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括地誌

鎖定
《括地誌》是唐代中國的一部地理學專著,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主編,全書555卷,包括正文550卷、序略5卷。以州為單位,分述各縣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蹟、神話傳説、重大歷史事件。
《括地誌》融合了《漢書·地理志》、顧野王輿地志》兩本書的編纂技術,創立新的地理書框架。全書按貞觀十道排比358州。
作品名稱
括地誌
作    者
李泰主修,蕭德言等撰
創作年代
唐代
類    別
地理
全書卷數
555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括地誌內容簡介

《括地誌》是輿地類史籍。又名《魏王泰坤元錄》、《貞觀地記》、《貞觀地誌》、《魏王地記》、《括地象》,是記述唐貞觀年間疆域政區的地理書。唐李泰主修,蕭德言等撰。全書正文550卷,序略5卷。
李泰於太宗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奏請修撰《括地誌》是唐王朝對全國政區進行改革,將全國劃分為10道358州(內含41個都督府)1551縣。魏王李泰以此為綱,編著了一部全面反映盛唐時代行政區劃和地理情況的專書,貞觀十六年(642)成書
該書按當時的都督府區劃和州縣建置,博採經傳地誌,旁求故志舊聞,詳載各政區建置沿革及山川、物產、古蹟,風俗、人物、掌故等,多為唐宋著作所引用,遺憾的是南宋後此書散佚。

括地誌版本信息

清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孫星衍將唐宋人著作中徵引的《括地誌》遺文輯為八卷,刻在《岱南閣叢書》中,這是《括地誌》最初的輯本。後來,朱記榮在《槐廬叢書》刻本中,又附輯了陳其榮補輯的遺文五條,曹元忠在《南箐札記》本中,也補輯了數條。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的賀次君輯校本,又從日本《史記會注考證》引古本《史記正義》,從《通典》、《初學記》、《太平御覽》、《太平寰宇記》、《長安志》、《大藏音義》等古書中補輯出十餘條,編成《括地誌輯校》一書,這是迄今為止最為完整的輯本。
此輯的比孫輯多幾十條,但離原著五百五十卷、序略五卷的分量相距太遠,且皆斷章摘句,面目迥非。這些雖是括地誌的殘篇斷簡,卻包括了整部史記的地名解釋在內,從研究史記和歷史地理來説,仍然不失為重要的參考資料。對序略和遺文,我們都註明出處,加了標點,作了些文字上的校勘。我國學者在歷史地理上有某些爭論,原著的是非得失,由讀者自己去評斷,至於排列不當,校勘錯誤的,是由於學力有限,請讀者指出,以便改正。
史記正義和引見史記本文,根據中華書局二十四史標點本史記,這本子正義較全。又古籍徽引括地誌,或稱《魏王泰坤元》,或稱《貞觀地記》,又稱《魏王地記》、《括地象》等。名稱雖有不同,比較其內容則完全一樣,這裏所輯的仍照原引名目,不加更改。

括地誌作者簡介

李泰(公元618年—652年)字惠褒,太宗第四子。武德年間,先後封宜都王衞王。貞觀二年(628)改封越王,迭領揚州大都督、左武侯、雍州牧鄜州大都督。十年(公元636年)徙封魏王,遙領相州都督。時,太子有足疾,李泰謀求奪嫡,拉攏親信,結為朋黨,事情敗露,被囚將作監。尋改封順陽王,徙居均州鄖鄉縣(今湖北鄖縣)。二十一年(647)進封濮王。高宗接位後,優惠有加。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死於鄖鄉。李泰“少善屬文”,“好士愛文字”,深受太宗寵愛,準其“就府別置文學館,任自引召學士”。十二年(公元638年)司馬蘇勖勸李泰奏請撰修《括地誌》,李泰遂引蕭德言顧胤、蔣亞卿、謝偃等就府修撰。書成進上,藏於秘閣。另有文二十卷。

括地誌評價

本書有較高史料價值。孫星衍雲:“其書稱述經傳,山川城冢,皆本古説,載六朝時地理書甚多,以此長於《元和郡縣圖志》而在其先”(《孫淵如外集》卷三)。唐張守節作《史記正義》,主要依靠本書解釋古代地名。其他唐宋人著書,也多徵引本書疏證詮解地理。甚至本書散佚後,仍被各家轉相鈔引,由此可見它的價值。本書體例有創新,它吸收了《漢書·地理志》和顧野王輿地志》兩書的編纂特點,為唐宋總志體例開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