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少年奔跑在田間

鎖定
《少年奔跑在田間》是陳偉軍創作的長篇兒童小説,首次出版於2022年11月。 [1] 
該小説聚焦青少年勞動教育,講述了新時代中國少年在鄉村勞動的故事。來自城市的少年們,從課堂來到田間,在鄉野的勞動和歷練中,收穫了不同以往的蜕變和成長。 [3]  作家的匠心獨運之處在於,既巧妙地利用少年視角來捕捉鄉村的美麗嬗變,又毫不避諱地以成人視角來反思當代教育的某些弊端,描寫人們對美好鄉村建設的隔膜、誤解等,令人心潮澎湃,進而躬身自省。 [5] 
作品名稱
少年奔跑在田間
作    者
陳偉軍
文學體裁
長篇兒童小説
字    數
約10萬字
首版時間
2022年11月

少年奔跑在田間內容簡介

《少年奔跑在田間》書寫新時代少年在鄉村勞動、成長的故事。城市少年顧小森考試成績優異,卻缺少課本外的知識,甚至以為“花生掛在高高的樹上”。為了勸説執意投身鄉村建設的姐姐回城,顧小森趁暑假隻身來到鄉下,在勞動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兒,感受到了鄉村鉅變與村民們積極昂揚的精神面貌。在廣袤豐盈的鄉野大地上,顧小森不僅學到了課本外的知識,收穫了珍貴的友誼,還體會到了“勞動”在人格塑造中的重要意義。
除了聚焦青少年“勞動教育”,該小説還將創作視角擴展到更大的社會環境中,以一個二胎家庭——大學生姐姐顧曉芸和小學生弟弟顧小森的鄉村經歷為主線,串聯起三代人的奮鬥足跡,體現了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時代主題。顧小森的奶奶是知青,一輩子堅守鄉村醫生崗位。姐姐顧曉芸大學畢業後不顧父母反對,投身老家鄉村建設,帶動村民致富。城市少年顧小森,曾經對家鄉充滿偏見和疏離,卻在短短的暑假裏,感受到了家鄉的鉅變,目睹了當代有志大學生投身鄉村建設的熱情,也見證了政策幫扶下的鄉村新面貌。 [4] 

少年奔跑在田間作品目錄

顧小森的任務
開往鄉野的公交車
騎豬男孩林圖圖
阿秀的舊手絹
西瓜滿山坡
有趣的邂逅
驕傲的洗衣少年
稻海翻湧
螢火蟲提燈
海風吹來吆喝聲
廚房交響曲
颱風過境
天邊有朵晨曉的雲
後記 我還是那個少年 [1] 

少年奔跑在田間創作背景

談起《少年奔跑在田間》的創作緣起,陳偉軍表示要感謝一位學生出錯的作文。有一次,一位四年級學生將習作交給陳偉軍閲讀,當陳偉軍看見那篇作文上寫着“花生高高地掛在樹上”,他格外失落,悵惘於少年自由奔跑在田間的場景已逐漸遠去,感喟孩子們被繁重的學業與紛擾的娛樂方式所束縛。直到有一天,他回到老家村莊,看見一個女孩在溪邊洗衣服,她的弟弟正在一旁清洗番薯。見到此情此景,他倍感欣慰:原來,當年的少年還在,少年與村莊依舊以血脈相連着。當晚,他就寫下了該小説的題目和開頭。 [3] 

少年奔跑在田間人物介紹

顧小森
城市少年顧小森的“成長”始於五年級暑假的那場離別。與絕大多數同學一樣,顧小森是在蜜罐裏泡大的,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雖成績優異,還身兼班長,但在他的認知裏,“花生一定是掛在高高的樹上,成串成串地垂下來,就像學校連廊處四五月間的紫藤蘿瀑布”。素來對鄉村生活毫無興趣,對過年跟着爸媽回老家與留守的奶奶團聚也抗拒三分的顧小森,這回卻“主動請纓”來到農村,誓要讓大學畢業後執意要伴奶奶左右,志在開民宿、做網銷,帶動村民共奔小康的姐姐回心轉意、離鄉返城。未料,當顧小森信心滿滿地採用從同桌好友皮克那兒學來的“釜底抽薪”之法,與新夥伴林圖圖“密謀”截住了西瓜商的電話,從而斷了姐姐顧曉芸和諸人辛勞付出的“後路”時,換來的卻是姐姐的痛心、夥伴的埋怨和村民們的長嘆。
小説中,顧小森的人物形象以“暗中破壞”、被迫留村開始,卻在一路跌跌撞撞中,千方百計地完成了姐姐佈置的“想辦法幫村裏的西瓜銷出去”“一週內辨清田裏的作物名稱”等多項任務。他的收穫早已遠遠地超過了他下鄉的初衷:視野拓寬了,知識豐富了,自信增強了,那些純粹的友誼,那些莊稼的秘密,那些勞動的技能……尤其是顧小森義無反顧地衝進暴風驟雨中去尋找阿秀奶奶的果敢行為,不僅讓他悟出“聰明的人類總在努力地改變着世界,創造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可是我們依然需要敬畏自然,因為在災難面前,我們渺小得如草木毫末”的道理,而且與入村前那個父母的“掌中寶”形成了鮮明對比,彰顯出了一個小小男子漢的良善、大愛與責任感,可謂破繭成蝶,“脱胎”又“換骨”。 [5] 

