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個蘋果

(志願軍英雄故事)

鎖定
《一個蘋果》是抗美援朝志願者張計發所寫的一篇散文,文章記敍了在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裏,儘管乾渴得很厲害,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故事。文章內容淺顯,感情真摯。該文章後被選用為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課文,以及被改編為電影《上甘嶺》,於1956年12月1日上映。
作品名稱
一個蘋果
作    者
張計發
文學體裁
散文
字    數
1219
首版時間
1961年03月

一個蘋果作品原文

實體課文 實體課文
黃昏時候,五連派來的一個火線運輸員閃進了我們的防炮洞。他頂多不過二十歲,長得矮矮的,瘦瘦的。卸完了身上揹着的彈藥,他隨手遞給我一個蘋果:“連長,給您!”防炮洞只有三米長,兩米寬。藉着洞口的亮光,我看到他滿身塵土,褲子撕了好幾道口子,腳脖子上還劃破了好幾處,血跡斑斑。顯然,一路上他是爬過來的,通過敵人的炮火封鎖可不是輕易的事。我看着他那流着汗水的臉,驚訝地問:“哪兒來的蘋果呀?”
“半路上撿到的。連長,你嗓子啞了,吃了潤潤喉嚨吧!”
説實在的,自從24日我連出擊開始,只有前天晚上營長給了我一塊兩寸長的蘿蔔,我已經幾天沒喝過一口水,喉嚨早就幹得煙熏火燎似的。不用説,戰士們一定也渴得受不住了。但是我想,運輸員這些天在火線上跑來跑去,比我們更艱苦,就對他説:“你太辛苦了,還是你吃了吧。”
“不,我在路上可以喝涼水。”他非常固執,説什麼也不肯吃。其實誰都知道,通往後方的三里路之內,是一滴水也找不着的。
我望着這個擦得很乾淨的蘋果,它青裏透紅,散發出誘人的香味。這會兒,不用説一個,就是十個二十個,我也能一口氣吃完。
“給誰吃呢?”我拿着蘋果翻來覆去地想。這時候,我身旁的步話機員小李正用沙啞的聲音向上級報告戰鬥情況。這個愛説愛唱的小夥子白天黑夜都守在步話機旁,這些天一直沒有休息。他的嘴唇乾得裂了好幾道口子,臉上掛滿灰塵,深陷在黑色眼眶裏的兩隻眼睛佈滿了血絲。
“小李,這個蘋果你吃了吧,好潤潤喉嚨。”我把蘋果給了他。
小李出神地看着我,回頭看了看另外幾個人,又看了看躺着的傷員小藍。他接過蘋果,轉手給了小藍。
小藍是通訊員,在一次執行任務時被炮彈打斷了右腿。他安靜地躺着,很少聽到他呻吟。他的臉黑黃黑黃的,嘴唇乾得發紫。小藍拿起蘋果,張開嘴正要吃,突然向周圍望了望,立刻把嘴閉住了。他發現,原來只有一個蘋果。
“連長,您幾天沒喝水了。您吃吧,吃了好指揮我們打仗。”小藍把蘋果遞給了我。
等到發起衝鋒的時候,沒有號聲可不成呀!我把蘋果遞給了司號員。司號員説什麼也不肯吃,轉手遞給了身旁的衞生員,衞生員又把它遞給了自己日夜照顧的傷員小藍。蘋果轉了個圈兒,最後又回到我手裏。
再這樣傳下去是沒有用的。我知道:在這樣艱苦的時候,我不吃,他們是決不肯吃的。於是我決定,防炮洞的八個人一起來分吃這個蘋果。
吃蘋果也要作一番動員。我説:“同志們,我們能夠趕走敵人,奪回陣地,難道我們就不能吃掉這個蘋果嗎?來,一人吃一口!”説完,我先咬了一口,把蘋果傳給步話機員小李。小李放到嘴邊,咬了一小口,交給身旁的小胡。小胡咬了一口,傳給了小張。這樣一個挨一個地傳下去,轉了一圈,蘋果還剩下大半個。
“誰沒有吃?”我問。可是誰也不回答。
我剛想命令大家認真地把蘋果吃了,忽然覺得防炮洞裏格外沉靜。我看見步話機員小李的面頰上閃動着晶瑩的淚珠,再看看周圍,別的同志也都在擦眼睛。一瞬間,我的喉嚨被心中激起的強烈感情堵住了。在這戰火紛飛的夜晚,我被這種戰友間的關懷激動着,迸出了幸福的驕傲的淚花。 [1] 

