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是《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框架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全球性自然遗产保护项目,旨在识别和保护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自然区域 [1-4]。中国自1985年加入公约以来,已有14项自然遗产被列入名录,包括黄龙风景名胜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等代表性项目。截至2021年7月,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居全球首位 [2]。
- 设立时间
- 1972年(公约通过)
- 管理机构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中国首项
- 黄龙风景名胜区(1992年)
- 最新项目
-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2020年)
- 总项目数
- 14项(截至2021年) [2]
- 公约状态
- 全球193个缔约国。《生态学名词》第一版公布于2006年。 [1]
定义与背景
播报编辑
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设立,评选标准包括地质演化、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等自然价值,入选项目需具备"突出普遍价值" [1]。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
播报编辑
截至2021年7月,中国拥有14项自然遗产,覆盖面积达6.8万平方公里,涵盖喀斯特、丹霞地貌、高原湿地等多种类型 [2]。代表性项目包括:
- 1.九寨沟风景名胜区(1992年入选)
- 2.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2003年入选)
- 3.青海可可西里(2017年入选)
- 4.梵净山(2018年入选)
2006年重要事件
播报编辑
在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两项遗产被列入名录:
-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在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3]
- 中国南方喀斯特:由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和重庆武隆三地组成,展现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演化过程 [4]
保护与成就
播报编辑
中国通过立法、生态修复和社区参与,实现了自然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1年,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5处,居世界第一,其中自然遗产数量为14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