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戒石銘

鎖定
《戒石銘》是五代蜀主孟昶創作的作品,出自《令箴》,收藏於江西泰和縣博物館
作品名稱
《戒石銘》
作    者
孟昶
創作年代
五代
作品出處
《令箴》

戒石銘基本概述

河南戒石銘 河南戒石銘
江西泰和縣博物館珍藏着一塊珍貴的碑刻--黃山谷書《戒石銘》。銘文出自於五代蜀主孟昶的《令箴》,原文見宋張唐英的《蜀壽機》和洪邁喲《容齋續筆》,共24句。宋太宗刪繁就簡,摘取其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頒於州縣,敕令勘石立於衙署大堂前。州主縣令坐堂理事,即可見其16字,以警戒其秉公辦事,從政為民,故稱《御製戒石銘》。宋哲宗也曾御書《戒石銘》賜郡縣南宋高宗紹興二年,黃山谷所書《戒石銘》於郡縣。兩宋以後,《戒石銘》遍佈全國各州縣流傳日廣,成為名言警句,官場箴規。
清代前期,於衙署大堂之前正中主"戒石碑",後期改成牌坊形式,現河北保定直隸總督衙署仍保存着"戒石坊"。
泰和縣的《戒石銘》是黃山谷於元豐年間任泰和縣令時書寫的。至清代,泰和的"戒石碑"久已不存。光緒年間,廣東澄海人陳鳳翔任泰和縣今,曾重修泰和的名勝古蹟——快閣,重刻黃書《戒石銘》嵌於樓壁。他在銘文後附一跋雲:"快閣舊有山谷詩碑,宋泰和宰卓士真所重刻,兵燹後此碑遂毀,一缺撼。光緒壬午餘丞此縣,適邑人重修快閣,乃倩孫君籽國仿錄一通刊之樓壁。後得道州黃書成石鑽石刻本,復為鈎撫勒石。俾官斯土者有所觀感,未始無補。豈徒為.快閣增一故實哉。澄海陳鳳翔並記。"
據此小跋,可知陳鳳翔重修快閣時,先重刻黃山谷的名詩《登快閣》嵌於樓壁。後又獲得道州衙署的黃書《戒石銘》拓片,於是又將《戒石銘》勒石嵌壁。今快閣亟待重修,這段小跋為快閣恢復舊觀提供了文字依據。此外,陳鳳翔重修快閣時,曾請至交陳三立撰《快閣銘並序》,以記泰和的人文之勝,山川之美。這是一篇重要的有關泰和和快閣的文獻材料
登快閣 登快閣
登快閣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黃庭堅以“江西詩派”掌門之尊,再憑這首《登快閣》詩,使快閣從此名聞天下。百姓不會忘記這位為民造福的清官,歷史不會忘記這位開宗立派的詩人和書法家。一千多年來,快閣雖經洪水兵火,卻屢廢屢建。清朝時,有人從道州將黃庭堅手書的御製戒石銘模刻並鑲嵌至快閣,成為人們可供憑弔的唯一實物。

戒石銘宋代戒石

孟昶941年創作的《官箴》24句96字:
朕念赤子,旰食宵衣。託之令長,撫養安綏。政在三異,道在七絲。驅雞為理,留犢為規。寬猛所得,風俗可移。毋令侵削,毋使瘡痍。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賦輿是切,軍國是資。朕之爵賞,固不逾時。爾俸爾祿,民膏民脂。為人父母,罔不仁慈。特為爾戒,體朕深思。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曾受朝廷的命令書寫過一則十六字的碑文,文字內容正是取自孟昶的《官箴》:“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意思是:官員們所領的俸祿,都是老百姓的血汗。百姓們雖然好欺負,天理卻難以容忍。這一碑文被頒發到各州縣,刻成石碑,叫做“戒石”,立於官署衙門的大堂上,警示官員們務必清正廉潔,克己愛民。這件事曾被後人傳為佳話。
宋高宗紹興二年六月,頒黃庭堅所書戒石銘牙州縣,令刻石,文曰:
爾俸爾祿
民膏民脂
下民易虐
上天難欺
摘自明張岱所著《夜航船

戒石銘後代評價

公堂前立戒石,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為宋太宗趙光義所首倡,但“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四句話,卻是從五代後蜀孟昶所撰的《頒令箴》中精選出來的。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后,明令各府州縣俱立戒石於衙署堂前並建亭保護,故有“戒石亭”之稱。到了清代,因戒石亭居甬道正中出入不便,遂改為牌坊,架在甬道之上。牌坊無定製,大多是四柱三門的木牌坊石牌坊,故又稱為“戒石坊”。乾隆武安縣誌》衙署圖在大堂前則標有“觸目驚心坊”、“聖諭坊”、“天語坊”等名稱。儘管名稱不同,其目的都是起警示作用,以進出熟規,銘記不忘,故通稱“戒石銘”。
據説舊時地方官在上任時,要在戒石銘下舉行祭拜儀式,並帶領僚屬宣讀戒石銘內容。戒石銘的設立,對為數不多的奉職守法的官吏,也確實起過積極作用。歷史上的包拯海瑞況鍾、于成龍等,就是由於為民請命,伸張正義,勤政廉政,為民造福而名垂青史。
但是,不能不看到,對於大部分地方官來説,雖也立了戒石,卻只是一種欺世盜名的標榜而已,做的是表面文章,行的是貪贓賣法。就拿首創官箴的孟昶帝來説,親政後,他着力整頓吏治,煞費苦心對下屬諄諄告誡,也確實為國為民辦了些好事。但帝位鞏固下來不久,他驕奢淫逸的本性便膨脹起來,整日跑馬打球,沉溺於園林池塘的美景之中,不理朝政。更有甚者,在迷戀女色方面,絲毫不比歷史上昏君遜色。廣政四年(公元941年)他下令在全國挑選十三歲以上,二十歲以下美女入宮,引起全國的大騷動。不少人家害怕女兒被選中而急於託人説媒,出嫁閨女,時人稱為“驚婚”。有孟昶作“榜樣”,地方官遂肆無忌憚,趙庭隱久居大鎮,積金帛數萬,窮奢極欲,營構台榭,役使民夫一日數千人,極盡勞民傷財之能事。享受到了如此地步,豈有不亡國之理?所以北宋出兵僅用66天就攻下都城,孟昶投降,這正是昏君不得人心的最後結局。
宋太宗為刷新吏治,親頒戒石銘於府州縣,苦苦告誡地方官,以戒石銘約束自以及手下的官員,可後世的貪官污吏卻依舊層出不窮。清代小説集《堅瓠集》就曾記載有人在戒石銘下又附上四句話曰:“爾俸爾祿,難厭難足,民膏民脂,轉吃轉肥,下民易虐,才捉便看,上天難欺,且待臨時”。這就是古人對戒石銘的絕妙諷刺。正如古人所言,面對戒石銘,“對面警省者能有幾人,殊不知上天固難欺,而下民亦難虐矣,民雖至愚,虐甚則變,欲安其上,復可得乎,戒之,戒之”。就像戲曲舞台或電影電視屏幕上看到的那樣,不管是清官、貪官、庸官、糊塗官,公堂上總有寓意清似海水。明如日月的海水朝日圖和“明鏡高懸”、“公正廉明”一類的匾額。但事實卻是,古代的大部分官吏是從來不受那些約束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