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楊一清

鎖定
楊一清(1454年12月24日-1530年9月5日),字應寧,號邃庵、石淙、三南居士,雲南安寧 [1]  。明代名臣、內閣首輔 [11] 
楊一清年少時聰慧過人,七歲時便被視為神童,特准入翰林院學習。成化八年(1472年)中進士,歷任中書舍人、山西按察使司僉事、陝西提學副使、太常寺少、南京太常寺卿、陝西巡撫三邊總制等職。正德初,他得罪權閹劉瑾,遂以“冒破邊資”的罪名被逮入錦衣衞詔獄。在大學士李東陽王鏊的幫助下,得以出獄。正德五年(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起兵於寧夏,楊一清再被起用,總制軍務。平叛期間與監軍太監張永相處融洽,在察覺張永和劉瑾的矛盾後,利用張永扳倒劉瑾,升任户部尚書,加太子少保。翌年,改任吏部尚書,後進少傅銜。正德十一年(1515年)入閣,但翌年因得罪朱厚照的寵臣江彬錢寧而被逐出朝廷。明世宗朱厚熜即位後,禮遇楊一清,楊一清亦在“大禮議”中支持世宗,因而得以在嘉靖朝再次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並出任內閣首輔。嘉靖八年(1529年),遭張璁等攻訐而去職,翌年被奪官,憤懣而終。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恢復官職,追贈太保,諡號文襄 [13]  [23] 
楊一清博學善權變,為政通練,尤曉暢邊務,曾一夕佔十疏,悉中機宜,他於弘治十八年(1505年)提出的解決陝西邊境茶馬貿易的建議,被視為極具建設性;又善於發掘人才,提拔了仇鉞王守仁王廷相。被比作唐代名相姚崇。著作被整理為《楊文襄公集》等。 [20]  [23] 
概述圖來源 [22] 
應寧
邃庵、石淙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廣東化州
出生日期
1454年12月24日
逝世日期
1530年9月5日
主要成就
計除劉瑾,出將入相
主要作品
《楊文襄公集》《關中奏議》《石淙詩稿》
本    名
楊一清
官    職
內閣首輔、左柱國、華蓋殿大學士
祖    籍
雲南安寧
追    贈
太保
諡    號
文襄

楊一清人物生平

楊一清早年經歷

景泰五年(1454年)十二月六日,楊一清出生於廣東高州府化州 [3]  ,年少時被譽為神童,十四歲便參加鄉試,並且被推薦為翰林秀才。明憲宗命內閣選派老師教他。
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進士,授中書舍人 [4] 

楊一清邊疆防禦

楊一清像 楊一清像 [2]
多年以後,楊一清升任山西按察使司僉事,改陝西副使督學,在陝西任職八年,平時空閒時考察邊疆戰事。此後入朝,任太常寺少卿,進南京太常寺卿。
弘治十五年(1502年),因劉大夏舉薦,升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擔任陝西巡撫,負責督理陝西馬政,期間平定邊疆進犯、彈劾貪庸總兵武安侯鄭宏,並裁減鎮守中官費用,使得軍紀嚴明。明武宗即位後,數萬蒙古軍入侵固原,總兵官曹雄拒絕派兵援助。楊一清於是率輕騎自平涼晝夜行軍,抵禦入侵併發動奇襲,擊退蒙古軍的進犯。此後,楊一清以延綏、寧夏、甘肅三地有警不相援,請求朝廷任命大臣兼任,管理。劉大夏於是請求朝廷任命楊一清總制三鎮軍務(陝甘總督),此後晉升為右都御史。 [5]  楊一清認為:“映西各邊,延綏據險,寧夏、甘肅扼河山,惟花馬池至靈州地寬延,城堡復疏”。成化初,“在延綏者,餘子俊修之甚固,由是,寇不入套二十餘年。後邊備疏,牆塹日夷。
弘治末至今(正德初年),寇連歲侵略。都御史史琳請於花馬池、韋辨設營衞,一總制尚書秦統僅修四五小堡,……謂可無患”,實則“不一二年,寇復深入。是(秦)肱所修不足捍敵”。為了不使“河套沃壤為寇巢穴”,“誠宜復守東勝,因河為固,東接大同,西屬寧夏,使河套方千里之地,歸我耕牧,屯田數百萬畝,省內地轉榆,策之上也。如或不能,及今增築防邊,敵來有以待之,猶愈無策”。《嘉靖寧夏新志·楊石清傳》謂:“時虜將大舉入寇,公至靈州,以先聲震之,寇懾服不敢入,遂致境內晏然,乃奏修延、寧二鎮長城,以為復東勝之計。工方興,為奸妒(指劉瑾輩)所止。迄今清水營四中裏‘虜木敢窺,此其驗也。” [6-7]  楊一清在任期間因修建邊疆防禦,明武宗很是讚賞併發帑金數十萬使其完成防禦工事。太監劉瑾因楊一清不依附自己,而彈劾楊一清,他被迫借病辭職。之後劉瑾誣陷其冒領浪費邊疆費用,而被逮捕入詔獄。大學士李東陽、王鏊極力救護方才救出。之後仍然致仕,先後罰米六百石。 [8] 

