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開慧

(革命烈士、無產階級戰士、毛澤東妻子)

鎖定
楊開慧(1901年11月6日-1930年11月14日),字雲錦,乳名霞,女,漢族,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清泰都鄉板倉(現開慧鎮開慧村),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近代倫理學家、教育家楊昌濟獨女、毛澤東妻子 [1-2] 
1920年冬,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與毛澤東結婚 [2]  ;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負責中共湘區委員會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 [2]  ;1924年6月,同向警予組織女工夜校 [4]  ;1925年2月,協助毛澤東創辦農民夜校並擔任教員 [2]  ;1927年,於長沙板倉開展地下鬥爭 [2]  ;1930年10月,於長沙板倉被捕 [2]  ;1930年11月14日,殉難於長沙識字嶺,時年29歲 [1-2] 
中文名
楊開慧
別    名
楊霞、霞姑(乳名) [7]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湖南省長沙市長沙縣清泰都鄉板倉(現開慧鎮開慧村)
出生日期
1901年11月6日
逝世日期
1930年11月14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政    黨
中國共產黨
代表作品
偶感
主要成就
列入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 [6] 

楊開慧人物經歷

楊開慧童年經歷

  • 板倉紅霞
毛澤東與楊開慧的卧室 毛澤東與楊開慧的卧室
20世紀初,中國曆經多次災難,包括戰爭和革命。湖南因受到封建主義帝國主義的影響,人民發起了反抗。在這段動盪時期,湖南發生了一系列反抗事件,楊開慧就在其中度過了童年 [7]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1月6日,楊家廂房傳來一聲新生嬰兒的啼哭。儘管是女孩,家人珍視她,父親取名開慧,字雲錦,號霞,希望她能為社會貢獻 [7]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至清光緒三十五年(1909年),其父楊昌濟東渡日本留學,改名“懷中”,意為心懷中華,在東京弘文學院魯迅為同學。後前往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攻讀教育學、蘇格蘭的勒伯丁大學繼續學習 [7] 
父赴日留學時,楊開慧在板倉與母親向振熙生活。離開長沙城約百里,雖不見洋槍洋炮,但百姓生活艱辛。她常去鄰居繆四叔家玩,學到了一些勞動技能 [7]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湖南遭受洪水襲擊,形成巨大災害,數百里江面漫過汪洋,漂浮屍體。受災者四處乞食,時屬政府無視民眾需求。楊開慧見母親和鄰居將家中糧食分給災民,這深深影響了她的童年 [7] 
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楊開慧就讀於楊公廟官立第四十小學(今長沙縣開慧鎮開慧小學)。學校建築古老,光線昏暗。班級只有一個,七八個女孩圍坐一張方桌,學習國文、算術等課程 [8] 
清光緒三十七年(1911年),楊開慧只讀了三學期的楊公廟小學就轉學到了隱儲女子師範學堂附屬小學(今開物中學 [9]  。學校由黃先生創辦,氛圍開明,圖書豐富。她利用課餘時間閲讀文學和社會科學書籍,父親來信鼓勵她關心國家大事、認真學習,因此她更加勤奮。有一次生病未能上課,她寫信給同學表達了對學業的焦慮,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稱讚 [8] 