少年奔跑在田間作品鑑賞

《少年奔跑在田間》是作者對鄉村生活的一次深情致敬,也是寫給孩子們的一部田野牧曲與勞動讚歌。對於青年讀者來説,同樣是一次收穫感動的百感交集之旅。當代鄉村之於許多年輕人,已然僅以親情紐帶維繫關係,或説只約等於“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恰如小説中的顧小森為追回姐姐顧曉芸而踏上的下鄉之旅,並不帶有尋根或回返的意味,相反卻以拔除顧曉芸與鄉村聯結為目的,訴説着對土地的陌生與疏離。某種程度上講,顧小森是城市孩童鄉村視野的一個典型展示。最初對農村環境的嫌棄、在公交車上誤會阿寬伯伯是小偷,恰如“樹上的花生”這一意象,同樣構成某種被懸置的誤解與偏見。而隨着小説主線的推進,這份誤解在一次次感動和成長中,迅速消融並轉換為對鄉村生活,包括對勞動、友情、理解、奉獻精神的積極接納,不僅是聯繫紐帶逐漸建立和強化的過程,同時也是鄉村振興理想萌芽的悄然孕育。顧小森的這個夏天,就像首次搭車遠行,迎面而來的城鄉鉅變曾讓他慌張無措,直到另一重意義上的成長終於使他望向窗外,期待着目的地。
當知識領域被悄然移換,關於鄉村的生活經驗與常識已由流水生產線一併刪減,顧小森們陌生而窘迫地面對着土地,一方面受制於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急欲逃離復歸城市懷抱,一方面又是接近空白的、易被感動和書寫的,他們眼中的鄉村振興成果,比之常年生長在當地的孩子們或許更為直觀。面對“課本以外”的世界,讀者小朋友們將跟隨顧小森一起,於一次次的任務和實踐中,體味杳然已遠的雙手勞作的意義,理解到鄉村並不是一處“非城市”,而是有血有肉,值得追尋的人生必經之地,這是一次令人欣喜的號召,在那些並未失落卻日漸寂寞的鄉村土地上,在電子屏之外,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歷與夢想。
逃離小城大行其道的背景下,鄉村更多成為年輕人好奇打卡之地或是暫時的避難所。鄉村載不動諸多夢想乃至野心,終於敗給了遠方的樓閣亭台。當“下鄉”與“建設”成為青年模範的關鍵詞,在平台上瘋狂收割點贊之時,很奇怪它們卻並不太容易陳列於年輕人的夢想清單之中。鄉村似乎只存活在“從前的日子”,而其欣欣向榮的發展現狀卻被淡淡忽略。姐姐顧曉芸或許就像燈下之影,從作者的青春時代走來,在熱烈而堅定的紮根中,完成向童年往事的致敬與對夢中鄉村的迴應,直到逐漸短促於僅剩少部分人還願意背起行囊的背景下,再次化作重返粟海稻浪的深情呼喚。由知青下鄉到畢業生扶村,這筆關於奶奶與顧曉芸,兩人投身鄉土的青春續寫,宛如一次倒敍蒙太奇,在記憶傳承中實現了屬於鄉村建設的時光倒流和再次生長。 [6] 

少年奔跑在田間作品評價

作家陳建功:“當代教育和城市生活的某種缺失,喚醒了自幼成長於鄉間的青年作家陳偉軍對勞動和田野的深情。小説敍述了幾個少年與自然天地和鄉野人情的親近與融入,具有相當的可讀性。一羣少年在他的筆下,踏着翻滾的稻浪奔跑,從而收穫另一重意義的成長。” [3] 

少年奔跑在田間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少年奔跑在田間》
2022年11月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978-7-5597-3012-1 [1] 

少年奔跑在田間作者簡介

陳偉軍,1987年生,浙江奉化人,中共黨員,1999年開始發表作品,200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6歲出版第一部長篇小説《不和上帝回家》,後又陸續出版長篇小説《射天狼》《未遂的奴隸》《琴絃等着歌》等,編劇有古裝戲曲舞台劇《南唐一夢》《頭上青天》《梅妻鶴子》和戲曲電視連續劇《甬上第一狀元》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