楊一清計除劉瑾

楊一清半身像 楊一清半身像 [21]
當時,安化王朱寘鐇謀反,明武宗詔令起用楊一清,總制軍務,與總兵官神英平叛,並命中官張永擔任督軍。大軍未抵達,楊一清以前的部將仇鉞已經平叛並逮捕朱寘鐇。楊一清馳馬抵達鎮縣,並宣佈皇帝的恩德。張永隨後趕到,兩人相談甚歡。楊一清知道張永與劉瑾有矛盾,並趁機握着張永胳膊稱:“此次平叛有賴於閣下的力量。然而此事易除,但國家內患怎麼辦呢?”張永問:“指的是什麼呢?”楊一清於是在手掌上寫一個“瑾”字。張永則稱劉瑾的黨羽耳目已經布及各地。楊一清慷慨激昂地稱,希望張永藉此平定而上疏揭發劉瑾的諸多惡事。張永問如果不可行怎麼辦。楊一清於是出計稱:“此話必須從您口中説就成。萬一皇上不信,你就頓首在地上痛哭,並請求死在皇上面前,剖心以證明此事不為妄論,皇上必然為您的所做而感動。請必須從速而做。”張永聽後勃然而起,立刻做了決定。此後竟然如楊一清計,除掉劉瑾。此後楊一清被召還入朝,拜為户部尚書。論功加太子少保,賜金幣。此後改為吏部尚書 [9] 

楊一清直陳弊病

楊一清為政通練、性情寬大。其在吏部尚書任上,恢復此前為劉瑾所陷害的官員,並派遣官員去中原平定盜亂等,此後又加少保、太子太保,蔭錦衣百户。此後因選用尚書靳貴,而進楊一清為少傅、太子太傅。乾清宮災,詔求直言時,楊一清上書稱皇上視朝太遲,享祀太慢,在西內大造寺廟,在禁中留宿邊兵,並闡述在京畿內設立皇店的弊病,以及江南織造等擾民事情。之後因病乞歸,明武宗仍然挽留。大學士楊廷和丁憂時,明武宗命其兼武英殿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贊機務。錢寧亂政時,受到楊一清的指責,於是其與江彬等人勾結,派人在武宗面前詆譭楊一清,此後楊一清請求致仕歸鄉,與焦山寺僧妙福禪師為友。明武宗南巡時,曾經抵達楊一清府,與其樂飲兩晝夜。楊一清藉機勸阻,明武宗於是取消江浙等地的巡遊。 [10] 

楊一清兩朝老臣

明世宗還是世子的時候,興獻王就曾經對其稱,楚地有三傑,分別是:劉大夏李東陽及楊一清,明世宗於是記住了他們。他即位後,廷臣紛紛交相舉薦楊一清,於是明世宗派遣官員賜金幣存問,遭到楊一清謝絕後,明世宗特予楊一清一子官至中書舍人。
嘉靖三年十二月,明世宗詔楊一清以少傅太子太傅,改任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總制陝西三邊軍務。至此,以尚書身份擔任邊疆大臣的慣例,從楊一清開始。明世宗在詔書中褒獎贊美,以其與郭子儀相稱。楊一清至此第三次為總制,其部下均踴躍興奮,之後平定亦不剌進犯,並接受土魯番的求貢。後入朝擔任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入見後加少師,任兼太子太傅。不久《獻皇帝實錄》書成後,加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楊一清以未曾參與纂修而請辭,沒有得到明世宗批准。王憲奏報戰功時,推功於楊一清,於是加為左柱國華蓋殿大學士。此時,費宏已經離去,於是楊一清擔任內閣首輔,明世宗賜銀章二個,分別是“耆德忠正”、“繩愆糾違”,命其可以密封言事。此後,楊一清與張璁論張永此前的功勞,而起用為提督團營。給事中陸粲請增築邊牆,也得到楊一清批准。《明倫大典》書成後,加正一品俸。 [11] 

