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近代史

(中國歷史階段)

鎖定
中國近代史的時間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2] 
中文名
中國近代史
外文名
Chinese modern history
時間範圍
1840年6月 至 1949年10月1日

中國近代史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前,中國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由於當時中國的自然經濟佔統治地位,在中英貿易中,中國處於出超地位。為了改變貿易入超的狀況,英國不法商人向中國走私鴉片。鴉片的輸入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深重災難。禁煙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呼聲。林則徐在廣東領導的禁煙運動,給英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戰爭中,廣大愛國官兵和三元里人民進行了英勇戰鬥。但由於清政府奉行妥協方針,戰爭失敗。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開始遭到破壞,從此,中國門户洞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時期,一些愛國的知識分子開始覺醒,他們把目光投向國門之外,開始了“師夷長技”的探索。
1856—1860年間,英、法為了擴大侵略權益,對中國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美、俄趁火打劫。四國分別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列強侵略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和長江中下游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1] 
太平天國運動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國內階級矛盾空前激化,農民起義風起雲湧。1851年,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立了太平天國政權;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今南京),頒佈《天朝田畝制度》;1856年,太平天國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封建主義統治;但是,領導集團內部的矛盾激化,引發了天京事變,使太平天國元氣大傷。太平天國後期,洪仁玕等一些領導人實行了一些政治改革,提出了具有發展資本主義主張的政治綱領,並有意識地向西方學習,探索中國獨立、富強的途徑。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農民戰爭的高峯,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展進程產生過重大的影響。 [1] 
清朝後期資本主義的產生和民族危機的加深
19世紀60年代,清朝統治階級內部出現了洋務派。從60年代到90年代,他們掀起了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社會出現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本國封建主義壓迫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協性的一面。中國無產階級產生於40年代,早於民族資產階級,是中國新生產力的代表者,具有最堅決、最徹底的革命性。
19世紀末,隨着世界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帝國主義國家更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1883年和1894年,先後爆發了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中法新約》的簽訂,使法國進一步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户;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更加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阻礙了中國的近代化發展,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馬關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展開了資本輸出的激烈競爭,還在中國強佔“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加深。 [1] 
戊戌變法和義和團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後,由於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開始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以康有為梁啓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以慈禧太后等為代表的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發動政變,使維新變法歸於失敗。這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啓蒙的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同時,它的失敗也説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這一運動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加速了它的滅亡。1900年夏,英、俄、日、法、德、美、意、奧八國聯軍侵略中國。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及比利時、荷蘭、西班牙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標誌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 
辛亥革命和清朝的滅亡
1894年,孫中山創立了中國資產階級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20世紀初,出現了章炳麟鄒容陳天華等著名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傳家,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廣泛傳播,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也相繼建立起來。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標誌着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革命派通過與保皇派的論戰,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進一步傳播,有力地推動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來。
同盟會成立後,革命黨人發動了萍瀏醴起義、廣州黃花崗起義等一系列起義,四川發生了保路運動。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着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既有偉大的歷史功績,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在中國存在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主義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佈了反映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精神的臨時約法。使人民獲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權利,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獲得一定的解放,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也打擊了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的殖民統治,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然而,由於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侷限性,他們不願意同帝國主義完全決裂,也不能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羣眾進行徹底的社會革命,摧毀封建勢力。因此,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沒有根本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1] 
中華民國初期北洋軍閥的統治
1912年3月,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政權建立起來。袁世凱對內鎮壓國民黨,對外出賣國家主權。孫中山號召武力討袁,“二次革命”發生。由於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失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開始復辟帝制的活動。1915年底,護國運動爆發。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不久即死去。
袁世凱死後,中國出現了軍閥割據的局面。1917年7月,軍閥張勳以調停“府院之爭”為名,進北京擁戴溥儀復辟,但復辟醜劇只持續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執政後, 拒絕恢復《臨時約法》和召集國會。為維護共和制度,孫中山倡導了護法運動,但不久也失敗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帝國主義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短暫的發展。 [1] 

