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望

(唐代杜甫詩作)

鎖定
《春望》是唐代詩人杜甫的詩作。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悽慘破敗的景象,飽含着興衰感慨;後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繫國事的情懷,充溢着悽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思家之憂,尾聯則強調憂思之深導致發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充分地表現出詩人愛國之情。
作品名稱
春望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五言律詩

春望作品原文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 

春望註釋譯文

春望詞句註釋

⑴國:國都,指長安(今陝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舊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⑵城:長安城。草木深:指人煙稀少。
⑶感時:為國家的時局而感傷。濺淚:流淚。
⑷恨別:悵恨離別。
⑸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這裏指安史之亂的戰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⑹抵:值,相當。
⑺白頭:這裏指白頭髮。搔:用手指輕輕地抓。
⑻渾:簡直。欲:想,要,就要。不勝:受不住,不能。簪:一種束髮的首飾。古代男子蓄長髮,成年後束髮於頭頂,用簪子橫插住,以免散開。 [2-3] 

春望白話譯文

國都淪陷只有山河依舊,春日的城區裏荒草叢生。
憂心傷感見花開卻流淚,別離家人鳥鳴令我心悸。
戰火硝煙三月不曾停息,家人書信珍貴能值萬金。
愁悶心煩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髮疏稀插不上簪。 [4] 

春望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至德二載(757)三月。頭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進長安,“大索三日,民間財資盡掠之”,又縱火焚城,繁華壯麗的京都變成廢墟。八月,杜甫將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於北赴靈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淪陷後的長安,至此已逾半載。時值暮春,觸景傷懷,創作了這首歷代傳誦的五律。 [5-6]  [7] 

春望作品鑑賞

春望整體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遊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餘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瀰漫,煙柳明媚,遊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悽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於物,藉助景物反託情感,為全詩創造了一片荒涼悽慘的氣氛。“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並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可是由於“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頹垣殘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長安城裏已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裏,詩人睹物傷感,表現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無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豔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着委婉悦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悦。“感時”“恨別”都濃聚着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人內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哀情的藝術手法,並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心的傷痛。這聯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爭是一封家信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爭,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願望,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慼景象,內心焦慮至極,不覺於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髮。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於長安數月,頭髮更為稀疏,用手搔發,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 “白髮”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髮白了,疏了,從頭髮的變化,表現了詩人內心的痛苦和愁怨,顯示出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詩歌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事持續很久,以致家裏音信全無,最後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環相生、層層遞進,創造了一個能夠引發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此詩表現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願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6]  [7] 
《春望》意境圖 《春望》意境圖

春望名家點評

宋·司馬光: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也。近世詩人唯子美最得詩人之體,如“國破山河在……恨別鳥驚心。”“山河在”,明無餘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花鳥,平時可娛之物,見之而泣,聞之而悲,則時可知矣。他皆類比,不可遍舉。(《司馬温公詩話》) [7]  [8] 
宋·方回:此第一等好詩。想天寶、至德以至大曆之亂,不忍讀也。(《瀛奎律髓》) [8] 
明·鍾惺:所謂“愁思看春不當春”也(“感時”二句下)。……此句爛熟,入口不厭,於此見身份(“烽火”二句下)。(《唐詩歸》) [8] 
明·梅鼎祚:劉雲:更深更長,乃不及此。(《李杜二家詩鈔評林》) [8] 
明·周珽:氣渾語楚。(《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8] 
明·徐用吾:子美此詩,幽情邃思,感時傷事,意在言外。(《唐詩分類繩尺》) [8] 
清·吳喬:“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極平常語,以境苦情真,遂同於《六經》中語之不可動搖。(《圍爐詩話》) [8] 
清·何焯:起聯筆力千鈞。……“感時”心長,“恨別”意短,落句故置家言國也。匡復無期,趨朝望斷,不知此身得睹司隸章服否?只以“不勝簪”終之,淒涼含蓄。(《義門讀書記》) [8] 
清·張謙宜:《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側串乃見其妙。(《絸齋詩談》) [8] 
清·紀昀:語語沉着,無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瀛奎律髓匯評》) [8] 
清·沈德潛:“濺淚”、“驚心”轉因花、鳥,樂處皆可悲也(“感時”二句下)。五、六,直下(“烽火”二句下)。 [8]  (《唐詩別裁》) [8] 
清·浦起龍:温公説是詩有人物散亡,意在言外之嘆。趙汸説是詩明照應相生、引伸作法之端。其實詞旨淺顯,不須疏解。(《讀杜心解》) [8] 
清·吳汝綸:字字沉着,意境直似《離騷》。(《唐宋詩舉要》) [8]  [9] 

春望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10]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45
  • 2.    範國平.初中生必背古詩詞.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114-116
  • 3.    李存仁.新編初中古詩文一看通.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101
  • 4.    李承林.中華句典 中華文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49-50
  • 5.    霍松林.歷代好詩詮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160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453-454
  • 7.    陳貽焮.杜甫評傳(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63-264
  • 8.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1093-1094
  • 9.    王強 左漢林.唐詩選注匯評.成都:巴蜀書社,2008:132
  • 10.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