楊一清慘遭陷害

議大禮的時候,楊一清還在家中居住,看到張璁的上疏後,對門人喬宇稱:“張生的這番議論,使聖人之義復起,這是不能改變的。”又在席間勸其早去赴召,以定大議。 [24]  張璁等人顯赫後,頗為引薦楊一清。明世宗以其為老臣,恩禮加渥。張璁與桂萼既已攻擊趕走費宏,想到楊一清必然會援助自己,而楊一清卻堅持召謝遷,於是張璁等人心有怨恨。謝遷還未抵達,張璁已經進入內閣,於是原來商議事情多有變故。當時錦衣聶能遷攻擊張璁,張璁欲置之死地,被楊一清阻止。張璁於是大怒,上疏詆譭楊一清,楊一清於是上疏乞歸,明世宗從中調解。此後楊一清又因災變,請求戒飭百官和衷,再次請求寬恕“大禮議”諸臣罪,此時桂萼進入內閣,矛盾變得更加激化。給事中王準、陸粲檢舉揭發張璁、桂萼招權納賄的事情,明世宗立即罷免兩人並公佈其罪。其黨羽霍韜稱:“兩人離去勢必牽連到我。”於是上疏攻擊楊一清,稱其接受張永、蕭敬賄賂。楊一清再次上疏辯解並請求罷免。明世宗雖然挽留,但張璁的再次召還,霍韜再次攻擊,並稱法司都是秉承楊一清的意思,而誣陷桂萼。明世宗至此大怒,令法司會同廷臣商議,此後貶刑部尚書周倫任南京刑部尚書,以侍郎許贊代任。許贊於是借霍韜的話,請求對楊一清削籍。此後張璁三次上密疏,稱楊一清假意乞求辭退,而實質是想以此來堅定明世宗的想法。果然,明世宗允許楊一清致仕,仍賜金幣。
第二年,張璁等人誣陷朱繼宗等入獄,並稱楊一清接受張永弟張容的錢財,為張永寫墓誌銘等要求其連坐。楊一清大恨道:“我老了,卻被這些孺子給欺凌玩弄!”之後背部疽發而死,留遺疏,死而不瞑,時為嘉靖九年(1530年)八月十四日 [12]  。明世宗於是下令對以前的事不再追究,數年後恢復楊一清官職。後贈太保,諡文襄 [13] 

楊一清人物評價

楊一清像
楊一清像(3張)
清·張廷玉等《明史》:一清生而隱宮,貌寺人,無子。博學善權變,尤曉暢邊事。羽書旁午,一夕佔十疏,悉中機宜。人或訾己,反薦揚之。惟晚與璁、萼異,為所軋,不獲以恩禮終。然其才一時無兩,或比之姚崇雲。 [15] 

楊一清軼事典故

楊一清雅號調侃

楊一清當吏部尚書時,有人以選官求改為題材編了一個段子,説某人對自己被安排的官職不滿意,希望改任,為此要“決於神籤”,妻子建議出身儒生的他到孔廟去求,他先問閔子騫,閔子騫説:“何必改?”(出自“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問顏回,顏回説:“也不改。”(出自“回也不改其樂”)問宰予,宰予説:“於予改。”(出自“於予與改是”)然後問自己,説:“鑽燧改。”(出自“鑽燧改火,期可已矣”)。楊一清號邃庵,時人以這個笑話諷刺楊一清“其所注除遷擢,皆由賄賂鑽刺而得”。 [18] 

楊一清巧對東陽

楊一清冬天陽氣盛,而李東陽怕冷,兩人並坐,李東陽屢屢腳踏地作聲以取暖。楊一清説:“地凍馬蹄聲得得。”李東陽見他“吐氣如蒸”,答覆:“天寒驢嘴氣騰騰。”兩人遂相視一笑。 [19] 

