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天華

(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

鎖定
陳天華(1875年-1905年12月8日),原名顯宿,字星台,亦字過庭,別號思黃,湖南新化人,中國清末資產階級革命派出色的宣傳家、革命家、小説家、鼓動家。 [3-4] 
陳天華自幼從父識讀,少年時因家境貧寒,曾輟學在鄉間做小販,向人借閲史籍之類書籍。1896年,隨父遷居新化縣城,入新化資江書院學習。1898年,入新化實學堂,深受維新思想影響。後曾到嶽麓書院求學。1903年春,以官費生赴日本留學,入弘文學院師範科。不久,投身反對沙俄侵佔中國東北的鬥爭,參加了留日學生組織的“拒俄義勇隊” 和“軍國民教育會”。次年,回國準備參加華興會發起的長沙起義,因事泄失敗而返回日本。1905年6月,與宋教仁等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同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他任秘書,並被推為會章起草人之一。《二十世紀之支那》改為同盟會的機關報《民報》後,任編輯。同年11月,日本文部省頒佈歧視並限制中國留學生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12月8日,陳天華為喚醒同胞,抗議《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於日本東京大森海灣跳海自殺,年僅31歲。 [4] 
陳天華著寫了《警世鐘》《猛回頭》兩部淺近通俗的宣傳作品。書中直陳中國所面臨的亡國危機,表達了強烈的反帝愛國思想,並提出關於救亡圖存的革命主張,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成為辛亥革命宣傳的奠基之作。 [4] 
別    名
顯宿
星台
思黃
所處時代
晚清
出生地
湖南省新化縣
出生日期
1875年
逝世日期
1905年12月8日
主要成就
一生救亡圖存,宣傳革命,是辛亥革命時期傑出的鼓動家和宣傳家。
主要作品
猛回頭》和《警世鐘》兩書
本    名
陳天華
畢業院校
日本法政大學

陳天華人物生平

陳天華早年求學

陳天華是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革命先驅者之一。他原名顯宿,字星台,亦字過庭,別號思黃,1875年3月6日生於湖南省新化縣下樂村一個貧寒的塾師家庭。父親陳善,是個落第秀才,教書餬口,為人正直善良,樂於助人。母親早逝,哥哥殘廢,幼年的陳天華經常提個籃子做小買賣,過着半流浪生活。陳天華5歲隨父識字,9歲便熟讀《左傳》。他酷愛民間彈唱之詞、小説,熟讀《西遊記》,《封神榜》等書,且“間嘗摹擬,仿其文體作通俗小説,或山歌小調”。這為他後來在思想上和文字技巧上從事革命著述打下了良好基礎。
陳天華自小生長於農村,深刻地瞭解民間疾苦,痛恨清廷腐敗,同情太平軍起義,憎恨曾國藩等漢人官僚,因此,“少時即以光復漢族為念,遇鄉人之稱頌胡、曾、左、彭功業者,輒唾棄不顧。”在路旁的亭柱上他曾書寫一副對聯:
莫謂草廬無俊傑
須知山澤起英雄
1895年,陳天華隨父親遷居新化縣城,他穿梭於街頭巷尾,仍以提籃小賣作營生。由於他求知若渴,有時候他提着籃子到縣裏的資江書院旁聽。族人陳御丞見他如此好學,就主動拿錢資助他入該院就讀。
陳天華深知讀書機會來之不易,把“書院裏的一部二十四史,整日整夜,細心研讀”。從而使他對中國古代典籍有了深入瞭解。每當他讀到“奸佞亂朝,夷狄滑變,制度廢弛”之處,就禁不住掩卷長嘆,發出對民族危機的深切關注和憂慮。
1898年,陳天華考入新化實學堂。這時維新思想廣泛傳播,陳天華在學堂中受到影響,無比振奮。有一次,他在教習羅儀陸出的一道作文題《述志》中寫道:“大丈夫立功絕域,決勝疆場,如班定遠、嶽武忠之流,吾聞其語,未見其人。至若運籌帷幄,贊劃廟堂,定變法之權衡,操時政之損益,自謂差有一日之長。不幸而布衣終老,名山著述,亦所願也。至若徇時俗之所好,返素真之所行,與老學究爭勝負於盈尺地,有死而已,不能為也。”羅儀陸閲後不禁拍案稱奇,高聲叫絕,在課卷上批道:“狹巷短兵相接處,殺人如草不聞聲”,盛讚他非同凡響的志氣。在校期間,陳天華廣泛涉獵新學報刊,“慨然欲任天下事”。
1900年,陳天華來到長沙,入求實書院就讀。他每次考試皆名列前茅,道德文章俱優。當時一位有名望的地方官員,非常器重陳天華的才華,欲將自己的愛女許配給天華為妻,陳天華卻以憂傷的心情回答説:“天下方多故,安能再以兒女情累我乎?國不安,吾不娶。”
1902年底,湖南巡撫俞廉三令每道保送4名學生,參加選拔留學日本和師範館生的考試。陳天華由長寶道選送參加了考試,結果被省城師範館錄取,旋又被選為留日官費生。

