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鎖定
《“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是為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文化和旅遊部編制的發展規劃。由文化和旅遊部於2021年5月6日印發。
中文名
“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印發機關
文化和旅遊部   
印發日期
2021年5月6日
發文字號
文旅產業發〔2021〕42號

“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印發信息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印發《“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
文旅產業發〔2021〕42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遊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本部各司局,駐部紀檢監察組,各直屬單位,國家文物局:
為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我部編制了《“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現印發給你們。《“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是指導文化和旅遊系統“十四五”文化產業工作的專項規劃,請各地區、各單位高度重視規劃實施,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特此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
2021年5月6日
附件: 1. “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pdf [2] 
“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目 錄
序 言
第一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三節 發展目標
第二章 推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第一節 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第二節 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
第三節 加強文化科技創新和應用
第四節 構建創新發展生態體系
第三章 促進供需兩端結構優化升級
第一節 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
第二節 暢通文化產品傳播流通
第三節 釋放文化消費潛力
第四節 改善文化消費環境
第四章 優化文化產業空間佈局
第一節 推動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
第二節 促進文化產業融入新型城鎮化建設
第三節 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第五章 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
第一節 發展文化和旅遊融合重點業態
第二節 打造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載體
第三節 推動文化產業與其他相關領域融合
第六章 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第一節 發展壯大各類文化市場主體
第二節 構建完善文化企業服務體系
第三節 規範發展文化產業園區基地
第七章 培育文化產業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
第一節 構建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新格局
第二節 增強對外文化貿易綜合競爭力
第三節 創新文化產業國際合作支撐體系
第八章 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
第一節 完善支持政策體系
第二節 推動服務機制創新
第三節 引導擴大有效投資
第九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落實經濟政策
第二節 強化法治保障
第三節 加強人才培養
第四節 規範市場秩序
第五節 抓好組織實施
為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國家“十四五”文化改革發展規劃以及《“十四五”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加快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編制本規劃。
序 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謀劃“十四五”時期發展,要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多樣化、高品位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礎,也是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必然要求。“十三五”期間,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大力推動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文化產業繁榮發展,2015 年至2019 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2.7 萬億元增長到超過4.4 萬億元,年均增速接近13%,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3.95%上升到4.5%,文化產業在促進國民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經濟長期向好,市場空間廣闊,隨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構建,鄉村振興、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文化產業將深度融入國民經濟體系,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將不斷催生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為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強勁動力。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對精神文化產品供給提出更高要求,文化產業將成為增強人民羣眾獲得感、幸福感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複雜,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也給文化產業發展帶來了風險和挑戰。文化產業自身發展的質量效益還不夠高,產業結構還需優化,城鄉區域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不夠深入,文化企業整體實力偏弱,創新創意能力和國際競爭力還不強,文化經濟政策有待完善落實。