楊開慧青年時代

  • 導師引路
清光緒三十九年(1913年),父親留學回國 [10]  ,受邀到隱儲女子師範學堂附屬小學演講(今開物中學),並告知楊開慧全家即將遷往長沙城 [8]  。來到長沙後,楊父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任教,直到光緒四十四年(1918年)赴北京大學任教。楊開慧在長沙稻田女子師範附屬小學(現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第一附屬小學)上學 [1]  [11] 
長沙的“板倉楊寓”是湖南第一師範學校教師楊昌濟的住所,也是學習交流的場所。毛澤東等志同道合的學友常在這裏聚集,進行學術和思想討論。楊開慧作為其中一員,聆聽他們的交流,專心學習。毛澤東的理想和熱情深深感染着她,激發了她改造社會的渴望,堅定了她的信念,立志成為一個有益社會的人 [12] 
  • 紅豆相思
1918年6月,懷中先生受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邀請,成為倫理學教授。楊開慧隨全家遷往北京,住在鼓樓附近的豆腐池衚衕9號(現楊昌濟故居 [13]  ;8月19日,毛澤東應懷中先生介紹來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領導赴法勤工儉學運動 [13] 
在懷中先生家,毛澤東和楊開慧相愛。他們經常在北京故宮西山北海橋頭漫步,討論感興趣的話題。毛澤東與同志們討論馬克思主義和勤工儉學,楊開慧也參與其中。在毛澤東的指引下,她開始接觸共產主義思想,煥發出新的精神面貌 [13] 
1919年3月12日,毛澤東告別楊家,離開北京前往上海拜訪了《新青年》主編陳獨秀。回到長沙後,他成為修業小學的歷史教員。毛澤東和楊開慧分別時,約定互通書信。在書信中,毛澤東稱呼楊開慧為“霞”,而楊開慧稱呼毛澤東為“潤” [13] 
  • 五四覺醒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發五四運動。楊昌濟病重,楊開慧日夜守候在他的病牀前。湖南學生組織了反日愛國運動,毛澤東積極參與,寄來《湘江評論》;秋冬季,勤工儉學運動興起,楊昌濟病情惡化。家人探望時,楊開慧展示了對社會不公的關注,提出了對革命的信心;12月10日,楊開慧收到毛澤東來信,得知他要來北京,非常高興;12月18日,毛澤東赴京代表團到達北京,積極推動“驅張”(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鬥爭 [14-15]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先生在北京逝世。毛澤東等親友安排楊開慧一家扶柩回故鄉板倉 [16] 
  • 離京返湘
1920年1月,楊昌濟在北京去世,後楊開慧隨家人返回湖南長沙,在李肖聃的幫助下,進入了長沙福湘女中選修班學習 [1] 
在長沙福湘女中,楊開慧受五四運動影響,具備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她鼓勵同學參與社會進步活動,傳遞進步書刊,並在校刊上發表文章提高同學覺悟。作為唯一剪短髮的學生,學校要求她留長髮,但她堅持:“剪短髮,是我的自由” [17] 
  • 風華正茂
中學時代,楊開慧在毛澤東領導下的湖南學生聯合會從事宣傳工作,積極參與學生運動 [18] 
1920年初冬,楊開慧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最早的女團員之一。她組織宣傳隊,深入工農,宣傳革命理念,反對封建統治。同時,她積極支持失學青年的復學鬥爭,並努力推動婦女解放運動 [18] 
楊開慧和毛澤東 楊開慧和毛澤東
1920年冬,長沙發生了反對封建包辦婚姻的悲劇,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在毛澤東的指導下,楊開慧積極組織反封建鬥爭,參與宣傳活動,呼籲爭取婦女解放和婚姻自主。在毛澤東的鼓勵下,她的革命信念更加堅定 [18]  ;同年冬,楊開慧與毛澤東結為夫妻,沒有花轎、嫁妝,只帶着簡單的行李,住進了毛澤東簡陋的教師宿舍。婚後,她負責中共湘區委員會的機要和交通聯絡工作 [1]  [19] 
1925年2月,協助毛澤東創辦農民夜校並擔任教員 [2] 

楊開慧英勇就義

  • 板倉被捕
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潛回板倉,卻遭到軍閥密探抓獲。她的兒子毛岸英和陳玉英也一同被捕。國民黨軍閥何健得知後,將他們押往長沙,關進長沙陸軍監獄署 [27] 
  • 從容就義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毅然訣別年邁的母親和三個年幼的孩子,在長沙瀏陽門外識字嶺刑場英勇就義,時年29歲 [27] 