楊一清個人作品

楊一清的著述可分為兩類:一類散文,大多為奏議,如《關中奏議》《督府奏議》《綸扉奏議》《吏部獻納稿》《吏部題稿》《文襄石淙集》《通家雜述》。這些著作在關切國計民生、整治邊防、革除弊政等方面有許多切實的建議,表現了楊一清的政治眼光和治理才能。另一類是詩歌,其代表是《石淙詩稿》,為其門生李夢陽、康海編,有李東陽、李夢陽、康海等人的評點。 [14] 

楊一清家族成員

紀念楊一清少年時在化州孔廟讀書的青雲路 紀念楊一清少年時在化州孔廟讀書的青雲路
楊一清祖籍雲南安寧,後來因為父親過世搬到丹徒觀音樓巷圓通庵北。父親是化州同知楊景,致仕後,居住於巴陵。 [16] 

楊一清後世紀念

楊一清墓 楊一清墓
楊一清墓,墓向西南,墓道長近一里,兩側有翁仲(石人)、石獅、石馬及龜蚨相峙對立,並有三門四柱沖天式牌坊和石拱橋。今牌坊和石橋已毀,餘均存。眼前的石獅到了夏天,只能一半留在水面上了,到冬天水淺,可以完整地顯露在外。而原本立在它對面的石獅已不見了蹤影。離石獅不遠的草叢裏藏着兩個石獸,這是龜蚨,一匹保護完好的石馬隱藏於樹林之中。另一匹石馬躺在地上,頭部遭到了毀壞。
楊一清墓作為鎮江地區保留比較完整的私人墓道,1987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7] 

