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明混一圖

鎖定
《大明混一圖》(Universal Map of GreatMing),現今所存最早的中國人繪製的世界地圖。彩繪絹本。作者與年代不詳,依據圖上兩個關鍵地名“廣元縣”和“龍洲”,推定此圖繪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原件現存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大明混一圖》是我國目前保存尺寸最大、最完整的古代世界地圖,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2] 
中文名
大明混一圖
外文名
Universal Map of GreatMing
成圖年代
明洪武二十二年
現存於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材    質
彩繪絹本

大明混一圖歷史簡介

大明混一圖屬行政區域圖,成圖年代為公元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彩繪絹本,圖幅尺寸為386×456cm,是一幅大掛圖,圖內主要表示明朝及鄰近地區的各級居民地、山形、河流及其相對位置。居民地均以地名加框的方法定位,其框用不同顏色區別內外所屬。此圖繪製精美,內容豐富,是一件國寶級的珍貴文物。現藏於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
圖中以大明王朝版圖為中心,東起日本,西達西歐,南括爪哇,北至貝加爾湖以南,着重描繪了明王朝各級治所、山脈、河流的相對位置,以及鎮寨堡驛、渠塘堰井、湖泊澤池、邊地島嶼、古遺址、古河道等共計一千餘處。 [2] 
《大明混一圖》全圖沒有明顯的疆域界限,僅以地名條塊的不同顏色,來區別內外所屬。畫作中着重描繪了明王朝各級治所、山脈、河流的相對位置,鎮寨堡驛、渠塘堰井、湖泊澤池、邊地島嶼以及古遺址、古河道等共計一千餘處。
在《大明混一圖》上,歐洲非洲地區描繪得都很詳細,繪製得也很規整,而且筆法流暢。非洲大陸位於這幅地圖的左下方,其中河流的方位非常接近尼羅河奧蘭治河,突出部分的山地與德雷肯斯山脈的位置吻合。地圖中還顯示在非洲大陸的中心有一個大湖,這可能是根據阿拉伯的傳説繪製的。因為在傳説中曾寫道“撒哈拉沙漠以南更遠的地方有一個大湖,其面積遠大於裏海”。地圖上南部非洲好望角,海陸線條精美,形制一目瞭然。
歐洲與非洲地區放大圖 歐洲與非洲地區放大圖
清初,將圖內全部漢字地名按等級貼以大小不同的滿文標籤。方位為上北下南,未標比例尺,經計算:國內部分縱比例為1:1060000,橫比例為1:820000;國外部分變形較大,無法計算比例尺。全圖近4米見方,是一巨幅明王朝及其鄰近地區全圖。所繪地理範圍東起日本,西達西歐,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圖上沒有疆域界線,僅以地名方框的不同顏色區別內外所屬。
《大明混一圖》中中國部分着重描繪明王朝各級治所、山脈、河流的相對位置,鎮寨堡驛、渠塘堰井、邊地島嶼及古遺址、古河道等共計數千處。明初十三布政使司及所屬府州縣治用粉紅長方形書地名錶示,其他各類聚集地均直接以地名定位,不設符號。藍色方塊紅字書“中都”(今安徽鳳陽)、“皇都”(今江蘇南京),指出了明初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山脈以工筆青綠山水法描繪,或峯或嶺,各有其名。五嶽泰山、恆山、華山、衡山、嵩山)和五鎮(霍山、沂山、吳山、無閭山、會稽山)精美醒目,在粉紅長方形內注方位及名稱。長白山崑崙山、大小雪山塗以白色,意為終年積雪不消。全圖水道縱橫,除黃河外,均以灰綠曲線表示,註名者百餘條。較大河流標明淵源。長江發源地標在四川松潘(受《禹貢》“岷山導江”影響),入海口在江蘇通州(今江蘇南通)以東。所繫鄱陽、洞庭各湖泊位置準確。黃河以粗黃曲線表示,發源於星宿湖,入山東境內分二支,故道由利津入海,新道則經江蘇淮安入海。海洋以鱗狀波紋線表示,海岸、島嶼的相對位置基本準確,礁石沙洲分別註明。
我們看這幅地圖,感覺與現在最吻合的就是從渤海到海南島的沿海地形,渤海灣山東半島的形狀非常接近,水系也很詳細。再看長江的位置,也差不多,長江支流水系標示得更詳細,鄱陽湖洞庭湖太湖三大湖泊清晰可見,這可能跟明王朝初期的統治有很大關係。廣東沿海似乎還顯示了珠江口的位置,但雷州半島海南島的位置偏西了。台灣島澎湖列島及日本島的差異較大。
《大明混一圖》中的河流皆繪以深色,唯黃河以一條黃線繪出,與發黃的圖底顏色頗相似,粗看不易識別,故有描述者稱“不見黃河。”然細看有一黃色粗線自西向東盤一幾字型於後轉東南向奔黃海而去,中間深色支流若干注入。《大明混一圖》中可見決道後黃河自徐州新浦出海。