楊開慧人物事蹟

楊開慧崢嶸歲月

  • 敢為人先
楊開慧(中國畫)何家英 楊開慧(中國畫)何家英
1921年8月,毛澤東在船山學社的基地創建了湖南自修大學,而楊開慧則利用自己在湖南省學聯的職務為該大學籌措資金 [4]  ;9月,楊開慧帶領5名女生打破了封建禮教,進入湖南嶽雲中學讀書,成為湖南省男子中學中的首批女學生。毛澤東對她們的舉動給予了高度讚賞 [20] 
1922年,楊開慧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第二位女黨員 [2]  ;楊開慧多次隨毛澤東前往長沙新河火車頭修理廠,進行了調查研究,併為工人夜校講課 [20]  ;10月24日,楊開慧和毛澤東迎來了第一個兒子毛岸英的出生 [21] 
《賀新郎·別友》 《賀新郎·別友》
1923年6月,毛澤東赴廣州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楊開慧送行時,毛澤東以詩《賀新郎·別友》表達心情:“揮手從此去,悽然別緒難訴。怨恨眼淚不止……”這是他首次向楊開慧寫情詩,表達了深情厚誼 [23]  ;11月2日,楊開慧和毛澤東迎來了第二個兒子毛岸青的誕生 [21] 
楊開慧與毛岸英、毛岸青的合照 楊開慧與毛岸英、毛岸青的合照
毛澤東工作繁忙,楊開慧全心投入家務和黨的事業。毛澤東常通宵工作,楊開慧為他準備熱食、取暖用的烘籠。即便寒冬,她也無怨無悔。毛澤東睡眠時間少,清早即出工作,而楊開慧則照料家庭和整理他的作品。有時,她一邊抄寫文件,一邊用腳搖搖籃 [22] 
1924年6月,楊開慧與母攜子赴上海,在上海和向警予以半工半讀女子職業學校為掩護積極參加社會運動 [2]  [4] 
  • 農民運動
1925年2月,楊開慧與毛澤東回到韶山,在毛氏宗祠創辦了韶山首家農民夜校。楊開慧擔任夜校主持和老師,教唱盼解放的歌謠,呼籲農民覺醒。在她的努力下,韶山建立了多所農民夜校、秘密農會和公開的革命組織“雪恥會” [21]  ;6月,楊開慧協助毛澤東創建了中國農村最早的黨支部之一“中共湖南韶山特別支部”,領導韶山農民進行了“平糶阻禁”等鬥爭,旨在提高僱農工資和減輕租金等負擔 [4] 
1926年,楊開慧與母親和孩子一同來到長沙,在望麓園定居 [24]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澤東深入湖南省的湘潭、湘鄉、衡山、陵、長沙等地進行了為期32天的農民運動考察。他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對湖南農民運動有了深刻了解,從而獲得了發言權。楊開慧負責對這些資料進行認真選擇和整理 [24]  ;2月,楊開慧和毛澤東居住在武昌都府堤41號,共同從事革命活動。儘管懷孕,楊開慧除了照顧家庭外,還常幫毛澤東整理文稿。他們僱了孫嫂幫忙照顧;1927年4月,楊開慧和毛澤東三子毛岸龍出生 [25] 

楊開慧板倉革命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殘酷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導致大量共產黨員和革命羣眾慘遭屠殺,共產黨組織遭受了嚴重損失;8月18日,毛澤東在沈家大屋召開了改組後的中共湖南省委第一次會議,具體部署了秋收起義。會後,楊開慧迅速返回板倉,以此為基地,領導了長沙、平江、湘陰等地的革命鬥爭 [25] 
1927年8月18日,毛澤東在中共湖南省委會議上部署秋收起義。楊開慧迅速組織地下黨,在隱儲學校制定秋收起義計劃。楊開慧強調武裝鬥爭的重要性,並領導農民羣眾積極參與鬥爭,支持起義。在她的指導下,地下黨組織了武器奪取行動,並對敵人發動多次攻擊。在長沙、平江等地,革命農民積極參與鬥爭,取得了勝利。這場鬥爭壯大了農民武裝力量,一些成員後來加入了工農紅軍,為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26] 
楊開慧在板倉革命活動中與毛澤東保持着密切聯繫。陳玉英多次將他們來往的信件送至板倉附近的羅家鋪子。每收到毛澤東的信,楊開慧都倍感高興,鼓舞大家堅持鬥爭 [26] 

