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外科大成

鎖定
《外科大成》,外科著作,4卷。清代祁坤(廣生)撰於康熙四年(1665年)。卷1總論瘡瘍等病診治要點和常用方;卷2~3為分治部,按頭面、頸項、腰背、胸腹等身體部位分述多種外科病證之證治,間附驗案;卷4列述不分部位(全身性)之大毒、小疵及小兒瘡毒證治。此書辨證詳明,治法豐富,是中醫外科重要參考書。清代官修《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即以此書為主要依據。
作    者
祁坤
出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書名(異名)
《外科大成》
成書年代
歸屬類別
中醫典籍
統一書號
14119.259 [6] 

外科大成內容簡介

本書共四卷,前兩卷論述癰疽之源、脈、別、預後、診斷;分別討論膿、血、瘡口、生肌、症變等。對癰、疽及外科疾患的治療,介紹了針、砭、灸、烙、方藥諸法。治則方劑則分為:腫瘍、潰瘍兩類主治方;腫瘍敷貼、洗滌、膏藥、麻藥、去腐、生肌六大類方及潰瘍外治附餘和家傳西聖膏方。此外還記述了調理須知與雜忌須知。後兩卷依人體各部位分述各種瘡瘍與外科疾患之證治;指出失榮、舌疳、乳巖、腎巖翻花為瘍科之中四絕症。書末還列出“不分部位大毒”、“不分部位小疵”、“小兒部”三類,分別記載肺癰、腸癰、楊梅瘡、漆瘡、丹毒、癮疹、諸痛、諸癢、蟲獸咬傷等以及小兒常罹患的數十種病患之證治。書中談到已潰膿腫用棉紙拈蘸玄珠膏度之,使膿會齊,三、二時取出拈,以利膿液排出。近代西醫紗布條引流術與此法很相似。總之,本書內容豐富,論述簡明而實用,基本上符合於作者在自序中所説的“是集也,辨證辨名從博,雖微疵悉備而不遺;用藥用方從約,單刀直入以取效”。

外科大成作者簡介

祁坤,字廣生,號愧庵,別號生陽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生卒年不詳。出身於儒學世家,幼習舉子業。父祁忠敏,明亡殉難;嫡兄祁班孫,因與魏耕交往連累獲罪而被捕充軍;家世因此中落,父、祖輩之藏書也大半散失。未幾,祁坤受當地醫家戴望之鼓勵,棄舉子業轉而學醫,拜師於戴望之門下。
祁坤廣泛研讀歷代醫籍,善於汲取前人經驗,臨證診治,療效甚著。順治年間被徵召為御醫,侍值內庭。後又受到康熙帝之嘉許,累擢為太醫院判官。
祁坤業醫後,深感前人有關外科之著述難以令人滿意,説“大約內科一門,前賢之論似詳且盡,而外科諸書,或博而寡要,或隱而未備,鶴長鳧短,豕腹龍頭,心竊疑之”(《外科大成·自敍》)。因此,他更加致力於外科理論的鑽研與臨證實踐,輯錄前人有關癰疽腫瘍等外科疾患之論述,對之“重者刪之,缺者補之,訛者正之,亂者緒之”(同上),於1665年撰成《外科大成》四卷,詳述各部位癰疽腫瘍之病因、症候、診治、方藥、預後等。該書之特點為“辨證辨名從博,雖微疵悉備而不遺;用藥用方從約,在單刀直入以取效”。
為總結自己的診治經驗,並傳之後代,祁坤常召集子、侄輩在一起研討醫學,“發疑問難,校讎折衷”,隆冬盛暑也往往學到深夜才讓子侄們就寢。如半夜忽有心得所悟,必立即點燈記之。其孫祁宏源因家學淵源也精於外科,並在《外科大成》序中載及上述家史。乾隆四年(1739),太醫院判吳謙等受命編纂《醫宗金鑑》,因知悉祁宏源出身於外科世家,特徵其參與編撰該書之外科專題。祁宏源以《外科大成》為基礎,撰成《外科心法要訣》十六卷。祁坤另撰有《內科症治粗評》(《外科大成》跋),惜佚。

