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原機啓微

鎖定
《原機啓微》,眼科著作,2卷。元·倪維德(仲賢)撰,初刊於明洪武三年(1370年)。上卷論病,計18則,如“淫熱反克之病”、“風熱不制之病”、“七情五勞役飢飽之病”、“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及“氣為怒傷散而不聚之病”等。下卷論君臣佐使、逆從反正及46首方藥。附錄為雜論,如“目為血脈之宗”、“內障外障”、“目疾分三因”、先哲治驗及附方等。倪氏首創以病因病機分眼科病證為18類。如臨牀常見的多眵、緊澀、赤脈貫睛等,認為是“淫熱反克之病”。概括了肉、風、氣、血、水輪多種疾病,從臨證中探求疾病變化之規律,全書撰論自成體系,別具一格。其中雜論所述,頗多作者個人學術見解。
書    名
《原機啓微》
作    者
倪維德
書名(異名)
《原機啓微》
成書年代
歸屬類別
中醫典籍

原機啓微成書背景

倪氏擅長眼科,有感於明代以前眼科專著極少,而醫家與患者對眼科疾病又多不重視,因此蒐集歷代眼科著述,參以自己的臨證經驗,撰成《原機啓微》。

原機啓微流傳版本

現存較早版本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刊本,另有多種明清刻本、《薛氏醫案》本等,1949年後有排印本。

原機啓微校注、整理

《原機啓微》原刻本已佚,今傳本系明·薛己校補本,薛氏另增附錄1卷,內有11論,附方39首,最後有“附東垣先生治法”及小兒眼病等內容。

原機啓微作者簡介

倪維德(1303~1377),字仲賢,祖籍為大梁(今河南開封),後遷吳(今蘇州)。晚年建別墅於敕山,故自號敕山老人。其先世數代以醫聞名,倪氏成年後也以醫為業,熟悉臨牀各科,於眼科尤為擅長,撰有《原機啓微》一書。

原機啓微書評、序言

《原機啓微》一書,敕山老人所着也。敕山吳人,生勝國時,卒於洪武初,少受書碧山湯公,得其疏通知遠之旨,好積墳素,多至五千卷,為重屋棲之。恣其探討,以才博聞,或勸之仕,則曰富貴有命,不可強也。時元季崩剝,意不欲仕亂世,故謾應雲,晚置別墅於敕山,逍遙物外,自稱敕山老人,人亦隨稱之。敕山嘗讀《黃帝內經》,慨然嘆曰∶窮而在下,可以濟人利物者,其惟醫乎。乃益發古今方書,研究而會通之。不數年,盡能工其術。其治人,無問貴賤男女,內外大小,凡所治鹹效,專以慈仁為意,未嘗邀報謝,故施惠博而道益尊。浙河之西,其聲 然震也。是書載治眼一科,書凡二卷。上卷論病疾之原,下卷論方劑之宜,以及君臣佐使、從逆反正之義。其説甚明,使人可按疾而治。治罔不奇效者,敕山之用心如此,可謂仁矣。他所着方書,並行於世,不特專是科也。今之為醫者,大抵守師説,如傷寒、內傷、帶下、小兒,各專門自高,殊不能相通,此豈可與論玄命之奧哉。治眼絕無古傳方,雖張仲景、李明之諸公,論醫之詳,庶幾神妙,而於是猶略略也。後之學人無所師,故目疾為最難治。夫醫者,意也,非其心明乎天人之際,察乎古今之變,卓然有所見焉,烏可以易言哉。是書析理精明,法制具備,文詞爾雅,成一家言,殆有超乎方術之外者,雖達之為政可也。敕山之學,其能以涯 窺乎。予舊藏寫本,顧多訛謬,不敢輕以試人。南京太醫院院判薛公新甫見之曰∶此書予求之久矣,今幸見之先生所,請梓焉以廣其傳,仍撰次己所見聞為一卷附於後。薛公亦吳人,以醫顯,生平着述甚富,藏之尚方,副在家集,能行其學人也。此書之傳絕,且百餘年,至新甫而復行,後之人日蒙利焉,新甫可謂同敕山之用心矣。敕山姓倪氏,名維德,其行事具宋太史墓銘,予但序是書之始末雲。
嘉靖壬辰春南京禮部祠祭司主事長洲王庭書