楊開慧不畏艱險

為更有效指導地下鬥爭,楊開慧派出地下交通員到安源、瀏陽等地進行聯繫。她親自將文件縫進腰帶,交通員佩戴,並叮嚀他們嚴守機密、注意安全。楊開慧強調按時到達指定地點,使用規定的暗號找接頭人取回信件,如有疑點,立即離開。多年來,她嚴格遵守黨的規定,與毛澤東和上級黨組織保持密切聯繫,成功領導了板倉地區的革命鬥爭 [26] 
楊開慧勇往直前,無畏白色恐怖,風餐露宿,以普通婦女身份到農户宣傳革命。她教導夥伴和羣眾:革命失敗只是暫時的,要團結鬥爭,取得勝利。帶着三個孩子,她不辭辛勞,到處宣傳革命,激勵大家堅持。儘管環境困難,她堅信共產黨必將成功 [26] 
1928年,鬥爭加劇,許多黨員被殺害,但楊開慧堅持等待新任務。她的卓越工作促使革命在板倉地區蓬勃發展,貧苦農民保護着她。無論何處,她備受歡迎,但敵人聞其名即喪膽,希望立即抓獲 [26] 

楊開慧寧死不屈

1930年10月24日,楊開慧被關進長沙陸軍監獄,遭到5次審訊。面對軟硬兼施的敵人,她堅貞不屈,經歷酷刑,卻只回答“不知道!”敵人試圖利誘她脱離毛澤東,換取自由,她堅決拒絕,表示“死不足惜”,對敵人的陰謀只是輕蔑一笑 [28] 
楊開慧在獄中堅定地表示:“死不足惜,但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她囑咐親友:“我死後,請不要做俗人之舉。”臨刑前一天晚上,她含淚親吻兒子小岸英 [28]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在長沙就義,年僅29歲。她以熱情和悲壯的故事,詮釋了對丈夫、親人和祖國的深愛。楊開慧成為忠誠的革命黨員,永遠是毛澤東的驕傲——板倉紅霞 [28] 

楊開慧人物作品

  • 短篇文章
2015年10月,楊開慧未發表的三篇短文,分別是《致某公書》、《隨感錄》和《先父事略》 [5] 
短文名稱
作品內容
《致某公書》
楊開慧的首篇文章是《致某公書》,一封寫給楊昌濟的長輩的信,充滿對他的敬意。她思考了人生意義,尤其是良心,對南北政府進行了精闢分析,質疑長輩為和平所做的努力,並希望得到指點,期望長者通過自己的影響力改變世界。
《隨感錄》
楊開慧的次篇文章是《隨感錄》,文章指出:“靜非人生全部,人是活躍的動物。”她批評學校過多功課的弊端,認為健康的身體能增強心智和精力,而精力充沛者通常都很聰明。
《先父事略》
文中深情地描述了楊昌濟小時候的聰明才智,尤其擅長詩文和對聯。然而,他在八歲時失去母親,十四歲時又喪父,“至此遂無師焉”。儘管如此,由於他的好學天性,他依然每天勤奮讀書。最終,在十九歲時,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秀才。
  • 五言詩詞
《偶感》 《偶感》
1928年10月,楊開慧寫下五言詩《偶感》,寄託對毛澤東的思念之苦 [4] 
偶感
天陰起朔風,濃寒入肌骨。
念茲遠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備?
孤眠誰愛護,是否亦悽苦?
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
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
茲人不得見,惆悵無已時。
良朋盡如此,數亦何聊聊。
念我遠方人,復及數良朋。
心懷長鬱郁,何日重相逢。

楊開慧所獲榮譽

2009年9月1日,列入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3] 

