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烏飯節

(三月初三畲族烏飯節)

鎖定
烏飯節指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的畲族烏飯節。指新寧縣苗、瑤、侗族人民為紀念或悼念自己的祖先,把每年農曆四月八日稱為“烏飯節”。
中文名
烏飯節
節日時間
農曆四月初八
流行地區
浙江、江蘇、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等地
節日飲食
烏米飯

烏飯節畲族節

畲族百姓歡度“烏飯節”,家家都做烏米飯,全家共餐,饋贈親友。同時還聚集一起盤歌、跳舞,紀念這一節日。連江縣小滄民族自治鄉畲族百姓也過烏飯節,這一天山村熱鬧非凡。烏米飯是畲族人用山上的一種叫烏稔樹野生植物,取葉煮湯,然後將糯米泡在湯裏數小時撈起,放在木裏蒸熟而成。這種烏米飯色澤藍綠烏黑,並帶油光,吃到嘴裏香軟可口。由於烏稔有防腐、開脾作用,將烏米飯用苧麻袋裝起來,掛於通風陰涼處,數日不餿。如果再加上豬油熟炒,更加味美可口。因此有“一家蒸十家香”之説。
受畲民影響,浙西南山區衢州麗水等局部地區也有吃烏飯習俗,而時間則通常是在每年農曆的四月初八!

烏飯節來歷

烏飯節來歷一

説起烏飯節,人們便會想起目連救母的傳統民間故事。目連的母親因故被閻王打入十八層地獄。出於對母親的孝敬,叩求到地藏王所賜能打開地獄之門的如意杖,給母親送飯。目連每次送給母親的白米飯,都被看守地獄的惡鬼搶去吃了,母親經常捱餓。為了不讓母親餓肚子,目連翻山越嶺,遍嘗百草,發現—種汁液發烏的樹葉,清香生津,提神開胃,因其煮成的糯米飯,雖然顏色發黑,卻十分可口。目連煮成烏飯,送往獄中,惡鬼見飯烏黑,不敢吃,只好給目連的母親吃。從此,目連的母親就不再餓肚子了。目連為使母親擺脱地獄之苦,一心向佛,苦心修練,終於感動了佛祖,使母親得以復活。目連終於和母親重新團聚。千百年來,人們一直被目連救母親的孝心和事蹟所感動。也出於對各家逝去的親人不受飢餓折磨之苦的美好心願,便在目連第一次為母送飯的農曆四月初八《也是佛誕日)煮吃烏飯。這種習俗至今在當塗縣部分鄉村仍有沿襲。

烏飯節來歷二

烏飯節 烏飯節
傳説是唐朝時,畲族英雄雷萬興領導畲軍反抗官府,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大山裏,失去外援,糧草斷絕,畲家軍只得在大山裏尋找食物。時值深秋,山裏大部分樹木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樹的野生植物,葉雖落了,枝條上卻掛着串串象珍珠一樣的甜果,大家採來一把帶回營地,雷萬興也嚐了嚐,感到香甜可口,於是傳令大量採集野果充飢,軍糧解決了,抗擊官軍取得了勝利。
烏飯節 烏飯節
過後有一年三月初三,雷萬興突然憶起大山裏食過的甜果,便又想吃烏稔果,可是這時正是春天,烏稔樹剛剛抽出綠葉,那有甜果呢?鄉民只好採下烏稔樹葉子加工後和着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也呈現出同烏稔果一樣的藍黑色,香味很濃,雷萬興吃了,食慾大增,異常高興,下令畲軍每年這一天都煮烏米飯。
畲民們為了紀念雷萬興率領畲軍反抗官兵的勝利,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家家都做烏米飯,流傳至今便成為畲族的一個節日,現今的“烏飯節”除了保留原有的習俗外,還載歌載舞,更加熱鬧非凡了。

烏飯節來歷三

關於“烏米飯”的來歷有不同的説法,最為人信服的説法是:戰國時期,孫臏龐涓陷害,被關進豬舍。為瞞過龐涓爪牙的監視,老獄卒用烏飯樹葉煮糯米,捏成一個個呈烏褐色的極像豬糞的飯糰子,偷偷送給孫臏吃。孫臏吃了這種飯糰,不但活了下來,而且身體更加強壯了,並終於逃出了監獄,報了仇。因為孫臏第一次吃烏米飯正值立夏那天,所以杭州一帶流傳着立夏吃烏米飯的習俗。

