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良民證

鎖定
“良民證”是日軍侵華期間,為避免社會流民、所謂匪盜及抗戰人士等對日軍活動的破壞、干擾,確保佔領區的安全,並用於表示佔領區人民對“大日本帝國”效忠的一種身份證明證件,也稱“身分(份)證明書”,15歲以上的人均需領取。良民證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百姓的一種居民身份管理。
抗戰勝利後,“良民證”被中國民眾看成了恥辱的證明,大部分都被銷燬了,民間極少留存。 [1] 
概述圖為1939年10月山西省曲沃縣的良民證,持證人為當地農民宋東元。 [2] 
中文名
良民證
性    質
證件
時    期
抗日戰爭
用    途
居民身份管理

良民證歷史沿革

日軍侵入中國後在各地都採取了強行發放“良民證”的政策,各地發放的“良民證”也大同小異。有的蓋有日偽特務機關、警察所等機構的章。有的地區“良民證”不僅有持證人的大頭像、姓名,甚至還有大拇指印。
抗戰勝利後,“良民證”被中國民眾看成了恥辱的證明,大部分都被銷燬了,民間極少留存。 [1] 

良民證相關記載

據太原市檔案局館編《民族危機》記載:
“為確保佔領區的安全,日軍在太原市內,進行户口大清查,換髮居民證,並讓居民佩帶良民證。只有持有良民證的以工和居民才可以出入城門。” [3] 
據江門市新會區檔案館藏載《四邑民國日報》1941年1月21日,第二版:
“檢查良民證不符,十餘人慘被斬首(1941年1月21日)” [4] 
參考資料
  • 1.    侵瓊日軍的日語“教育”  .海南省政府[引用日期2020-07-07]
  • 2.    張憲文主編,日本侵華圖志 第24卷 生態破壞與社會控制,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05,第273頁
  • 3.    太原市檔案局館編,民族危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6.03,第135頁
  • 4.    周曉文,陳嵐,羅會明主編,珠海·中山·江門館藏抗戰史料選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08,第1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