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我的媽呀

(2017年鮑起靜、黃浩然等主演的電影)

鎖定
《我的媽呀》是由滿滿額創作香港有限公司、星藝有限公司、無限動力實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李勇昌執導,鮑起靜黃浩然王菀之等主演的喜劇電影,於2017年10月13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1] 
該片的故事源自導演李勇昌跟母親的真實經歷,講述了因姨媽過世,時隔20多年回到故土的姜思年,在得知母親患病已時日無多時,放下過往心結,協助母親完成年輕時許下的“願望清單”的故事 [1] 
中文名
我的媽呀
其他譯名
大手牽小手(香港)
類    型
喜劇
製片地區
中國香港、馬來西亞
拍攝地點
中國香港、馬來西亞
導    演
李勇昌
主    演
鮑起靜、黃浩然、王菀之
上映時間
2017年10月13日
對白語言
普通話、粵語
色    彩
彩色

我的媽呀劇情簡介

20多年未回故土的姜思年黃浩然飾)參加姨媽葬禮,與感情生疏的母親李好鮑起靜飾)重逢。李好患上黃昏症候羣,精神狀況不穩定的她鬧出不少荒唐事。不只如此,姜思年又被告知母親罹患器官衰竭,生命所剩無幾的消息。在生命倒數的旅途中,姜思年決定陪伴母親,實現她的“願望欠單”,兩人的心結最終能否徹底解開 [1] 

我的媽呀演職員表

我的媽呀演員表

    • 尹匯氛 飾 林綵鳳
    • 林祉祺 飾 JOEY
    • 陳安瑩 飾 表姐
    • 蔡子洋 飾 表姐夫
    • 衞詩雅 飾 李好(年輕版)
    • 黃侯升 飾 姜思年(年輕版)
    • 陳美娥 飾 姨媽(年輕版)
    • 韋劼詩 飾 表姐(年輕版)
    • 翁詩傳 飾 表姐夫(年輕版)
    • 伍昭斌 飾 姜思年(少年版)
    • 張啓樂 飾 地產經理
    • 黃靜 飾 闊太
    • 張詠華 飾 醫生
    • 傅志堅 飾 外公
    • 陳川琿 飾 校長
    • 陳澤耀 飾 飯檔帥顧客
    • 周蕊麗 飾 珠媽
    • 張文盈 飾 珠女

我的媽呀職員表

出品人 洪偉才、夏雨、張潔妮
監製 許康文、陳羅超
導演 李勇昌
編劇 李勇昌、丁仕昀、尹文釺、劉謹慷、李明傑
攝影 楊俊麟(攝影指導)
剪輯 奕超
美術設計 田岕林(美術指導)
造型設計 黃菊清(造型指導)
展開
參考資料 [3] 

我的媽呀角色介紹

  • 李好
    演員 鮑起靜

    一位患上了黃昏症候羣的老人家,精神時好時壞,又被診被患上器官衰竭,生命只剩下幾個月。年輕時因養家不得不去異國打開,與兒子姜思年分開了10年,導致與兒子感情疏離,兒子赴港求學並在當地安家,母子再次分開20餘年。所幸的是,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個月,兒子和兒媳婦終於陪在她身邊。

  • 姜思年
    演員 黃浩然

    自香港求學畢業後,就在當地娶妻生女,落地生根,並過着平淡的中階層生活。20多年來未返回故鄉馬來西亞的他,由於姨媽過世而重新踏上這片土地。在葬禮上,他與多年未見、感情疏離的母親李好重逢。本來打算將母親安置在安老院後就返回香港,卻接獲母親被診被患上器官衰竭,生命只剩下幾個月的消息。

  • 周秀蘭
    演員 王菀之

    李好的兒媳婦、姜思年妻子。在香港從事房產銷售,與來自馬來西亞的姜思年結為夫妻,當丈夫決定留下陪伴生命只剩下幾個月的母親時,她從一開始的反對,到後來從香港飛到馬來西亞與丈夫一起照顧婆婆,完成了婆婆願望清單上喝媳婦茶的心願。

  • 李好(年輕版)
    演員 衞詩雅

    一位年輕的單親媽媽,為了還小年父親欠下的賭債,不得不把小年留給阿姨照顧,自己一個人去異國打工。這一去就是十年,母子再次相遇時,兒子小年已長大成人,而年輕漂亮的母親卻變成了中年婦女。

參考資料 [1-2] 

我的媽呀音樂原聲

曲名
作詞
作曲
演唱
類型
相牽
王菀之
王菀之
主題曲
《每當變幻時》
盧國沾
周藍萍
插曲
《每當變幻時》
-
-
官佳霖
歌台版 [3] 

我的媽呀獲獎記錄

日期
頒獎方
獎項
獲獎者
獲獎結果
2017年2月7日
最佳女主角
鮑起靜
提名 [7] 

我的媽呀製作發行

宣傳活動
2017年10月10日,片方發佈終極海報和終極預告 [4]  ;10月13日,片方發佈“母子告別”原片片段 [5] 
《我的媽呀》終極預告
發行上映
上映時間
上映細節
上映國家/地區
2016年11月24日
以《大手牽小手》為片名
中國香港 [2] 
2017年10月13日
/
中國內地 [6] 

我的媽呀影片評價

該片最初在中國香港首映時,片名定為《小手牽大手》,這樣的操作雖然會讓觀眾誤以為主角是幼童,但温情氣質撲面而來,也容易讓觀眾明白這是個親情題材的片子。然而在引進中國內地後,不論是從更換片名為《我的媽呀》,還是到宣傳時以“温情喜劇”來定位,這都不難看出,發行方是希望它顯得輕鬆一些,想靠“喜劇”氣質吸引更多觀眾。但不得不承認,更換後的片名太過“雷人”,跟影片氣質不搭,完完全全的“趕客” [6] (《南方都市報》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