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嶺外代答

(南宋周去非編寫的史料作品)

鎖定
《嶺外代答》是南宋周去非編寫的書籍。
書    名
嶺外代答
作    者
周去非
創作年代
南宋
卷    數
10卷

目錄

嶺外代答目錄

《嶺外代答》全書10卷21門294則:

嶺外代答卷一

地理門 《百粵故地》、《桂林巖洞》、《廣西水經》、《靈渠》等 22則
邊帥門 《廣西經略安撫史》、《宜州兼廣西路兵馬都監》、《融州兼廣西路兵馬都監》等11則

嶺外代答卷二

外國門上安南國》、《海外黎蠻》、《占城國》、《真臘國》、《蒲甘國》《三佛齊國》、《闍婆》、《故臨國》、《注輦》等10則

嶺外代答卷三

外國門下 《大秦國》、《大食諸國》、《木蘭皮國》、《崑崙層期國》、《西天南尼華囉國》、《波斯國》、《蜑蠻》、《三佛馱》等14則
“兵丁”門 (“兵丁”二字原缺) 《沿邊兵》、《峒丁戍邊》、《田子甲》、《土丁保丁》、《惰農》等12則

嶺外代答卷四

風土門 《廣右風氣》、《雪雹》、《屋室》、《巢居》、《方言》等11則
法制門 《定擬》、《試場》、《南海役法》等6則

嶺外代答卷五

財計門 《廣西左右漕計》、《廣西鹽法》、《經略司買馬》、《邕州永平寨博易場》、《欽州博易場》等8則

嶺外代答卷六

器用門 《端硯》、《筆》、《墨》、《茶具》、《蠻刀》、《梧州鐵器》、《木蘭舟》等20則
服用門 《布》、《安南絹》、《吉貝》等10則
食用門《酒》、《茶》、《食檳榔》等7則

嶺外代答卷七

香門 《沉水香》、《眾香》、《 鷓鴣班香》、《箋香》、《零陵香》、《蕃梔子》等7則
樂器門 《平南樂》、《腰鼓》、《銅鼓》、《桂林儺》等6則
寶貨門 《珠池》、《蛇珠》、《琥珀》、《硨磲》、《龍涎》等7則
金石門 《生金》、《丹沙水銀》、《銅》、《銅綠》、《滑石》、《石燕》等16則

嶺外代答卷八

花木門 《桂》、《榕》、《沙木》、《思櫑木》、《竹》、《檳榔》、《蕉子》、《烏欖》、《茉莉花》、《素馨花》、《水西花》、《豆蔻花》、《匾菜》等44則

嶺外代答卷九

禽獸門 《象》、《虎》、《天馬》、《山豬》、《花羊》、《香鼠》、《麝香》、《孔雀》、《靈鶻》、《春蟲》、《翻毛雞》等39則

嶺外代答卷十

蟲魚門 《蚺蛇》、《六目龜》、《鼊蝳瑁》、《蟺》《河魚》、《鱘鰉魚》、《天蝦》、《蜮》等12則
古蹟門 《韶石》、《秦城》、《古富州》、《銅柱》、《陟屺寺》等9則
蠻俗門 《蠻俗》、《入寮》、《掛劍》、《打甏》、《十妻》等16則
誌異門 《天神》、《聖佛》、《武婆婆》、《家鬼》、《蠱毒》等15則

嶺外代答簡介

《嶺外代答》的作者是周去非,字直夫,浙東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隆興元年(1163)進士。淳熙中官桂林通判。系隨事條錄見聞。東歸後因問嶺外事者甚多,書以代答,故名。於淳熙五年(1178)成書,共10卷,20門,294條,記有南海諸國與麻嘉國(今麥加)、白達國(今伊拉克)、勿斯離國(今埃及)、木蘭皮國(馬格里布,即今北非一帶)等國家和地區的情況。
其中“麻霞國”條記“此是佛麻霞勿出世之處。有佛所居方丈。以五色玉結甃成牆屋。每歲遇佛忌辰,大食諸國王,皆遣人持寶貝金銀施捨,以錦綺蓋其方丈。每年諸國前來,就方丈禮拜。並他國官豪,不拘萬里,皆至瞻禮。方丈後有佛墓,日夜常見霞光。人近不得,往往皆閤眼走過。”是近千年前中國人對麥加城及伊斯蘭教朝覲盛況的記述。
還有關於木蘭皮國的記載“當地的植物長得很怪異,此地植物的體積於中國相比要大很多,米麥穀粒長2寸,瓜周6尺,羊種體型很大,高數尺,羊尾如扇,米麥藏地窖,幾十年不腐,石榴重五斤,桃重2斤,萵苣菜長4尺,重達十餘斤。”書中對當時沿海舟郡的市舶、貿易及交通情況亦有所記錄,是研究古代廣東、廣西社會歷史地理和中外交通的重要史料。對研究伊斯蘭教東傳與中國伊斯蘭教史亦有一定參考價值。通行本有《知不足齋叢書》及《筆記小説大觀》(第四輯)本。