中國近代史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

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創立
隨着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反對封建軍閥統治,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成為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提出的口號。新文化運動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後,李大釗熱情宣傳十月革命,在中國第一次舉起了社會主義的大旗,從而使新文化運動有了新的發展。
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的正義要求,把戰敗國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激起中國人民強烈義憤。1919年,五四運動在北京爆發。6月初,運動發展成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羣眾愛國運動,並取得了初步勝利。五四運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開來,成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先進分子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初步結合起來。1920年,共產主義小組在各地相繼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中國共產黨誕生了。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瞭方向。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1922年1月香港海員罷工到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罷工,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次高潮。 [1] 
第一次國共合作和北伐戰爭
1923年的“二七慘案”,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僅僅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是不夠的,只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才可能把中國革命引向勝利。為此,中國共產黨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在廣州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着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國民黨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奠定了基礎。
國民黨“一大”後,全國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運動迅速開展起來。各地工人紛紛罷工,掀起反帝愛國運動的高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五卅運動省港大罷工;廣東、湖南等省的農民運動逐漸發展起來,廣東革命政府還創辦了培養農民運動骨幹的講習所(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1925年2月,廣東革命政府組織武裝力量,對軍閥陳炯明進行第一次東征,並取得勝利。7月,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並將所屬軍隊編為國民革命軍。10月,國民革命軍對陳炯明殘部進行第二次東征。經過兩次東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統一,為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奠定了基礎。
為了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1926年7月初,國民政府誓師北伐。北伐軍勝利進軍,不到半年便打到長江流域。北伐戰爭得到了工農運動的大力支援;北伐戰爭的勝利又推動了工農運動的高漲。1926年10月至1927年3月間,上海工人發動了三次武裝起義,並取得了勝利。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國民黨右派加緊爭奪革命領導權。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7月,汪精衞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這期間,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國民革命失敗。 [1] 
國共十年對峙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1928年,國民政府舉行“北伐”,佔領北京,奉系軍閥張作霖退到關外,在皇姑屯被日本關東軍陰謀炸死。年底,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但國民黨新軍閥間連年混戰給人民帶來極大災難。在國民政府統治下,“四大家族”憑藉國家政權迅速聚斂鉅額財富,成為中國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代表。
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嚇倒,1927年召開“八七”會議,糾正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創建紅軍,開闢農村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建立中華蘇維埃政權,開闢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從1930年12月開始,至1933年4月,蔣介石對革命根據地先後發動了四次“圍剿”。工農紅軍英勇奮戰,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1933年秋,蔣介石對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的影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長征。中國共產黨在長征路上舉行的遵義會議,在極其危急關頭挽救了黨、紅軍和中國革命。紅軍在毛澤東的指揮下,克服千難萬險,取得了長征的勝利。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爆發。中國共產黨認真分析國內國際複雜的形勢,確定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開啓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可能,標誌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1] 
抗日戰爭
1931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瀋陽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挑起侵華戰爭。由於國民黨政府和東北軍政當局奉行“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東北三省全境淪陷。此後,日本侵略者不斷在中國華北、華東等地製造事端,擴張勢力。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關頭,全國各界羣眾掀起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國進入艱難的局部抗戰時期。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侵佔中國華北而蓄意製造了一連串事件,總稱“華北事變”。大批日本關東軍入關,製造事端,挑起衝突,威逼平津。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
1937年7月7日,日軍中國駐屯軍一部製造“盧溝橋事變”,中國軍隊奮起還擊,全國抗日戰爭爆發。8月13日,日軍在上海製造“虹橋機場事變”,蓄意擴大侵華戰爭規模,國民政府被迫對日作戰,“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9月下旬,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佈《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全民族的抗戰開始。
抗戰初期,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組織多次大規模戰役,抗擊日本侵略者,但實行的是一條片面抗戰的路線,喪失了大片國土;中國共產黨實行的是全面抗戰的路線,執行持久抗戰的方針,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開闢敵後戰場,廣泛開展游擊戰爭,與正面戰場互相配合,抗擊日軍侵略,為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38年10月,日軍佔領廣州、武漢後,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者對國民黨實行政治誘降,國民黨內的親日派叛國投敵,親英美派抗戰逐漸消極,製造反共摩擦事件。對此,中國共產黨給予了堅決的回擊和無情的揭露。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的抗日戰爭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裏,為了克服困難,爭取抗戰的勝利,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終於度過了最困難時期。中國的抗戰也得到了世界上熱愛和平與正義人士的援助,中國人民對此也永懷感恩。
1944年,解放區軍民開始局部反攻。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毛澤東發出“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號召,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8月15日,日本政府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代表在美軍“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籤訂無條件投降書。9月9日,中國戰區受降儀式在南京舉行。經過十四年艱苦奮戰,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一道,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 
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爭取國內和平,1945年8月底,毛澤東親赴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但是,在談判期間,國民黨派軍隊向解放區發起進攻,被解放區軍民打退,國共雙方代表簽訂停戰協定。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
1946年夏,國民黨軍隊在美國支持下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
從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軍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軍開始了全國性的反攻。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先後發動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23日解放南京,推翻了國民黨的統治。
1949年1月底,北平宣佈和平解放。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通過了有關國旗、國歌、紀年的決定。會議還決定將以北平為首都,改名北京。 [1] 

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

時間
大事記
1839年
1840年—1842年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851年—1864年
1856年—1860年
1858年
1860年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19世紀60—90年代
1878年
收復新疆
1884年
新疆建立行省
1885年
台灣建立行省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898年
1900年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清政府諭令一律停止科舉考試
1911年
1912年
清帝退位
1913年
1915年
1916年
袁世凱恢復帝制失敗
1919年
1921年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中國共產黨成立
1922年
1923年
1924年
1926年
1927年
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
汪精衞發動反革命政變
國民革命失敗
1928年
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全國
1931年
1932年
1934年—1936年
1935年
1936年
1937年
1938年
台兒莊戰役
1940年
汪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
1941年
1941年底至1942年初
1945年
日本宣佈投降
1946年
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戰爭開始
1947年
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
中國共產黨頒佈《中國土地法大綱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1949年4月
渡江戰役,國民黨的反動統治覆滅
1949年9月
資料來源: [1]  [3-4] 
參考資料
  • 1.    近代史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4-02-06]
  • 2.    中國歷史紀年簡表歷史概況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4-03-05]
  • 3.    教育部組織編寫,齊世榮總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134-136
  • 4.    教育部組織編寫,齊世榮總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10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