烏飯節四族節日

在這一天,《雅》一書中曾提到唐家家户户都要做烏飯和吃烏飯粑粑。這種風俗,由來已久,遠在唐代就流行。明朝鄺露赤詩有關瑤民吃“青飯精”的記載:“瑤人社日,以南天竺染飯,竟相遣送,名日‘青飯精’。杜詩:豈無青精飯,令我顏色好。”這裏所謂“青飯精”,實際上就是烏飯。
新寧縣的“烏飯節”起源非常古老。傳説在很古的年代,瑤家母親在高山峻嶺開荒,姑娘木蓮每天為母親送飯。她把最好的稻米煮給母親吃,把最佳的苡米煮給母親嘗。為了不讓自己的飯和別人的飯弄錯,就在煮飯時摻進一種烏飯草,飯就變了紫黑色的了。瑤家後代為表彰木蓮崇敬長輩的事蹟,將農曆四月初八定為“烏飯節”。這天瑤山各家各户掐了烏飯草、嫩杉尖等草葉,或3種,或5種,或7種,浸成烏汁作飯。這烏飯要讓長輩先嚐,然後一家大小同吃。據説吃了這種烏飯,夏天不會生痧、癤子及其他腫毒。他們還在“烏飯節”這天,用糯米作粑粑,將粑粑捍成鳥、蛇、鼠等動物形狀,蒸熟後活靈活現,小孩們最愛吃。據説這樣做了,鳥、蛇、鼠等動物就不敢咬啄田裏的禾穗,可以預祝全年豐收。

烏飯節南京烏飯

它是用南天燭(即青精樹)莖葉搗爛後浸泡糯米,再晾乾蒸煮而成。古人做時要“九浸九蒸九曬”,米粒緊縮,碧如堅珠。每天煮食一碗,能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被譽為“仙家服食”。
過去南京人在這一天都要趕廟會,看浴佛,祈平安。每處廟會都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烏飯節保健美食

烏飯節傳統

在我國長江流域的不少農村 ,每逢春末夏初 ,或農曆四月初八 ,有吃烏飯的習俗。煮熟的烏飯米粒晶瑩圓潤 ,黑中帶藍 ,口味清香鮮糯 ,而具保健功能 ,早就為人們喜愛和讚歎。烏飯又名青精飯 ,唐朝杜甫詩讚道 :“豈無青精飯 ,令我顏色好。”
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介紹了烏飯的製法 :“按《本草》 :‘南燭木 ,今名黑飯草 ,又名旱蓮草 ,即青精也。’採枝葉搗汁 ,浸上好白粳米 ,不拘多少 ,候一二時 ,蒸飯曝幹 ,堅而碧色 ,收貯。如用時 ,先用滾水 ,量以米數 ,煮一滾即成飯矣。”比起唐時的九浸九蒸九曝法要簡便實用得多。
中醫本草則認為烏飯“日進一合不飢 ,堅筋骨 ,益腸胃 ,補骨髓 ,久服變白去老 ,除睡 ,益氣力 ,輕身延年 ,固精雅顏。”可見 ,烏飯的保健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烏飯節現代發展

烏飯是頗有市場潛力的黑色保健食品。據説1991年 ,我國已有一種“青精糯”的方便食品上市 ,大約由於宣傳不夠等原因吧 ,尚未普及。值得食品企業關注、開發。
另有一種烏飯 ,系壯、布衣等民族節日傳統食品 ,流行廣西、貴州等地。其製法為 :用楓香樹葉、樹皮切碎搗爛 ,曬半乾 ,煮水 ,取此汁泡糯米 ,再把糯米蒸熟 ;或將半乾的楓香樹葉煮水 ,用此水放入糯米煮熟 ,即成黑色味香的烏飯。
在我國陝西漢中平原 ,出產一種曾作為貢米的“烏米”。米粒紅黑色 ,熬粥、燒飯皆可 ,燒熟後黑中帶紅 ,顏色誘人 ,特別清香可口 ,而且營養豐富 ,是一種天然的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