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鎖定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它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過分誇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等錯誤大肆氾濫,工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生活發生嚴重困難。
中文名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外文名
great leap forward and movement to form rural people's communes
時間段
1958年—1960年
開始標誌
中國共產黨八屆八中全會的召開
具體表現
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
1958年5月,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會議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認真貫徹執行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爭取在15年,或者在更短的時間內,在主要工業產品產量方面趕超英國和提前5年完成全國農業發展綱要的目標。毛澤東強調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發揚敢想敢説敢做的創造精神。會後,在全國各條戰線上,迅速掀起“大躍進”高潮。
8月17日至30日,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開擴大會議,討論1959年的國民經濟計劃,並確定了一批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宣佈1958年要生產鋼1070萬噸,即比上年鋼產量翻一番。會議還討論和通過《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決定在全國農村普遍建立人民公社。會後,在全國很快形成全民鍊鋼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高潮。運動中,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傾錯誤嚴重氾濫。
“大躍進”違背客觀規律,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人民公社化運動給農業發展帶來消極後果,極大地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1959年至1961年我國糧食供給嚴重困難。
1958年在“大躍進”運動浪潮中,黨和國家的主要領導人在加快生產力方面躍進的同時,開始謀求生產關係方面的躍進,認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於是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因此,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大躍進”運動的產物,是“大躍進”運動深入發展的結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