綜合判斷,“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認識和把握髮展規律,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改革創新、奮發有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不斷開創新局面、邁上新台階。
第一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催生新發展動能,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創新鏈效能,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節 基本原則
1.堅持正確導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既遵循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規律,又體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確保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生產導向,不斷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更好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3.堅持創新驅動。堅持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全面推進文化產業內容形式、載體渠道、業態模式等創新,適應高新技術發展趨勢,推進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以創新激發動力、增強活力、釋放潛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鏈條優化、價值拓展,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4.堅持融合發展。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推進“文化+”戰略,堅持以文化賦能發展,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促進文化產業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文化活力。
5.堅持系統觀念。圍繞落實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堅持全國一盤棋,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特點規律和資源要素條件,統籌區域城鄉文化產業發展,正確處理發展與安全、政府與市場、事業與產業、供給與需求、國內與國際等重要關係,加強戰略謀劃、整體推進,促進形成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
第三節 發展目標
到 2025 年,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更加健全,文化產業結構佈局不斷優化,文化供給質量明顯提升,文化消費更加活躍,文化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進一步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顯著提升,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新型文化業態更加豐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特徵更加明顯,產業鏈條和創新發展生態更加完善,文化產業與相關領域融合更加深入,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
——供給體系質量明顯提升,推出一批適應人民羣眾文化消費需求的精品力作,文化產品和服務內涵品質、創意水平持續提升,推出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品牌,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更加活躍。
——產業佈局更趨合理,區域分工協作體系更加完善,協調發展機制逐步健全,建設一批具有顯著示範效應和帶動作用的文化產業功能區、文化產業中心城市、區域文化產業帶,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發展環境更加優化,文化市場主體規模持續擴大,結構更加合理,競爭力顯著提升,文化市場環境更加健康有序,文化經濟政策體系更加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更加健全,文化產業人才大量湧現,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進一步激發。
展望 2035 年,我國將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將大幅躍升,文化產業發展質量效益、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水平將邁上新的台階,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將達到新的高度。
第二章 推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堅持以創新驅動文化產業發展,落實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促進文化產業“上雲用數賦智”,推進線上線下融合,推動文化產業全面轉型升級,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第一節 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
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深度應用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超高清、物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推動數字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培育壯大線上演播、數字創意、數字藝術、數字娛樂、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文化業態。充分運用數字文化產業形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打造更多具有影響力的數字文化品牌。促進數字文化與社交電商、網絡直播、短視頻等在線新經濟結合,支持基於知識傳播、經驗分享的創新平台發展。促進數字文化產業賦能實體經濟。
第二節 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