楊開慧人物語錄

楊開慧獄中受刑曾説:“犧牲我小,成功我大”,“我是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28] 
“我死不足惜,惟願潤之革命早日成功” [28] 
“我再一次正告你們,一個真正的共產黨員是從來不會問他的敵人乞求自由的。你們要打就打,要殺就殺,要想我與毛澤東脱離關係,除非海枯石爛。我與毛澤東不僅是夫妻關係,更重要的是革命的同志關係,戰友關係要我背叛毛澤東,背叛革命,成為可恥的叛徒,你們是白日做夢,痴心安想! [28] 
楊開慧鼓勵大家説:“同胞們,同志們,別難過,不要怕,要堅持下去,我們一定會勝利的! [28] 

楊開慧家庭成員

家庭成員
姓名
簡要介紹
父親
楊昌濟(1871年4月21日-1920年1月17日),男,漢族,又名懷中,字華生,湖南長沙人,倫理學家,教育家。
母親
向振熙(1870年-1962年),女,漢族,湖南平江石洞塅人,楊昌濟夫人,楊開智、楊開慧的母親。
哥哥
楊開智(1898年8月25日-1982年1月26日),男,漢族,曾用名楊子珍,近代教育家楊昌濟的兒子,楊開慧的兄長。
丈夫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長子
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1950年11月25日),男,漢族,本名遠仁,字岸英,初名永福,湖南韶山人,中共黨員。
次子
毛岸青(1923年11月23日-2007年3月23日),又名毛永壽、毛遠義,生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共黨員。
三子
毛岸青1927年4月出生。1930年,楊開慧英勇就義後,毛岸龍和兩個哥哥在組織的安排下,跟着外婆,舅媽到了上海,來到叔父毛澤民身邊。不久因病早逝。
參考資料: [2]  [7]  [4]  [25] 

楊開慧逸聞軼事

  • 託孤手信
1929年,楊開慧在板倉面臨危險。她在《國民日報》上看到朱德妻子伍若蘭被殺的消息,深感震驚和憤怒。對自己的前途充滿憂慮,感覺死亡無處不在。她寄希望於與毛澤東聯繫,並將唯一希望寄託在堂弟楊開明身上。1929年3月,楊開慧寫給楊開明的信,情真意切,充滿了思念和憂傷 [34] 
楊開慧託孤信手稿 楊開慧託孤信手稿
楊開慧在信中表達了自己的軟弱和孤寂:“我是一個弱者,好像永遠也無法變得堅強。我蜷縮在世界的一個角落裏,感到顫抖和孤獨。”她將最後的依靠寄託在堂弟們身上,並坦言對死亡並不害怕。然而,她最擔心的是自己年幼的三個孩子,她請求堂弟們在自己離世後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由於形勢危險,她寫好了這封信,但卻無法寄出,只能將其藏匿在家中 [34] 

楊開慧人物評價

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颺直上重霄九 [34] (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毛澤東 評)
温婉驕楊,英雄女傑——楊開慧 [33] 中國中央電視台 評)
楊開慧不僅因為是革命的英勇烈士、毛澤東的忠貞的妻子而深受中國人民的敬仰,也因身為“忠烈為民的好學生、忠義教子的好母親”而備受當地居民的頌揚 [40] (新華網 評)
楊開慧烈士是偉大的,這位女戰士用她短短29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輝煌壯麗的人生華章,給世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30] 《湖南日報》 評)
楊開慧短暫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綻放了最燦爛的光華,讓世人永遠銘記、永遠頌揚、永遠懷念!她是人們心中永遠的驕楊 [44] 《學習時報》 評)
毛澤東與楊開慧的愛情,風雨壓不垮,苦難中開花,是中國革命愛情的光輝典範,對於今天年輕的共產黨人來説,具有至高的榜樣意義 [29] (中共重慶市委組織部、中共重慶市委當代黨員雜誌社 評)
楊開慧(開慧奶奶)是紅色湘女的傑出代表,作為後來人,一定要學習她堅定的信仰、崇高的理想、鐵一般的擔當,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31] (時任中國軍事科學院軍事戰略研究部副部長 毛新宇 評)
我們紀念楊開慧烈士,就是要學習她為共產主義理想、馬克思主義真理而勇於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學習她熱愛祖國、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學習她樸實無華、艱苦奮鬥的精神 [39] (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珮雲 評)

