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高”樂團

鎖定
2012年5月李嵐清組建的“三高”樂團成立,樂團包括幾十個部級官員。除了這些高級幹部外,樂團還有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級軍官。2012年12月21日晚上,樂團在國家大劇院進行了最後一次彙報演出,江澤民等前任中央領導出席觀看,樂團解散時部分團員痛哭起來。
中文名
“三高”樂團
成立時間
2012年5月
組建人
李嵐清
性    質
樂團

目錄

“三高”樂團成立

2012年3月11日,作曲家唐建平交響作品音樂會在北京舉行。愛樂之友幹部小樂隊在演奏鋼琴絃樂五重奏作品《鑑真東渡》和《送別》。此為“三高”樂團的“前身”。 [1] 
2012年5月李嵐清組建的“三高”樂團成立,樂團包括幾十個部級官員。除了這些高級幹部外,樂團還有高級知識分子和高級軍官。
“三高”樂團藝術總監助理、中國交響樂團樂隊首席劉雲志説,樂團的組建,要感謝李嵐清同志的關心。
李嵐清任國務院副總理期間分管科教工作,退休後仍關心教育,希望推動古典音樂在中國普及,自己還編寫了一些樂曲。2012年春節前,他與葉小文、周樹春等人商量組建一個高級幹部樂團,以期為普及交響樂做些努力。
2012年2月,葉小文、周樹春、國家外文局局長周偉明等6名懂音樂的高級幹部聚在一起,打算將李嵐清作曲的《鑑真東渡》改編成鋼琴五重奏。這是李嵐清根據郭沫若詩作譜曲的一首樂曲。
他們想讓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唐建平來擔當改編者。唐建平是我國自己培養的第一位作曲博士,之前就與李嵐清有過音樂方面的交往。唐後來成了樂隊的藝術指導。
將《鑑真東渡》改編成鋼琴五重奏之後,葉小文他們對作品是否有機會公開亮相,也感到心裏沒底。但湊巧的是,唐建平2012年3月11日在北京音樂廳有台個人交響樂作品音樂會,他們找唐建平商量,問能否讓他們的演奏在唐的音樂會上亮相。 [1] 
唐建平答應了。最終葉小文他們演奏了《鑑真東渡》和李叔同的《送別》。他們當時給樂隊取了個名字“幹部愛樂之友小樂隊”,這就是“三高”樂團的雛形。這次演出後,正式組建樂團被提出了,葉小文擔任團長
當時正是全國兩會召開期間,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劉雲志也知道了這個事,但沒有進一步瞭解。非常巧的是,兩會後,作為貴州交響樂團名譽團長的劉雲志4月到貴州排練,一次早餐期間,在下榻的酒店偶遇葉小文。當時葉小文正在到處找人,説必須要找業餘的,專業的不要。“上哪裏找這麼多部長呢。”交談中,葉小文有點發愁。
那天,葉小文在貴州看了劉雲志的演奏。兩人相談甚歡,商量了樂團藝術總監人選。劉雲志向葉小文推薦了國家大劇院音樂總監陳佐湟任樂團的藝術總監,他自己擔任總監助理。葉小文與其他幾個人商量後,採納了劉雲志的建議。最終,陳佐湟答應擔任樂團的藝術總監。
2012年5月,樂團的組成人員基本敲定,幾十個部級幹部也陸續被“發現”。拉手風琴的時任上海市長韓正,拉小提琴的湖北省原副省長、現省政府資政段輪一,吹長笛的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家寶等人陸續加入。香港民政事務局前局長何志平,也應邀參加樂團拉小提琴。
除了這些高級幹部外,樂團還有些司局級的幹部和高級知識分子,如廣電總局收聽收看中心主任金文雄、上海大學副校長葉志明、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楊慧林、陝西日報社社長杜耀峯等。 [1] 