原機啓微章節目錄

卷之上
淫熱反克之病
風熱不制之病
七情五賊勞役飢飽之病
血為邪勝凝而不行之病
氣為怒傷散而不聚之病
血氣不分混而遂結之病
熱積必潰之病
陽衰不能抗陰之病
陰弱不能配陽之病
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
內急外弛之病
奇經客邪之病
為物所傷之病
傷寒愈後之病
強陽摶實陰之病
亡血過多之病
斑疹餘毒之病
深疳為害之病
卷之下
君臣佐使逆從反正説
附方
附錄
論目為血脈之宗
論目昏赤腫翳膜皆屬於熱
論眼證分表裏治
論目疾宜出血最急
論內障外障
論瞳子散大
論倒睫赤爛
論目不能遠視為陰氣不足
論目疾分三因
論偷針眼
先哲治驗
附方
治風之劑
治熱之劑
治風熱之劑
理血之劑
理氣之劑
養陽之劑
滋陰之劑
養陽滋陰之劑
治障翳諸方
點洗諸方
灸雀目疳眼法
附東垣諸先生治法
腎臟風眼
小兒五臟目疾
小兒雀盲眼
小兒肝脾等眼疾
飛絲塵垢入目

原機啓微內容簡介

一、論目病首重《內經》、《難經》之源
倪氏在論目病時,始終不離《內經》、《難經》的根本理論,並能將其靈活地用於論證各類目病之中。如在“淫熱反剋之病”篇中説:“膏粱之變,滋味過也,氣血俱盛,稟受厚也;亢陽上炎,陰不濟也。足厥陰肝為木,木生火,母妊子,子以淫勝,禍發反剋,而肝開竅於目,故肝受剋,而目亦受病也。”又如在“內急外馳之病”篇中説:“陰陽以和為本,過與不及,病皆生焉。急者,緊縮不解也;弛者,寬縱不收也。緊縮屬陽,寬縱屬陰,不解不收,皆為病也。”又在“血氣不分混而遂結之病”篇中指出:“陰平陽秘,氣行血隨,各得其調……反此,則陰陽不平秘,氣血不行隨,各不得其調矣……大抵血氣如此,不欲相混,混則為阻,阻則成結。”僅從以上舉例看出,倪氏將《內經》、《難經》中之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等理論,有機地結合到眼病的生理病理上,從而豐富了中醫眼科的基本理論。
歷代許多醫家以外障目病為六淫外感所致,內障由七情內傷而成,而又特別強調內障目病多因肝腎虛損而致,相沿成俗,習以為常。倪氏則認為,此種區分,僅言其常,如拘執不化,勢必陷入一偏之見。因此他在“陰弱不能配陽之病”篇中明確指出,內障目病的成因不僅只是七情內傷或肝腎虛損所致,六淫之邪同樣可導致內障目病的發生。他運用《內經》的理論從四個方面論述了內障目病的成因。由此可知,倪氏則能發前人之未發,而補充了眼科理論之所未備。
二、診目病獨創目病病因分類
診目病,歷來多以“目為肝竅”為據,唐、宋以後則有五輪八廓分部之診法,而倪氏不為五輪八廓所拘泥,倡導整體綜合辨證,創目病病因分類方法,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一)創立病因分類法:自《秘傳眼科龍木論》提出五輪八廓以來,為歷代醫家所推崇和遵循,而歷代眼科又多以症命名,故有名目繁雜的七十二症之説,難以得其要領,且易演成一症一方之機械格局。倪氏在研究了前代醫家著作的基礎上,將散漫紛紜的種種眼病,按其發病原因分為十八類,對每一病因所導致的各種目病症狀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對每一目病發生的病機做了透徹的分析,認為不同的眼病可以有共同的發病原因,而同一眼病又可以由不同的原因而致。如在“淫熱反剋之病”篇,概括了白睛疾病、瞼弦赤爛、椒瘡等,在“風熱不制之病”篇中,概括了黑睛的幾種不同翳障目病;在“氣為怒傷散而不聚之病”篇中,概括了雲霧移睛、視瞻昏渺、視一為二、青盲、暴盲等病證;又如在“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篇中,對目赤一症就認為是多種原因所致。總之,倪氏此種分類方法,不拘五輪八廓辨證的侷限性,增強了系統性和完整性,在眼病治療上可達異病同治,同病異治之目的。
(二)診病注意整體性:眼科自唐、宋逐步分科以來,有的醫家則多偏重於局部病變的診察,而對於整體情況有所忽視,從而影響了眼病診治水平的提高,而倪氏在分析各類眼病的病機時,都能從整體出發,將眼病與全身臟腑、經絡、氣血等緊密地連繫起來,如在“七情五賊勞役飢飽之病”篇中指出:“或因七情內傷,五賊外攘,飢飽不節,勞役異常,足陽明胃之脈,足太陰脾之脈,為戊己二土,生生之原也。七情五賊,總傷二脈,飢飽傷胃,勞役傷脾,戊己既病,則生生自然之體,不能為生生自然之用,故致其病。”又如在“亡血過多之病”篇中指出:“血氣皆脱,令人目不明……當歸養營湯主之……復其血,使其所養則愈。”從以上看出,倪氏在診目病時注重整體性,統觀全局,確有其獨到之處,開拓了眼科臨牀診斷的視野和思路,有助於揭示眼病的內在本質,對糾正當時眼科的片面性,促進眼科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治目病勤求博採眾家之長