楊一清影視形象

2005年電視劇《正德演義》:方徵飾演楊一清。
參考資料
  • 1.    雲南宰相   .南方網[引用日期2019-08-06]
  • 2.    楊一清  .浙江圖書館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引用日期2020-02-07]
  • 3.    《重葺楊文襄公事略》:楊公一清,字應寧,號邃庵,先世雲南安寧州...父諱景,永樂癸卯鄉進士,初判霸州,改澧州,遷廣東化州同知。景泰甲戌十二月六日生公於化州。
  • 4.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8):“少能文,以奇童薦為翰林秀才。憲宗命內閣擇師教之。年十四舉鄉試,登成化八年進士。父喪葬丹徒,遂家焉。服除,授中書舍人。”
  • 5.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8):“久之,遷山西按察僉事,以副使督學陝西。一清貌寢而性警敏,好談經濟大略。在陝八年,以其暇究邊事甚悉。入為太常寺少卿,進南京太常寺卿。弘治十五年用劉大夏薦,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陝西馬政。西番故饒馬,而仰給中國茶飲以去疾。太祖着令,以蜀茶易番馬資軍中用。久而寖弛,奸人多挾私茶闌出為利,番馬不時至。一清嚴為禁,盡籠茶利於官,以服致諸番,番馬大集。會寇大入花馬池,帝命一清巡撫陝西,仍督馬政。甫受事,寇已退。乃選卒練兵,創平虜、紅古二城以援固原,築垣瀕河以捍靖虜,劾罷貪庸總兵武安侯鄭宏,裁鎮守中官費,軍紀肅然。武宗初立,寇數萬騎抵固原,總兵曹雄軍隔絕不相聞。一清帥輕騎自平涼晝夜行,抵雄軍為之節度,多張疑兵脅寇,寇移犯隆德。一清夜發火炮,響應山谷間。寇疑大兵至,遁出塞。一清以延綏、寧夏、甘肅有警不相援,患無所統攝,請遣大臣兼領之。大夏請即命一清總制三鎮軍務。尋進右都御史。”
  • 6.    《嘉靖寧夏新志·楊石清傳》
  • 7.    《明史·楊一清傳》
  • 8.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8):“大發帑金數十萬,使一清築牆。而劉瑾憾一清不附己,一清遂引疾歸。其成者,在要害間僅四十里。瑾誣一清冒破邊費,逮下錦衣獄。大學士李東陽、王鏊力救得解。仍致仕歸,先後罰米六百石。”
  • 9.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8):“安化王寘鐇反。詔起一清總制軍務,與總兵官神英西討,中官張永監其軍。未至,一清故部將仇鉞已捕執之。一清馳至鎮,宣佈德意。張永旋亦至,一清與結納,相得甚歡。知永與瑾有隙,乘間扼腕言曰:“賴公力定反側。然此易除也,如國家內患何。”永曰:“何謂也?”一清遂促席畫掌作“瑾”字。永難之曰:“是家晨夕上前,枝附根據,耳目廣矣。”一清慷慨曰:“公亦上信臣,討賊不付他人而付公,意可知。今功成奏捷,請間論軍事,因發瑾奸,極陳海內愁怨,懼變起心腹。上英武,必聽公誅瑾。瑾誅,公益柄用,悉矯前弊,收天下心。呂強、張承業暨公,千載三人耳。”永曰:“脱不濟,奈何?”一清曰:“言出於公必濟。萬一不信,公頓首據地泣,請死上前,剖心以明不妄,上必為公動。苟得請,即行事,毋須臾緩。”於是永勃然起曰:“嗟乎,老奴何惜餘年不以報主哉!”竟如一清策誅瑾。永以是德一清,左右之,得召還,拜户部尚書。論功,加太子少保,賜金幣。尋改吏部。”
  • 10.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8):“一清於時政最通練,而性闊大。愛樂賢士大夫,與共功名。凡為瑾所構陷者,率見甄錄。朝有所知,夕即登薦,門生遍天下。嘗再帥關中,起偏裨至大將封侯者,累累然不絕。饋謝有所入,緣手即散之。大盜躪中原,一清疏請命將調兵。前後凡數上,皆報可。盜平,加少保、太子太保,蔭錦衣百户。再推內閣,不用。用尚書靳貴,而進一清少傅、太子太傅。給事中王昂論選法弊,指一清植私黨,帝為謫昂。一清更申救,優旨報聞。乾清宮災,詔求直言。一清上書言視朝太遲,享祀太慢,西內創梵宇,禁中宿邊兵,畿內皇店之害,江南織造之擾。因引疾乞歸,帝慰留之。大學士楊廷和憂去,命一清兼武英殿大學士入參機務。張永尋得罪罷,而義子錢寧用事。寧故善一清,有構之者因蓄怨。會災異,一清自劾,極陳時政,中有“狂言惑聖聽,匹夫搖國是,禁廷雜介冑之夫,京師無藩籬之託”語,譏切近幸,帝弗省。寧與江彬輩聞之,大怒。使優人於帝前為蜚語,刺譏一清。時有考察罷官者,嗾武學生朱大周訐一清陰事,而以寧為內主。給事御史周金、陳軾等交章劾大周妄言,請究主使,帝不聽。一清乃力請骸骨歸,賜敕褒諭,給夫廩如制。帝南征,幸一清第,樂飲兩晝夜,賦詩賡和以十數。一清從容諷止,帝遂不為江、浙行。”