嶺外代答內容

嶺外代答 嶺外代答
周去非自序稱此書本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加以耳聞目睹的材料而成。共錄存二百九十四條,用以答客問,故名曰代答。書分地理﹑邊帥﹑外國﹑風土﹑法制、財計等共二十門,“今有標題者十九門,一門存其子目而佚其總綱”。
它記載了宋代嶺南地區(今兩廣一帶)的社會經濟﹑少數民族的生活風俗,以及物產資源﹑山川﹑古蹟等情況。其中外國門﹑香門﹑寶貨門兼及南洋諸國,並涉及大秦﹑大食﹑狗國(即阿留申羣島)、木蘭皮諸國,反映了當時嶺南地區與海外諸國的交通﹑貿易等情況;邊帥門概述嶺南沿邊各軍事建置的淵源﹑演變和轄屬;法制門列舉一些當時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方面特殊規定﹔財計門記載當時嶺南地區的財政﹑商業等情況,並附有統計數字,這些都保留了許多正史中未備的社會經濟史料。
所記條分縷析,較以前記載嶺南情況各書敍述為詳,參考價值甚高,是研究嶺南社會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原本已佚,今本從《永樂大典》中輯出。

嶺外代答作者

周去非,字直夫,浙東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他29歲時中進士。生平事蹟已難詳考。其好友樓鑰在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為他寫了祭文,説他年壽“數五十五”,由此可推知周去非生卒年為1134~1189年。
周去非是宋徽宗宣和初年大儒周行己的族孫,家境優裕。周行己是北宋教育家,元祐進士,官至大學博士。周去非的大哥周鼎臣,字鎮伯,曾官漳浦縣主簿。他和幾個兄弟都是由大哥周鼎臣培養成才的。
長兄為父”,大哥周鼎臣很早就擔當起養育幾個弟弟的重擔。據《周鎮伯墓誌銘》記載:“諸弟迭起,各取科目,爭為聞家,然皆由君教也。”周鼎臣對兄弟盡職盡責,他將幾個弟弟都培養成了進士,周去非在哥哥的精心培育下也通過了嚴格的科舉考試。周去非在29歲那年得中進士,據《宋史·選舉二》,他“折桂”的那一科,除了前五名得到較好的官位外,多數人為“諸州司户簿尉”,即授遠地各州府縣衙門的部門管事;餘下的“守選”,就是“等候選用”。大多數連“守選”也沒得到的人,因為已考得進士資格,稱為“有出身”,不久也會得到簿、尉一類低品的文、武小官階。據《宋會要輯稿》載,周去非名次排在前五名之外,自然是官卑職微了。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周去非赴廣西任欽州教授。“教授”是宋代的地方教職官,州里的教授相當於今天的地級市教育局長。第二年他回鄉丁憂,他的好友、新任廣西最高軍政長官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兼靜江知府范成大,還寫了一首《送周直夫教授歸永嘉》的詩贈別他: 青燈相對許儒酸,
老去羈遊自鮮歡。
昨夜榕溪三寸雨,
今朝桂嶺十分寒。
知心海內向來少,
解手天涯良獨難。
一笑不須論聚散,
少焉吾亦跨歸鞍。
周去非丁憂家居期間,常與同科進士好友樓錀在一起講學論政,樓錀後撰文雲:“始雖同登,各天一隅。餘分郡符,君方尤居。間至偃室,退公之餘。講《易》談元(玄),為之躊躇。劇論世故,發矇砭愚。再仕嶠南,備歷崎嶇。”(《攻媿集》)敍述了周去非初入仕途之經歷。
回永嘉沒住多久,南宋乾道九年(1173年)周去非“再仕嶠南,備歷崎嶇”,又回到嶺南的工作崗位。這回是在靜江府所屬古縣任縣尉,如他在《嶺外代答》自序所謂“試尉桂林”,成了范成大的幕僚。
縣尉與縣丞同為縣令佐官,掌治安捕盜之事。南宋時縣尉以閲羽弓手、禁止奸暴為職責,是與今天之公安局長相似的官位。范成大有時叫周去非到帥府議事,“與聞團結邊民之事”,“團結邊民”正是縣尉職責。一個文質彬彬的教職官為何調任地位較低的縣尉?是為了方便與范成大等文友交遊還是出於別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嶺外代答》“靈巖”條雲:“餘嘗攝邑靈川”,如果周去非是以縣尉官職代理靈川知縣,那也説得過去。
范成大評價周去非氣質“拔俗”,將他比作“海內知心”。這樣的一個文人也許並不適合追捕緝盜的縣尉工作。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赴成都上任,與周去非等人惜別時説“嗟我與五君,明發各飛散”,這個文人小圈子就各奔前程了。周去非回到欽州繼續任教授。此時名將岳飛的三子嶽霖任欽州知府,他在欽州“拓建學宮”,大興教育,延聘周去非可能是他的主張,不然以南宋官制,周去非的任期已經滿了。
接任靜江知府的是時稱“東南三賢”之一的張栻周去非成為他的高足,常去桂林向他請教。張栻《欽州學記》説周去非淳熙四年官滿歸鄉,從此告別在廣西六年的仕宦生涯。

