,月夜之景,下四,憶弟之情。“故鄉”句,對月思家,乃上下關紐。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有弟皆分散”二句,正念憶弟。
清代紀昀批點《瀛奎律髓刊誤》:何義門:“戍鼓”興“未休兵”;“一雁”興“寄書”。五、六,正拈憶弟。紀昀:平正之中,自饒情致。無名氏(乙):句句轉。“戍鼓”是領句,突接“雁聲”妙。
清代張謙宜《絸齋詩談》:“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若作“雁一聲”,便淺俗;“一雁聲”便沉雄。詩之貴煉,只在字法顛倒間便定。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上四,突然而來,若不為弟者,精神乃字字憶弟、句裏有魂也。“書長不達”,平時猶可,“況未休兵”,可保無事耶?二句從五、六申寫。……不曰“月傍”,而曰“月是”,便使兩地皆懸。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悽楚不堪多讀。起突兀(“戍鼓”二句下)。
清代盧坤《五色批本杜工部集》:楊慎雲:自江淹《別賦》“明月白露”一句分作兩句,剪裁之妙,發揮之深,真盜白狐裘也。王慎中雲:三、四佳。然上句雅而下句陋,此難辨也。五、六皆古。然上句淺而下句深,此亦難辨。
清代劉濬《杜詩集評》:李因篤雲:起處無人,獨立聞雁,而動在原之思。又云:白露後則秋清而月倍明,故曰“故鄉明”,乃硬下語。然不照骨肉則虛也。“月是故鄉明”,正以照故鄉之人也。月是人非,故思鄉益切。又云:情景相關,細尋始得。吳慶百雲:“戍鼓”是領句,突接“雁聲”,妙。又云:句句轉。
清代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煞有神會。
清代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陳德公雲:章法老密。盧麰雲:五、六直作質語,反覺生情。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説》:詩言兵後荒涼之夜,中野無人,戍鼓沉沉而外,惟聞長空一雁哀鳴耳。三句言空園白露,今夕又入新秋,身在他方,但有舉頭月色,與故鄉共此光明。後四句可分數層之意:有弟而分散,一也;諸弟而皆分散,二也;分散而皆無家,三也;生死皆不可問,四也;欲探消息,惟有寄書,五也;奈書長不達,六也。結句言何況干戈未息,則音書斷絕,而生死愈不可知,將心曲折寫出,而行間字裏,仍浩氣流行也。 [9-11] 

月夜憶舍弟作者簡介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後寓居長安近十年。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居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有《杜工部集》。 [7] 
參考資料
  • 1.    (清)彭定求等編. 全唐詩 上[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549.
  • 2.    (清)蘅塘退士編選,史良昭,曹明綱,王根林譯註. 唐詩三百首譯註[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187.
  • 3.    霍松林著. 霍松林古詩今譯集[M].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59.
  • 4.    莫礪鋒,童強撰. 杜甫詩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8:142.
  • 5.    周掌勝選編;周掌勝註釋;彭萬隆評析. 全圖本國學經典叢書 新編千家詩評註 全圖本[M]. 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8:65.
  • 6.    (唐)杜甫著;蔣雪峯編著. 杜甫集[M]. 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0:92.
  • 7.    俞平伯,蕭滌非,周汝昌,施蜇存等撰寫. 唐詩鑑賞辭典 2[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7:460, 549-551.
  • 8.    (清)蘅塘退士編選;王向峯,林東海,張恩華主編. 唐詩三百首鑑賞辭典 上[M]. 瀋陽:萬卷出版公司, 2018:385-386.
  • 9.    陳伯海主編;孫菊園,劉初棠副主編;陳伯海書系主編;朱易安,查清華副主編. 唐詩匯評 增訂本 3[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1703-1704.
  • 10.    孫琴安著. 唐五律詩精評[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1:244-246.
  • 11.    俞陛雲著. 詩境淺説[M]. 蘇州:古吳軒出版社, 2018:7.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