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行動方案

鎖定
《“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行動方案》是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精神,充分發揮植保防災減災在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生產、堅持不懈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行動,增加統防統治、綠色防控覆蓋率,減少病蟲危害損失、化學農藥使用量,由農業農村部辦公廳2022年1月30日印發的行動方案。 [2] 
中文名
“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行動方案
文    號
農辦農〔2022〕1號
生效日期
2022年1月30日
發佈日期
2022年1月30日

“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行動方案通知印發

農業農村部辦公廳關於印發《“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行動方案》的通知
農辦農〔2022〕1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農牧)廳(局、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局: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精神,充分發揮植保防災減災在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生產、堅持不懈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等方面的作用,農業農村部組織開展“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行動,增加統防統治、綠色防控覆蓋率,減少病蟲危害損失、化學農藥使用量。現將方案印發你們,請結合本地實際,細化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強化屬地責任,切實抓好各項措施落實。
2022年1月30日

“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行動方案方案全文

“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行動方案
科學有效防控農作物病蟲災害,保產增收、減損增效,是穩定糧食生產的關鍵措施。2022年小麥赤黴病、條鏽病、水稻“兩遷”害蟲、草地貪夜蛾等重大病蟲害呈重發態勢,直接威脅糧食生產安全。為科學有效防控農作物病蟲災害,實現“蟲口奪糧”,推進化學農藥減量化,特制定本方案。
一、趨勢分析
據全國農作物病蟲害測報網監測和專家會商分析,預計2022年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呈重發態勢,全國發生面積21.4億畝次,比2021年和近5年平均發生面積分別增加13.5%、10.7%,對70%以上的產區構成威脅,需加大防控組織力度,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堅決遏制重發危害,努力減輕災害損失。
(一)小麥重大病蟲害。預計小麥“三病一蟲”發生面積4.5億畝次。赤黴病在湖北、安徽、江蘇、河南和山東南部等長江中下游、江淮、黃淮南部麥區大流行,預計發生面積9000萬畝;條鏽病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甘肅南部、陝西關中和新疆伊犁河谷等局部麥區偏重流行,湖北大部和安徽中西部、河南中北部和山東西南部、四川盆地和甘肅中東部等存在中度以上流行風險,預計發生面積3000萬畝;紋枯病在江蘇中北部、河南大部、山東西南部、湖北大部等地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1.2億畝;蚜蟲在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等黃淮海麥區偏重至大發生,預計發生面積2.1億畝次。
(二)水稻重大病蟲害。預計水稻“三蟲兩病”發生面積10.3億畝次。稻飛蝨在南方稻區總體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3.1億畝次,其中褐飛蝨在江南、長江中下游和華南東部稻區,白背飛蝨在西南東部稻區偏重發生;稻縱卷葉螟在江南、長江下游和華南東部稻區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2.2億畝次;二化螟在江南、長江中游和西南北部稻區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2.0億畝次;水稻紋枯病在江南、華南、長江中下游、西南北部和東北南部稻區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2.4億畝次;稻瘟病在東北冷涼稻區、南方丘陵山區和沿江沿淮稻區中等以上程度發生,感病品種存在重發流行風險,預計發生面積6000萬畝次。