陳天華東渡日本

1903年3月3日,陳天華一行50人(包括自費生),乘船從長沙港出發,27日到達東京,入宏文學院師範科學習。
不久,留日學生反對沙俄侵佔我國東北領土的拒俄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4月29日,陳天華參加了留日學生在東京神田錦輝館舉行的拒俄大會,並在會上發表演説;接着,他又報名參加了拒俄義勇隊,每日進行軍事訓練;因參加者均為留日學生,後改為學生軍。清朝駐日公使橫加干涉,學生軍不得不更名為“軍國民教育會”。陳天華是軍國民教育會的重要成員。該會以“養成尚武精神,實行愛國主義”為宗旨。
在拒俄運動深入開展的時候,陳天華不忘家鄉,他在日本向湖南同胞發佈《敬告湖南人》的公開信,信中鼓吹拒俄和愛國救亡,許多讀者看了,無不墮淚。
後來,軍國民教育會派遣“運動員”回國,擬策動反清革命,陳天華自認為“運動員”,但因故未能成行。
陳天華著作
陳天華著作(3張)
拒俄運動遭到清政府的殘酷鎮壓,陳天華痛苦不堪,寢食不安。他懷着滿腔悲憤,從1903年初夏開始,至仲秋結束,寫成通俗讀物《猛回頭》、《警世鐘》。通過這兩本書,他痛切地陳述民族危亡慘局,喚醒國人從迷夢中醒來,奮起反抗外敵入侵,實行反清的革命,字字血淚,感人肺腑。《猛回頭》初版印行5000部,不到數旬,銷罄無餘。
同年10月,沙俄大量增調兵力。侵入我國東北,亡國慘禍迫在眉睫,陳天華萬分震怒,“如痴如狂,如孤兒弱女之新喪考妣,奔走彷徨於故舊間,相見無一語,惟緊握友人手,潸然涕淚交橫而已。”悲痛到極點時,乃“齧指血作書數通,寄示湘人,要求湘人預備死戰”。