外科大成成書背景

祁氏幼習儒,後改攻讀醫學,因有感於外科不如內科被人們重視,故鑽研外科。他説:“大約內科一門,前賢之論述似詳且盡,而外科諸書,或博而寡要,或隱而未備,鶴長鳧短,豕腹龍頭,心竊疑之,簡練揣摩,少有弋獲”。他曾收集前人有關外科之論述進行研究比較,總感到不能令人滿意,“有言症而不言脈者,有圖形象定名而不分穴次者,有辨大毒而忽小痾者,有小毒反詳而大毒反略者,紊亂無次,未可枚舉”。於是,他“僣為考訂,匯成一書,重者刪之,缺者補之,訛者正之,亂者緒之”(以上引文均《外科大成·自序》)。

外科大成流傳版本

現存該書初刻本及多種清代刻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外科大成書評、序言

自敍
餘賦質椎魯,家世業儒,舞象時即肄力於八股之間。學未窺斑而嚴君見背,時先師戴望之以明經高等擅岐黃業,語餘雲,先正有言,不為良相,則為良醫。治生即治世也,子盍圖之。遂奮志攻苦,一切桐君之所秘,雷公之所傳,瓊函寶笈,靡不搜採。大約內科一門,前賢之論述似詳且盡。而外科諸書,或博而寡要,或隱而未備,鶴長鳧短,豕腹龍頭。心竊疑之,簡練揣摩,少有弋獲。幸而入侍內庭,謬承委試,奏功甚多。然亦並無他術,惟能辨氣稟有濃薄之殊,風土有寒温之異。今所不經見之異症,古所不必有之奇方。驅一己匠心,變通於前輩之遺意,日積月累,未能成帙。庚子春,先慈棄世。讀禮之餘,悉取諸書而折衷之。有言症而不言脈者,有圖形象定名色而不分穴次者,有辨大毒而忽小疵者,有小毒反詳而大毒反略者,紊亂無次,未可枚舉。僭為考訂,匯成一書,重者刪之,缺者補之,訛者正之,亂者緒之。其法首列六脈,則邪正虛實若眉分;次列三因,則病源若犀照;再次則列陰陽善惡生死順逆之訣,辨之則吉凶立判;再次則列腫瘍潰瘍二治,則先後治法內外諸方無不具矣。又按部位分經絡定穴次辨名色,各列於後焉。其調理總不外乎前腫潰二治之中,其稍異者則列本症之下,以補缺略也。其中又有內外相似者,又列各門於本部之後,以便參考,少贅以區區之一得。是集也,辨症辨名從博,雖微疵悉備而不遺;用藥用方從約,在單刀直入以取效。至於獨悟之心法,不傳之秘方,皆為一盤托出,不復珍惜。嗟乎!自古用藥者如用兵,兵有以正勝、奇勝、多勝、寡勝、車勝、騎勝、舟勝、五花勝、八陣勝,在審其勢之所必用,故一發而奏功。攻毒者如攻賊。賊必有穴,即左洞庭,右太行,鐵壁千層,羊腸九疊,而察其穴之所必在,馳一旅可以受縛奏凱之續。豈曰小成,因名其集曰《外科大成》,以公天下。坤也不敏,大成詎敢易名哉?不過因累積之功而統言之耳。爰使天下之人,偶有滑和之患,開卷瞭然,可以盡謝醫師矣。烏得雲以書為御者,不盡馬之情耶?因縷述一腔之苦衷如下,不敢乞光於大人先生之鴻藻,弁端以張楚。
時康熙四年歲在乙巳仲秋之吉太醫院御醫燕越祁坤廣生甫識
源家世山陰,習儒學,自家忠敏公殉前明難後業醫。先王父廣生公,幼敏悟,通儒書,諸子旁流,靡不詳究其義。更以外科醫世鮮精者,尤加考求,冥搜幽索,遂盡其奧 。膺世祖章皇帝召,以御醫侍值內庭。先王父性謹慎自重,聖祖仁皇帝尤嘉信之,賜與優渥,累擢太醫院判官。遇休沐,兀坐一室,先大人昭遠公與諸伯叔侍,環列惟醫家書,發疑問難,校讎折衷。隆寒盛暑,常丙夜,乃命就寢在直廬。或中夜有得,必索火記之。會丁曾王母憂家居,更簡練揣摩,訂為書,顏之曰《外科大成》。凡四卷,部類三十有二,鋟而藏其板於家。是時先大人亦以御醫侍值內庭,性實介慎,歷事聖祖仁皇帝、世宗憲皇帝。兩朝恩眷特殊,贈太醫院判官。憶源方垂髫,先大人即以《大成》課源兄弟,而冢兄弘濤早世,季弟國興成戊戌進士,乃心王事,又不果卒業。先大人嘗訓源曰,嗣我家學人,其惟汝乎。源不肖,惟恐不克仰承,用是黽勉,不敢自逸,於今五十餘年。己未冬,今上諭太醫院判官吳謙等纂《醫宗金鑑》一書,以源世外科醫,欽命纂修。源識譾學陋,何所與能,惟竊取先王父《大成》之意旨而敷揚之耳。而謬叨優錄,感愧交併。嗟夫,醫者意也。意之所之,死生系焉。矧外科之六脈三因,陰陽善惡,端雜緒棼,黍粟不辨,有失之尺丈而不知者。是編也,義晰辭明,字釋句解,部分類別,領挈綱提。瘡瘍之微者無不載,方法之善者無不備,集曰《大成》,洵可謂集外科之大成也與。源年屆七旬,兩兒邦相邦柱俱駑鈍,深懼先業失傳,緣命坊人印行海內。非特業是科者,有所式循,庶幾先王父之精神學問,亦不至湮沒云爾。
時乾隆歲次癸亥秋七月既望孫男宏源敬識

