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山邨邨密圖

鎖定
《山邨邨密圖》是清代畫家吳歷的國畫作品,創作於1676年,是吳歷 45 歲時的山水佳作。作品的高遠構圖,遠山密林,閒村長水,頗有一種超然塵外的出世意味。
中文名
山邨邨密圖
類    型
作    者
吳歷
鑑藏印
友石珍藏

山邨邨密圖作品介紹

山邨邨密圖 立軸 山邨邨密圖 立軸 [1]
款識:樹密迷山路,邨閒遠俗塵。丙辰九月十有五日寫於桐蔭山房。吳歷。
鈐印:漁山(朱) 吳歷(朱)
鑑藏印:友石珍藏(朱)
籤條:墨井道人墨筆山水精品,費友石舊藏,辛卯秋日重裝,伯年檢。
説明:
1.吳昌碩弟子費友石收藏。
2.朵雲軒舊藏。 [2] 

山邨邨密圖創作背景

《山邨邨密圖》作於康熙丙辰( 1676 )年,是吳歷 45 歲時的山水佳作。關於吳歷,大家都知道,他是清初大畫家,不僅與王翬同庚同裏,連學畫經歷也與王翬一樣,先師王鑑,再師王時敏,並且同樣深得王時敏讚賞,其藝術成就名列畫史所謂“清初六家”即“四王吳惲”之列。但是,吳歷一生留給後人的作品並不多,史書關於他的記載在“清初六家”中也是最少的,以至那麼一位大畫家的卒年還是因為晚清王韜於同治年間着《瀛壖雜誌·甕牖餘談》時,因為延用徐渭仁(紫珊)跋楊晉(西亭)所繪吳歷小像時轉錄了吳歷墓碑碑文後,才被後人確切所知。而徐渭仁發現吳歷墓碑是一件多少帶些偶然的事。徐謂仁是清道光、咸豐時的著名收藏家,在當時有“巨眼”之稱,那天他在“邑之大南門外所謂天主墳者”(即當年上海大南門外陸家浜南岸的教士墓地)的草叢間,“見卧碑有漁山字,因剔叢莽視之”,從而獲讀碑文,才知道這兒就是吳歷的埋骨處。這淒涼後事吳歷生前當然無法知道,那麼,為什麼會遭此境遇呢?
吳歷生於 1632 年,卒於 1718 年,所處時代正是明朝被清朝推翻、天下由亂而治的時期。與大多數由明入清的漢族士人知識分子一樣,吳歷對滿清政權也是持消極抵制的態度,儘管“甲申( 1644 )之變”那年他才十二歲。他的十一世先祖吳納曾在明朝永宣時期官至南京左副都御史,九世、八世祖都曾經獲得過明朝的進士功名,他的血液裏流淌着驕傲和自豪,雖然後來家道敗落也未曾消失。隨着年齡的增長和社會的急劇變化,他雖然明明知道混亂並且互相傾軋的南明小朝廷無望可寄,但是無可奈何,他不可能改變自己與身俱來的民族情感去奉諛滿清政權,當然也沒有勇氣面對新朝去鬧“革命”,唯一的選擇便是不取功名。所以,壽高八十又七並且才名相當的吳歷終其一生為一介布衣,而他的精神世界也隨着歷史的變遷先儒後佛(其實吳歷沒有皈依佛教,也不是居家禮佛意義上的居士,只是與默容等和尚結為方外交,逃禪而已)再天主教,為其生命劃出了一條弧形軌跡。在他加入天主教時,當時康熙皇帝出於安撫其它民族和各種宗教信仰的人的需要,以達到為現實政治服務的目的,實行的是“懷柔政策”,而到了吳歷去世前後,紛爭多年的羅馬教廷禁止中國教徒祀祖敬孔即史書所謂“禮儀之爭”的矛盾總爆發,康熙皇帝下令禁止外國人在中國傳教,之後,這一禁令又得到後來的雍正、乾隆、嘉慶、道光諸帝的繼承和嚴格執行。吳歷作為清代早期三名中國籍神父之一,儘管此時他已經去世,但對其身後不能不有所影響。就在他死後三、四年,即位不久的雍正皇帝再次下令嚴禁天主教,各地的教堂與教士墓地也被沒籍入官,其中包括上海大南門外陸家浜南岸的教士墓地,從此墓地就荒蕪了。這就是他的卒年不為人知以及各類史籍乃至筆記很少記載吳歷生平事蹟的原因。
吳歷的繪畫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演進的。加入天主教耶穌會後,吳歷全身心投入了教會的工作,大約有近 20 年的時間他很少繪畫創作。所以,美術史上普遍認為吳歷一生創作的高峯是在 40~50 歲這段時間,他的許多代表作就是作於這一時段內,比如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山中苦雨詩畫卷》( 1674 年作, 43 歲)、《湖天春色圖軸》( 1676 年作, 45 歲),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興福庵感舊圖卷》( 1674 年作, 43 歲)等等。 [2] 