陳天華準備起義

1903年11月4日,黃興、宋教仁、劉揆一等人在長沙召開華興會籌備會議。陳天華聞訊,很受鼓舞,立刻束裝起程,於12月隻身返回湖南,襄助黃興等人開展革命活動。
他回到湖南,完全放下留學生的架子,一下子扎到社會的底層,每天同那些穿着破衣爛衫的勞動大眾談論救國大事。有些目不識丁的老百姓,聽了他的宣傳都感動得落淚。
他所著《猛回頭》 及《現世政見之評訣》,在湘、贛諸省廣為傳誦。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舉行正式成立大會,陳天華加入華興會,並參與了長沙起義的策劃。他擅長文字宣傳,在《俚語日報》上繼續發表反清革命的文字,湖南反動官紳藉故羅織罪名,意欲逮捕陳天華。在友人的勸説下,陳天華於同年4月再渡日本,入東京法政大學。
是年暑假,華興會長沙起義日期臨近,他按捺不住心中的興奮,不辭勞瘁,於當年7月再次回國返湘。按照黃興等人的安排,陳天華和姚宏業被派往江西,遊説巡防營統領廖名縉,屆時發難,響應長沙起義。
9月24日(農曆8月15日中秋節),瀏陽普跡市沿例召開牛馬交易大會,哥老會擬將這一天作為開堂拜盟的日子。黃興決定在此舉行馬福益的少將授銜儀式,令劉揆一與陳天華、徐佛蘇、陳福田等軍、學界人,秘密與馬福益及其屬下頭目龔春台、馮乃古等見面。陳天華化名鄭浩然住在關家巷何祠,致書黃興陳述洪江會同華興會合作意見,幾及萬言,交醴陵人漆英等攜往普跡會議。後來會上的議決案基本上是按他的意見擬定的。此次大會,聲勢十分浩大。
但長沙起義因叛徒劉佐楫告密而歸於流產,黃興等人避走上海,陳天華亦由江西吉安轉赴上海。11月7日,黃興、陳天華與在上海擔任華興會外圍組織愛國協會會長的楊毓麟等40餘人在新馬路餘慶裏召開大會,共同議定在鄂、寧發動一次新的起義,但又因受皖人萬福華刺王之春事件的牽連,造成黃興、蘇鵬、張繼等13人被捕入獄,鄂、寧起義計劃只好擱淺。對此,陳天華心情十分沉重,悲痛欲絕,拒絕出逃,正襟危坐待捕。他悲憤地説:“事不成,國滅種亡等死耳,何生為?”經友人多方勸説,勉勵他等待時機,他才束裝航海東行,於是年底第三次抵達日本東京,復入法政大學學習。
然而,陳天華終因圖謀反清革命受到嚴重挫折,心情抑鬱,經原華興會會員徐佛蘇等人介紹,結識梁啓超。在梁的誘惑下,曾一度有過向清廷請願,要求立憲以救危亡的想法,曾於1905年初發表《要求救亡意見書》於留學界,並準備返國北上請願,此事遭到黃興、宋教仁等人的反對,經過反覆做工作,陳天華才打消請願的想法。此後,陳天華在華興會主要領導人的幫助下丟掉了改良幻想,同梁啓超等人疏遠關係,重新振作起來。他協助宋教仁、田桐等人籌備創辦《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1905年6月24日正式出版。他筆耕不輟、嘔心瀝血,連續撰寫了《支那最後之方針》、《國民必讀》等論文,繼續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在《獅子吼》這篇沒有寫完的通俗小説中,具體描繪了一個理想中的“民權村”,為中國未來社會勾畫出了一幅理想的藍圖。
民報 民報
1905年7月28日,經程家檉介紹,陳天華與孫中山在《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社會晤。陳天華回顧了華興會起事的簡要過程,孫中山則闡明瞭各革命團體聯合的必要性。次日,華興會領導人在黃興寓所聚會,商量華興會成員是否加入孫中山所倡議的團體聯合的問題,陳天華主張華興會作為一個團體與之聯合。這就有力地支持了孫中山的主張。30日,陳天華出席了中國同盟會籌備會議,成為最早的同盟會會員,並在會上被推舉為同盟會起草會章的八成員之一。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召開正式成立大會,由黃興宣讀並通過了會章草案。不久,同盟會還接收《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改稱《民報》,作為同盟會的機關報。陳天華在《民報》創刊號上發表了《論中國宜改創民主政體》、《今日豈分省界之日耶》、《中國革命史論》等名篇。
面對革命浪潮的洶湧澎湃,清政府惶惶不可終日,多次要求日本政府協助取締留學生的革命活動。11月2日,日本文部省頒佈了《關於許清國人入學之公私立學校之規程》,嚴厲禁止中國留學生的革命活動,強迫留學生遵守清政府的法令,剝奪留學生的集會、結社和言論、通信自由。留學生不堪其辱,於“取締規則”頒佈次日,各校代表齊集留學生會館,要求日本政府取消,並提出全體留學生罷課歸國的建議。
11月13日,留學生召開會議,會上發表了《東京留學生對文部省取締規則的駁議》的長篇聲明,對“取締規則”全文15條逐條予以駁斥,大會一致決定全體罷課。7日,全體留日學生8000多人實行總罷課,以示抗議。面對這場尖鋭的鬥爭,同盟會內部在認識上和鬥爭方法上出現了意見分歧,一派以秋瑾、宋教仁等人為代表,組成聯合會,主張全體罷學歸國;另一派以胡漢民、汪精衞等人為代表,組成維持會,主張忍辱負重,以便繼續在日本留學,這兩種觀點都有一批擁護者,兩派相持不下。