“三高”樂團排練

三高樂團人員在演奏 三高樂團人員在演奏
擺在樂團面前的一個難題是,這些人分散在全國各地,平日公務纏身,難以集中排練。
樂團的藝術總監陳佐湟説,他們採取的是在各地分聲部排練的辦法,哪個地區哪類人才多,就排練哪個聲部,像提琴一部在北京排練,提琴二部在上海排練,管樂和打擊樂就在南京排練,在各地都找了助理指揮或是分指揮。正式演出前,再進行幾次集中排練。 [1] 
儘管採取分部訓練,樂團也難以像專業樂團那樣按時訓練,一般都是每過兩三週,在週末排練一回,國慶長假也充分利用了起來。
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副教授夏小湯擔任了樂隊的排練指揮。他説,從2012年7月開始,排練正式進行,但這些人不少都是上大學時演奏過樂器,之後二三十年不怎麼接觸,很多人都生疏了,為了撿起這些往日的技藝,不少人排練起來可謂“廢寢忘食”。
葉小文是樂團的團長,夏小湯評價他是“基礎不錯,非常有音樂追求,進步也很大”。葉小文還是大提琴部首席,他自己找的老師最多,至少有8位專業老師。在排練現場,他只要碰到專業人員,不管是誰,見到了就讓別人聽他拉琴,然後提意見。他每天上班前、下班後都在家中練琴,連續多日,鄰居終於忍不住了,在單元門上貼了紙條:“藝術家先生,請您不要在休息時間練琴。”
國家質檢總局檢驗科學研究所所長儲曉剛為了不影響別人休息,乾脆租了一個地下室,有空就去地下室演奏。有次在凌晨四點,儲曉剛還給劉雲志發短信,説他正在練琴。長笛手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家寶,因連續排練沒怎麼消停,最後手都練成腱鞘炎了。
深圳市委書記王榮是小提琴功底較好的一個,劉雲志評價他是“具有職業音樂家氣質的業餘小提琴獨奏家”。由於是獨奏,他沒有參加排練,只是在演出前一天跟樂團合練了一次。
“三高”樂團的排練,得到有關單位的支持。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央黨校、北京萬壽寺老幹部活動中心、中央音樂學院都在場地方面提供了支持。
劉雲志對南方週末記者説,這是一個高尚的公益活動,為提升民族藝術修養起到了引導作用,這事一開始就是作為純文化事業來運作的。南方週末記者瞭解到,為組建三高樂團,李嵐清、葉小文都捐出了自己的工資收入。
作為樂隊的藝術指導,唐建平2012年5月與大家商量後,選了適合樂隊演出的十七八首曲子,部分進行了修訂、改編。為了適合樂隊演奏,幾乎所有的曲子都作了調整,像肖斯塔科維奇的圓舞曲加了薩克斯,最後還加了航天員景海鵬的長號,都根據樂手情況量體裁衣地調整了。再如《瑞典狂想曲》,是沒有管絃樂隊的,演出時被改編成五個手風琴與管絃樂隊合作。還有一些曲子太長,則作了刪減。
作為業餘樂團,一些成員的功底,還不能與專業人士相比。劉雲志就發現有的聲部能力確實有限,為了保證演出效果,他們還在不影響音樂的前提下,改寫了一些譜子,去掉了一些高難度的部分,減輕大家的負擔。
“三高”樂團作為業餘團隊,人才分佈不那麼均衡,拉小提琴的人數遠遠多於拉中提琴的。為了參與樂團,有些人就改拉中提琴,從頭再練,像國家外文局局長周明偉就是其中一個。 [1] 
上海的提琴二部於2012年4月組建後,也發現能力稍顯薄弱,就向江蘇提出了支援的要求。江蘇有關部門隨後組織了選拔考試。《東南大學報》主編鄭立琪就是支援者之一,他於2012年7月27日到江蘇省音協參加考試,並在當天下午接受了現場培訓,第二天即赴上海交響樂團開始訓練。江蘇共有三名提琴手入選,其中兩位小提琴,一位中提琴。
交響樂團裏能演奏的樂手共有97人,此外還有141名合唱團成員。合唱團是2012年7月18日成立的,團長是原北京市委宣傳部長蔣效愚,外交部長楊潔篪、解放軍總醫院原院長郭渝成、教育部原副部長韋鈺都是合唱團的成員。他們為了訓練,同樣也付出了很多努力。
合唱團的排練與樂隊是分開進行的,2012年8月下旬,樂團在北戴河進行第一次所有聲部的聯排,26日進行了內部演出。11月下旬,樂團分別在天津、南京、上海排練並舉行演出,到11月25日在北京的中央黨校進行了排練演出。 [1] 

“三高”樂團解散

2012年12月21日晚上,樂團在國家大劇院進行了最後一次彙報演出,江澤民李嵐清吳儀等前任中央領導出席觀看。2012年12月22日正式演出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俞正聲出席,各國駐華使節、在京文藝院團代表、北京市大中小學校教師代表也觀看了演出。音樂會演出了2個小時。 [1] 
與其他音樂舞台不同的是,這次音樂會沒有使用傳統的樂譜,而是首次使用了我國自主研發的電子樂譜。電子樂譜一個明顯的便利,是方便了演奏時的翻頁,用手輕點一下就可以輕鬆實現,保證了演奏的連貫性。
當晚,樂團成員、已升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的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沒有出席。此前在上海、江蘇的演出中,他都參加了,演奏手風琴。
當晚的演出者中,除了深圳市委書記王榮的小提琴獨奏令觀眾印象深刻,葉小文與新華社副社長周樹春合奏的流行歌手周杰倫的《菊花台》,也令人耳目一新。
中國兩度飛天“第一人”、特級宇航員景海鵬在那天的舞台上,與陝西日報社社長杜耀峯、上海理工大學教授劉寶林,一起用長號與薩克斯演奏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圓舞曲》。當天的音樂會還出現了書法家龐中華的身影,他和另外三人演奏了手風琴重奏版的《瑞典狂想曲第1號》。
音樂會進入尾聲時,合唱團用德語演唱貝多芬的《歡樂頌》,用蘇格蘭語演唱了《友誼地久天長》。
和一般的音樂會一樣,這場音樂會也準備了返場曲目,由青年鋼琴家陳薩和樂團合作演奏的鋼琴協奏曲《鑑真東渡隨想曲》,這是唐建平根據李嵐清作曲的《鑑真東渡》改編而成。
唐建平説,李嵐清對鑑真東渡的歷史研究非常細緻。鑑真前五次到日本都沒成功,最後眼睛都失明瞭仍然堅持要去,終於到達了目的地。李嵐清在作曲時想表達的一個意境是,從最開始的鳥語花香,到一次次的渡海失敗,一次次地不氣餒,重新修煉,再繼續渡海,最後成功,被後人歌頌。隨想曲最後是一段晨鐘暮鼓的聲音。 [1] 
演出結束後,李嵐清看望了演出人員,宣佈樂團解散,畢竟組織這樣一場演出太不容易了。講話之後,李嵐清向全團每人贈送了一枚由他設計的紅色印章,端面刻有“愛樂人”三個篆字。
樂團藝術總監助理劉雲志在現場看到,當時有些人感到失落,聽到樂團解散的消息後哭了起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