嶺外代答寫作緣由

南宋偏安江南,廣西變成派官、經商的重要門户,士子官商都想了解此地。曾在廣西為官6年的周去非歸鄉後,就因為窮於酬答那些打聽嶺南情況的訪客,從而寫出一部《嶺外代答》。這部書稿不但為宋人“解渴”,還成為後世研究廣西地方史、宋代海外交通及亞非古國的珍貴文獻。
周去非在《嶺外代答》自序中説,他寫此書是因為回鄉後“親故相勞苦,問以絕域事,應酬倦矣,有復問僕,用以代答”。可見當時嶺南風物是時髦話題,周去非在廣西的見聞足以成為帶有傳奇色彩的談資。
但後世研究認為,“代答親故”只是周去非自謙的説詞。他在廣西時已經處處留心,自序雲“隨事筆記,得四百餘條”,而且所記皆為“疆場之事、經國之具、荒忽誕漫之俗、瑰詭譎怪之產”,這明顯是在為日後寫志書做準備。“異時訓方氏其將有考於斯”才是他作書的真正動機,即供時人與後世參考,從而達到他“立言”的目的。

嶺外代答《桂海虞衡志》

范成大在離桂赴蜀的途中已經寫成了一部類似的志書——《桂海虞衡志》,加上作者位高名重,這部一萬多字的書一時洛陽紙貴。而周去非回鄉途中竟然還遺失了那四百餘條筆記資料,他可能打算放棄寫書了。但回鄉後看到《桂海虞衡志》刻印發行,他又急忙於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寫成七萬多字的《嶺外代答》,並在序中寫明以《桂海虞衡志》條目為基礎。但正因如此,《嶺外代答》長期被後世視為《桂海虞衡志》的註釋本,評價不高,導致乏人問津乃至佚失,幸得清代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才基本恢復原貌。
范成大在桂才兩年,且身居高位、政務繁忙,對廣西風物的瞭解肯定不如身居下僚、在桂六年且潛心收集資料的周去非詳盡,所以學者對周去非襲用《桂海虞衡志》內容的動機一直眾説紛紜。一説是範書在前,聲名顯赫,周書既要一較高低,又要表示對老上司老朋友的尊敬,所以才襲用部分,表明自己並非故意“分庭抗禮”;還有一説是周覺得範書語焉不詳,所以增言備細,藉着範書暢銷的東風為眾人“解癮”,有點“唱和”的意思;更有一種大膽的猜測是範在桂林時就看過周的筆記,搶先一步出書,周無奈才用“代答”的曲筆挽回一點心血。
無論真相如何,《嶺外代答》在內容的豐富方面都要大大高於《桂海虞衡志》及之前的各種廣西史志著作,受到近現代學者重視,被推為唐宋時期廣西史志的壓卷之作

嶺外代答版本

《嶺外代答》只有鈔本流傳,收入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後有《知不足齋叢書》鈔本。1993年楊武泉第一次將此書校訂為《嶺外代答校注》,由中華書局出版,作為謝方主編的《中外交通史籍從刊‎‎ 》第16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