楊開慧後世紀念

楊開慧書籍閲讀類

  • 《蝶戀花·答李淑一》
1957年5月11日,毛澤東給故人柳直苟的遺孀李淑一回信時,寫下了《蝶戀花·答李淑一》。這首詞表達了他對失去妻子楊開慧和戰友柳直荀的深切悲痛之情,對楊開慧的思念之情 [32] 
《蝶戀花·答李淑一》題刻 《蝶戀花·答李淑一》題刻
  • 《楊開慧烈士傳略》
1977年,以楊開慧為素材的革命書籍出版,書籍通過更多的楊開慧烈士的光輝事蹟,要實地學習更好楊開慧烈士的革命精神 [38] 
  • 《告訴你一個鮮為人知的楊開慧》
2004年10月,以楊開慧為素材的革命書籍出版,書籍細緻挖掘歷史資料和採訪親歷者,真實呈現了楊開慧的生平故事。從她鮮為人知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到與毛澤東的生死之戀,全方位展現了她的人生軌跡 [37] 
  • 《毛澤東與楊開慧》
2007年,以毛澤東與楊開慧為素材的革命書籍出版,該書籍通過大量的資料全面反映情感世界中的毛澤東與楊開慧,更讓人們瞭解投身革命事業的毛澤東與楊開慧 [36] 
  • 《楊開慧》
2011年,以楊開慧為素材的革命書籍出版,該書籍記述了楊開慧鮮為人知的一生以及她與毛澤東的生死之戀,展現了這位不屈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愛與恨和不平凡的人生 [35] 
序號
書籍名稱
作者名稱
出版社
ISBN
1
《楊開慧》
陳冠任
人民日報出版社
9787511504128
2
《告訴你一個鮮為人知的楊開慧》
陳冠任; 馮光宏
中共黨史出版社
7801991125
3
《毛澤東與楊開慧》
王華 ;李林著
中央文獻出版社
9787507322255
4
《楊開慧烈士傳略》
長沙縣開慧紀念館;湖南省圖書館編
中央文獻出版社
9787507322255

楊開慧陳列展覽類

  • 楊開慧紀念館
楊開慧紀念館始建於1966年,位於湖南省長沙縣開慧鎮,是國家級4A旅遊景區,全國百家紅色旅遊景區之一。同時,它還是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和全國文明優撫事業單位。楊開慧烈士故居作為紀念館的核心,被指定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6] 
楊開慧紀念館佔地126畝,擁有9600平方米的建築面積,主要分為楊開慧故居、楊開慧烈士陵園、楊開慧烈士生平業績陳列館和楊公廟四個部分 [6] 
  • 楊開慧烈士陵園
楊開慧烈士陵園始建於1969年,位於館內西朝東,佔地25畝,墓地面積達4003平方米 [6] 
1930年11月14日,楊開慧烈士在長沙識字嶺英勇就義後,羣眾將其遺體運回家鄉板倉,葬於青松環繞的棉花坡上,並立碑紀念 [6] 
1959年7月1日,開慧人民公社在墓後立了一塊“光輝長照後萬人”的石碑。楊開慧烈士故居也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6] 
楊開慧烈士陵園 楊開慧烈士陵園
  • 楊開慧故居
楊開慧故居位於長沙市東北約60公里的長沙縣開慧鎮開慧村(又名板倉),前臨公路,後枕小山,四周環繞着松柏、香樟和翠竹。故居為一農舍,分三階梯共三進,共有28間大小房間,包括父母卧室和楊開慧本人的住房,原狀陳列 [41] 
楊開慧故居 楊開慧故居
  • 楊開慧墓
楊開慧墓位於湖南省長沙縣開慧鎮開慧村(又名板倉),面朝東南,前有花崗岩石台階。墓頂為長方形磨光漢白玉,上有楊開慧漢白玉塑像,墓穴為混凝土結構,碑面鐫刻着毛澤東手書的著名詞篇《蝶戀花答李淑一》 [41] 
  • 社會紀念
開慧鎮
開慧鎮位於長沙縣北部,距長沙40公里,這座以楊開慧烈士命名的鄉鎮 [43]  。該鎮擁有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村雙衝村(現白沙村)、千年古塔飄峯塔、千年古寺湘峯寺、羅王寨等人文自然景觀;是楊開慧以及中國第一位女共產黨員繆伯英的故鄉 [42] 
開慧中學
開慧中學位於紅色旅遊地開慧鎮,是楊開慧烈士的母校。學校起源於1905年的楊公廟官立第四十小學,後改名為板倉完全小學。1967年,學校正式更名為開慧學校。1992年,學校分為初中部和小學部,小學部保留原名,而中學部則改名為開慧中學 [52] 
開慧中學校門 開慧中學校門