一個蘋果創作背景

一個蘋果故事背景

1952年冬,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金城以北的上甘嶺陣地上,粉碎了美軍對這個陣地的大規模進攻,取得了殲滅兩萬五千人的勝利。
在這次戰役中,美軍為了攻佔中國人民志願軍在上甘嶺前沿兩個扼守的陣地,在43天的戰鬥中,出動了大批兵力,向這個總面積只有3.7平方公里的山頭上,傾瀉了290萬發炮彈和5000多枚炸彈。山頭被削低了2米,岩石被炸成一米多厚的粉末。但是,美軍最後還是失敗了。在這次戰鬥中,中國志願軍指戰員在給予美軍嚴重殺傷之後,轉入坑道作戰,在非常艱苦的情況下,不僅守住了坑道陣地,並且經常向美軍發起反擊,大量地殺傷美軍。戰鬥中湧現出許多的英雄事蹟。《一個蘋果》寫的就是這次戰鬥中的一個動人的故事。 [2] 

一個蘋果寫作背景

上甘嶺戰役時,黃繼光生前所在部隊(中國人民志願軍45師)的宣傳科副科長,被派到前方指揮所,負責戰場的宣傳鼓動工作。他們每天都要編快報、出捷報,宣揚英雄、鼓舞士氣。在宣揚的英雄事蹟中,除了黃繼光、邱少雲、孫佔元易才學、陳治國、龍世昌等等英雄壯舉外,還包括這個“看似尋常最奇崛”的“一個蘋果”。135團7連長張計發接到運輸員帶來的一個蘋果的時候他們八個人傳來傳去誰都捨不得吃一口,15軍政治部保衞科偵察隊長寧煥星到坑道里採訪張計發聆聽了他的口述後寫下一篇報告, 張計發也把這個故事寫了下來。

一個蘋果人物形象

連長
連長是一位體貼愛護戰士的好首長。他雖然七天沒喝水,喉嚨冒火了,但還是把唯一的蘋果分給了戰士們吃。
火線運輸員
矮小年輕的火線運輸員是一位自覺地尊敬和熱愛首長的好戰士。在敵人炮火下執行任務時,好不容易拾到一個蘋果,可是他沒有吃,他首先想到了自己的連長,覺得幾天來連長的嗓子都啞了,應該把這一個蘋果送給他吃,而且“用心”的把蘋果“擦得很乾淨”,剛進防空洞,卸完身上揹着的彈藥便把蘋果遞給連長。
通訊員小藍
傷病員小藍是一位愛護和關懷戰友、忠誠於革命事業的戰士。為了祖國,他被敵人的炮彈打斷了右腿,躺在防炮洞裏,當發現只有一個蘋果時,堅決不吃留給其他人,在艱苦的戰鬥環境下,為了讓的同志能吃到蘋果,自己寧願受痛忍渴。 [3] 

一個蘋果作品賞析

一個蘋果主要思想

《一個蘋果》的傳遞 《一個蘋果》的傳遞
《一個蘋果》記敍了在抗美援朝的一次戰鬥中,八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裏,整整七天沒有喝到一口水卻互相推讓一個蘋果的故事。作者在短短的一千多字的文章裏,通過了幾個小小的鏡失,反映了偉大的、激烈的上甘嶺戰鬥,真實而又生動地描寫了戰士們處在危難關頭仍為他人着想、關愛他人勝於關愛自己的優秀思想品質,歌頌了戰友間真摯的階級友愛情。志願者們傳遞的不僅是一個蘋果,更是一種情誼,一種關心別人勝於自己的精神。 [2] 
作品中的“我”,就是作者張計發本人。張計發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實際參加者,也是一個蘋果事件的親身經歷者,因此他寫得真實、親切而動人,這正如郭沫若説的: “這些真人的可歌可泣,真事的驚心動魄,比世界上任何民族的偉大作家所能創造出來的英雄人物和傳奇故事還要超越,出人意外。” [2] 