陳天華蹈海殉國

就在這關鍵時刻,中國留日學生總會負責人紛紛乘機引退,不肯負起領導責任。日本報界指責中國留學生是“烏合之眾”,日本《朝日新聞》公然醜詆留學生“放縱卑劣”。陳天華為祖國的前途憂愁惆帳,為留日學生的分歧激憤不已。他想來想去,愈發焦灼不安,而又無法解決內心的矛盾,決定以一死而警醒國人,激勵留學生“堅忍奉公,力學愛國”。他在極端痛苦的心情下,寫下《絕命辭》,同時又寫了一封《致留日學生總會諸幹事書》,便於12月8日,一步一回頭地走向日本東京大森海灣,投水自盡。時年30歲。
他的死,果如巨石落水,激起萬丈波瀾。噩耗傳來,三湘震動,四海同悼。
陳天華投海的第二天,人們將他的遺體運回橫濱。留日學生自動雲集會館,即日舉行追悼大會。人人悲憤填膺,有的甚至願與先生同死。陳天華所寫《絕命辭》,由一人宣讀,數百聽眾聽着聽着泣不成聲。香港革命志士鄭貫一在杏花樓為陳天華舉行了追悼大會,參加弔唁的羣眾有1000餘人。
陳天華蹈海赴死的悲壯行動,迅速影響了全國。1906年3月27日,留日學生姚宏業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受到反動紳士阻撓,憤懣難平,也效法陳天華,投上海黃浦江自戕。5月20日,長沙各界近千人在左文襄公祠舉行了陳、姚二烈士追悼大會。禹之謨、甯調元等人當場決定公葬二烈士於長沙嶽麓山,獲得大家的一致贊同。5月23日陳天華和姚宏業的靈柩同抵長沙,當天便舉行了公葬儀式,10000多人前往送葬,長沙全城學生出動,首尾綿延10多里,哀歌動地,鞭炮震天。
公葬陳、姚事件,成為一次外爭國權、內爭民主的愛國運動,推動了革命形勢的深入發展。陳天華之死,粉碎了日本政府文部省頒行“取締規則”的陰謀。懾於留日學生的反抗和日本各界輿論的壓力,日本政府未敢貫徹實施,始而延期,繼而中止,最後成“不取消之取消”。此後,鬥爭形勢發生了新的變化,激進者或相繼回國實行革命,或與同盟會保持一致,繼續鬥爭,動搖者也開始堅定起來,與革命派一道開展鬥爭,日本各界對留學生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變。
1912年3月6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下文批准給陳天華、楊毓麟等烈士建立專祠,刻文褒揚。
1917年9月,周恩來東渡日本前夕,曾寫過一首感人肺腑的詩篇: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羣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熱情地歌頌了陳天華這位為民主革命而獻身的革命先烈。 [1] 

陳天華後世紀念

陳天華墓 陳天華墓
陳天華、姚宏業墓位於長沙市嶽麓區嶽麓山之麓山寺左後方,沿寺左遊道拾級而上百餘米即達。1906年5月23日由禹之讀等領導長沙青年、羣眾公葬陳、姚二烈士於此。1959年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墓地面積約66平方米,花崗岩雙棺之形,墓後並列“陳烈士天華之墓”和“姚烈士宏業之墓”兩通主碑,以及“中華民國元年”和“六月湖南公刻”兩通紀年事因碑刻,書法精美。四周有石砌羅圈及護欄,墓前石砌享堂,設石桌、石鼓、石香爐,左前方另豎“陳天華先生墓碑”一通。 [2]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中華著名烈士 第1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282-288
  • 2.    湖南省文物局編.湖南文化遺產圖典:嶽麓書社,2008:473
  • 3.    陳天華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10-06]
  • 4.    陳天華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