山邨邨密圖作品賞析

《山邨邨密圖》作於 1676 年秋天,作畫地點“桐蔭山房”即吳歷虞山(常熟)的家裏。高遠構圖,遠山密林,閒村長水,頗有一種超然塵外的出世意味。恰恰是這一年,吳歷隨比利時傳教士魯日滿出遊,並於此前後加入了天主教,五年之後他又入天主教耶穌會。大約當年加入天主教並沒有太多的約束,就在吳歷入教之後,一方面他隨西教士魯日滿遊,另一方面,他仍然在一些作品上繼續鈐用他的“桃溪居士”印。“居士”的概念儘管有“懷才之人居而不士”的意思,但是通常而言,它是指佛教所謂居家修佛的人,吳歷最初鈐用“桃溪居士”印是在他與禪友默容和尚相識之後,顯然,他的“居士”含義是指後一層意思。當然吳歷鈐用“桃溪居士”印是有選擇的,僅限於繪贈和尚或者與佛教相關的人和題材的作品上。而在他加入天主教耶穌會之後,他才真正中止了在作品中署“桃溪居士”名和鈐“桃溪居士”印。我們現在可以見到的他鈐“桃溪居士”印的最後一件作品就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那件著名的《白傅湓江圖卷》。這是一件吳歷未署作年的作品, 1681 年他隨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往澳門修道,這件作品被他帶到了澳門,之後因為思念忘年老友許之漸(青嶼),他在澳門對作品作了補題之後又寄回江蘇武進(常州),送給了在家禮佛的許之漸。許之漸曾任康熙朝監察御史,當年他曾經是一位親西學的人,和許多洋人有接觸,並因此在康熙初年那場反天主教教案的“曆獄”中受冤屈而遭罷職歸裏,之後他逐漸遠離西學西人,並最終皈依佛教。他是先西學而佛教,與吳歷正好相反。他曾經是吳歷最好的朋友,兩人的交誼在相當程度上是志趣的交誼,且與佛教有關,而當吳歷由佛教而天主教後,他們的關係漸漸疏遠,直到斷絕來往。所以,當遠在澳門的吳歷將自己的一幅舊作鈐上“桃溪居士”印之後寄回在常州禮佛的許之漸時,讓我們感覺到吳歷在那一刻他的信仰與情感之間出現了矛盾,但是很快他就從矛盾中走出來,成了一名矢志不渝的天主教徒。
從本質上看,吳歷是一位詩人,這不僅僅因為他詩寫得非常好,更因為他具有一種只有詩人才具有的氣質和情感。詩人常常會在思想與情感的矛盾中濺出火花,火花濺在筆墨上,筆墨會帶光澤,濺到文字上,文字就有靈氣,他的許多作品就是濺上了這樣的火花而傳世的。他曾經為一幅自己滿意的作品寫題跋,但是落筆的時候腦子裏倒映出他的學畫歷程,便有一種遺憾輕輕蒙到了這幅作品上,於是一番自責之後他用自警的語言繼續題寫道:“淵明篇篇有酒,摩詰句句有畫,欲追擬輞川,先飲彭澤酒以發興!”説得多好啊,每一個字都濺到了火花,這是為藝的真諦!我曾經説過吳歷是一位極具才情的人,表現在繪畫上就是指他將眼裏的山水化作紙上山水的過程中詩意表達的本領,若溯源流,吳歷的繪畫從圖式到筆墨多取之於王蒙和吳鎮,但是那一份詩意絕對是他自己的。他用詩人的眼睛看山水,也用做詩的方法提煉山水,所以他的山水畫無論構圖繁簡,皴染疏密,往往落墨輕盈,染色虛渺,伴着一種意藴,古趣隨着筆尖而來,境界在出世與入世之間。比如此軸《山邨邨密圖》,在繁密的山樹裏,村寨清寂,人影杳無,唯有溪水長流……溪水流出山澗,流過村寨,但是沒有人知道溪水會流向哪裏,只知道流向遠方……這彷彿昭示了吳歷當時的精神狀態,在靜與喧、虛與實的矛盾中,一切彷彿都虛無,又彷彿都實在,畫家並沒有給出答案,也無需給出答案,而是將精神的嚮往寄託在畫裏面了。蔣廷錫當年評説元朝陳琳是“以畫作詩詩細膩,以詩作畫畫入神”,此語移用吳歷及其《山邨邨密圖》其實一樣恰當。這之後他就隨魯日滿遊學去了。 [1] 

山邨邨密圖作者簡介

吳歷,江蘇常熟人。所居有言子墨井,故號墨井道人,又號桃溪居士。少孤,母以節著。清潔自好,於世俗多不厝意。曾問學於孝廉陳確,問詩於宗伯錢謙益,學畫於太常王時敏,學琴於高士陳砥阮,皆得其指授。念無以給母氏之養,因專意於畫。時敏亟稱之,盡發所藏宋、元人真跡,使之日夜臨模,縮為小本,渲染鵲皴,得其神髓。由是畫名日著。然不肯輕為人作,度可以奉高堂之養而已。甲申(一六四四)明亡,痛心國難,後又以母歿妻喪,遂棄其二子,從天主教士柏應理至澳門,讀拉丁文,越七年而歸。傳教於上海、嘉定等處,聖名西滿。卒於上海,葬大南門外天主墳。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