楊開慧影視宣傳類

  • 電視劇
由鄭延渝導演的八集越劇電視連續劇《毛澤東和楊開慧》,劇中介紹了毛澤東與楊開慧從相識、相知、共同革命到生離死別的故事,歌頌了毛澤東和楊開慧的革命精神 [50] 
  • 電影
電影《楊開慧》海報 電影《楊開慧》海報
1995年,秦志鈺執導的電影《楊開慧》,以楊開慧(常遠飾)的犧牲為主線,描述了她最後二十天的生活。同時,以楊開慧回憶自己一生的視角,展現了她29年的光輝經歷。兩個時空交錯,呈現了一個真實、感人、獨特的女性形象 [51] 

楊開慧藝術形象

  • 越劇
1977年10月,上海越劇院推出的越劇《忠魂曲》,由薛允、薛寶根、張森興編劇,黃沙、張森興導演。該劇首次在越劇舞台上呈現了楊開慧在大革命失敗後堅持地下鬥爭、最終被捕犧牲的事蹟。此劇還首次塑造了毛澤東(由張國華飾)和楊開慧(由王文娟飾)的形象 [47] 
  • 豫劇
2013年12月28日,大型現代豫劇《楊開慧》在河南省人民會堂首演,由澤華文投集團、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和曲劇藝術保護傳承中心聯合創作。該劇講述了楊開慧烈士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英勇奮鬥,最終視死如歸的故事。演出旨在深切緬懷楊開慧,歌頌她的高尚精神,鼓舞人心 [48] 
  • 京劇
2017年12月28日,現代京劇《蝶戀花》在梅蘭芳大劇院首演。該劇以毛澤東主席1957年創作的詞《蝶戀花·答李淑一》為名,由國家京劇院於1977年創編,李維康領銜主演。劇情描繪了毛澤東主席的妻子、革命烈士楊開慧堅持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地下鬥爭,並最終英勇就義的故事,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唯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偉大精神 [46] 
  • 黃梅戲
2021年7月21日,再芬黃梅藝術劇院打造的新編黃梅戲《不朽的驕楊》在安徽大劇院首演,受到了廣大戲迷的熱情關注。這部劇也是安徽省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的重要演出之一。以楊開慧為主角,劇情通過倒敍方式生動展現了她短暫而傳奇的一生。舞台呈現自然流暢,深刻表現了楊開慧的柔情、勇氣和決心,她成為了時代女革命者的典範,展現的信仰力量深深感動了觀眾 [45] 
《不朽的驕楊》劇照 《不朽的驕楊》劇照
  • 碗碗腔
2023年7月,碗碗腔現代劇《驕楊之戀》在北京梅蘭芳大劇院首演,該劇榮獲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由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創作排演,得到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的指導。作品以楊開慧烈士的真實故事為背景,展現了她從個人成長到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的心路歷程,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崇高品格 [4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