一個蘋果寫作手法

《一個蘋果》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也是一篇其實的、激動人心的英雄詩篇。文章按着故事發生的經過,逐步敍寫,從運輸員拾到蘋果,到戰士們分吃蘋果,最後大家感動得流下眼淚,一件一件,寫得井然有序。全文貫穿着一條“階級友愛”的紅線,以一個蘋果的轉移為“明線”,以戰友間的情感加深為暗線。題材的取捨、景物的描寫、人物內心活動的刻劃,都密切地圍繞着這一條紅線而展開,重點突出,中心明確,從開頭到結尾,結構緊密。
語言簡練生動
該文的語言非常簡練、生動,充分地表達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如文章的第一句:“連長,給!一個蘋果,”筒潔有力,寫出火線運輸員對連長的敬愛的心情。又如:“李新民放到嘴邊只輕輕咬了一口,就交給身邊的胡學才”,“輕輕”之中,表現了深厚的友誼。再如,“它(蘋果)青裏透紅,發出了誘人的香味”,很平常、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表現了很多的內容,它不僅寫出了蘋果的顏色、味道,而且還寫出了人物的心裏。 [2] 
文章詳略得當
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寫作目的,把精心選擇的材料作了妥當的詳寫略寫安排。把那些最能表現同志戰友間深厚的階級友愛之情的材料寫得具體詳細,如對火線運輸員的具體描寫,對通訊員小藍傷勢的描寫,對步話員小李工作性質情況和他外貌的描寫,都説明這些同志多麼需要一個蘋果,而他們都把這一個蘋果又轉讓給其他人,表現了戰友間的互相關懷。尤其是對小藍吃蘋果、讓蘋果動作、神情的具體描寫,把藴含於其中的深厚的階級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4] 
內容以小見大
文章在體裁上具有以小見大的特點,小小的一個蘋果折射出志願軍戰士團結友愛的精神,反映出人民軍隊勝利的根本原因。志願者戰士們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從事的鬥爭的意義的,他們為了朝鮮人民的自由和獨立,為了祖國的安全,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所以,指導他們行動的原則只有一個,那就是一切都是為了擊敗敵人的侵略,取得抗美援朝鬥爭的勝利。所以,連長在動員戰士們吃蘋果時這樣説:“同志們,我們能夠趕走敵人,奪回陣地,難道我們就不能吃掉這個蘋果嗎”,在當時也只有這樣動員才能使戰士們來吃這一個蘋果。又如連長對小李説:“小李,這個蘋果你吃了吧,好潤潤喉嚨”,傷病員小藍要連長吃蘋果時説:“吃了好指揮咱們打仗”。 [2] 
最後一段的抒情像是一首詩:詩中所寫的則是戰士們崇高的階級感情。每一個戰士的思想,像無數條小溪慢慢在這兒匯合,匯合成一股集體的思想感情的洪流。階級的友愛,在沉靜的空氣中放射着光芒。大家都被戰友間真摯的情誼感動得説不出話了,靜靜地流下了幸福和驕傲的眼淚,為有這樣關心他人比自己還重的戰友而驕傲,為生活戰鬥在這樣團結友愛的集體中感到幸福。所有這一切,都是通過“我”寫出來的。所以作者可以很自由地敍述故事,抒發感情,由於“我”對戰士們的思想感情瞭解得深,因此才能寫的如此的真實感人。 [2] 

一個蘋果作品點評

《一個蘋果》展現了人民子弟兵之間真摯的互相關愛的情誼。(中國網評) [5] 
在《一個蘋果》中,張老深情回憶了上甘嶺戰役一幕幕真實的戰鬥場景,對於青年官兵來講,這是彌足珍貴的傳統教育素材。(解放軍報評) [6] 

一個蘋果作者簡介

張計發 張計發
張計發,1926年出生於河北省贊皇縣,1942年參加抗日先鋒隊,1945年正式加入八路軍。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抗美援朝戰爭,張計發一共打了10年仗,負過8次傷,榮立特等功四次、一等功兩次。
1966年因病離休後,張計發主動把關心教育下一代當作自己的神聖職責。他戰勝病魔,足跡遍佈湖北、安徽、河南、江蘇、河北、廣東等地,深入到學校、工廠、部隊,先後作了上千場革命傳統報告,聽者達百萬人次。每到一地,他講的不是自己,而是上甘嶺戰役中犧牲的戰友,以及戰爭年代用鮮血澆鑄成的戰友情。 [7-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