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倒喇

鎖定
《倒喇》(蒙語又歌又舞的意思)和流傳於內蒙古杜爾伯特部族的《頂碗舞》(頭上頂碗)以及廣泛流行於鄂爾多斯民間的《筷子舞》、《酒盅舞》等,和佛教舞《燈舞》、《珠臘》都有很密切的淵源關係。
中文名
倒喇
出    處
《歷代舊聞》
解    釋
又歌又舞
性    質
雜技
《歷代舊聞》曾談到:“元有《倒喇》之戲,謂歌也,琵琶、胡琴、箏皆一人彈之,又頂瓷燈起舞。”清代人吳長元著《宸垣識餘抄》曾指出,《倒喇》是金代和元代的戲劇名,而且還引用了陸次雲的《滿庭芳》詞:“左抱琵琶,右持琥珀,胡琴中倚秦箏,冰弦忽奏,玉指一時鳴。唱到繁音入破龜茲曲,盡作邊聲。傾耳際,忽悲忽喜忽又恨難平。舞人矜舞態,雙甌分頂,頂上燃燈。更口噙湘竹擊節堪聽。旋復回風滾雪,搖絳燭,故使人驚,哀豔極,色藝心誠,四座不勝情。”從這一段生動的描繪,可以知道《倒喇》是一場優美動人的獨舞,還有特技表演,不但頭上頂燈,而且口裏還吹奏着橫笛。“雙甌分頂,頂上燃燈”,則指既頂雙碗或頂點燃着的燈。蒙古族舞蹈藝術家莫德格瑪集中杜爾伯特部族的頂碗和鄂爾多斯的《酒盅舞》的精華,創編了當代的《盅碗舞》,再現了高貴、端莊、典雅、秀美的古代蒙古婦女的神態風韻,在表演時,三隻瓷碗好像長在人體上的零件,頭頂不離碗,手不離盅,被譽為“東方一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