強化科技在演藝、娛樂、工藝美術、文化會展等傳統文化行業中的應用,推動傳統文化行業轉型升級。促進文化資源數字化轉化和開發利用,推進與數字技術的新形式新要素結合,讓優秀文化資源藉助數字技術“活起來”。繼續實施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加強對傳統工藝的傳承保護和開發創新,全面提高傳統工藝產品的整體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促進戲曲、曲藝、民樂等傳統藝術線上發展,鼓勵文藝院團、文藝工作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利用互聯網平台進行演播。鼓勵傳統文化行業與互聯網平台企業合作,規範推廣流量轉化、體驗付費、服務運營等模式。
第三節 加強文化科技創新和應用
圍繞文化產業發展需求,密切關注信息技術、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前沿領域,強化自主創新,整合優勢資源,加強文化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應用,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撐。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文化科技創新體系,支持設立文化產業領域的文化和旅遊部重點實驗室和技術創新中心。推動文化產業領域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實施一批科技創新重點項目。推動虛擬現實、交互娛樂等領域產品、技術和服務標準研究制定,形成文化產業標準體系。加強手機(移動終端)動漫國際標準和數字藝術顯示國際標準應用推廣。
第四節 構建創新發展生態體系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佈局產業鏈,推動文化產業要素合理集聚,促進創新鏈高效服務產業鏈,實現創新成果快速轉化運用,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抓住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機遇,提升文化裝備水平,加強文化產業數據中心、雲平台等“雲、網、端”通用基礎設施建設。支持文化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服務平台、互聯網創業和交易平台等創新創業載體建設,鼓勵建設創新與創業、孵化與投資、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文化雙創服務平台。
專欄1 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線上演播:構建線上線下融合、演出演播並舉的演藝產業創新發展格局,推動文藝院團、演出場所上線上雲,鼓勵劇場數字化提升,促進文藝院團與互聯網平台合作,培育100 個以上線上演播項目,完善線上演播商業模式,打造舞台藝術線上演播知名品牌,引領全球演藝產業發展變革方向。
沉浸式體驗:支持文化文物單位、景區景點、主題公園、園區街區等運用文化資源開發100 個以上沉浸式體驗項目,豐富體驗內容,提升創意水平,發展沉浸式演藝、沉浸式展覽、沉浸式娛樂體驗等業態,鼓勵沉浸式體驗與城市綜合體、公共空間、旅遊景區等相結合。
數字藝術展示:推動數字技術與藝術創作、傳播、展示更好結合,培育100 個以上數字藝術體驗場景,在重點領域和場景擴大提升數字藝術展示產品應用,開發全息互動投影、無人機表演、夜間光影秀等產品,生動展示中華文化。
第三章 促進供需兩端結構優化升級
圍繞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文化消費需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強需求側管理,以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以需求變化引領供給體系和結構升級,努力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第一節 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
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生產導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突出思想內涵,發揚工匠精神,不斷推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質文化產品。鼓勵和支持文化企事業單位、個人加強內容原創和產品研發,推動戲劇、音樂、舞蹈、美術、動漫、創意設計、工藝美術等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推出更多以互聯網、移動終端等為載體的數字文化產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動創作生產更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滿足現代消費需求的文化創意產品。把傳統文化與時尚元素、中國特色與世界潮流結合起來,努力提供更多適應青年文化消費需求、傳遞向善向上價值觀念、體現中華文化精神的文化產品。支持創作生產適合不同年齡段少年兒童身心發展狀況的文化產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銀髮經濟,鼓勵研究開發適應老年人文化需求的文化產品和消費模式。落實文化品牌戰略,打造一批有代表性、影響力、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品牌。
第二節 暢通文化產品傳播流通
完善文化產品傳播和流通體系,促進文化產品順暢有序流動。鼓勵和支持文化傳播渠道建設,發揮各類文化傳播渠道作用,推動文化產品傳播。鼓勵發展文化電子商務及電子票務、演出院線等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發揮各類信息網絡平台的文化傳播作用,提升文化產品傳播數字化、網絡化水平。發揮各類文化產業展會交易平台作用,鼓勵搭建統一開放的區域性文化產品展示交易平台。
第三節 釋放文化消費潛力
推進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建設,推動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試點城市建設成為示範城市、區域文化和旅遊消費中心城市。發揮示範城市、試點城市引領帶動作用,引導和推動各地創新體制機制、完善政策措施,促進消費潛力持續釋放。鼓勵各地因地制宜舉辦文化消費季、消費月、消費周等多種形式促進消費活動,完善常態化消費促進機制。推進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建設,豐富夜間文化和旅遊產品,優化夜間餐飲、購物、演藝、娛樂等服務,構建多樣化夜間消費場景。發展新型文化消費模式,創新文化消費場景,培育網絡消費、定製消費、體驗消費、智能消費、互動消費等新型消費。發揮線上交流互動、品牌打造、精準營銷等優勢,推動線上線下消費融合互促。
第四節 改善文化消費環境
改造提升現有文化消費場所設施,鼓勵把文化消費嵌入各類消費場所,推進文化消費網點建設。鼓勵建設彙集文創商店、特色書店、劇場、文化娛樂場所、博物館、美術館等的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推動傳統商業綜合體向文體商旅綜合體轉型,支持建設文化內涵豐富的高品位步行街。提高文化消費場所、場景支付便利度,規範發展文化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推廣電子票、雲排隊等網絡消費新方式,提升數字化預約能力,提高文化消費便捷程度。推動各地建立文化消費數據監測體系。
專欄2 優化重點文化行業供給
演藝業:牢固樹立精品意識,突出創作生產質量,加強原創策劃,打造一批精品劇目。支持開發沉浸式、互動式新產品。支持演出院線、演藝聯盟發展。推動演藝技術研發創新和裝備提升。建設演出票務監管服務平台。