  • 11.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8):“世宗為世子時,獻王嘗言楚有三傑,劉大夏、李東陽及一清也,心識之。及即位,廷臣交薦一清,乃遣官賜金幣存問,諭以宣召期,趣使有言。一清陳謝,特予一子官中書舍人。嘉靖三年十二月戊午詔一清以少傅、太子太傅改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總制陝西三邊軍務。故相行邊,自一清始。温詔褒美,比之郭子儀。一清至是三為總制,部曲皆踴躍喜。亦不剌竄西海,為西寧洮河害,金獻民言撫便,獨一清請剿。土魯番求貢,陳九疇欲絕之,一清則請撫。時帥諸將肄習行陣,嘗曰:“無事時當如有事堤防,有事時當如無事鎮靜。”會張璁等力排費宏,御史吉棠因請還一清內閣。給事中章僑、御史侯秩等爭之。帝謫秩官,召一清為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既入見,加少師,仍兼太子太傅,非故事也。亡何,獻皇帝實錄成,加太子太師、謹身殿大學士。一清以不預纂修辭,不許。王憲奏捷,推功一清,加特進左柱國、華蓋殿大學士。費宏已去,一清遂為首輔。帝賜銀章二,曰“耆德忠正”,曰“繩愆糾違”,令密封言事。與張璁論張永前功,起為提督團營。給事中陸粲請增築邊牆,推明一清曩時議,一清因力從臾之。帝為發帑金,命侍郎王廷相往,然久之亦竟止。明倫大典成,加正一品俸。”
  • 12.    《重葺楊文襄公事略》:(楊一清)卒之期為嘉靖九年八月十四日夜四鼓。
  • 13.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8):“初,“大禮”議起,一清方家居,見張璁疏,寓書門人喬宇曰:“張生此議,聖人復起,不能易也。”又勸席書早赴召,以定大議。璁等既驟顯,頗引一清。帝亦以一清老臣,恩禮加渥。免常朝日講侍班,朔望朝參,令晨初始入閣視事。御書、和章及金幣、牢醴之賜甚渥。所言邊事、國計,大小無不傾聽。璁與桂萼既攻去費宏,意一清必援己,一清顧請召謝遷,心怨之。遷未至,璁已入內閣,多所更建。一清引故事稍裁抑,其黨積不平。錦衣聶能遷訐璁,璁欲置之死,一清不可。璁怒,上疏陰詆一清,又嗾黃綰排之甚力。一清疏辨,言璁以能遷故排己,且傍及璁他語。因乞骸骨。帝為兩解之。一清又因災變請戒飭百官和衷,復乞宥議禮諸臣罪,璁益憾。桂萼入內閣,亦不相能。一清屢求去,且言:“今持論者尚紛更,臣獨主安靜;尚刻核,臣獨主寬平。用是多齟齬,願避賢者路。”帝復温旨褒之。而給事中王準、陸粲發璁、萼招權納賄狀,帝立罷璁、萼,且暴其罪。其黨霍韜攘臂曰:“張、桂行,勢且及我。”遂上疏力攻一清,言其受張永、蕭敬賄。一清再疏辨,乞罷。帝雖慰留之,而璁復召還,韜攻益急,且言法司承一清風指,構成萼罪。帝果怒,令法司會廷臣雜議。出刑部尚書周倫於南京,以侍郎許贊代。贊乃實韜言,請削一清籍,帝令一清自陳。璁乃三上密疏,引一清贊禮功,乞賜寬假,實以堅帝意俾之去。帝果允致仕,馳驛歸,仍賜金幣。明年,璁等構朱繼宗獄,坐一清受張永弟容金錢,為永志墓,又與容世錦衣指揮,遂落職閒住。一清大恨曰:“老矣,乃為孺子所賣!”疽發背死。遺疏言身被蔑,死且不瞑,帝令釋贓罪不問。後數年復故官。久之,贈太保,諡文襄。”
  • 14.    人大導刊2009年第2期  .岳陽市人大常委會.2009-06-09[引用日期2014-02-15]
  • 15.    明史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18]
  • 16.    清·張廷玉等,《明史》(卷198):“楊一清,字應寧,其先雲南安寧人。父景,以化州同知致仕,攜之居巴陵。
  • 17.    尋找楊一清墓  .鎮江日報.2006-08-14[引用日期2013-12-18]
  • 18.    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卷九十:楊一清為冢宰日,有設為選官求改事為口實者,曰:有選人既注官,意弗慊,思改,將決於神籤。其妻曰:“君儒人,當聽命於儒之靈者。”選人於是求禱於仲尼。”既至廟,乃先詣從配諸賢,首至閔子,曰:“某欲改官,何從而可?”閔曰:“何必改?”問顏子,顏曰:“也不改。”問宰予,予曰:“於予改。”問其自,則曰:“鑽燧改。”楊號邃庵,其所注除遷擢,皆由賄賂鑽刺而得,故云。
  • 19.    蔣一葵:《堯山堂外紀》卷九十:楊邃翁冬天氣盛,而李西涯怯寒。二公並坐,涯翁屢以足頓地作聲,邃翁曰:“地凍馬蹄聲得得。”涯翁見其吐氣如蒸,遽雲:“天寒驢嘴氣騰騰。”相與一笑。
  • 20.    富路特、房兆楹主編.《明代名人傳》:北京時代華文書局,2015年:第2089頁
  • 21.    楊一清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22.    中國歷史博物館保管部 編.中國曆代名人畫像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20
  • 23.    楊一清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4-02-24]
  • 24.    (清)張廷玉等撰. 明史 11[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07.3499
展開全部 收起