(三)玉米重大病蟲害。預計玉米“三蟲兩病”發生面積5.9億畝次。草地貪夜蛾在西南、華南、江南、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生代次多、程度偏重,江淮、黃淮、西北、華北局部地區中等偏輕發生,預計發生面積8000萬畝次;粘蟲總體中等發生,東北、西北、華北和西南局部將出現集中危害,預計發生面積6000萬畝次;玉米螟在黃淮海夏玉米產區偏重發生,東北、華北和西南局部地區中等發生,預計發生面積2.6億畝次;玉米大小斑病在東北、華北、西北、黃淮海和西南等大部地區中等發生,局部偏重發生,預計發生面積1.1億畝;玉米南方鏽病在黃淮海夏玉米產區存在偏重以上流行風險,預計發生面積8000萬畝。
此外,馬鈴薯晚疫病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部分地區偏重流行,預計發生面積3000萬畝,需實施預防控制面積4000萬畝次;草地螟在內蒙古及其周邊局部重發,預計發生面積2000萬畝次;東亞飛蝗在環渤海灣、華北內澇湖庫區可能局部點片高密度發生。
二、思路目標
(一)總體思路。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中央1號文件及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精神,立足重大病蟲發生新形勢新任務,把“蟲口奪糧”作為千方百計穩定糧食生產的重要措施,以糧食主產區和病蟲害源頭區、遷飛流行過渡區、主要發生危害區為重點,加密監測預警、強化統防統治、推進綠色防控、及時應急處置,分作物、分病蟲、分區域打好防控攻堅戰,堅決遏制重大病蟲害暴發危害,切實提高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覆蓋率,減少病蟲危害損失和化學農藥使用量。
(二)行動目標。總體目標:通過實施“兩增兩減”行動,力爭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具體目標:統一組織實施三大糧食作物統防統治面積5億畝次、覆蓋率提高1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面積增加1億畝、覆蓋率提高4個百分點;統防統治區病蟲危害損失率減少1個百分點、多挽回產量損失20億—30億斤,全國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1個百分點、減量2500噸。
三、技術路線
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蟲、重點區域,實行“一蟲一策、一病一方”,分類指導、協同治理。
(一)小麥重大病蟲害防控。突出抓好赤黴病、條鏽病、紋枯病、蚜蟲“三病一蟲”防控。小麥赤黴病突出預防為主。長江流域、江淮、黃淮南部等常發區全面落實揚花期“見花打藥”預防控制措施;黃淮中北部、華北等偶發區做到“看天施藥”,一旦抽穗揚花期遇連陰雨等適宜病害流行的天氣,立即組織噴施對路藥劑。要優先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藥劑及其復配製劑,注重輪換用藥、科學用藥,提高預防控制效果,降低嘔吐毒素污染風險。小麥條鏽病突出區域聯防。西南、漢水流域等病害冬繁區,強化早春“帶藥偵查、打點保面”措施,壓低菌源基數,減輕當地危害程度,降低向黃淮海傳播擴散風險;黃淮海等春季流行區,一旦發現發病中心,及時組織統防統治、應急防治,嚴防大面積流行危害。小麥紋枯病在江淮黃淮等重點發生區突出抓好小麥返青期達標防治。小麥蚜蟲實施綜合防治。前期保護利用蚜繭蜂、食蚜蠅等天敵控害作用,穗期突出抓好蚜蟲達標防治,黃淮海等常發重發區一旦氣候條件適宜、種羣數量快速上升,及時組織統防統治、應急防治,嚴防危害成災。
(二)水稻重大病蟲害防控。突出抓好水稻“兩遷”害蟲、二化螟、稻瘟病、紋枯病“三蟲兩病”防控。水稻“兩遷”害蟲實施聯防聯控、分區治理。在推廣生態控制、理化誘控、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措施基礎上,華南、西南等境外蟲源遷入主降區,早稻防治指標從嚴,減輕當地危害,減少北遷蟲源;江南、長江中游強化早、中稻穗期防控,保障水稻生產安全,減少蟲源遷出與當地輾轉危害;長江中下游、江淮稻區稻飛蝨重點“壓前控後”、嚴防穗期突發成災,稻縱卷葉螟嚴格達標防治、重點保護“上三葉”(功能葉)。二化螟推行綠色防控和適時用藥。大力推廣栽培避螟、灌水滅蛹、誘殺成蟲壓低發生基數,江南、長江中游等常發重發區,抓住卵孵盛期和低齡幼蟲期選用高效低風險農藥防治,減少蛀莖危害。稻瘟病重在預防、嚴控流行。採取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措施嚴控苗瘟、葉瘟流行,南方丘陵山區、沿江沿淮和東北常發區狠抓破口抽穗期預防,嚴防穗瘟流行危害。紋枯病抓好關鍵時期防控。常發重發區突出抓好水稻分櫱期和拔節期防控,遏制病害水平擴展增加病株、垂直擴展加重危害。
