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兩彈一星”工程

鎖定
“兩彈一星”工程,中國研製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衞星的工程,出自《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
中文名
“兩彈一星”工程
工程目標
研製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衞星
出    處
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
發展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了保衞國家安全,打破帝國主義的核訛詐和核威脅,掌握和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獨立自主地發展導彈、原子彈,擁有有效的自衞核威懾力量,中國政府決定實施“兩彈一星”工程。1956年1月,中國成立了導彈管理局和導彈研究院。1960年,中國政府決定,先期展開對近程地地導彈的改進設計,研製中近程地地導彈,摸索獨立進行導彈設計的經驗,爾後實施中程、中遠程導彈的預先研究,逐步建立中國自己的導彈技術發展體系。中近程導彈研製初期,中國面臨重大自然災害和國民經濟困難,但國家仍把中近程地地導彈作為重點研製任務列入計劃,國務院有關部委在人、財、物方面均給予優先保證。1964年6月29日,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導彈在西北綜合導彈試驗基地進行飛行試驗,獲得成功。其後,中近程地地導彈經過改進並進行了一系列飛行試驗,於1966年9月完成定型試驗。1963年12月,鑑於原子彈、中近程地地導彈的研製工作已經取得重要進展,以及蘇、美、英三國簽訂《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後國際形勢的新變化,中央專門委員會研究確定了核武器的發展方向。國防科委和國防工業辦公室組織相關部門對導彈核武器的研製工作作出全面的計劃和安排,並對“兩彈”的結合問題進行了周密細緻的準備工作,決定採用已研製成功的原子彈,減小尺寸和重量,使之成為導彈的核戰鬥部;用已經研製成功的中近程地地導彈作為運載工具。1966年10月27日,發射了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核彈頭在預定地點上空實現了核爆炸,試驗獲得成功。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中國的國防工業、基礎工業和科學技術有了較快的發展。在尖端技術領域,特別是在原子能科學技術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的科學實驗和理論研究工作。1956年春,國務院成立科學技術規劃委員會,制定了《一九五六―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簡稱《十二年科學規劃》),原子能技術等被列入12項重點任務。1957年10月,中、蘇兩國政府簽訂了《國防新技術協定》,明確蘇聯要在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及核武器研究方面提供技術支援。隨着國防科技的不斷髮展,為了更好地發揮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將研究、試製、使用三者密切地結合起來,統一組織力量,加強對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組織領導,1958年10月,成立了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簡稱國防科委),負責對軍內外有關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組織領導、規劃協調、監督檢查。1959年6月,蘇聯政府終止技術援助。中國政府決定自己動手,從頭做起,準備用8年時間把原子彈研製出來。為實現自力更生突破導彈、原子彈技術,成立了國防工業辦公室、中央專門委員會等,加強集中統一領導,並通過組織全國大協作、調集力量、培養人才等一系列的措施,使各項研製、試驗工作得以協調、迅速開展,原子反應堆、迴旋加速器、鈾礦選冶提煉、引爆裝置、羅布泊試驗場區建設等一系列重大項目相繼展開並取得突破。1964年初,國防科委對首次核試驗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決定採取塔爆方式實施。同年10月16日15時,自行研製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爆炸威力在2萬噸梯恩梯當量以上。隨後,中國政府對氫彈的研製工作作了系統論證和全面部署,精心安排,嚴密組織。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發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衞星”的號召,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也積極倡議開展人造地球衞星的研究工作。中國科學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開始組織有關專家擬製人造地球衞星發展規劃草案。1965年,在趙九章、錢學森等科學家的提議下,國防科委專門組織了可行性論證。10~11月,中國科學院召開方案論證會議,確定第一顆人造地球衞星為科學探測性質的試驗衞星,並初步確定了人造地球衞星的總體方案。國防科委審定了人造地球衞星的總體方案,同時將這顆人造地球衞星正式命名為“東方紅”1號。“東方紅”1號衞星由結構、熱控、電源、《東方紅》音樂裝置和短波遙測、跟蹤、無線電7個系統及姿態測量部件組成,總質量173千克,外形為近似圓球的72面體,直徑1米,採用自旋穩定方法在空間運行。在末級火箭上設置了“觀測裙”,以提高其在空間運行時的亮度,使人們不僅能聽到衞星發送的《東方紅》樂曲,而且能看見衞星在空間運行的軌跡。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1號衞星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衞星運行軌道近地點439千米,遠地點2384千米,軌道平面與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68.5°,繞地球1周的飛行時間為1小時54分,用20.009兆赫的頻率播送《東方紅》樂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及導彈的研製成功,是貫徹執行“奮發圖強、自力更生”方針的重大勝利,是對世界和平的重大貢獻,標誌着中國的國防科技獲得了迅速發展。“東方紅”1號科學實驗衞星的成功發射,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發射人造地球衞星的國家,拉開了中國航天事業的序幕。“兩彈一星”工程,提高了中國的國防科技水平和武器裝備的研製生產水平,培養和造就了一支具有較高水平和優良作風的科技隊伍,也促進了國民經濟和新型工業的發展,增強了中國人民的凝聚力和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並在中國高技術研究領域形成了具有特定含義的“兩彈一星”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