外科大成章節目錄

卷一總論部
癰疽之脈
癰疽之源
癰疽之別
癰疽生死法
察形色順逆法
內消內託法
虛實症治法
經絡大略
十二經補瀉藥品
針砭灸烙烘照蒸拔等法
卷一論症治
次第
虛實
順逆
標本
論治
藥忌
辨症
論潰瘍
論膿血
論瘡口
生肌
驗膜
症變
卷一主治方
腫瘍主治方
腫瘍主治方附餘
腫瘍敷貼類方
洗滌類方
膏藥類方
麻藥類方
去腐類方
生肌類方
潰瘍外治附餘
家傳西聖膏方
卷一附餘
調理須知
雜忌須知
試知百病死生法
卷二分治部上(癰疽)
頭部
面部
頸項部
背部
腰部
胸部
腹部
腋部
肋部
下部後
下部前
肩部
臂部
手部
股部
膝部
脛部
足部
卷三分治部下(小疵)
頭部
面部
眼部
耳部
鼻部
唇部
口部
舌部
牙齒部
咽喉部
卷四不分部位大毒
內癰總論
肺癰
小腸癰、大腸癰
胃癰、脾癰、肝癰
心癰、腎癰
大疔
多骨疽
流注
癭瘤
結核
梅瘡
楊梅倒發
瘭疽
卷四不分部位小疵
無名腫毒
丹毒
遊風
癮疹
諸瘡痛癢
大麻瘋癘瘋
癩瘋
瘍瘋
白駁瘋
癜瘋
諸瘡
翻花瘡
狀如麻豆.搔之成瘡
浸淫瘡
天瘡
火赤瘡
寒瘡
魚脊瘡、骨痿瘡、紅絲瘡、天蛇瘡
風疳
白(蛇風)
漆瘡
血箭
血痣
顛撲脹滿
金瘡
杖傷
夾傷
破傷風
類破傷風
發痙
湯潑火傷
凍瘡
哽喉
諸刺入肉
犬之風
咬傷
卷四小兒部
赤遊丹毒
胎毒瘡瘍
熱毒瘡瘍
垂癰(附重舌重重齒)
胎風、胎赤、胎瘤
臍瘡、臍突
陰腫
脱肛、肛門作癢
遺毒
葡萄疫
痘裏瘡瘍
痘後癰、痘風瘡、痘後便膿
煉取諸藥法

外科大成影響評價

本書繼承和發展了《外科正宗》的學術經驗,是中國外科史上“正宗派”的代表著作之一。是清代較有影響的外科專著。清代官修的《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即以此為藍本。
[1-5] 
參考資料
  • 1.    甄志亞.《中國醫學史》:人民衞生出版社,2008年
  • 2.    餘瀛鰲、李經緯.《中醫文獻辭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年
  • 3.    裘沛然.《中國醫籍大辭典 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
  • 4.    李德新、曲長江.《中醫文獻閲讀指南》:瀋陽出版社,1992年
  • 5.    賈維誠、賈一江.《中國醫籍志》:中國醫院管理雜誌社,1983年
  • 6.    文津搜索  .國家圖書館[引用日期2022-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