(三)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突出抓好草地貪夜蛾、玉米螟、粘蟲、大小斑病、南方鏽病“三蟲兩病”防控。草地貪夜蛾繼續實施“三區四帶”佈防。西南華南週年繁殖區、江南江淮遷飛過渡區,夯實邊境防線、長江防線,強化燈誘性誘誘殺成蟲、生物防治控制卵和低齡幼蟲、科學用藥控危害措施,層層阻截,壓低蟲源、延緩北遷;黃淮海等北方重點防範區,築牢黃河防線、長城防線,監測誘殺成蟲,對連片發生區統防統治、零星發生區點殺點治,保障生產安全,減少成蟲遷入東北、西北玉米產區。玉米螟實施綜合防控。大力推行秸稈粉碎還田、放蜂治螟、生物防治等措施,東北、黃淮海部分重發或危害上升區,突出抓好大喇叭口期藥劑防治。粘蟲及時處置高密度發生區。東北、西北和黃淮海等可能出現集中危害地區,加強監測預警,及時對高密度點片實施集中統一防治,嚴防局部暴發成災。大小斑病採取農藝和藥劑防治相結合措施。注重科學施肥用水,東北、華北、黃淮等常發區,大喇叭口期結合玉米螟等其他病蟲害防控噴施對路藥劑,降低後期重發風險。南方鏽病預防為主控流行。以黃淮海夏玉米產區為重點,加強監測預警,一旦發現流行勢頭,立即結合常年大喇叭口期至抽雄期實施的“一防雙減”、“一噴多效”等,噴施藥劑預防,嚴控大面積流行危害。
(四)果菜茶等綠色防控。在果菜茶等經濟作物優勢區,綜合“替、精、統、綜”化學農藥減量增效技術,集成推廣一批以生態區域為單元、作物生長全程為主線,經濟實用、簡便有效、農民樂意接受的綠色防控技術模式,促進綠色防控措施推廣應用,大幅增加綠色防控實施面積。
四、重點任務
圍繞“兩增兩減”目標,凝心聚力、環環緊扣,切實落實好以下三項重點任務。
(一)強化大區聯合監測。按照“一體化監測、一盤棋調度、一張圖指揮”要求,貫徹落實《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預報管理辦法》,在糧食主產區和病蟲害源頭區、遷飛流行過渡區、主要發生危害區,加密佈設田間監測站點,增配自動化、智能化設施設備,完善病蟲監測調查與數據網絡填報制度,發生防控關鍵時期,嚴格執行一週一報制度和新發突發蟲情當天即報制度。密切跟蹤、全面掌握髮生消長動態,及時會商分析、準確發佈預報預警信息,明確防控重點對象、關鍵區域和最佳時間,科學指導防控行動。切實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監測防控信息化平台建設,實現上下互聯、橫向貫通,提高信息傳輸的時效性、利用的共享性。
(二)大力推進統防統治。發揮中央財政農業生產救災資金引導作用,加大地方財政支持,扶持發展一批裝備精良、技術先進、管理規範,防治服務面積萬畝以上的專業化防治組織,發揮其防病治蟲主力軍作用和示範帶動作用,統一組織實施統防統治5億畝次,其中赤黴病、條鏽病等小麥重大病蟲2.5億畝次,稻飛蝨、稻縱卷葉螟、稻瘟病等水稻重大病蟲2億畝次,草地貪夜蛾、粘蟲等玉米重大病蟲5000萬畝,力爭重點區域、關鍵環節統防統治全覆蓋,切實提高防控效率和效果。按照三大糧食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50%以上的標準,繼續建設一批“統防統治百強縣”。同時,加快推進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集成推廣一批不同區域、不同作物農藥減量增效技術模式,着力提高防控組織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糧食作物綠色高質高效示範片實現統防統治全覆蓋。
(三)大力推進綠色防控。實施綠色防控“雙百”建設活動,繼續在糧食主產區和重要農產品優勢區,按照主要農作物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60%以上的標準,建設100個綠色防控整建制推進縣。省部聯動,以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等生態保護重點區域,以及種植業“三品一標”基地等為重點,分區域、分作物建立100個綠色防控示範推廣基地,加快生態控制、理化誘控、生物防治、高效低風險農藥等綠色防控技術和產品推廣應用。以“雙百”建設活動為引領,層層開展綠色防控示範和技術培訓,普及綠色防控、科學安全用藥知識技能,強化宣傳引導,營造全社會重視支持綠色防控的良好氛圍,促進大面積推廣應用,穩步提升綠色防控覆蓋率。同時,繼續抓好豇豆、韭菜、芹菜“三棵菜”等食用農產品“治違禁 控藥殘 促提升”三年行動,進一步提升質量安全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責任落實。將重大病蟲害防控納入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內容,按照《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條例》政府主導、屬地負責等相關規定,層層壓實責任,細化工作措施,及早安排部署,強化督促指導,確保“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行動順利開展。