倪氏在診治目病中仍以《內經》理論為宗旨,運用前人經驗,不囿一家之言,而是博採眾家之長,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和見解。
(一)論理不囿一家言:雖然倪氏處在元末明初時代,金元四大家對醫學界影響較大,但倪氏並不拘泥於一家之言,而在眼科臨牀實踐中,則靈活運用前人的經驗,使之有機地結合,並加以發揮,實為既源於前人,而又高於前人。如倪氏在論目病中,也多處提到火熱之説,但他也並不贊成“目眯(昧)不明,目赤腫痛,翳膜眥瘍皆為熱”及“目不因火則不病……能治火者一句可了”之説,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在“心火乘金水衰反制之病”篇中指出:“世病目赤為熱,人所共知者也,然不審其赤分數等,各治不同。有白睛純赤如火,熱氣炙人者,乃淫熱反剋之病也,治如淫熱反剋之病;有白有赤而腫脹,外睫虛浮者,乃風熱不制之病也,治如風熱不制之病;有白睛淡赤而細脈深紅、縱橫錯貫者,乃七情五賊勞役飢飽之病,治如七情五賊勞役飢飽之病。”倪氏根據自己的臨牀實踐認為,熱邪所致之目病,應針對不同情況,局部症狀和全身表現,綜合分析進行治療,不能一見目赤腫,概以寒涼之品投之,而且還在多處提出了慎用寒涼之品以及中病即止的觀點,對矯正眼病濫用寒涼之時弊起了積極的作用。
同時,倪氏亦重視脾胃受損而導致之目病,因而也時常注意保護脾胃之氣。如在“七情五賊勞役飢飽之病”篇中指出,七情內傷,五賊外擾,飢飽不節,勞役異常,皆能損傷脾胃,而出現眼珠紅赤,痛如針刺,或眼睫無力,常欲閉垂,不能久視,或生翳點,如縷、如錐、如鑿等,宜用升發陽氣之藥品治之,最忌用大黃、芒硝、牽牛、石膏、梔子之劑,犯所忌,則病癒厲。實踐證明這些論述對眼科臨牀幫助很大。
(二)分經辨證治目病:倪氏在診治目病時,既注意整體綜合,又精於局部辨析,分經論治。如在“風熱不制之病”篇中指出:“然必要明經絡,遮能應手。翳凡自內眥而出,為手太陽、足太陽受邪,治在小腸、膀胱經,加蔓荊子、蒼朮、羌活勝風湯主之,自鋭眥客主人而入者,為足少陽、手少陽、手太陽受邪,治在膽與三焦、小腸經,加龍膽草、藁本,少加人蔘,羌活勝風湯主之;自目系而下者,為足厥陰、手少陰受邪,治在肝經、心經,加黃連、倍加柴胡,羌活勝風湯主之,自抵過而上者,為手太陽受邪,治在小腸經,加木通、五味子,羌活勝風湯主之。”推本溯源,倪氏此種診治目病之法,實從《內經》悟出。《靈樞·論疾診尺》篇曰,“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在“為物所傷之病”篇中,則根據眼之受傷部位及邪氣入目之不同情況,按經絡進行論治。可見倪氏在診治目病,遣方用藥上,無不從經絡入手,強調了經絡在眼病的發生發展及治療過程中的重要意義,他的這種獨特辨證方法,與五輪八廓診法鼎足而立,成為眼科辨證的一種基本方法。
總之,倪氏在眼病的診治中,既遵古訓,又不執偏,在用苦寒降瀉之品時,則予苦心權變,與世俗之態用寒涼形成鮮明對比;在用辛甘温升補時,既注重調補脾胃之氣,而又兼顧心肝腎陰血,可謂不落前人之俗套。因而在目病的診治中,自成一家風格,為後世醫家所推崇。

原機啓微影響評價

薛己評價《原機啓微》説:“眼目一科,世無全書,予每病焉!嘗讀南齊龍樹王所著《龍木論》,篇章簡略,其義未備。曩予承乏留都,獲敕山老人《原機啓微》,其詞古,其論確,刀圭之玄,方劑之神,炮爛之精,條分縷析,氣運該通,可謂見道分明,得《內經》之旨,予嘉之,一日三複,不得去手。”
[1-4] 
參考資料
  • 1.    張濟南. 倪維德.《原機啓微》評述[J]:陝西中醫,1984年
  • 2.    李德新,曲長江主編.《中醫文獻閲讀指南》:瀋陽出版社,1992年
  • 3.    甄志亞主編.《中國醫學史》:人民衞生出版社,1991年
  • 4.    北京中醫學院編.《北京中醫學院三十年論文選 1956-1986》:中醫古籍出版社,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