大明混一圖評價

全圖以內地較詳,邊疆略疏。域外地區以描繪西方為詳,所列名稱幾百個,河道湖泊,紅海黃沙,一目瞭然。《大明混一圖》中有簡要圖説卜餘處,主要説明特殊地區的自然狀況、里程、民情風俗等。該圖對於研究明朝時期世界各國政區建制與自然地理、中國的邊疆地理對外關係等均有重要史料價值。
地圖的出現,緣於對遼闊世界的探求慾望。地圖,是另一種語言和文字,代表着一個時代的文明。明王朝初期能繪製出這樣的地圖,足見當時的文明程度已非同一般,而沿海地形的準確程度,更説明了明王朝在航海上的探索與成就。

大明混一圖相關爭議

  • 沒繪長城
作者漏繪絕無可能
省檔案館保管利用處負責人告訴記者,秦始皇動用30萬人建成的長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建築工程,自建造長城後,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把它作為抵禦外來入侵的邊陲防線。洪武二十年遼東全定,南北統一,朱元璋的地位由王而帝,所統治的版圖由南方擴展到長城一線的大半個中國。這時,宮內奉旨繪製《大明混一圖》必有一番精心準備和周密安排,繪製方案也會層層審批,道道把關,綿延萬里、曠古絕倫、歷朝歷代都在植培修葺的長城,怎麼可能被輕易忽略掉呢?
宮內繪製者一律不留名
專家介紹説,《大明混一圖》繪製過程未見檔案文獻記載,圖上沒有標註繪製時間和作者,經過多方考證後,具體繪製時間確定為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六月。沒有標註作者,因為該圖為明太祖朱元璋頒旨繪製,依據明代宮廷禁例,宮內繪製人員不可能將自己的名字留在圖上,此制度一直延續至清代,凡皇帝正式頒旨繪製的圖冊等,都沒有繪製作者,就連大名鼎鼎的意大利傳教士、宮延御用畫師郎世寧也沒能例外。它是目前我國現存尺寸最大、年代最久遠、保存最完整,並由中國人自己繪製的古代世界地圖。該圖描繪了明王朝各級治所、山脈、河流的相對位置,鎮寨堡驛、渠塘堰井、湖泊澤地、邊地島嶼以及古遺址古河道等共計1000餘處,在明朝域外地區,尤以歐非地區描繪最詳。可就是沒有我們中國人引以為傲的長城。
同時期朝鮮繪圖上清晰標註長城
而與該圖繪製同時期的,由朝鮮人金士衡等於1402年繪製的《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上,中國的長城用寫實的手法繪製而成。城牆、城垛,層見迭出,蜿蜒曲折,氣勢磅礴。在繪製手法上又極為相似,在山脈的形象寫意,河流的曲線標示,海洋的魚鱗狀畫法,地名的縱向條狀標識等方面,特別是非洲部分和中國東南沿海一線宋元時期古地圖的傳統畫技,兩圖是如出一轍,貌似神合,只是後者尺寸較小。為什麼中國自己繪製的世界地圖上卻沒有出現長城,肯定事出有因。
未繪長城眾説紛紜
未標註長城的原因有多種説法,未有定論,根據專家推測有以下三種原因。其一,朱元璋雄才大略、一世英雄,一心要統一中華大地,開創經國大業,不會甘心大明版圖北方以長城為界。以前歷朝多從北方起事,然後平定南方,而大明王朝恰恰是南方起事,然後向北方發展。南方起事平定北方,只以長城為界,坐守半壁江山,這是朱元璋萬不能接受的。如果在圖上明顯繪製長城,會給人心裏造成一種障礙,大明版圖會以長城為界,這不符合雄才大略的明開國皇帝一統天下的治國思想。
其二,長城一線,涉及國防重大問題軍事部署不會暴露給北元殘敵。朱元璋稱帝后,北伐南征,到洪武二十年遼東全定,但元朝殘餘勢力依然存在。東北、正北和西北,長城以外是北元的勢力範圍,如不在險要處派駐重兵,一旦北元鐵騎南下,黃河以北就很難守住。如果將長城繪製於圖上,必然將諸塞和軍事存防暴露,為北元殘敵入侵製造可乘之機。
其三,明王朝實行行政、軍事、監察三權分立制度,不相統屬,都對皇帝負責。繪圖制冊當屬政事,應歸六部管,而涉及軍事事物,都歸都督府負責。凡涉及軍事事物,未經都督府同意,政事部門不可能擅自主張。況且,北元大敵當前,塞北前線駐紮着諸王官屬,稍有閃失,後果誰也承擔不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