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嶺南盆景藝術

鎖定
“嶺南盆景藝術”是中國盆景藝術五大流派之一。廣州市荔灣區是“嶺南盆景藝術”的發祥地之一。荔灣的花埭(地)被譽為“嶺南第一花鄉”,種花有1000多年曆史,康有為留下了“千年花埭花猶盛”的詩句。明代以前,花埭地已廣為栽培樹樁盆景栽培,歷史悠久。明末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載:“九里香,木本。葉細如黃楊,花成,色白,有香甚濃。廣人多以最小者製為古樹,樹幹拳曲,作盤盂之玩。有數百年者,予詩‘風俗家家九里香’。”清《番禺縣續志》記載:“花埭(地)諸園林皆以賣花為業,多裝設盆景。” [1] 
中文名
嶺南盆景藝術
定    義
中國盆景藝術五大流派之一

目錄

嶺南盆景藝術引用示例

歷史淵源
明清時期,花埭(地)選用製作古樹盆景的植物主要有羅漢松、榆、九里香、柏、水松等。當時的盆景的製作方法比較呆板,以傳統的鐵絲扎作手法為主,稍加修剪造型。樹幹必呈“之”字型。主幹有幾個彎曲,部位之間強調要有一定的尺寸,樹型為“田螺頭”、“寶鴨頭”。盆景古樹的另一種類型是用鐵線綁紮成福、祿、壽、禧等字形,或鳥獸狀,表示吉慶和祝福。當時,每逢神誕社廟,鄉民把古樹盆景放在鬥花局顯要的位置展覽評比,勝者可得到燒酒、燒豬和利是錢等獎賞。因此當地花農和古樹藝人爭相興建自己的盆景園並積極送展,促進了當地盆景生產的發展和盆景藝術的探求。
上世紀二十年代,花地的盆景藝術出現變革趨勢,當地花農和盆景藝人開始選用在山野採集的形態各異的樹胚,根據不同的自然生態取勢造型,創作出形似自然樹木的新式樹椿盆景。通過借鑑嶺南畫派的藝術創新精神,突出師法自然,融情入景的表現方式,形成“嶺南盆景藝術”特有的藝術風格。嶺南盆景藝術以樹樁為主要素材,依據自然樹理,因材造型,着重於剪截造型的功夫,形成源於自然,高於自然的集形、神、意、韻於一身的藝術風格和“大樹縮影”的特色。具體的裝飾手法有雕鑿法、挑皮法、打皮法、打木砧法、帶枝法、丁字枝嫁接法、直接嫁接法、頭根氣根嫁接法等。
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廣州挑選了荔灣四盆嶺南盆景精品贈與埃塞俄比亞國王塞拉西。目前,作為“花卉之鄉、盆景之地”的荔灣區分佈了眾多的盆景培植基地,發展勢頭蓬勃,“嶺南盆景藝術”人才濟濟,創作力量不斷壯大,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