娛樂業:推動娛樂業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實施陽光娛樂行動,開發健康向上、技術先進的新型娛樂方式,創新娛樂業態和產品。推動娛樂場所標準化建設和連鎖化、品牌化發展。規範和支持線上K歌、迷你歌詠廳、音樂派對等新型歌舞娛樂業態發展。促進電子競技與遊戲遊藝行業融合發展。鼓勵開發沉浸式娛樂體驗產品。
動漫業:提升動漫產業質量效益,以動漫講好中國故事,生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精神力量。打造一批中國動漫品牌,促進動漫“全產業鏈”和“全年齡段”發展。發展動漫品牌授權和形象營銷,延伸動漫產業鏈和價值鏈。開展中國文化藝術政府獎動漫獎評選。
創意設計業:促進創意設計與現代生產生活和消費需求對接,發揮創意設計對國民經濟相關產業的賦能作用。植根中華文化沃土,將中華美學精神融入創意設計。培育一批專業化、特色化、品牌化創意設計企業。加強青年設計師培養扶持。
數字文化業:推動形成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消費發展、產業鏈上下游和跨行業融合的數字化生產、流通、消費生態體系,不斷擴大優質數字文化產品供給。實施網絡文化精品扶持計劃,提高網絡音樂、網絡動漫、網絡表演、網絡視聽等的原創能力和文化品位。鼓勵優秀文化內容的數字化轉化和開發。鼓勵知識付費、社交電商、分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藝術品業:構建藝術原創與藝術品市場相互促進的藝術品業發展體系,培育一批藝術精深、誠信經營、競爭力強的畫廊。支持多種藝術形式、風格、流派創新發展,挖掘青年藝術家潛力。鼓勵發展藝術衍生品、藝術品授權、藝術品電商。建立規範藝術品交易、投資、鑑定、評估等市場運作平台和管理服務平台,完善藝術品市場監管體系。規範藝術品拍賣市場。
工藝美術業:堅持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相結合,加強傳統工藝美術技藝發掘和保護,推動工藝美術產品特色化、個性化、品牌化發展。增強技術、工藝材料和產品品類等創新能力。探索基於數字化的個性化定製、精準化營銷新型生產經營方式。促進工藝美術與創意設計、旅遊業、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文化會展業:堅持市場化、專業化、品牌化方向,打造一批具有示範和帶動作用的重點產業展會,鼓勵產業特色鮮明、區域特點顯著的文化產業展會發展,推進文化會展業數字化轉型,鼓勵發展雲展覽等新業態。辦好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網絡文化博覽會。依託中國旅遊產業博覽會、中國(武漢)文化旅遊博覽會,推動文化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
文化裝備製造業:適應沉浸體驗、智能交互等趨勢,促進文化裝備技術研發和升級改造,加強標準、內容和技術裝備的協同創新。加快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成像、超高清、可穿戴設備、智能硬件、沉浸式體驗平台等核心技術裝備創新發展。支持文物和藝術品展陳、保護、修復設備產業化。鼓勵研發智能化舞台演藝設備和高端音視頻產品。
專欄3 擴大和引導文化消費
文化和旅遊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達到30個左右,建設60個左右區域文化和旅遊消費中心城市,加強指導支持和動態管理,帶動文化和旅遊消費持續增長。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建設:建設200 個以上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發揮集聚協同和帶動效應,推動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規模持續擴大。
(更多內容請點擊參考鏈接附件閲讀) [1] 

“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內容解讀

2021年5月,文化和旅遊部發布《“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了“十四五”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系統部署指導文化和旅遊系統文化產業工作,描繪文化產業發展藍圖。
《規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出“十四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仍處於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綜合判斷,提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以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催生新發展動能,提升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和創新鏈效能,不斷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規劃》把堅持正確導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堅持融合發展、堅持系統觀念作為基本原則,提出到2025年,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更加健全,文化產業結構佈局不斷優化,文化供給質量明顯提升,文化消費更加活躍,文化產業規模持續壯大,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進一步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效益顯著提升,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並對2035年遠景目標作出展望。
《規劃》從推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促進供需兩端結構優化升級、優化文化產業空間佈局、推動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激發文化市場主體發展活力、培育文化產業國際合作競爭新優勢、深化文化與金融合作等7個方面,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明確了“十四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並通過8個專欄列出44個重點舉措、工程項目,着力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
《規劃》圍繞推進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加強政府宏觀引導和服務為手段,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從落實經濟政策、強化法治保障、加強人才培養、規範市場秩序、抓好組織實施等5個方面,着力完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並要求各地立足地方實際,把握髮展規律,突出地方特色,加強溝通協調,推動建立統籌各方、協調有力的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機制和格局,確保各項任務措施落到實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