(二)強化體系建設。落實農業農村部、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於加強基層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的意見》(農人發〔2022〕1號)有關要求,按照“縣有機構鄉有人”的目標,加強基層植保體系建設,配齊配強專業人員,確保病蟲害監測防控活有人幹、事有人管。
(三)強化指導服務。及時印發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方案和指導意見,層層建立分片包乾責任制,防控關鍵時期組派精幹力量深入生產一線,舉辦現場培訓,面對面、手把手指導農民開展防治,確保防控技術落到實處。
(四)強化資金支持。根據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發生和防控需要,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及早安排農業生產救災資金,支持各地開展相關監測和防控工作。各地要增加地方財政投入,確保監測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五)強化宣傳引導。加強信息報送,做到對上有信息、對外有聲音、對下有通報。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大力宣傳各地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為工作推進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六、行動安排
(一)制定行動方案。1月份,制定印發《“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行動方案》,明確目標任務、技術路線和工作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部門2月底以前,細化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報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
(二)及時動員部署。3月中旬、4月上旬、7月下旬,分別召開全國“兩增兩減”蟲口奪糧促豐收行動視頻會、小麥赤黴病等夏糧作物重大病蟲防控現場會、全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及秋糧作物重大病蟲防控現場會,分階段、分作物、分區域動員安排防控工作。
(三)準確會商趨勢。3月下旬、4月中旬、5月上旬、7月中旬,分別召開小麥中後期重大病蟲、夏蝗、早稻重大病蟲、秋糧作物重大病蟲發生趨勢會商會,組織專家全面分析蝗蟲和小麥、水稻、玉米、馬鈴薯等糧食作物重大病蟲發生形勢,準確發佈預報預警信息。
(四)嚴格信息報送。3—6月對小麥重大病蟲、4—9月對草地貪夜蛾、6—9月對水稻重大病蟲、6—8月對蝗蟲發生防控信息實行“一週一報”制度,同時執行新發突發重大病蟲害當天即報制度,及時掌握髮生防治動態。
(五)加強調研指導。3月中旬至5月中旬、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建立分片包乾聯繫制度,分別組派工作組,採取日常聯繫和關鍵時期現場指導相結合形式,及時調度夏糧、秋糧重大病蟲發生和防控進展,督促並協助各地落實防控措施。同時,適時開展綠色防控和安全用藥巡迴指導和專項調研,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附件:重大病蟲統防統治實施計劃表
附件
重大病蟲統防統治實施計劃表
單位:萬畝次
序號
省份
小麥“三病一蟲”防治任務
水稻“三蟲兩病”防治任務
玉米“三蟲兩病”
防治任務
合計
1
天 津
50
20
70
2
河 北
1800
375
2175
3
山 西
380
200
580
4
內蒙古
500
500
5
遼 寧
400
310
710
6
吉 林
500
500
1000
7
黑龍江
2000
1000
3000
8
上 海
80
80
9
江 蘇
3100
2000
25
5125
10
浙 江
420
5
425
11
安 徽
4100
2200
75
6375
12
福 建
300
5
305
13
江 西
2500
5
2505
14
山 東
4600
500
5100
15
河 南
7100
100
500
7700
16
湖 北
1100
2000
85
3185
17
湖 南
3200
45
3245
18
廣 東
1000
15
1015
19
廣 西
1300
65
1365
20
海 南
100
100
21
重 慶
300
50
350
22
四 川
380
1000
150
1530
23
貴 州
100
300
60
460
24
雲 南
130
300
260
690
25
陝 西
1000
100
1100
26
甘 肅
500
50
550
27
青 海
50
50
28
寧 夏
50
25
75
29
新 疆
560
75
635
總計
25000
20000
5000
50000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