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彼岸”摩崖石刻

鎖定
“彼岸”摩崖石刻位於武漢市新洲舊街大河衝林場刀樓寨山下。“彼岸”摩崖石刻處舊街大和衝北山腰石壁上。石刻東面500米處為“藏經如來塔”,臨近東河。刻於清代康熙年間,傳為康熙皇帝御書,字跡較清晰。“彼岸”二字系隸書陽刻,字徑0.4米見方,意為“以此為界”。 [3] 
中文名
“彼岸”摩崖石刻
地    址
武漢市新洲舊街大河衝林場刀樓寨山下

目錄

“彼岸”摩崖石刻簡介

位於武漢市新洲舊街大河衝林場刀樓寨山下。“彼岸”二字為林場一面山壁上的石刻,顏體,每字1尺見方,相傳為清康熙年間德雲寺第一代住持林雲和尚肉指所書,至今保存完整。“彼岸”仍佛家偈語,意為“佛教勝地”。石刻周圍三面環山,一面臨谷,附近有德雲觀、鳳凰塔、黃金塔等歷時300多年的名勝古蹟,和佔地面積500畝的林場。德雲觀前有兩棵300多年的桂花樹,高約15米,樹身粗壯,枝葉相連,每到花開時節,黃花如雲,十里飄香。 [1] 

“彼岸”摩崖石刻遺蹟來歷

道觀河山脈的南邊,有一座風光秀麗,自然景色美好的大山,山上松柏覆蓋,雲蒸霧繞,四季氣温適宜,冬暖夏涼,且山勢高聳,與眾山峯連嶺附,是一個尋幽探勝的好去處。
在這座山上,有一座歷史悠久,傳説生動的寺廟,叫得雲寺。得雲寺的來歷,還得從"彼岸"兩字説起。這是一座有着兩座駝峯的大山。在山的兩峯之間,形成一條峽谷,吟泉曲曲幽幽,掩於深谷疊翠之間。在峽谷北面的山石上,刻有斗大的彼岸兩字,傳説,是兩千多年前仙人的遺蹟,古時,人們將這條峽谷稱為大襟衝,現在稱為大河衝。
那時候,以峽谷相隔,南邊的山頭是胡家的,北邊的山頭是王家的,由於兩座山頭相鄰較近,每逢打柴,放牛,或是拓荒種樹,兩家總是因為地盤發生爭執和械鬥,鬧的雞犬的寧,常有村民傷亡。
一天,胡姓的村民們親自看見有一個老和尚穿着袈裟,拿着一把破扇子,走出村莊,徑直撥開被荊棘掩蓋着的小路,向深山中走去。
開始眾人尚未在意,但過了數次之後,還沒有看到這個老和尚下山,眾人想起山中常有虎豹出沒,而這個和尚生死未卜,不禁都擔心起來,族長是一位仁慈的老人,他立即召集村中的青壯年,拿上大刀,鋼叉,就進深山中去尋找,眾人一邊呼喊,一邊四下張望,來到一棵大樹下,只見和尚正在閉目打坐,看其神態安然,絲毫沒有受到一點損傷,眾人懸着的心才安定下來。
和尚看見村人都來了,就站了起來,雙手合十,口中念着阿彌陀佛,向大家化起緣來,要求大家行善和施捨。
村人問他,是要錢用嗎?和尚搖搖頭,問是要飯吃嗎?和尚也搖搖頭,眾人覺得奇怪,和尚這才説明,是要一塊土地,用來修一座廟宇,村人聽説要修廟,都竭力支持,但不知道要修多大一座廟,需要多大一塊土地。
和尚解下袈裟,託在手上説:只要袈裟這麼大一塊就夠了。眾人以為和尚説的是瘋話,不禁都哈哈大笑起來,看着眾人不解的樣子,和尚也未做解釋,他雙手一抖,袈裟就飄了起來,隨風鋪展,越展越大,將整個大山都鋪蓋住了。
眾人一看,大吃一驚,知道遇上了神仙,都一齊跪下磕頭説:老神仙,您要的土地我們都願意給,但對面的山頭是王家的,我們不能作主。
只見老神仙騰空躍起,飛到對面峽谷的山壁,以手為筆,寫下了斗大的彼岸兩字,然後用手一抖,將袈裟的一角從對面的山峯招了過來。
傳説這個老和尚就是靈隱寺的濟公和尚,他得到這個山頭之後,四處化緣,很快就修了一座大寺,隨着年代久遠,大寺逐漸被毀,現在只有小廟一座,在寺廟的周圍,還存有兩棵千年的大樹,隨風送爽,香飄百里,在進山入口處的山石上,還保留着一棵鎖口松,樹幹粗壯,枝繁葉茂。
那彼岸二字,千年未湮滅,它一來象徵着這兩座山頭的分界處,二來是濟公活佛現身説法,告戒世人以誠修心,以心修佛,而同登西天極樂世界。
而那胡王兩姓,自此之後,世世代代都勤修佛事,常貢香火,絕無再為山頭爭鬥之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